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西医结合药理与临床总论——绪言 1
第一节 中西药物联用的现状与历史回顾 1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药理的性质与任务 2
一、药理学 2
二、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 2
三、中药药理学 3
四、新药开发与研究 16
第三节 中西药合用的优势及主要弊病 16
一、中西药合用的优势 17
二、中西药合用的主要弊病 18
第四节 中西药合用的几种模式及给药途径 21
一、中西药合用的几种模式 21
二、中西药合用的给药途径 23
第五节 中西药相互作用 24
一、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25
二、相互作用分类 25
三、几组不宜同时服用的中成药和西药 27
四、中西药不合理用药原因 27
五、中西药合用相互作用的处理原则 28
第七节 中西药合用的系统化——中西医结合药理的形成 28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29
第一节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方式及机制 29
第二节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 30
一、吸收 30
二、分布 31
三、代谢 32
四、排泄 34
第三节 房室模型 35
第四节 药物消除动力学 37
一、一级消除动力学 37
二、零级消除动力学 37
第五节 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 38
一、一次给药的药-时曲线下面积 38
二、多次给药的稳态血浆浓度 39
第六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重要参数 40
一、消除半衰期 40
二、清除率 41
三、表现分布容积 41
四、生物利用度 42
第七节 药物剂量的设计和优化 43
一、维持量 43
二、负荷量 44
三、个体化治疗 45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46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46
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46
二、治疗效果 46
三、不良反应 46
第二节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48
第三节 药物作用机制 50
第四节 药物与受体 51
一、受体研究的由来 51
二、受体的概念及特性 52
三、受体作用学说 52
四、受体动力学 52
五、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 54
六、受体类型 55
七、细胞内信号传导 56
八、受体的调节 58
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及合理用药原则 59
第一节 药物方面的因素 59
一、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 59
二、中药制剂 59
三、中西药联合用药的相互作用 61
第二节 机体方面的因素 63
一、生理状况 63
二、遗传因素 63
三、疾病因素 64
四、肠道内微生态环境 64
五、心理因素——安慰剂效应 64
六、长期用药机体对药物反应的变化 64
第三节 环境方面的因素 65
第四节 中西药合理用药原则 66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67
第一节 传出神经系统分类 67
第二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及受体 68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 69
二、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 71
第三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 74
第四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基本作用及分类 75
一、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基本作用 75
二、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 76
第五节 传出神经系统疾病的中医理论及中药 77
一、传出神经系统疾病的中医理论 77
二、治疗传出神经系统疾病的中药 77
第六章 胆碱受体激动药 79
第一节 M胆碱受体激动药 79
一、胆碱酯类 79
二、生物碱类胆碱受体激动药 80
三、中药及中成药类M胆碱受体激动药 82
第二节 N胆碱受体激动药 82
第七章 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 84
第一节 胆碱酯酶 84
第二节 抗胆碱酯酶药 85
一、易逆性抗AChE药 85
二、难逆性抗AChE药——有机磷酸酯类 86
第三节 AChE复活药 88
第四节 解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中药 88
第五节 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防治 89
