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1
第一节 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1
第二节 独特的行政区划:地级市直辖32个镇(街) 4
第三节 近30年实现“两个跨越” 6
第四节 五大产业集群凸显区域竞争优势 20
第五节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41
第六节 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 77
第二章 海洋经济:发展走势良好 91
第一节 海域自然条件、自然资源 91
第二节 海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95
第三节 海洋经济竞争激烈发展潜力巨大 101
第四节 发展海洋经济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104
第五节 主要海洋产业 106
第六节 海洋经济区域谋篇布局 112
第七节 海洋资源与生态保护 119
第八节 主要保障措施 122
第三章 港口建设与航道整治更上层楼 126
第一节 港口实现“一心三层五区”布局 126
第二节 虎门港领舞沿海产业带 127
第三节 大手笔建设众多航道和内河港口 131
第四章 海洋与渔业:两个五年,翻天覆地 135
第一节 “十五”蓝色产业带凸现新亮点 135
第二节 “十五”海洋与渔业问题仍存 141
第三节 “十一五”海洋与渔业发展规划 142
第四节 “十一五”应落实政策和采取措施 156
第五章 农业发展今非昔比 162
第一节 现代都市农业家大业大 162
第二节 水果蔬菜花卉成种植支柱产业 165
第三节 畜牧业连续20年增产增收 165
第四节 乡镇企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166
第五节 名优产品 166
第六章 城市气候变化加剧 170
第一节 2006年基本气候概况 170
第二节 2006年主要气候事件及其影响 175
第三节 2006年气候影响评价 181
第四节 气候变化特征 182
第五节 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185
第六节 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建议 191
第七章 城市大气环境日益改善 193
第一节 关闭整顿近500家砖厂水泥厂采石场 194
第二节 争取2008年底成全国环保模范城市 196
第八章 环境卫生整治领先全国 198
第一节 环境卫生和绿地规划覆盖每个镇(街) 199
第二节 四大目标十二项内容六十三专项 200
第三节 昔日农村今朝新城 208
第四节 环境巨变凝聚人心 210
第五节 美丽环境需要长效机制 212
第九章 营造“美丽舒适和谐安全”人居环境 217
第一节 城市美丽:人心所向 218
第二节 城市舒适:生存至境 219
第三节 城市和谐:繁荣昌盛 221
第四节 城市安全:社会稳定 222
第十章 趋利避害建设节水型城市 225
第一节 水库、东江、东引河是东莞的主要水资源 225
第二节 “达标建设”和“水利现代化” 226
第三节 缺水水污染严重 228
第四节 五年内消除内河涌黑臭 229
第五节 污水处理工程数量和规模全国少有 231
第六节 水利建设年年上新台阶 244
第七节 水利较好地支撑和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 246
第八节 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日益加强 248
第九节 建设节水型社会 250
第十一章 人口激增城市发展波澜壮阔 254
第一节 人口发展、分布及其所用语言 254
第二节 外来人口大量拥入聚居地星罗棋布 258
第三节 中心城区和副中心城区搭起城市架构 259
第四节 新城市中心区 261
第五节 国际花园城市 264
第六节 居民出行与社会环境 266
第十二章 城市交通日新月异 269
第一节 城市交通建设概况 269
第二节 城市交通规划 274
第十三章 文化新城呼之欲出 279
第一节 图书馆之城 280
第二节 博物馆之城 285
第三节 文化广场之城 293
第四节 音乐剧之都 300
第五节 玉兰大剧院 304
第十四章 生态绿城成就斐然 307
第一节 森林资源丰富 308
第二节 山水城林特色鲜明 321
第十五章 制造业名城名副其实 326
第一节 外源经济发达跨国公司云集 326
第二节 全球IT制造之都 328
第三节 八大支柱产业擎起七成蓝天 329
第四节 各镇产业特色鲜明 330
第十六章 旅游资源丰富多彩 333
第一节 历史文化游:纪念景点蜚声中外 334
第二节 城建新貌游:众多地标让人称羡不已 346
第三节 商务休闲度假游:豪华实惠舒适选择多 352
第四节 民俗文化游:传统节日插上经济翅膀腾飞 361
第五节 工业旅游:寓学于游大开眼界 368
参考资料 372
后记 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