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史资政育人研究2014年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宋建钢主编
  • 出 版 社: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227062400
  • 页数:634 页
图书介绍:本书由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宁夏中共党史学会共同主编,全书共收录了二十二篇文章,对宁夏在党的建设方面以及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为建设“四个宁夏”建言献策,以实现资政育人的目的。

专题一 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结合 奋力推进开放宁夏建设 1

一、建设开放宁夏的重大意义 1

(一)建设开放宁夏是顺应国际发展环境新变化和国内开放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1

(二)建设开放宁夏是实施国家“向西开放”战略的必然要求 4

(三)建设开放宁夏是加快宁夏发展、缩小与全国发达地区差距的必然要求 4

二、建设开放宁夏的历程与基本经验 5

(一)建设开放宁夏的历程 5

(二)建设开放宁夏的基本经验 11

三、奋力推进开放宁夏建设 13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14

(二)转变政府职能,营造“两优”投资发展环境 14

(三)坚持开放带动,着力打造开放型经济 15

(四)构筑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 16

(五)突出宁夏特色,发挥宁夏优势 19

专题二 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奋力推进富裕宁夏建设 21

一、建设富裕宁夏的重大意义 21

(一)建设富裕宁夏是建设“四个宁夏”的核心和物质基础 21

(二)建设富裕宁夏是缩小地区差距、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 22

(三)建设富裕宁夏是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有力支撑 23

(四)建设富裕宁夏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3

二、建设富裕宁夏的历程和基本经验 24

(一)艰难起步、曲折发展,奠定基础的30年 24

(二)改革开放、高歌猛进,快速发展的35年 26

(三)建设富裕宁夏的基本经验 28

三、奋力推进富裕宁夏建设 32

(一)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32

(二)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全力打造宁夏经济升级 34

(三)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切实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37

(四)千方百计提高人民收入,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39

(五)实施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战略,确保全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如期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40

专题三 坚持发挥优势 奋力推进和谐宁夏建设 41

一、建设和谐宁夏的重要意义 41

(一)建设和谐宁夏是建设“四个宁夏”的前提条件 42

(二)建设和谐宁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42

(三)建设和谐宁夏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 43

(四)建设和谐宁夏是突出宁夏最大政治优势的必然要求 44

(五)建设和谐宁夏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现实需要和成果体现 45

二、建设和谐宁夏的历程及经验 46

(一)建设和谐宁夏的历程 46

(二)建设和谐宁夏的经验 50

三、奋力推进和谐宁夏建设 54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55

(二)进一步创新扶贫开发模式,推进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55

(三)进一步创新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56

(四)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机制,着力推进平安宁夏建设 58

(五)进一步创新工作理念,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生动局面 60

(六)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锻造出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 61

专题四 坚持转变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奋力推进美丽宁夏建设 62

一、建设美丽宁夏的重大意义 62

(一)建设美丽宁夏是建设“四个宁夏”的根本支撑和基础 62

(二)建设美丽宁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64

(三)建设美丽宁夏有利于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64

(四)建设美丽宁夏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65

(五)建设美丽宁夏有利于推动社会更加文明进步 66

二、建设美丽宁夏的历程、成就与经验启示 66

(一)建设美丽宁夏的发展历程 66

(二)建设美丽宁夏取得的辉煌成就 72

(三)建设美丽宁夏的经验启示 74

三、奋力推进美丽宁夏建设 76

(一)坚持科学发展,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77

(二)坚持规划引领,大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77

(三)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与节能减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78

(四)加强绿色财税体系建设,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提高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80

(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全社会文明素养 81

专题五 以建设开放富裕和谐美丽宁夏为统领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83

一、发展历程 83

(一)小城镇建设阶段(1978年至2002年) 83

(二)“大银川”建设阶段(2002年至2008年) 85

(三)黄河金岸城市(沿黄城市带)建设阶段(2008年至2012年) 89

(四)新型城镇化建设阶段(2012年至今) 93

二、主要成就 95

(一)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率大幅提高,城镇化体系初步形成 95

(二)城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96

(三)城市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凸显 98

(四)城市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 99

(五)城乡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101

(六)大力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02

三、经验启示 104

(一)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深化对区情的认识,积极探索具有宁夏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104

(二)切实加强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科学指引区域和城镇发展 104

(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破除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体制机制障碍 105

(四)夯实城镇产业基础,推动产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 106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做强做大城市规模,增强城市的承载服务功能 107

