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学院校试用教材 供医学检验专业用 临床微生物学 下》PDF下载

  • 购买积分:2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颖悟,郑家齐,蓝鸿泰
  • 出 版 社:大连:大连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
  • 页数:797 页
图书介绍:

绪言 1

微生物和微生物学 1

微生物学发展史 2

第一篇细菌学总论 5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5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5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6

第三节 细菌的L型 14

第四节 研究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方法 14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18

第一节 细菌的化学组成与物理性状 18

第二节 细菌的营养 19

第三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 21

第四节 细菌的生长与繁殖 28

第五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32

第三章 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34

第一节 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34

第二节 化学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40

第三节 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46

第四章 细菌的遗传变异 53

第一节 细菌变异的现象 53

第二节 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 54

第三节 环境与遗传 56

第四节 细菌变异的机理 56

第五节 细菌变异的实际意义 60

第五章 正常菌群与菌群失调 62

第一节 人体的正常菌群 62

第二节 菌群失调 65

第三节 条件致病菌 66

第六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机体的天然抵抗力 68

第一节 宿主非特异性防御机制 68

第二节 细菌的毒力因子 70

第七章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75

第一节 细菌分类的等级单位和命名原则 75

第二节 常用的细菌分类系统 76

第三节 细菌的分类方法 80

第二篇细菌学各论 84

第八章 革兰氏阳性球菌 84

第一节 微球菌科 84

一、葡萄球菌属 84

二、微球菌属 93

第二节 链球菌属和肠球菌属 94

第三节 肺炎链球菌 104

第九章 革兰氏阴性球菌 108

第一节 奈瑟氏菌属 108

一、脑膜炎奈瑟氏菌 108

二、淋病奈瑟氏菌 115

第二节 布拉汉氏菌亚属 117

第十章 革兰氏阳性需氧和/或兼性厌氧菌 118

第一节 棒状杆菌属 118

一、白喉棒状杆菌 118

二、其他棒状杆菌 124

第二节 李斯特氏菌属 125

第三节 丹毒丝菌属 128

第四节 芽胞杆菌属 129

一、炭疽芽胞杆菌 129

二、蜡样芽胞杆菌 134

三、枯草芽胞杆菌 137

四、其他需氧芽胞杆菌 137

第五节 乳杆菌属 138

第十一章 分枝杆菌属及奴卡氏菌属 140

第一节 分枝杆菌属 140

一、结核分枝杆菌 140

二、非典型分枝杆菌 147

三、分枝杆菌属的鉴定 150

四、麻风分枝杆菌 157

第二节 奴卡氏菌 159

第十二章 革兰氏阴性杆菌 161

第一节 肠杆菌科 161

一、概述 161

二、埃希氏菌属 165

三、志贺氏菌属 174

四、沙门氏菌属 180

五、枸橼酸杆菌属 190

六、克雷伯氏菌属 192

七、肠杆菌属 196

八、欧文氏菌属 198

九、沙雷氏菌属 198

十、哈夫尼菌属 200

十一、爱德华氏菌属 201

十二、变形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及摩根氏菌属 202

十三、耶尔森氏菌属 207

(一)鼠疫耶尔森氏菌 207

(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211

(三)其他耶尔森氏菌 213

十四、肠杆菌科的其它属 214

第二节 弧菌科 216

一、弧菌属 216

(一)霍乱弧菌 218

(二)副溶血性弧菌 224

(三)溶藻性弧菌 227

二、发光杆菌属 227

三、气单胞菌属 227

四、邻单胞菌属 231

第三节 弯曲菌属 231

第四节 非发酵菌 237

一、假单胞菌属 238

(一)铜绿假单胞菌 239

(二)嗜麦芽假单胞菌 244

(三)腐败假单胞菌 245

(四)洋葱假单胞菌 245

(五)荧光假单胞菌 246

(六)鼻疽假单胞菌 246

(七)假鼻疽假单胞菌 248

(八)斯氏假单胞菌 248

二、不动杆菌属 249

三、土壤杆菌属 250

四、产碱杆菌属 251

五、莫拉氏莫拉氏菌亚属 251

六、鲍特氏菌属 254

(一)百日咳鲍特氏菌 254

(二)副百日咳鲍特氏菌 256

(三)支气管炎鲍特氏菌 256

七、艾肯氏菌属 256

八、金氏杆菌属 257

九、黄杆菌属 258

(一)脑膜败血性黄杆菌 259

(二)芳香黄杆菌 259

(三)短小黄杆菌 260

第五节 其它革兰氏阴性杆菌 260

一、嗜血杆菌属 260

(一)流感嗜血杆菌 262

(二)副流感嗜血杆菌 265

(三)杜克氏嗜血杆菌 265

(四)埃及嗜血杆菌 265

(五)嗜沫嗜血杆菌 266

二、巴斯德氏菌属 266

(一)多杀巴斯德氏菌 266

(二)新种1号巴斯德氏菌 267

三、放线杆菌属 268

(一)伴放线放线杆菌 268

(二)其它放线杆菌 269

四、加德纳尔氏菌属 269

