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言 1
一、以往研究程度 1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2
三、工作范围 2
四、指导思想 2
五、技术路线 3
六、研究内容 3
七、地层单位划分和代号 3
八、主要实物工作量 4
九、取得的主要进展 5
十、参加人员及分工 8
第二章 青藏高原前寒武纪构造地层区划 9
第一节 青藏高原前寒武纪构造-地层区划分原则 9
一、基底结构相似性原则 9
二、盖层发育相似性原则 9
三、构造-热事件相似性原则 9
四、构造地层区划分的其他标志 10
第二节 青藏高原前寒武纪构造地层划分方案 10
一、构造-地层区命名原则 10
二、构造地层区划分方案 11
三、青藏高原前寒武纪基底分布规律 12
四、青藏高原前寒武纪基底概况 14
第三节 小结 14
第三章 前寒武纪区域地层系统 16
第一节 亲欧亚古大陆区(Ⅰ) 16
一、塔里木陆块(南部)(Ⅰ1) 16
二、华北陆块(西南部)(Ⅰ2) 23
三、秦-祁-昆地块群(Ⅰ3) 26
四、扬子陆块(西部)(Ⅰ4) 41
五、羌塘三江地块群(Ⅰ5) 53
第二节 原特提斯洋残迹区(Ⅱ) 63
第三节 亲冈瓦纳古大陆区 63
一、冈底斯地块群(Ⅲ1) 63
二、喜马拉雅地块群(Ⅲ2) 70
三、印度陆块(北部)(Ⅲ3) 75
第四节 小结 75
第四章 前寒武纪岩浆岩及岩浆事件 77
第一节 侵入岩 77
一、亲欧亚古大陆区 77
二、亲冈瓦纳古大陆区 86
第二节 火山岩 93
一、亲欧亚古大陆区 94
二、亲冈瓦纳古大陆区 97
第三节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99
一、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特征 99
二、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108
三、岩浆岩构造环境讨论 130
第四节 岩浆作用及岩浆事件 134
一、亲欧亚古大陆区岩浆事件 134
二、亲冈瓦纳古大陆区岩浆事件 141
三、岩浆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 144
第五节 小结 147
第五章 前寒武纪变质岩及变质作用 149
第一节 区域变质岩 149
一、中深变质岩 149
二、中变质岩 160
三、浅变质岩 167
四、高(—超高)压变质岩 176
第二节 区域变质作用及变质相带 177
一、变质作用及变质区带划分 177
二、华北型基底变质区(Ⅰ) 180
三、扬子型基底变质区(Ⅱ) 181
四、塔里木型基底变质区(Ⅲ) 182
五、羌南-保山变质区(Ⅳ) 184
六、泛非型基底变质区(Ⅴ) 184
第三节 前寒武纪变质岩时空分布特征 185
一、前寒武纪变质岩时间分布特征 185
二、前寒武纪变质岩空间分布特征 186
第四节 变质事件 186
一、前中条-吕梁期(AnV)变质事件(>1900Ma) 187
二、中条-吕梁期(V)变质事件(1800Ma) 187
三、晋宁期(J)变质事件(1000~800Ma) 189
四、泛非期(PA)变质事件(600~500Ma) 190
五、泛华夏期(PH)变质事件(520~400Ma) 190
第五节 小结 191
第六章 前寒武纪构造热事件 192
第一节 碎屑锆石同位素年代学谱系 192
一、塔里木陆块(南部) 192
二、华北陆块(西南部) 192
三、秦-祁-昆地块群 195
四、扬子陆块(西部) 201
五、羌塘-三江地块群 202
六、冈底斯地块群 206
七、喜马拉雅地块群 212
第二节 前寒武纪早期构造热事件记录 220
一、五台期构造-热事件 220
二、中条-吕梁期构造-热事件 221
第三节Rodinia超大陆汇聚和裂解事件 223
一、Rodinia超大陆构造-热事件时空分布规律 223
二、Rodinia超大陆汇聚事件 225
三、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 226
第四节 泛非期构造-热事件 226
一、泛非运动与“泛华夏”运动的甄别 226
二、泛非运动的沉积记录 228
三、泛非期岩浆作用 230
四、变质作用 231
五、泛非运动在青藏高原的表现形式和波及范围 231
第五节 前寒武纪构造-热事件序列 234
第六节 小结 237
第七章 青藏高原前寒武纪基底归属探讨 239
第一节 基底结构及其差异对比 239
一、基底结构类型 239
二、青藏高原及邻区基底结构特征 241
三、不同块体构造-热事件对比 244
第二节 前寒武纪块体亲缘关系探讨 246
一、青藏高原周缘块体前寒武纪碎屑锆石年代学特征 246
二、青藏高原前寒武纪块体亲缘关系探讨 247
第三节 小结 251
第八章 结论 253
一、主要成果 253
二、存在问题 256
主要参考文献 258
附表 273
附图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