(六)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07

(七)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108

(八)创新城市管理模式,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108

四、对策建议 109

(一)立足国家向西开放战略,着力打造国际化大城市 109

(二)坚持“把宁夏作为一个大城市来规划建设”,大力推进同城化进程 111

(三)大力推进产城融合,切实发展城市产业现代化 113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市承载服务功能 114

(五)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116

(六)全面深化改革,积极创新城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 117

(七)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 119

(八)坚持建管并重,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120

专题六 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奋力推进宁夏农业产业化发展 122

一、发展历程 122

(一)自发探索阶段(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 122

(二)创新完善阶段(1993年至2002年) 127

(三)快速发展阶段(2003年至2013年) 131

(四)优化升级阶段(2014年至今) 135

二、主要成效 135

(一)农业综合效益持续增长,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促进了优势产业集聚,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新成效 136

(二)农产品加工体系的建立,农产品流通外向型发展格局的显现,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和农业的对外开放 137

(三)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促进了农业合作组织的蓬勃发展 138

(四)农业科技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科教兴农战略向纵深推进,促进农业结构的大调整 140

(五)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农民的吃、穿、住、行、用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141

(六)农业标准化、法制化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了更加可靠的保证 142

三、经验启示 143

(一)实施政策引导,着力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为产业化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143

(二)实施企业创新,着力培植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144

(三)实施市场创新,积极培育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和基础作用 145

(四)实施产业创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 146

(五)实施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147

(六)实施组织创新,完善产业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促进农业产业化优化升级 148

(七)实施服务创新,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农业抗御风险的能力 148

四、对策建议 149

(一)宁夏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49

(二)推进宁夏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51

专题七 凝心聚力 攻坚克难 书写宁夏扶贫开发新篇章 158

一、发展历程 158

(一)“三西”农业建设阶段(1983年至1993年) 159

(二)“双百”扶贫攻坚阶段(1994年至2000年) 161

(三)实施千村扶贫阶段(2000年至2010年) 162

(四)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阶段(2011年至今) 166

二、主要成就 170

(一)贫困发生率降低,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170

(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171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172

(四)各项社会事业较快发展,贫困人口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172

(五)生态环境建设明显加强,生态环境恢复成效显著 173

(六)“大扶贫”格局初步形成,摆脱贫困的框架逐步完善 173

(七)建立和规范了资金管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173

(八)强化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党群干群关系和民族团结不断加强 174

三、经验启示 175

(一)坚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扶贫开发的思路和方法 175

(二)坚持推进改革,不断创新扶贫开发的体制机制 176

(三)坚持科学发展,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176

(四)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贫困群众的根本利益 177

(五)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广泛汇聚扶贫开发的合力 178

(六)坚持开发式扶贫,增强西海固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179

(七)坚持开放式扶贫,切实加强扶贫开发对外交流与合作 180

(八)坚持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夯实扶贫开发的组织基础 181

四、对策建议 182

(一)坚持解放思想,牢固树立战胜贫困的信念 182

(二)坚持统筹城乡,以新型城镇化带动贫困地区科学发展 183

(三)坚持改革开放,构建推动发展的制度体系 185

(四)坚持改善民生,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188

(五)构建大扶贫格局,形成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 190

(六)坚持依法治贫,管好用好扶贫资金 190

(七)加强党的建设,提高领导扶贫开发的能力 190

(八)加强扶贫开发宣传,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191

专题八 坚持以建设美丽宁夏为统领 着力打造良好生态环境靓丽名片 192

一、发展历程 192

(一)生态环境受到关注并开展综合治理阶段(1978年至1996年) 193

(二)生态环境受到重视并处于示范带动阶段(1996年至2000年) 194

(三)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并进行综合治理与保护阶段(2000年至2007年) 196

(四)生态环境逐步好转并进行全面生态文明建设阶段(2007年至今) 199

二、辉煌成就 204

(一)生态林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204

(二)退耕还林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 205

(三)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 205

(四)湿地保护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206

(五)水利建设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207

(六)节能减排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208

(七)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210

(八)生态文明建设的对外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210

(九)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和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 211

三、基本经验 212

(一)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不断深化对区情的认识 212

(二)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213

(三)要牢固确立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立区战略,坚持不懈地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214

(四)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215

(五)要坚持依法管理,不断提高依法治理生态的能力 216

(六)要坚持以重点工程为抓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台阶 217

(七)要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不断凝聚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 217

四、对策建议 218

(一)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 218

(二)坚守严格有效的生态红线,抓好生态示范工程建设 218

(三)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与节能减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19