第八章 胆碱受体阻断药(Ⅰ)——M胆碱受体阻断药 91
第一节 阿托品和阿托品类生物碱 91
第二节 阿托品的合成品及代用品 94
一、合成扩瞳药 94
二、合成解痉药 94
第三节 相关中药及中成药 95
第九章 胆碱受体阻断药(Ⅱ)——N胆碱受体阻断药 97
第一节 N1胆碱受体阻断药——神经节 阻断药 97
第二节 N2胆碱受体阻断药——骨骼肌松弛药 97
一、除极化型肌松药 98
二、非除极化型肌松药 99
第三节 可能与N受体阻断有关的中药 99
第十章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102
第一节 构效关系及分类 102
一、构效关系 102
二、分类 102
第二节 α受体激动药 103
第三节 α,β受体激动药 105
第四节 β受体激动药 108
第五节 与肾上腺素受体激动有关的中药 111
第十一章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113
第一节 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113
一、α1、α2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非选择性α受体阻断药) 113
二、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选择性α1受体阻断药) 115
三、α2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选择性α2受体阻断药) 115
第二节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115
一、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药 117
二、选择性β1受体阻断药 117
第三节 α、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119
第四节 与肾上腺素受体阻断有关的中药 119
一、葛根 119
二、含小檗碱的中药 120
三、苦参 120
四、其他中药 121
第十二章 局部麻醉药 124
一、常用局麻药 125
二、具有局部麻醉作用的相关中药 125
第十三章 全身麻醉药 127
第一节 吸入性麻醉药 127
第二节 静脉麻醉药 128
第三节 复合麻醉药 128
第四节 相关中药 129
第十四章 具有镇静催眠、抗癫痫或抗惊厥作用的药物 131
第一节 镇静催眠药 131
一、苯二氮 类镇静催眠药 131
二、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 132
三、其他镇静催眠药 133
第二节 抗癫痫药 133
一、苯妥英钠 134
二、卡马西平 135
三、苯巴比妥和朴米酮 135
四、乙琥胺 135
五、丙戊酸钠 136
六、苯二氮类 136
第三节 抗惊厥药 137
第四节 具有镇静催眠、抗癫痫或抗惊厥作用的中药 137
第十五章 具有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药物 145
第一节 具有抗帕金森病的药物 145
一、拟多巴胺类药 146
二、胆碱受体阻断药 147
三、具有抗帕金森病的中药 147
第二节 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 149
一、抑制胆碱酯酶的药 149
二、激动M受体的药 150
三、具有抗阿尔茨海默病的中药 150
第十六章 具有抗精神失常作用的药物 154
第一节 抗精神病药 154
一、吩噻嗪类 154
二、硫杂蒽类 157
三、丁酰苯类 157
四、其他类 157
第二节 抗躁狂抑郁症药 158
一、抗抑郁症药 158
二、抗躁狂症药 160
第三节 抗焦虑药 160
第四节 具有抗精神失常作用的相关中药 160
一、具有抗精神失常作用的中药及汤剂 161
二、具有抗精神失常作用的中成药 162
第十七章 具有镇痛、抗炎等作用的药物 165
第一节 主要影响阿片受体类镇痛药物 165
一、阿片激动类镇痛药物 165
二、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 170
三、激动阿片受体的其他类镇痛药 171
四、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与纳曲酮 171
五、与阿片受体激动有关的镇痛中药 172
第二节 非甾体类解热镇痛抗炎药物 172
一、膜磷脂的代谢及产物 172
二、非甾体类解热镇痛抗炎药 173
三、选择性环氧酶-2抑制剂 178
第三节 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的中药 178
一、解表药 178
二、祛风湿药 179
三、常用药物 180
第十八章 具有中枢兴奋作用的药物 189
第一节 主要兴奋大脑皮层的药物 189
第二节 主要兴奋延脑呼吸中枢的药物 190
第三节 具有中枢兴奋作用的中药 190
第十九章 影响心血管系统离子通道的药物 194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离子通道概论 194
一、离子通道研究简史 194
二、离子通道的分类 194
三、离子通道的分子结构及门控机制 200
第二节 作用于离子通道的药物 202
一、作用于钠通道的药物 202
二、作用于钾通道的药物 202
三、钙通道阻滞药 203
第三节 与钙通道阻滞有关的中药 209
第二十章 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药物 212
第一节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 212
