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1
翻译文学史研究 3
崔峰 论新中国成立初期翻译工作的组织化和计划化——以“第一届翻译工作会议”及其对文学翻译的影响为中心 3
卢玉玲 翻译的周边文字——“十七年”英美文学翻译策略的改写功能分析 16
江 帆 经典化过程对译者的筛选——从柳无忌《中国文学概论》对《红楼梦》英译本的选择谈起 30
刘 霁 学术共同体与文学译介——《学衡》杂志译介者群体的聚合及交流网络的形成 46
唐欣玉 “得尺得寸,为旱年一溉之计”——南洋公学译书院的翻译出版活动 67
李红玉 从缺失到浮现——《野草在歌唱》20世纪50年代首译本与90年代修订本中的性别分析 77
温年芳 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以王尔德为例 90
吕黎 求同去异之旅——萧军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的英译 108
张建青包天笑翻译Cuore(《爱的教育》)研究 120
耿纪永远游的寒山:英译第一首寒山诗 133
熊兵娇 相同图景 不同文化——从《飘》的两个译本看译者的社会性与历史性介入 143
张白桦 外国微型小说在中国的初期接受 156
翻译理论研究 167
田德蓓 论译者的身份 167
姚君伟 译者如何存在?——论译者文化身份的建构方式 177
刘小刚 释义学视角下的创造性叛逆 187
卢志宏 伪译现象对于翻译的启示 196
徐来 在女性的名义下“重写”——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意义 205
王 娟 论Susanne Gopferich对翻译质量评估所作的贡献——卡尔斯鲁厄可懂性模型 215
陆志国 文学翻译的历史发生和文学翻译场的形成 227
张 莹 学术隐喻的陷阱与机遇:谈翻译学科的“文化转向”和人文学科的“翻译转向” 238
黄德先 当前我国翻译研究面临的问题与出路 245
赵征军 中国的后殖民翻译研究:批判与反思(2001—2010) 256
陈 浪 理论译介方式与外来译学资源利用 264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275
查明建 论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275
南治国 朱古律的诱惑——《浓得化不开(星加坡)》中的欲望苦旅 284
田全金 白银时代俄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 295
王 云 花在中西文化中的隐喻意义 308
姚京明 人在中国:传教士曾德昭与安文思 321
任一鸣 作为翻译文本的跨民族文学创作 334
梁晓冬 空间与身份建构——卡罗尔·安·达菲诗评 342
丁 欣 世纪之交的比较文学——《多元文化主义时代的比较文学》述评 352
李小均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研究在中国(1949—2009) 361
耿强 政治的审美——试论北岛作品在域外文化场域的传播与接受 375
周乐诗 晚清小说中新女性的西方榜样 383
宋炳辉 政治东欧与文学东欧:论东欧文学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内在关联 393
评述与访谈 407
廖七一 论谢天振教授的翻译研究观 407
王向远 译介学及翻译文学研究界的“震天”者——谢天振 418
谢天振 宋炳辉 从比较文学到翻译文学——关于译介学研究的对话 427
谢天振 张建青 译介学与翻译学:创始人与倡导者——谢天振教授访谈录 440
杨国良 我为何选择比较文学 458
何绍斌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述评 473
郑 晔 比较文学是源,译介研究是眼——谢天振教授《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述评 484
附录 谢天振主要编、译、论著编目 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