(四)全面深化改革,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 220

(五)树立法治观念,依法推进美丽宁夏建设 222

(六)培育生态文明理念,形成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 222

专题九 宁夏——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支点 224

一、古丝绸之路的发展脉络 224

二、古丝绸之路中的宁夏 227

三、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意义 229

(一)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拓展发展空间的战略需要 229

(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需要 230

(三)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构筑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战略需要 230

(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西部大开发大开放战略升级的需要 231

(五)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战略需要 231

四、宁夏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优势 232

(一)人文优势 232

(二)政策优势 232

(三)区位优势 233

(四)产业优势 233

五、宁夏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和战略举措 234

(一)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构建便于交流合作的制度基础 235

(二)加强互联互通,建设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构建便于合作交流的国际通道 237

(三)依托产业优势,加强产业融合发展,夯实合作交流的经济基础 238

(四)加强人文交流,不断筑牢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合作的文化基础和精神纽带 240

(五)加强金融合作,努力实现沿线各国的货币联通 242

专题十 宁夏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历史机缘研究 244

一、古代丝绸之路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脉络 244

二、宁夏在古代丝绸之路中的定位及作用 248

三、追溯古代丝绸之路留给宁夏的血脉根基 252

四、发挥优势,改革创新,努力把握历史机遇,着力打造丝绸之路战略支点 255

(一)结合“开放宁夏”建设,走好合作之路 256

(二)结合“富裕宁夏”建设,走好共赢之路 258

(三)结合“和谐宁夏”建设,走好和平之路 259

(四)结合“美丽宁夏”建设,走好文明之路 260

专题十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65年的光辉历程与辉煌成就 262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62

(一)人民民主政权在全国范围的建立和巩固 262

(二)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全面展开 264

(三)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有计划经济建设的开始 266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268

二、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270

(一)党的八大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成果 270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71

(三)“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和政治上“左”的错误的发展 273

(四)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和十年建设成就 275

三、“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及其抵制 276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全面内乱 276

(二)林彪集团的覆灭和纠正极“左”思潮的努力 278

(三)同“四人帮”的斗争和1975年的全面整顿 279

(四)粉碎江青集团的胜利 280

四、实现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转折 281

(一)在徘徊中前进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281

(二)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 283

(三)经济调整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285

(四)全面系统的拨乱反正 287

五、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辟中国特色发展的新道路 289

(一)党的十二大和全面改革纲领的制定 289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和对外关系的调整 291

(三)党的十三大的突出贡献和“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确立 294

(四)经济上的治理整顿和1989年的政治风波 295

六、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298

(一)邓小平南方谈话与党的十四大 298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宏观调控的成功实施 300

(三)党的十五大和跨世纪发展战略 302

(四)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305

七、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307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与小康目标总体实现 307

(二)党的十六大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纲领的制定 308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11

(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314

(五)党的十七大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316

(六)党的十八大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320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65年的辉煌成就与启示 323

专题十二 宁夏解放65年来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 330

一、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330

(一)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330

(二)新民主主义改革的开展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331

(三)执政初期党组织的建设 333

(四)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334

(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335

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336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成立 336

(二)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及重大失误 337

(三)在调整中前进 338

三、“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 342

(一)“文化大革命”十年概述 342

(二)贯彻宁夏固原地区工作座谈会精神 342

(三)逆境中的经济发展 343

(四)1975年全面整顿 343

四、历史的伟大转折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344

(一)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 344

(二)真理标准大讨论 345

(三)拨乱反正 346

(四)调整国民经济 347

(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347

五、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348

(一)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制定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348

(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 350

(三)认识和实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52

(四)治理整顿经济 354

(五)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355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356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56

(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发展 359

(三)把党的各项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362

(四)西部大开发的起步 365

(五)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366

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68

(一)迈向科学发展新阶段 369

(二)奋力开创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372

(三)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 378

八、宁夏解放65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经验 381

(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筑牢宁夏发展进步的政治基础 381

(二)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强有力的支持,是宁夏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关键 382

(三)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把跨越发展和科学发展作为解决宁夏所有问题的总钥匙 384

(四)必须坚持一切从宁夏实际出发,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宁夏实际、具有宁夏特色的发展之路 384

(五)必须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难题,用开放的举措拓展发展空间 386

(六)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实现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稳定、开放包容 387

