文学审美特征论 3
序 3
关于文学特征问题的思考 7
一、并非是一个不容争辩的结论 7
二、关键的一段话 10
三、一点意见 17
评当前文学批评中的“席勒化”倾向 26
文学与审美——关于文学的本质问题的一点浅见 38
一、三十年讨论概观 38
二、关于创作客体的审美属性 45
三、关于创作主体的审美把握 53
文学的“格式塔质”和审美本质 63
一、文学的“格式塔质” 63
二、从心理学角度看审美 65
三、审美在文学作品中的形态 69
审美场——文学的艺术特性 73
一、文学的艺术特性——文学的“格式塔质” 73
二、文学审美场内涵和实现 78
三、审美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态 83
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99
一、童心和诗心结构的对应关系 100
二、童年经验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方式 107
三、社会化与保持童心 117
现实主义文学的审美范型 120
一、创作客体:想象的飞腾与逻辑的规定 121
二、创作主体:深情冷眼 123
三、艺术至境:典型的创造 126
四、不算题外的话 128
特征原则与作家的发现 130
艺术真实性问题再议 143
论文学的结构原理及其审美心理学的根据 150
一、文学结构与生命结构 150
二、生命有机整体性与结构的有机统一原理 153
三、生命的灵性与结构的主题原理 162
四、生命的流动性与结构的节奏原理 165
文学语言论 168
一、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和功能 168
二、面对审美体验时的语言痛苦 177
三、文学语言的深层特征 179
论美在于内容与形式的交涉部 186
一、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在于内容 187
二、第二种观点:认为美在于形式 192
三、第三种观点:美在于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197
四、美在于内容与形式的交涉部 199
论文艺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矛盾 202
一、题材、内容、形式及其边界线 202
二、题材吁求形式 208
三、形式征服题材 210
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辩证矛盾的心理学内涵 220
一、形式征服题材——审美情感生成 221
二、题材超越形式——审美情感的消失 232
苏联的“审美学派”及其对我国文艺学建设的启示 235
苏联文论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 244
一、给苏联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的文论定性 245
二、苏联20世纪50年代文论对我国1949年以来文论建设的影响 251
三、我们应该汲取什么教训 254
文学艺术与审美心理 259
第一章 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和创作动机 259
一、艺术家的创作个性 259
二、艺术创作的动机系统 273
第二章 艺术创作中的审美注意 300
一、审美注意与普通注意 300
二、中西审美注意理论的不同形态:“虚静说”和“距离说” 304
三、“虚静说”“距离说”与艺术创作 312
第三章 艺术创作中的审美知觉 321
一、审美知觉与普通知觉 321
二、审美知觉的生成机制 331
三、审美知觉的深层特征之一:非关功利与有关功利的二律背反 338
四、审美知觉的深层特征之二:超越与限制的二律背反 351
第四章 艺术创作中的审美情感 362
一、审美情感及其多极性 362
二、审美情感的生成机制 383
三、审美情感的深层特征之一:自我情感与人类情感的相互征服 409
四、审美情感的深层特征之二:形式情感征服内容情感 436
第五章 艺术创作中的审美想象 465
一、审美想象的特质 465
二、审美想象的生成机制 473
三、审美想象的深层特征 493
附论 文学的“格式塔质”和文学研究的主视角 510
一、文学本质问题的突破有待文学研究方法的改变 512
二、文学的结构图示和多元性质 519
三、文学的“格式塔质”和审美本质 530
四、文学研究的主视角 539
代后记 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