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佃贵,陈忠义主编;王艳君,魏玮,李培富,王海成,胡剑北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09129562
  • 页数:296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阐述了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阴阳五行精气学说,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中药,方剂,针灸学和内、外、妇、儿科病证等。突出专科特点和成教特色,主要作为专科教材使用,亦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学习参考。

绪论 1

一、中医药学发展概况 1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4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 6

四、中西医学之比较 6

上篇 基础理论 10

第1章 阴阳、五行、精气学说 10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0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10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0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1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3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13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3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4

第三节 精气学说 16

一、精气的基本概念 16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16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7

第四节 阴阳、五行、精气学说的相互关系 18

第2章 藏象 20

第一节 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 20

第二节 脏腑 21

一、五脏 21

二、六腑 25

三、奇恒之府 26

四、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27

第三节 精、气、血、津液、神 29

一、精 29

二、气 29

三、血 31

四、津液 31

五、神 32

第3章 经络 33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及组成 33

一、经络的概念 33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33

第二节 经络的功能与经络学说的应用 36

一、经络的功能 36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37

第4章 病因病机 38

第一节 病因 38

一、六淫 38

二、七情内伤 41

三、饮食失宜 41

四、其他因素 41

第二节 病机 43

一、邪正盛衰 43

二、阴阳失调 43

三、升降失常 45

第5章 诊法 47

第一节 诊法的基本原理和运用原则 47

一、基本原理 47

二、运用原则 47

第二节 四诊 48

一、望诊 48

二、闻诊 54

三、问诊 55

四、切诊 58

第6章 辨证 62

第一节 八纲辨证 62

一、阴阳 62

二、表里 63

三、寒热 63

四、虚实 64

五、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 64

第二节 脏腑辨证 65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65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66

三、脾与胃病辨证 67

四、肝与胆病辨证 68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69

六、脏腑兼病辨证 70

第三节 气、血、痰、瘀辨证 71

一、气病辨证 71

二、血病辨证 72

三、气血同病辨证 72

四、痰饮辨证 73

第四节 六经辨证 73

一、太阳病证 73

二、阳明病证 74

三、少阳病证 74

四、太阴病证 74

五、少阴病证 74

六、厥阴病证 74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 74

一、卫分证 75

二、气分证 75

三、营分证 75

四、血分证 75

第六节 三焦辨证 76

第7章 治则与治法 77

第一节 治则 77

一、治病求本 77

二、扶正祛邪 78

三、调整阴阳 79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79

第二节 治法 80

第8章 中药 82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 82

一、中药的炮制 82

二、中药的性能 82

三、中药的用法 83

第二节 常用中药 85

一、解表药 85

二、清热药 87

三、泻下药 91

四、祛风湿药 92

五、芳香化湿药 93

六、利水渗湿药 94

七、温里药 95

八、理气药 96

九、化痰止咳平喘药 96

十、止血药 98

十一、活血化瘀药 99

十二、平肝息风药 100

十三、安神药 101

十四、收涩药 101

十五、补益药 102

十六、开窍药 106

十七、消食药 107

十八、驱虫药 108

十九、催吐药 108

二十、外用药 109

第9章 方剂 111

第一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 111

一、方剂的组成 111

二、方剂的剂型 112

第二节 常用方剂 113

一、解表剂 113

二、治风剂 115

三、祛湿剂 116

四、清热剂 118

五、和解剂 120

六、泻下剂 121

七、消导剂 122

八、祛痰剂 122

九、温里剂 123

十、理气剂 124

十一、理血剂 124

十二、补益剂 126

十三、安神剂 128

十四、开窍剂 129

十五、固涩剂 130

第10章 针灸学 143

第一节 针灸基本知识 143

一、针法 143

二、灸法 150

三、取穴法 152

第二节 腧穴 153

一、十四经穴 153

二、经外奇穴 176

第三节 其他针法 181

一、三棱针 181

二、皮肤针 182

三、皮内针 182

四、耳针 183

第四节 针灸治疗总则 185

一、治则 185

二、特定穴位的运用 186

三、常用针灸处方 189

下篇 临床部分 192

第11章 内科病证 192

第一节 感冒 192

第二节 咳嗽 193

第三节 哮证 195

第四节 喘证 196

第五节 血证 198

第六节 心悸 202

第七节 胸痹 204

第八节 不寐 205

第九节 郁证 207

第十节 癫狂 209

第十一节 痫证 210

第十二节 胃痛 212

第十三节 呕吐 214

第十四节 泄泻 215

第十五节 痢疾 217

第十六节 腹痛 219

第十七节 便秘 221

第十八节 胁痛 223

第十九节 黄疸 224

第二十节 积聚 226

第二十一节 臌胀 227

第二十二节 头痛 229

第二十三节 眩晕 231

第二十四节 中风 233

第二十五节 腰痛 236

第二十六节 水肿 237

第二十七节 淋证 240

第二十八节 消渴 242

第二十九节 痹证 243

第三十节 痿证 245

第三十一节 内伤发热 246

第12章 外科病证 250

第一节 总论 250

一、病因病机 250

二、辨证 250

三、治法 252

第二节 各论 254

一、痈 254

二、疖 255

三、疔 255

四、乳痈 256

五、瘰疬 257

六、缠腰火丹 258

七、脱疽 258

第13章 妇科病证 260

第一节 月经病 260

一、月经先期 260

二、月经后期 261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262

四、月经过多 263

五、月经过少 263

六、痛经 264

七、闭经 265

八、崩漏 266

第二节 带下病 267

第三节 妊娠病 268

一、妊娠恶阻 269

二、妊娠腹痛 269

三、胎漏、胎动不安 270

四、堕胎、小产、滑胎 271

五、妊娠肿胀 272

第四节 产后病 273

一、产后血晕 273

二、产后恶露不绝 273

三、产后发热 274

四、产后身痛 275

五、缺乳 276

第五节 妇科杂证 277

一、癥瘕 277

二、不孕症 278

三、妇人腹痛 279

四、阴痒 280

第14章 儿科 283

第一节 肺炎喘嗽 283

第二节 小儿惊风 285

第三节 水痘 288

第四节 百日咳 289

第五节 痄腮 290

第六节 厌食 291

第七节 疳积 292

第八节 紫癜 293

第九节 遗尿 294

第十节 夜惊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