(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89

(八)必须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390

(九)着力构筑宁夏干部群众良好的精神风貌,大力弘扬和培育“改革创新、开放包容、负重拼搏、求真务实”的宁夏精神 390

专题十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十六个“一号文件” 392

一、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 392

(一)背景 393

(二)主要内容 393

(三)创新及亮点 394

(四)意义 394

二、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 394

(一)背景 395

(二)主要内容 395

(三)创新及亮点 396

(四)意义 396

三、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 397

(一)背景 397

(二)主要内容 397

(三)创新及亮点 398

(四)意义 398

四、1985年中央“一号文件” 398

(一)背景 398

(二)主要内容 399

(三)创新及亮点 400

(四)意义 400

五、1986年中央“一号文件” 400

(一)背景 400

(二)主要内容 401

(三)创新及亮点 401

(四)意义 401

六、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 402

(一)背景 402

(二)主要内容 403

(三)创新及亮点 404

(四)意义 405

七、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 405

(一)背景 405

(二)主要内容 406

(三)创新及亮点 406

(四)意义 407

八、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 407

(一)背景 407

(二)主要内容 408

(三)创新及亮点 409

(四)意义 409

九、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 410

(一)背景 410

(二)主要内容 410

(三)创新及亮点 411

(四)意义 412

十、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 412

(一)背景 412

(二)主要内容 413

(三)创新及亮点 414

(四)意义 415

十一、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 415

(一)背景 415

(二)主要内容 416

(三)创新及亮点 416

(四)意义 418

十二、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 418

(一)背景 418

(二)主要内容 419

(三)创新及亮点 420

(四)意义 421

十三、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 421

(一)背景 421

(二)主要内容 422

(三)创新及亮点 423

(四)意义 423

十四、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 424

(一)背景 424

(二)主要内容 425

(三)创新及亮点 427

(四)意义 428

十五、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 428

(一)背景 428

(二)主要内容 429

(三)创新及亮点 430

(四)意义 430

十六、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 430

(一)背景 430

(二)主要内容 431

(三)创新及亮点 432

(四)意义 433

专题十四 牢牢把握“为民”这一根本着力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434

一、“为民”的科学内涵 434

(一)为人民服务的含义 434

(二)为人民服务的主要内容 435

二、“为民”的重大意义 437

(一)坚持为人民服务,是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表现,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主要体现 437

(二)坚持为人民服务,对深入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438

(三)坚持为人民服务,对党员和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权力观、事业观、政绩观、荣辱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39

(四)坚持为人民服务,对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有重要指导意义 440

三、“为民”的历史脉络 441

(一)为人民服务的提出与确立 441

(二)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拓展与深化 442

(三)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丰富与完善 445

(四)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447

(五)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发展与创新 449

四、“为民”的贯彻落实 451

(一)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451

(二)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 453

(三)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群众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454

(四)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 454

专题十五 立足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永葆共产党人清廉的政治本色 456

一、准确把握清廉的科学内涵 456

(一)正确理解为民务实清廉的辩证关系 456

(二)清廉的多维寓意 457

(三)清廉的深刻意蕴 458

(四)清廉是党的政治本色 460

二、充分认识保持清廉的重大意义 461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政治本色的现实需要 462

(二)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的现实需要 464

(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现实需要 464

(四)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现实需要 465

(五)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现实需要 466

(六)保持清正廉洁是提升党员干部素质的现实需要 467

三、永葆共产党人清廉的政治本色 467

(一)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468

(二)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470

(三)树立正确的监督观 472

(四)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473

专题十六 新中国成立以来宁夏开展整党整风和集中学习教育活动的具体实践与基本经验 475

一、解放初期的整党整风运动 475

(一)党组织状况 475

(二)整党整风运动过程 477

二、1983年至1987年的全面整党 483

(一)党组织状况 483

(二)全面整党 484

(三)重要意义 488

三、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 489

(一)党组织状况 489

(二)“三讲”教育过程 491

(三)重要意义 494

四、2000年至2002年的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 494

(一)党组织状况 495

(二)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经过 496

(三)重要意义 499

五、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499

(一)党组织状况 499

(二)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过程 500

(三)重要意义 503

六、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505

(一)党组织状况 505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过程 506

(三)重要意义 508

七、宁夏开展整党整风、集中教育活动的基本经验 509

(一)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掌握和正确分析党内状况和主要问题,是开展整党整风、集中教育活动的重要前提 509

(二)强化学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是开展整党整风、集中教育活动的重要基础 510

(三)发扬党内民主和发展人民民主、开门搞活动、走群众路线,是开展整党整风、集中教育活动的重要途径 510

(四)开展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是开展整党整风、集中教育活动的有力武器 510

(五)加强组织协调,将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结合起来,是开展整党整风、集中教育活动的有效途径 511

