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知识时代的学习技术 1
第一节 学习变革的时代场域 2
第二节 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习新范式 8
第三节 从教学技术到学习技术 17
第二章 电子学档的内涵与框架 28
第一节 学档的起源与发展 29
第二节 学档的内涵与意义 45
第三节 电子学档的概念与框架 52
第四节 电子学档的现实意义与应用 63
第三章 电子学档的设计与开发 71
第一节 电子学档设计的层次与工具 72
第二节 电子学档的设计步骤 79
第三节 电子学档系统的开发范式:GT与CT 84
第四节 电子学档的标准化: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的实践 88
第四章 电子学档的系统架构 92
第一节 电子学档系统与评估管理系统 93
第二节 电子学档系统架构层次 96
第三节 基于网络的电子学档系统(WePS)的框架与设计 100
第四节 整合型电子学档系统(IePS)的模型与实现 109
第五章 电子学档支持学习反思 118
第一节 反思模型与“反思圈” 119
第二节 反思性电子学档实例分析 123
第三节 电子学档中的反思性叙事 126
第四节 整合Weblog的电子学档反思与叙事途径 127
第五节 结合电子学档的Weblog:学校操作指南 133
第六章 电子学档支持知识建构 139
第一节 知识建构与深度学习 140
第二节 支持知识建构的电子学档环境 149
第三节 电子学档支持知识建构的效果分析 159
第七章 电子学档支持教学评价 176
第一节 质性评价与学档评估 177
第二节 学档评估的实施 179
第三节 电子学档的评价功能 189
第四节 基于电子学档的学习评价的基本策略 196
第五节 基于电子学档的学习绩效管理与评价 201
第八章 基于电子学档的学习 221
第一节 基于电子学档的学习(ePBL)的理论基础 222
第二节 基于电子学档的学习(ePBL)的过程分析 229
第三节 案例分析:上海师范大学“教学设计”学习网站 235
第四节 反思性电子学档:作为学习集线器的电子学档 237
第九章 电子学档的信息化教育应用 243
第一节 基于电子学档的信息技术教学新模式 244
第二节 电子学档支持同伴评价的效果研究 252
第三节 电子学档嵌入网络课程及其教学应用 258
第四节 电子学档支持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培养 265
第五节 网络精品课程中基于学档-反思的交互分析 279
结语:电子学档——构建信息时代的网络学习护照 287
附录:电子学档白皮书(1.0版) 290
参考文献 329
中文部分 329
英文部分 334
网站资源 339
致谢 341
图1-1 信息时代学习方式发展演变的二维观照 16
图1-2 信息技术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22
图1-3 信息化教学中教师教学中心的转变 23
图2-1 电子学档的内容框架 54
图2-2 电子学档的价值模型 61
图2-3 基于网页格式的电子学档的首页 63
图2-4 电子学档的R2P2学习特征 64
图3-1 某学校的电子学档集的首页 73
图3-2 作品文件夹一 73
图3-3 作品文件夹二 74
图3-4 Mt.Edgecumbe High School的电子学档集网站 75
图3-5 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的学档系统组织图 91
图4-1 Baylor University的评估系统 94
图4-2 从学习中控制焦点来区分电子学档和评估系统 95
图4-3 电子学档与评估管理系统的关联 95
图4-4 部门电子学档系统 96
图4-5 课程管理系统和电子学档系统 97
图4-6 电子学档系统与校园企业系统的完全整合 98
图4-7 对等学档系统 99
图4-8 电子学档系统(WePS)功能构架图 105
图4-9 多用户电子学档系统与学习绩效支持系统(WePS1.0)界面图 107
图4-10 学习成果在线评价界面 107
图4-11 内容管理界面 108
图4-12 三层应用程序体系结构 113
图4-13 IePS模型 115
图4-14 IePS档案袋创建流程 115
图4-15 IePS总体框架 116
图4-16 IePS工作流程 117
图5-1 反思圈(The Reflection Cycle) 121
图5-2 hein's教育网志:用于教学的尝试 135
图5-3 登陆博客中文站 第三版主页 135
图5-4 填写用户的信息 136
图5-5 进入自定网志 136
图5-6 为网志添加用户 137
图6-1 支持知识建构的电子学档环境(eP-KBE)功能架构 152
图6-2 支持知识建构的电子学档环境(eP-KBE)系统组成 152