一、正常心肌电生理 212
二、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学机制 212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的基本电生理作用及药物分类 214
一、抗心律失常的基本电生理作用 214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 214
第三节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214
一、Ⅰ类药钠通道阻滞药 214
二、Ⅱ类药——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217
三、Ⅲ类药——延长APD的药物 217
四、Ⅳ类药——钙拮抗药 218
五、其他类 218
第四节 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药物选用 219
第五节 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相关中药 220
一、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单味中药 220
二、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中药复方及制剂 224
第二十一章 影响泌尿肾功能药物及脱水药 228
第一节 具有利尿作用的药物 228
一、肾脏泌尿生理及利尿药作用部位 228
二、常用的利尿药 231
三、具有影响泌尿和改善肾功能的中药 233
四、利尿药的临床应用 240
第二节 脱水药 241
第三节 肾异体移植术后用药 245
一、概述 245
二、肾异体移植术后用药 245
第二十二章 具有抗高血压作用的药物 247
第一节 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 247
第二节 常用抗高血压药 247
一、主要影响血容量的抗高血压药 247
二、钙拮抗药 248
三、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抗高血压药物 248
四、影响交感神经功能的药物 254
五、扩张血管的抗高血压药物 257
六、其他抗高血压药物 258
第三节 具有抗高血压作用的中药及中药复方 260
一、具有抗高血压作用的常见单味中药 260
二、具有抗高血压作用的常见中药复方及制剂 263
第四节 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原则 265
第二十三章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 268
第一节 CHF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268
一、CHF时心肌功能及结构变化 269
二、CHF时神经内分泌变化 269
三、CHF时心肌肾上腺素β受体信号传导变化 270
第二节 治疗CHF的药物分类 271
第三节 治疗CHF的常用药物 271
一、正性肌力药 271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 276
三、利尿药 278
四、β受体阻断药 278
五、其他治疗CHF的药物 278
第四节 具有治疗CHF的相关中药及中成药 280
一、常见单味中药 281
二、常见中药汤剂和中成药 283
第二十四章 具有抗心绞痛作用的药物 285
第一节 概述 285
一、心绞痛的分型 285
二、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 285
第二节 抗心绞痛药物 286
一、抗心绞痛的药物分类 286
二、常用抗心绞痛药物 287
三、抗心绞痛药的用药原则及注意点 293
第三节 具有抗心绞痛作用的中药及其制剂 293
一、具有抗心绞痛作用的单味中药 293
二、具有抗心绞痛作用的中药复方及制剂 297
第二十五章 具有调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药物 301
第一节 调血脂药 301
一、降低TC和LDL的药物 302
二、降低TG和VLDL的药物 303
三、降低LP(a)的药物 303
第二节 抗氧化剂 303
第三节 多烯脂肪酸类 304
第四节 保护动脉内皮药 304
第五节 具有调节 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中药及制剂 305
第二十六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 312
第一节 抗凝血药 312
第二节 抗血小板药 314
一、抑制血小板代谢的药物 314
二、阻碍ADP介导的血小板活化药物 315
三、凝血酶抑制剂 315
四、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阻断药 316
第三节 纤维蛋白溶解药和抗纤维蛋白溶解剂 316
一、纤维蛋白溶解药 316
二、抗纤维蛋白溶解剂 317
第四节 具有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和抗纤溶作用的相关中药 317
一\概述 317
二、典型药物 318
第五节 促凝血药 319
第六节 具有促凝血作用的相关中药 321
一、概述 321
二、典型型药物 322
第七节 抗贫血药及促血细胞生长药 322
一、抗贫血药 322
二、促血细胞生长药 325
三、具有抗贫血或促血细胞生长的中药 327
第八节 血容量扩充剂 329
第二十七章 体内活性物质及拮抗药 332
第一节 组胺及组胺受体阻断药 332
