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章 家庭和睦,艰难苦读,走上学医路(1922—1948) 1
一、幼年家庭,经济拮据,母亲贤惠 2
二、家庭庞大,和睦相处 2
三、小学、中学阶段 3
四、大学学医 5
五、毕业找工作,两地来回奔波 7
六、不愿流落他乡,终回母校 8
七、职业稳定,喜结连理,生育三女各有所长 9
第贰章 艰苦创业,眼科发展南国情(1948—1965) 11
一、民生凋敝,建立独立眼科门诊 12
二、解放新生,首建广州五官科病区 13
三、早期角移,刀具不利,半途而废 14
四、具领导素质,兼任护校副校长 15
五、院校合并,盼得名师指点 15
六、担任科室副主任 17
七、立足临床,独当一面,扩大病房 19
八、为了病人,重启角移,闻名东南亚 20
九、创新白内障手术,技术国内领先 22
十、引进设备,填补空白,率先开展视网膜手术 23
十一、更新原发性青光眼的观念,为临床诊治奠定理论基础 24
十二、深入调研,开创眼外伤重点学科 26
十三、为“消灭沙眼”,下乡访贫问渔 27
十四、受教育,自发创建国内第一支农村医疗队 29
十五、省领导赞誉,命名医疗队为卫生战线的“乌兰牧骑” 30
十六、着手人才培训,改变基层落后局面 30
十七、晋升副教授,组讲学团赴西南 32
十八、送医到花县 33
十九、他们是“毛主席派来的医疗队” 35
二十、众人种树终成林,迎来眼科医院的建立 42
第叁章 爱院如家,创出医院辉煌史(1965—1984) 45
一、眼科医院焕新颜 46
二、“文革”被隔离,教授洗厕所 47
三、很快被解放,主持医疗工作 47
四、省长会见,保护老同志 48
五、外面很乱,医院传统好,工作照常 49
六、成立革委会,办护士培训班 51
七、带队访问兄弟医院 52
八、发展专科,机不可失 54
九、眼底外科优先发展 56
十、眼外伤治疗,重点攻克眼内异物 59
十一、因陋就简,开展各类手术 60
十二、开创眼眶手术,鼓励认真总结 61
十三、整形科的开创起步较晚 63
十四、角膜移植,不断创新 63
十五、白内障专科发展迅速 66
十六、培训院内青年医生 68
十七、重视科研,恢复科研工作最早 70
十八、主编《眼科学》教材 72
十九、撰写《眼科手术学》,惠及下一代 73
二十、召开首次全国角膜病专业会议 76
二十一、成立国内第一个专业学组 76
二十二、全国首例“玻切”手术 77
二十三、新建外宾接待室 79
二十四、接待美国代表团,获得进修名额 80
二十五、与澳大利亚教授交流,提高白内障手术水平 81
二十六、自力更生,开展眼底血管荧光造影 82
二十七、带队赴日交流,往后交往密切 82
二十八、友好往来,论著在国外发表 83
二十九、教书育人,注重进修医生素质培养 85
三十、 杜教授招收研究生 86
三十一、担任眼科医院副院长,并主管医疗 88
三十二、ORBIS来华飞机教学,医院全力以赴做准备 90
三十三、关心基建,扩建医疗及生活用房 92
三十四、临床全面发展,促成创立全国第一个眼科中心 93
第肆章 乘春风,寻发展,绘出面向世界发展图(1984—1989) 99
一、中心成立后的第一件工作是筹备国际眼科会议 100
二、卸任副院长,新担子依然不轻 100
三、防盲办的发展,教授全力支持 101
四、在第一届国际眼科会议上展示角膜病的研究成果 103
五、人大代表团视察医疗工作 105
六、喜看新一代已成长,放弃当博导,退休度晚年 106
第伍章 学生已成才,晚年退休夕阳红(1989—) 109
一、顺从女儿们的盼望旅居美国 110
二、随女儿调动住在比利时 111
三、国外生活,仍关心眼科中心发展 111
四、离开比利时,暂住美国 113
五、看到学生成绩,喜出望外 114
六、学生来访,牵出与苏州医疗器械厂的合作 117
七、夫妻恩爱,生活如初 119
八、住进老年公寓 119
九、国内庆祝八十华诞,学生满堂 120
十、回中山医,领导关怀 122
十一、为别人做白内障手术万千次,自己被做白内障手术 124
十二、祖国飞速发展,教授喜在心头 124
十三、庆金婚、钻石婚 125
十四、晚年生活自由 125
十五、学生们赋诗祝贺教授九十大寿 126
第陆章 师尊风范,岁月留痕 129
一、我们的眼科启蒙老师(李勋赤) 130
二、记恩师——杜念祖教授(黄菊天) 138
三、不会忘记,不能忘记(龚向明) 143
四、 圆周友谊,地久天长(汤世伟) 145
五、“文革”中的杜念祖教授(冯官光) 149
附录1 杜念祖教授发表论文(部分)目录 151
附录2 大事年表 154
后记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