(六)将党的历史任务与当前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是开展整党整风、集中教育活动必须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 512

(七)注重建立长效机制,是开展整党整风、集中教育活动的成功做法 512

专题十七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发展历程、成就和基本经验 515

一、在统一的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党和国家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创造性结合的必然产物 515

二、民族区域自治的发展历程和巨大成就 517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发展历程 517

(二)民族区域自治的光辉成就 522

三、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经验 524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与自治的关系 524

(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同时贯彻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 525

(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相结合;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民族自治地方的中心任务 525

(四)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526

(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将国家的帮助、兄弟民族的支援与民族地区的自力更生紧密地结合起来 527

(六)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干部和汉族干部的关系 527

(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正确分析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矛盾,妥善处理各类影响民族团结的事件 528

(八)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加强法制建设,走依法管理之路 528

(九)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529

专题十八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530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邓小平对党的民族理论的探索与实践 530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对党的民族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534

三、邓小平关于民族问题的思想对新时期党的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与启示 540

专题十九 中国共产党维护民族团结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挑战 548

一、中国历史上的民族问题解决之道 548

(一)奴隶社会的民族政策 548

(二)封建社会的民族政策 549

(三)中华民国时期的民族政策 555

二、中国共产党维护民族团结的理论与实践 556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民族团结的理论与实践 556

(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民族团结的理论和实践 560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民族团结的新举措 564

三、中国共产党维护民族团结的基本经验 573

(一)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573

(二)国家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73

(三)国家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573

(四)国家不断加强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表彰活动 574

(五)国家妥善处置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和问题 574

(六)中国的民族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 574

四、中国共产党维护民族团结面临的新的现实挑战 574

(一)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滞后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 574

(二)少数民族地区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利益补偿问题 575

(三)因民族特点差异而引发的民族关系问题 577

(四)城镇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 578

(五)西方大国对我国国内民族问题的干预 579

(六)境外“三股势力”的渗透 580

五、新时期解决民族问题、维护民族团结的路径选择 581

(一)发展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581

(二)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582

(三)倡导“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民族观 583

(四)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 584

(五)争取和把握好我国民族问题的国际话语权 585

(六)防范和打击“三股势力”,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 586

专题二十 以固原会议为契机 奋力推进四个宁夏建设 588

一、四次固原工作会议的背景与历程回顾 588

(一)第一次固原工作会议:立足新形势,明确新任务 588

(二)第二次固原工作会议:立足新业绩,完善新思路 589

(三)第三次固原工作会议:立足新起点,打造新优势 591

(四)第四次固原工作会议:立足新经验,开辟新途径 591

(五)第四次固原工作会议之后固原稳中求快发展简述 593

二、四次固原工作会议的成就 594

(一)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594

(二)扶贫开发全面深入推进 596

(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升级 597

(四)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 597

(五)文化旅游融合步伐加快 597

(六)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598

(七)生态文明建设逐步深化 598

(八)发展共识已然凝聚 598

(九)发展活力渐次释放 599

(十)社会安定和谐有序运行 599

三、固原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600

(一)要素驱动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协调推进是个充满智慧的考验 600

(二)非公有制经济需要继续突围和不断突破 600

(三)提高人口素质是长期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600

(四)五位一体的事业发展需要四化同步的成果支撑 601

(五)优化发展环境、打造独特优势是加快发展的重要磁场 601

(六)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需要进一步扩量提质 601

四、四次固原工作会议的经验与启示 602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六个方面的辩证关系 602

(二)全面理解和把握八个方面的重大主题 603

五、汲取历史营养、强化现实动力,借势第五次固原工作会议,进一步促进固原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606

专题二十一 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扎实推进美丽宁夏建设 607

一、建设历程 607

二、措施成效 610

三、直面难题 613

四、对策建议 614

专题二十二 试论中共党史研究发展历程的分期问题 620

一、中共党史研究的萌芽时期(1928年党的六大以前) 620

二、中共党史研究的起步时期(1928年至1945年) 622

三、中共党史研究的发展时期(1945年至1981年) 625

(一)《毛泽东选集》 626

(二)胡乔木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 626

(三)胡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 627

(四)何干之的《中国现代革命史》 628

四、中共党史研究的繁荣时期(1981年以来) 629

(一)党中央的重视推动了中共党史研究的发展繁荣 629

(二)党史研究方法、编纂方法有了长足发展 630

(三)党史理论研究和学科体系有了很大发展和完善 631

(四)学术上领先、有分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不断问世 631

后记 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