一、组胺及拟似药 332
二、抗组胺药 334
第二节 其他自体活性物质 336
一、5-羟色胺及相关药物 336
二、磷脂及花生四烯酸代谢物 337
三、多肽类 340
四、一氧化氮及其相关药物 342
五、腺苷 343
第三节 影响体内活性物质的中药 345
第二十八章 具有镇咳、祛痰及平喘作用的药物 347
第一节 镇咳药 348
一、中枢性镇咳药 348
二、外周性镇咳药 349
第二节 祛痰药 350
第三节 平喘药 351
一、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351
二、茶碱 353
三、M胆碱受体阻断药 353
四、肾上腺皮质激素 353
五、肥大细胞膜稳定药 354
六、平喘药的联合运用 354
第四节 具有镇咳、祛痰及平喘作用的中药及制剂 355
一、概述 355
二、典型药物 356
第二十九章 作用于消化系统的相关药物 361
第一节 抗消化性溃疡药 361
一、抗胃酸药 362
二、保护胃粘膜屏障药 362
三、抑制胃酸分泌药 363
四、抗幽门螺旋杆菌药 365
五、具有抗消化性溃疡作用的中药 366
第二节 调节 消化功能药 369
一、助消化药 369
二、促进胃肠蠕动止吐药 371
三、导泻利胆药 372
四、具有解毒护肝作用的药物 377
五、吸附止泻药 391
第三十章 具有兴奋或抑制子宫平滑肌的相关药 398
第一节 兴奋子宫平滑肌药 398
一、常用兴奋子宫平滑肌药 398
二、具有兴奋子宫平滑肌作用的中草药 400
第二节 子宫平滑肌抑制药 402
一、常用子宫平滑肌抑制药 402
二、具有抑制子宫平滑肌作用的中草药 402
第三十一章 性激素类药、避孕药及相关药物 404
第一节 雌激素类药及抗雌激素类药 405
一、雌激素类药 405
二、抗雌激素类药 408
第二节 孕激素类药 408
一、常用药物 408
二、具有孕激素作用的中药 409
第三节 雄激素类药和同化激素类药 410
一、雄激素类药 410
二、同化激素类药 411
三、具有雄激素样作用的相关中药 411
第四节 避孕药 412
一、常用避孕药 412
第三十二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及类似药物 417
第一节 糖皮质激素 419
第二节 促皮质素及皮质激素抑制药 425
一、促皮质素 425
二、皮质激素抑制药 425
第三节 盐皮质激素(略) 425
第四节 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的相关中药 425
第三十三章 具有甲状腺激素样作用的药物及抗甲状腺药 429
第一节 具有甲状腺激素样作用的药物 429
一、甲状腺激素 429
二、具有甲状腺素样作用的中药 431
第二节 抗甲状腺药 431
一、硫脲类 431
二、碘及碘化物 432
三、放射性碘 433
四、β受体阻断药 433
五、具有抗甲状腺作用的中药 434
第三十四章 胰岛素及具有降血糖作用药 437
第一节 胰岛素 437
第二节 具有降血糖作用药 439
一、磺酰脲类 439
二、胰岛素增敏剂 439
三、双胍类 440
四、α-葡萄糖甙酶抑制药 440
五、具有降血糖作用的中药 441
第三十五章 抗菌药物概论 445
第一节 常用术语 445
第二节 抗菌药作用机制 446
一、影响叶酸代谢 446
二、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446
三、影响胞浆膜的通透性 446
四、抑制蛋白质合成 447
五、抑制核酸代谢 447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 447
一、细菌耐药性的来源 448
二、耐药性产生机制 448
三、预防细菌耐药的措施 448
第四节 抗菌药的合理使用 449
一、抗菌药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449
二、抗菌药的联合应用 449
三、肝肾功能损害时抗菌药的应用 450
第三十六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451
第一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分类 451
一、青霉素类 451
二、头孢菌素类 451
三、其他 451
四、β-内酰胺酶抑制剂 451
五、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复方制剂 451
第二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机制及细菌耐药性 451
一、抗菌作用机制 451
二、细菌耐药机制 452
第三节 青霉素类抗生素 452
一、窄谱青霉素类 453
二、半合成青霉素 454
三、广谱青霉素 455
四、抗绿脓杆菌广谱青霉素 455
五、抗革兰氏阴性杆菌青霉素类 456
第四节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457
第五节 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 459
第六节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复方制剂 459
第三十七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462
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462
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分类 462
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共性 462
