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总论 1
第一章 生产力经济学的对象 1
第一节 生产力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
第二节 生产力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力运动规律的科学 10
第三节 生产力经济学在经济科学中的地位 21
第二章 生产力经济学的方法论 29
第一节 抽象法 29
第二节 因素分析和系统分析 34
第三节 静态考察和动态考察 37
第四节 质态分析和数量分析 42
第二篇 构成生产力的因素 49
第三章 劳动者 49
第一节 劳动者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49
第二节 劳动者的构成及其变化趋势 52
第三节 劳动力的再生产与智力投资 56
第四章 劳动对象 60
第一节 劳动对象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60
第二节 劳动对象的构成及其变化趋势 63
第三节 材料革命及其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67
第五章 劳动资料 73
第一节 劳动资料的涵义和作用 73
第二节 工具的作用及其变化趋势 79
第三节 劳动资料中的辅助手段 83
第六章 能源系统、运输系统和信息系统 85
第一节 能源系统、运输系统、信息系统的独立意义 85
第二节 能源系统 90
第三节 运输系统 93
第四节 信息系统 96
第七章 生产力系统中的“软件” 102
第一节 生产力系统中的“硬件”与“软件” 102
第二节 “软件”与“硬件”的关系 105
第三节 生产力系统中软件的构成及其变化趋势 107
第三篇 生产力系统 114
第八章 生产因素到生产力的转化 114
第一节 生产因素转化为生产力的三个序列 114
第二节 生产因素转化为生产力的条件 117
第三节 采用经济系统工程方法,合理组织生产力 123
第九章 生产力系统的特点 127
第一节 生产力系统的整体性 127
第二节 生产力系统的综合性 135
第三节 生产力系统的均衡性、比例性 142
第四节 生产力系统的有序性 147
第五节 生产力系统的多层次性 150
第四篇 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和条件 156
第十章 生产力运动的规律 156
第一节 生产力有其自身运动的规律 156
第二节 生产力运动规律是一种经济规律 161
第三节 生产力运动规律的特点 165
第四节 生产力发展的总体规律与局部规律、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 170
第五节 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探寻生产力发展规律 174
第十一章 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趋势 180
第一节 世界新技术革命的特点 180
第二节 新技术革命对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185
第三节 新技术革命的社会影响 192
第十二章 生产力系统与社会系统 195
第一节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196
第二节 上层建筑与生产力 209
第三节 人口与生产力 216
第十三章 生产力系统与自然系统 229
第一节 资源、环境是社会生产力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229
第二节 农业生产与生态平衡 234
第三节 工业生产与环境保护 243
第四节 提高生活质量是经济发展高级阶段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 249
第五篇 生产力的组织 258
第十四章 再生产模式和产业结构优化 258
第一节 “速度型”再生产模式和“结构型”再生产模式 258
第二节 两种再生产模式的比较 271
第三节 产业结构的优化 276
第十五章 经济规模的优化 285
第一节 经济规模和规模经济的涵义 285
第二节 选择最优经济规模的原则 289
第三节 劳动方式与经济规模 295
第四节 经济规模优化的方法 302
第十六章 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310
第一节 生产力存在的空间形式 310
第二节 生产力合理布局的原则 314
第三节 城市生产力布局 320
第四节 生产力布局优化方法 325
第十七章 微观生产力系统和微观经济决策 333
第一节 微观生产力系统的一般特点 333
第二节 微观经济决策目标 339
第三节 微观经济决策的基本原则 343
第十八章 中观生产力系统和中观经济决策 350
第一节 中观生产力系统的一般特点 350
第二节 中观生产力系统的基本结构 353
第三节 中观经济决策 361
第十九章 宏观生产力系统及其数学模型 368
第一节 宏观生产力系统的若干规定性 368
第二节 对宏观生产力系统理论研究的沿革 371
第三节 宏观生产力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376
第二十章 生产力经济学的由来和发展 389
第一节 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对生产力理论的研究 389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论是经济学说史上的光辉篇章 396
第三节 中国近三十年来生产力理论研究的曲折道路 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