图6-3 注册模块 153
图6-4 学生电子学档模块 153
图6-5 教师电子学档模块 154
图6-6 团队模块 154
图6-7 支持知识建构的电子学档整合平台首页 155
图6-8 团队空间 156
图6-9 知识建构界面 156
图6-10 学档后台管理界面 157
图6-11 个人学档首页 158
图6-12 某团队的讨论话语记录 160
图6-13 费尔克拉夫话语分析的三个向度 162
图6-14 参与任务驱动法讨论的成员关系图示 170
图6-15 团队5任务驱动法知识建构机制图示 173
图6-16 团队7讲授法知识建构机制图示 174
图7-1 电子学档与学习评估连续体 191
图7-2 基于电子学档的评估的基本特征 194
图7-3 一份关于“报告写作”的学习契约 197
图7-4 关于学习表达技能的学习契约 198
图7-5 学习绩效评价流程图 214
图7-6 学习绩效管理的一般流程与模型 218
图7-7 研究性学习绩效管理流程图 219
图8-1 学习网站首页 236
图9-1 五步节教学法 248
图9-2 基于电子作品的校园Web学习主页 249
图9-3 问题一应答情况的分布 255
图9-4 问题二应答情况的分布 255
图9-5 电子学档的主要功能 257
图9-6 网络课程结构示例(稍做改编) 260
图9-7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首页 261
图9-8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学习安排 263
图9-9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学习评价量规 264
图9-10 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素养的内容框架 270
图9-11 基于ePBL(ePortfolios-based learning)的学习模式 273
图9-12 在电子学档平台上进行讨论学习 276
图9-13 电子学档中学习者反思案例 277
表1-1 知识创新决定价值:以ipod为例 3
表1-2 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框架 4
表1-3 我国大陆数字化准备度表现的全球排名演进 7
表1-4 教育新旧范式的比较 17
表1-5 高技术条件下的学习(rTBL)的理论模型与学习指标 18
表2-1 一位五年级的学生的学档 51
表2-2 一份国外学习者学档的内容目录 55
表2-3 一份学档的构成要素 55
表2-4 一份医学学生的学档 55
表2-5 关于学档和电子学档的比较 56
表3-1 不同软件技术条件下电子学档的不同层次 72
表3-2 电子学档开发的阶段 82
表3-3 GT与CS的比较 87
表4-1 电子学档系统与在线评估管理系统的区别 94
表6-1 知识建构的不同表达 142
表6-2 深度学习与浅表学习之比较 145
表6-3 不同社会条件的社会适应 146
表6-4 深度学习与浅表学习策略的比较 147
表6-5 SNA的要素与网络学习要素的对比 164
表6-6 不同目标的交互语料编码体系 165
表6-7 不同交互行为的编码体系 166
表6-8 学习者知识建构层次表 166
表6-9 话语的维度分布统计 168
表6-10 交互行为分布的统计量 169
表6-11 参与任务驱动法讨论的成员社会网矩阵演示 171
表7-1 电子学档的内容反思量规 199
表7-2 电子学档的导航量规 199
表7-3 电子学档的用户选择量规 199
表7-4 电子学档中素材整合量规 200
表7-5 电子学档中多媒体运用量规 200
表7-6 基于WWW的电子学档评价量规 200
表7-7 传统教学评价与信息化评价的比较 203
表7-8 信息化教学评价绩效指标 205
表7-9 学档的类型 216
表8-1 确定学习需要的六个步骤 230
表8-2 单元范例一 231
表8-3 单元范例二 234
表8-4 电子学档模型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下的应用 239
表8-5 一门基于项目学习的课程的电子学档模型 240
表8-6 一个基于活动学习的典型模型 241
表8-7 信息技术整合以及反思的常用模式 242
表9-1 学习者对于为什么选择这些学习作品进行说明 247
表9-2 实验分组定义 254
表9-3 评价的关注焦点 255
表9-4 已进行的同伴评价的自我认识 256
表9-5 同伴的评价的态度与反思 256
表9-6 署名不同情况下的评价效果和质量的交叉比较 257
表9-7 不同交互行为的编码体系 282
表9-8 交互行为分布的统计量 283
表9-9 不同班级的反思的交互行为分布 284
表9-10 男女的反思的交互行为分布 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