三、常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463
第二节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464
第三节 多肽类抗生素 465
一、万古霉素类 465
二、多粘菌素类 465
三、杆菌肽类 466
第三十八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467
一、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 467
二、常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469
第三十九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 472
第一节 四环素类 472
第二节 氯霉素 474
第四十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476
第一节 喹诺酮类药物 476
一、概述 476
二、各种喹诺酮类药特点 478
第二节 磺胺类药 480
第三节 其他合成抗菌药 481
一、甲氧苄啶 481
二、硝基呋喃类药 482
第四十一章 常用抗菌中药及中药制剂 484
第一节 抗菌中药 484
一、概述 484
二、常用中药 485
第二节 常用抗菌中药复方汤剂 489
第三节 抗菌中成药 491
第四十二章 抗真菌及病毒药物 495
第一节 具有抗真菌作用的药物 495
一、抗生素类抗真菌药物 495
二、咪唑类抗真菌药 496
三、嘧啶类抗真菌药 497
四、丙烯胺类抗真菌药 497
第二节 抗病毒药 497
一、常用抗病毒药 497
二、抗HIV药 498
第三节 常用抗真菌和抗病毒中药及制剂 499
一、常用单味中药 499
二、中药汤剂 501
三、中成药 501
第四十三章 抗结核病药及抗麻风病药 507
第一节 抗结核病药 507
一、第一线抗结核病药 507
二、第二线抗结核病药 509
三、新型抗结核病药 510
四、具有抗结核作用的中药及制剂 510
五、抗结核病药的治疗原则 512
第二节 抗麻风病药 512
一、常用药物 512
二、其他药物 513
第四十四章 具有抗寄生虫作用的药物 515
第一节 具有抗疟作用的药物 515
一、概述 515
二、抗疟作用的药物 516
第二节 具有抗阿米巴及抗滴虫作用的药物 519
一、抗阿米巴原虫药物 519
二、抗滴虫药 520
第三节 具有抗血吸虫病和丝虫病的药 520
一、抗血吸虫病药物 520
二、抗丝虫病药物 521
第四节 具有抗肠蠕虫作用的药物 521
一、常用药物 522
第五节 具有抗寄生虫作用的中药及制剂 523
一、常见单味中药 523
二、常见药物及复方 524
第四十五章 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 527
第一节 免疫系统及功能 527
第二节 免疫抑制药物 528
一、常用药物 528
二、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药及制剂 529
第三节 免疫增强药物 531
一、常用免疫增强药物 531
二、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中药及制剂 532
第四十六章 具有抗恶性肿瘤作用的药物 540
第一节 抗恶性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分类 540
一、抗恶性肿瘤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 540
二、抗恶性肿瘤药物的分类 541
第二节 常用的抗肿瘤药物 542
一、影响DNA、RNA合成的药物 542
二、破坏DNA并阻止其复制的药物 543
三、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 545
四、影响蛋白质合成和功能的药物 545
五、影响激素平衡类药物 546
第三节 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及制剂 546
一、概述 546
二、常用药物 547
第四节 联合应用抗肿瘤药物的原则 550
第四十七章 具有美容作用的药物 554
第一节 概述 554
第二节 常见具有美容作用的内用西药 554
一、纠正色素异常药物 554
二、防光剂 556
三、除瘢痕药物 556
四、促进毛发生长的内用药物 558
五、治疗痤疮的药物 559
六、减肥药物 560
七、延缓皮肤衰老药物 563
第三节 常见具有美容作用的内用中药 563
一、润肤祛斑除黑药物 563
二、抗衰老药物 564
三、祛皱药物 564
四、影响毛发的药物 565
五、减肥药物 565
六、中药药膳 565
第四节 常用外用药物 565
一、延缓皮肤衰老的药物 565
二、外用防光剂 567
三、治疗痤疮的外用药物 567
四、纠正色素异常的药物 567
五、生发外用药物 567
六、外用脱毛剂 567
七、外用祛瘢痕药物 567
八、外用除臭药物 567
第四十八章 具有延缓衰老和增强记忆的药物 570
第一节 具有延缓衰老的药物 570
一、延缓衰老药物的分类 570
二、具有延缓衰老的西药 571
三、具有延缓衰老作用的中药及制剂 571
第二节 增强学习记忆的药物 577
一、中枢兴奋剂 577
二、脑复康及其同类物 578
三、具有增强记忆的中药及复方 578
附录 常用药物检索表 583
附录一 某些药物代谢动力学数据 583
附录二 药名外文索引表 588
附录三 药名中文索引表 594
参编人员表 603
参编人员情况表 604
参考文献 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