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民族分布状况 1
第一节 地理位置 1
第二节 民族由来 2
第三节 民族分布简介 2
第四节 语言特点 3
第二章 民族生活习俗 5
第一节 居住特点 5
第二节 饮食习俗 6
第三节 着装习俗 7
第四节 节庆习俗 8
第五节 信仰与祭祀习俗 9
第六节 丧葬习俗 11
第三章 师道教的流传与发展状况 14
第一节 师道教的发展状况 14
(一)道教流传与发展 15
(二)师公流传与发展 16
(三)麽公的存在与师道公的关系 18
(四)师公与道公的关系 19
(五)师公、道公与魔公的区别 20
第二节 壮瑶族学师道教的根由 21
(一)宗教信仰与祖宗崇拜 21
(二)古怪的出现与神灵的信仰 23
第三节 道公师公班子组合状况 25
(一)道公班子组合状况 25
(二)师公班子组合状况 26
(三)师道教在壮瑶族地区流传状况 27
第四章 师道的神灵画像 28
第一节 道公神灵画像的身世传说 28
第二节 师公神灵画像身世传说 34
第三节 师公面具各神灵的身世传说 35
第四节 其他神灵身世传说 36
第五章 初亡遗体处理法 39
第一节 师道法师初亡处理法 39
第二节 普通百姓初亡处理法 40
第三节 在外死亡处理法 43
(一)正常死亡 43
(二)非正常死亡 43
第六章 超度亡灵天机及文书 45
第一节 亡度天机 45
第一节 超度亡灵各种文书 80
第七章 丧场细节 109
第一节 报孝须知 109
(一)戴孝标示 109
(二)戴孝责任 110
(三)戴孝禁忌 110
第二节 丧场礼节 110
(一)礼仪登记 111
(二)悼念礼节 112
(三)奠祭礼节 112
第三节 悼念彩礼写法 113
(一)挽幛写法 113
(二)挽幛题词常例 113
(三)挽联写法 114
(四)祭文写法 117
第八章 丧场前期工作 119
第一节 前期准备工作 119
第二节 开经串库 119
(一)制作丧场所需用的各种制品 119
(二)请师、道公 121
(三)安排丧场工作人员 121
第三节 备齐丧场用品 122
第四节 备齐丧场祭品 123
第五节 丧场布置 124
(一)屋内布置 124
(二)屋外布置 124
第六节 编撰《意本》 125
第九章 超度亡灵仪式程序 126
第一节 师道封丧定坛 126
第二节 礼谢社庙 128
第三节 挽刀杀母猪祭祖 129
第四节 请水招魂 131
第五节 做澡炼 135
第六节 读意语 146
第七节 发鼓进丧 159
第八节 启幡关告 166
第九节 启幡朝破五狱 178
第十节 宿启科 191
第十一节 开光宝库 203
第十二节 启师科 208
第十三节 静夜科 224
第十四节 报恩科 235
第十五节 诵经 259
第十六节 五更科 267
第十七节 绕馆科 276
第十八节 开路送圣 291
第十九节 印榜 303
第二十节 早期 311
第二十一节 朝礼三宝 319
第二十二节 午朝 331
第二十三节 礼师 338
第二十四节 破狱谢庙 342
第二十五节 诵玉皇经 353
第二十六节 卖车 367
第二十七节 晚朝 375
第二十八节 福帅踩龙 390
第二十九节 上香 401
第三十节 拜灯仪 413
第三十一节 三官宝忏 439
第三十二节 武坛上蘸 448
第三十三节 踩花灯求子 454
第三十四节 大神目 468
第三十五节 满财科 480
第三十六节 印章送章 492
第三十七节 告王 499
第三十八节 判王 508
第三十九节 安公神 525
第四十节 福元 533
第四十一节 福境 550
第四十二节 倒公神 556
第四十三节 集兵进禄(欢) 560
第四十四节 忏禄唱禄 567
第四十五节 交十念 574
第四十六节 度禄放鸡 585
第四十七节 升度奉送 590
第四十八节 洒迷魂汤 605
第四十九节 发丧出殡 612
第五十节 倒毒散客 615
附录一画像与图片 617
第一节 佛神画像 617
(一)道公之神佛画像 618
(二)师公神佛画像 624
第二节 师公头神画像 625
第三节 师公面具图片 627
第四节 道具图片 628
(一)师公道具 629
第五节 服饰图片 630
(一)道公服饰与法衣 630
(二)师公服饰与法衣 631
第六节 丧场制品片 632
附录二 二十四孝歌 633
虞(一)帝舜行孝 633
虞(二)文帝行孝 638
虞(三)曾叁行孝 644
虞(四)闵骞行孝 648
虞(五)子路行孝 652
虞(六)剡子行孝 655
虞(七)老莱行孝 659
虞(八)董永行孝 661
汉(九)郭巨行孝 684
汉(十)丁兰行孝 688
汉(十一)蔡顺行孝 692
汉(十二)姜诗行孝 695
汉(十三)江革行孝 699
汉(十四)黄香行孝 704
宋(十五)陆续行孝 707
魏(十六)王裒行孝 710
晋(十七)王祥行孝 714
晋(十八)吴猛行孝 718
晋(十九)杨香行孝 721
晋(二十)孟宗行孝 725
晋(二十一)黔娄行孝 730
唐(二十二)唐红行孝 735
宋(二十三)寿昌行孝 740
汉(二十四)曹安行孝 745
后记 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