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介 1
关于易俗社今后改进工作的建议&赵伯平 1
易俗社七十年(资料) 2
高举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旗帜继续前进——为纪念易俗社成立五十周年而作&杨公愚 8
易俗社五十周年颂(诗)&邵力子 13
西安易俗社五十年&西安市文化局文艺研究室 14
祝贺易俗社成立五十周年文化部贺电 18
田汉、欧阳予倩、周信芳、曹禺的贺电 19
“古调独弹”——西安易俗社解放前的历史经验&鱼闻诗 薛增录 20
易俗社的产生&师子敬 28
鲁迅和易俗社&孙伏园 30
谈“古调独弹”&李约祉 31
陕西易俗社之今昔&欧阳予倩 32
易俗社在武汉&扬铎 34
程砚秋和易俗社&赵清泉 35
不同于江湖班之陕西易俗社(节录)&徐彬彬 36
陕西四年来之戏剧(节选)&封至模 39
最近西安之戏剧(节录)&陈光尧 40
“西战团”在西安——丁玲访问记&肖云儒 45
三十年来之秦腔&萧润华 50
老树红花 青春永驻——祝贺易俗社成立五十周年作&尚小云 52
西安文艺界千余人隆重集会庆祝易俗社成立五十周年 54
小诗四首——为易俗社建社五十周年作&邓宝珊 234
易俗社成立五十周年志庆(诗)&谢迈千 144
易俗社章程 55
甄别旧戏草(节录)&李桐轩 60
高培支社长在一九一九年易俗社第三期学生毕业时的训词 61
高培支社长在一九二九年易俗社第七期学生毕业时的训词 62
今昔比较 63
易俗社能够长期维持的原因——节录自《第三次报告书》 64
人物 66
李桐轩——西安易俗社的奠基人&唐得源 66
易俗社的先驱——孙仁玉先生&王克耀 68
我的父亲孙仁玉先生&孙明 71
高培支与易俗社&雷震中 74
李约祉与易俗社&唐得源 77
范紫东先生生平事略及其剧作&西安易俗社 79
研究秦腔史的先驱者——我伯父王绍猷在易俗社二十年&王克刚 84
“秦腔王瑶卿”——介绍陈雨农先生&封至模 87
封至模与易俗社&王保易 90
党甘亭——“胎里红”&封至模 93
记“木匠红”——刘立杰&封至模 94
“麻子红”——李云亭&封至模 96
追念唐虎臣先生&王秉中 98
名驰三秦 蜚声武汉——记易俗社名旦刘箴俗&封至模 99
秦腔一代名小生——记父亲沈和中生前两三事&沈爱莲 102
丑行大师马平民&封至模 104
淡极始知花更艳——回顾王天民和他的表演艺术&武元 106
王天民之“撒手锏”&封至模 113
粉墨春秋七十年——记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刘毓中艺术生涯&王保易 静波 114
净中名宿 师中楷模——记著名花脸、教练李可易&江照明 118
为艺术而勤奋的一生——简谈宋上华同志的艺术实践&雷震中 121
第一个秦腔女演员孟遏云&花? 124
秦腔名丑樊新民&李根蒂 126
不断探索秦腔现代剧戏曲化的道路——简介秦腔导演王蔼民&江照明 张西园 128
秦腔舞台美术的开拓者——忆父亲陶渠&陶隆 131
优秀的青年演员——肖若兰&李哲明 133
一个坚持不懈学习的青年演员——介绍张咏华同志&彤雁 135
秦腔著名小生陈妙华&志阳 138
映日荷花别样红——记著名秦腔演员全巧民&绮纭 139
朝花吐艳——访易俗社青年演员&方每 142
剧评 146
七夕易俗社顾曲记&徐铁梅 146
在西安看的戏&叶圣陶 147
评易俗社《白蛇传》的演出&白浪 149
谈《游龟山》的演出&田滨 152
喜看红梅一树开——谈秦腔现代戏《红梅岭》&于木 154
谈秦腔《妇女代表》的演出&石化玉 156
勇于实践的首创精神——看秦腔《西安事变》有感&曹禺 158
戏曲能够塑造革命领袖形象——秦腔《西安事变》越剧《三月春潮》观后感&张庚 160
戏曲表现现代重大事件的可喜成果——谈秦腔《西安事变》&郭汉城 164
从周总理“唱秦腔”想起的——谈秦腔《西安事变》的音乐创作&同云波 166
写作秦腔《西安事变》的体会&杨克忍 168
“古调独弹”又一曲——谈秦腔《白龙口》在戏曲化上的创新&金葳 170
看宋上华的秦腔《杀狗》&王东明 173
千里兰花香——肖若兰与《藏舟》&雷震中 176
谈杨令俗、宋上华在《龙门寺》中的表演&王烈 179
田汉同志给陕西省戏曲赴京演出团演出《三滴血》的题词 180
看秦腔《三滴血》&欧阳予倩 181
老树红花——看陕西戏随笔&马少波 182
谈秦腔几个传统剧目的表演&梅兰芳 183
看陕西戏曲演出团的《三滴血》&张真 184
看秦腔《三滴血》&颜长珂 186
田汉同志给陕西省戏曲赴京演出团演出《火焰驹》的题词 188
简谈《三滴血》的改编&杨公愚 190
论《三滴血》的剧作和整理&张东良 192
看秦腔《三回头》&萧润华 198
谈李仪祉的秦腔剧&苏育生 200
秦腔音乐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易俗社唱腔艺术浅谈&峥嵘 振易 晋明 202
喜看秦腔&张健 208
回忆 210
我是怎样练功和演戏&刘毓中口述 张述芹整理 210
忆箴俗&贾明易 214
感激和希望——为易俗社成立五十周年而作&王天民 216
我随祖国新生&孟遏云 217
舞台上不可缺少“丑戏”&汤涤俗 219
忆同台伙伴雒秉华&宋上华 221
回忆父亲王天民&王淑珍 223
秦音远播记(片断)——为西安易俗社七十周年而写&柳滨 一中 225
访日归来话友谊&杨伟 235
编年纪事 238
易俗社七十年编年纪事 238
第一部分(1912、8——1949、5)&李葆华 238
第二部分(1949、5——1982、6)&李葆华 李哲明 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