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文体在活动中生成 1
一、歌体文学·乐体文学·诗体文学 2
1.一种需要反思的诗学观 2
2.三种活动、三种文化、三种文学 8
3.关于歌体文学 11
4.关于乐体文学 25
5.关于诗体文学 40
二、“诗言志”原解 47
三、声·音·乐——先秦诗学研究需要辨析的重要概念 53
1.关于“声” 54
2.关于“音” 58
3.关于“乐” 63
4.结语 70
四、“文学自觉”问题论争述评——兼论诗体文学的自觉 72
中篇 乐体文学视角中的诗骚研究 83
一、《诗经·芣苢》论释——禹夏族的图腾祭祀乐 84
1.《诗》家释《芣苢》之误 84
2.“芣苢,似木,实似李,食之宜子”,即薏苡 87
3.薏苡:禹夏族的图腾 91
4.薏苡是禹夏族遭受洪水之灾时得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 93
5.有关禹夏族“吞”薏苡而“生”的文化信息 97
6.《芣苢》:禹夏族的图腾祭祀乐 98
二、从忠臣到爱国诗人——历代评屈论骚的方法论失误 101
1.司马迁评屈论骚的方法论失误 102
2.“狂狷之士”和“忠贞之臣”:班固、王逸眼中的屈原 112
3.“千古第一忠臣” 115
4.五四以来的“非屈”和“颂屈” 116
5.总结失误并非否定屈骚 123
三、楚辞产生的文化生态——论楚文化结构及其特性 124
1.物态文化层:采集、渔猎等原始经济成分仍占很大比重 125
2.制度文化层:社会形态、政体结构、官职制度、组织原则等保存着较多的氏族社会性质 127
3.行为文化层:尚鬼、崇巫、淫祀、好卜 132
4.心态文化层:价值观念、道德理想、审美情趣、宗教信仰、国民品性、思维方式等都显示出氏族神巫文化的特点 135
四、屈原:楚民族“宗教—道德—文化”的精神领袖——屈氏所守莫敖、三闾大夫为神职官员说 140
1.屈氏世守莫敖之职 140
2.莫敖为神职官员 144
3.三闾大夫屈原也为神职官员 150
4.屈原:楚民族“宗教—道德—文化”的精神领袖 159
五、楚辞文体渊源诸说质疑 161
1.楚辞文体渊源的几种观点 161
2.《诗经》不可能是楚辞的活水源头 163
3.楚辞也不是由楚民歌发展而来 166
4.楚辞也不是汲取散文笔法创造出来的 168
5.楚辞也非屈原自创的文体 170
6.楚辞也不是屈原抒情言志的个体抒情诗 172
7.小结 174
六、“楚辞体”文体特性研究述要——以1995—2004年论文为例 175
1.从《诗》《骚》异同比较中看“楚辞体”的文体特性 175
2.从汉代人对楚辞的接受和认识中看楚辞的文体特性 178
3.从楚辞的语体特点看“楚辞体”的文体特性 180
4.从楚辞的“体性”特征看“楚辞体”的文体特性 186
5.小结 190
七、论楚辞的“乐体文学”特性 192
1.“兮”字句:楚辞“乐体文学”特性的重要标志 193
2.“歌节”:楚辞曲式构成的最小单位 197
3.“乱”、“少歌”、“倡”:楚辞乐章结构的音乐处理手法 200
八、太阳之礼赞宗神之祭歌——南楚神巫文化系统中的《离骚》 205
1.楚辞是祀神乐曲 206
2.《离骚》:楚王族祭祀其“始祖—太阳神”的祀神乐典 212
3.《离骚》的主旨是极力倡导太阳神精神 231
4.死的沉思生的执著——《离骚》的死亡意识、生命意识 246
5.从彭咸求中正——《离骚》祭仪的深层结构 252
附1 《离骚》首十二句新解 262
附2 《离骚》的结构及大意——从楚王族祭祀其“始祖—太阳神”乐的视角 288
九、从藏族《世巴问答歌》看《天问》的文体性质——论《天问》是楚民族问歌体创世史诗 292
1.“呵壁题诗、渫愤舒愁说”质疑 292
2.“穷理诘问、怀疑反思说”质疑 297
3.“史诗”:现代学者认识《天问》文体性质的关键词 303
4.从《世巴》和《天问》内容结构的比照看《天问》的创世史诗性质 307
5.从《世巴》的演唱、传习活动看《天问》只问不答的成因 318
6.从《世巴》看《天问》的题义、作旨、“错简”传播、定型 320
7.结语 328
下篇 乐学思想探幽 329
一、《老子》“音声相和”释义辑述 330
1.从自然、生活现象理解“音声相和” 330
2.从音乐文化事象理解“音声相和” 332
3.从声音的大小、长短、强弱、高低、清浊的对立应和理解“音声相和” 338
4.随意注解、不知所云的情况 339
5.简要评述 340
二、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释《老子》“音声相和”辨正 343
1.对蔡著释“音声相和”的几点质疑 344
2.辨正一:“和”是音乐的重要特征 346
3.辨正二:《老子·二章》的论旨是讲辩证法思想 349
4.辨正三:“音”、“声”不分“艺术之声”和“自然之声” 351
5.辨正四:《老子》所包含的音乐美学思想≠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 354
三、《老子·二章》“故”字引起的歧解误释 356
1.对章旨的歧解造成对“音声相和”的误释 356
2.对“故”字理解的偏颇导致对章旨的歧解和对“音声相和”的误释 361
3.我们的观点 364
四、《老子》“音声相和”命题之所指 366
1.《老子·二章》论旨及“音声相和”的语境 366
2.关于“音声相和”之“和” 368
3.关于“音声相和”之“音”、“声” 370
4.五声调和八音而乐成 372
5.结语 375
五、“音声相和”:中国乐学思想的核心命题 376
1.区分“含蓄意指系统”和“直接意指系统”的“音声相和” 376
2.“音声相和”命题是对宗周礼乐文化活动中长期音乐实践经验及其特征的总结 378
3.“音声相和”命题是对《老子》之前诸家乐论思想的凝练概括 388
4.“音声相和”命题从音乐内在结构的矛盾关系中揭示了音乐的审美特质 392
主要参考文献 396
后记 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