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
二、选题研究时限与研究目的 4
三、研究现状及述评 6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7
五、创新与不足 19
第一章 长沙县农业合作化运动展开前的社会经济背景 21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农村社会经济关系概况 21
一、地权分配状况 21
二、土地租佃关系及各种封建剥削方式 25
第二节 土地改革后农村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动 28
一、农村经济的恢复与农民生活的改善 28
二、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阶级关系的变化 30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合作化的制度安排 41
第四节 农村传统互助习惯及土改后的新变化 43
第二章 长沙县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历程 48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思想前奏:“李四喜”思想的讨论(1951.7—1952.1) 48
第二节 农业互助运动的兴起(1951.2—1953.11) 52
一、互助组的最初建立 52
二、互助组的整顿提高 55
三、盲目冒进后的“放任自流” 58
第三节 从互助组到初级社的转折(1953.12—1955.1) 60
一、初级社的试办 60
二、互助组的迅猛发展 63
三、建社初期的谨慎 63
第四节 初级社的发展在挫折中前行(1955.2—1955.12) 65
一、提速:计划的变更 65
二、挫折:“生产力起来暴动” 66
三、压缩:干部的“觉悟”赶不上群众的热情 68
四、徘徊:压力之下的控制 70
五、高潮:初级合作化提前完成 72
第五节 大办高级社(1955.11—1956.9) 75
一、试办高级社 75
二、“风驰电掣”实现高级化 77
第三章 长沙县农业合作化时期农地产权制度的变革 80
第一节 互助组:“耕者有其田”的产权制度安排 80
一、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80
二、农具的处理办法 83
第二节 初级社: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84
一、土地评产入股 84
二、土地之外的其他生产资料的处理办法 89
三、股份基金的设立 94
第三节 高级社:私人产权的丧失与集体产权的确立 96
一、土地无偿归公 96
二、耕牛农具折价入社 100
第四章 长沙县农业合作化时期生产责任制的演进 103
第一节 互助组:从临时喊工到统一排工 103
第二节 初级社:从临时包工到常年包工 105
一、生产计划的制订 105
二、包工制的推行 109
第三节 高级社:从初期的混乱到“三包一奖制”的推行 114
一、初级社转高级社时期制订生产计划上的混乱 114
二、初级社转高级社时期劳动组合的变化 116
三、“三包一奖制”的推行 118
第五章 长沙县农业合作化时期收益分配制度的变革 125
第一节 互助组的收入分配方式 125
第二节 初级社的收入分配制度 129
一、土地、劳力的分红比例 130
二、劳动工分的评定 135
三、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 138
第三节 高级社的收益分配制度 140
一、国家、集体、个人在分配关系中的变化 140
二、劳动工分的计量 147
第六章 长沙县农业合作化时期经济变革中的农民心态 151
第一节 参加互助合作组织的心态 151
一、感恩心理下的积极心态 151
二、利益需求下的逐利心态 155
三、行政命令强迫下的屈从心态 160
四、多重心理作用下的随大流心态 164
第二节 影响互助合作组织健康发展的平均主义心态 173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民心态的表象与实质 184
第七章 长沙县农业合作化时期经济变革的绩效分析 187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宏观经济成就 187
第二节 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的经济绩效 193
一、互助组的经济绩效 193
二、初级社的经济绩效 198
三、高级社的经济绩效 204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运动经济绩效评价 211
一、农业合作化运动经济绩效的整体评估 211
二、长沙县与山西省武乡县农业合作化运动经济绩效的比较 214
三、农业合作化运动经济绩效不高的根本原因 221
结语 226
附录 236
参考文献 239
后记 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