五、链杆菌属 271

六、螺菌属 272

七、布鲁氏菌属 273

八、军团菌属 276

九、弗朗西斯氏菌属 279

第十三章 厌氧菌 281

第一节 概述 281

一、厌氧菌的分布和正常菌群 281

二、厌氧菌的分类 282

三、厌氧菌感染 283

四、厌氧菌的细菌学检验 285

第二节 厌氧性球菌 290

一、革兰氏阳性厌氧球菌 290

(一)消化球菌属和消化链球菌属 290

(二)瘤胃球菌属 291

(三)八叠球菌属 291

二、革兰氏阴性厌氧球菌 291

第三节 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 292

一、类杆菌属 292

(一)脆弱类杆菌群 292

(二)产黑素类杆菌群 293

(三)其它不产黑素对胆汁敏感的类杆菌 294

(四)类杆菌的细菌学检验 295

二、梭杆菌属 296

(一)核梭杆菌 296

(二)坏死梭杆菌 296

(三)变形梭杆菌 296

(四)死亡梭杆菌 296

(五)梭杆菌属的细菌学检验 296

三、纤毛菌属 297

第四节 革兰氏阳性无芽胞厌氧杆菌 297

一、优杆菌属 297

二、双歧杆菌属 298

三、丙酸杆菌属 299

四、放线菌属 299

第五节 梭菌属 301

一、破伤风梭菌 301

二、产气荚膜梭菌 304

三、肉毒梭菌 306

四、艰难梭菌 309

第三篇病毒学 311

第十四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311

第一节 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 312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315

第三节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319

第四节 病毒的抵抗力 322

第五节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325

第十五章 病毒的传染与免疫 327

第一节 病毒的传染 327

第二节 机体对病毒感染的免疫性 333

第十六章 呼吸道病毒 338

第一节 正粘病毒科 338

第二节 副粘病毒科 342

一、麻疹病毒 343

二、腮腺炎病毒 345

三、副流感病毒 347

四、呼吸道合胞病毒 348

第三节 腺病毒科 349

第十七章 肠道病毒(微小RNA病毒科) 353

第一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353

第二节 柯萨基病毒 356

第三节 ECHO病毒 358

第四节 新型肠道病毒 359

第十八章 肝炎病毒 361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361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364

第三节 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 370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370

第十九章 疱疹病毒 372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 372

第二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374

第三节 巨细胞病毒 375

第四节 EB病毒 378

第二十章 痘病毒科 380

第一节 正痘病毒 380

第二节 副痘病毒 381

第三节 未分类痘病毒 381

第二十一章 虫媒病毒 383

第一节 虫媒病毒分类 383

第二节 虫媒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383

第三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384

第四节 森林脑炎病毒 386

第五节 登革热病毒 386

第六节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387

第二十二章 其他病毒 389

第一节 呼肠病毒 389

第二节 轮状病毒 390

第三节 狂犬病病毒 391

第四节 风疹病毒 394

第五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395

第四篇其他微生物 398

第二十三章 衣原体 398

第一节 概述 398

第二节 沙眼衣原体 401

第三节 鹦鹉热衣原体 403

第二十四章 立克次体 405

第一节 概述 405

第二节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410

第三节 恙虫病立克次体 412

第二十五章 支原体 414

第一节 概述 414

第二节 肺炎支原体 418

第三节 解脲脲原体 420

第四节 无胆甾原体属 421

第二十六章 螺旋体 422

第一节 概述 422

第二节 钩端螺旋体 422

第三节 苍白密螺旋体 431

第四节 回归热螺旋体 435

第二十七章 真菌 438

第一节 概述 438

第二节 浅部真菌 443

第三节 深部真菌 451

第五篇细菌学基本技术 457

第二十八章 细菌形态学检查技术 457

第一节 显微镜 457

一、普通光学显微镜 457

二、暗视野显微镜 459

三、荧光显微镜 460

四、相差显微镜 461

第二节 不染色标本检查法 461

第三节 染色标本检查法 463

一、常用染料 463

二、染色的一般原理 463

三、染色的一般程序 464

四、常用染液及染色法 465

第二十九章 细菌培养技术 470

第一节 无菌技术 470

一、细菌检验室的一般注意事项 470

二、细菌培养时的无菌技术 470

第二节 接种环和接种针 471

第三节 接种罩和无菌室 472

第四节 接种法和分离培养法 473

第五节 培养法 477

一、一般培养法 477

二、二氧化碳培养法 477

三、厌氧培养法 478

第三十章 培养基 481

第一节 培养基的基本成分 481

一、营养物质 481

二、凝固物质 482

三、抑制剂和指示剂 482

第二节 培养基的分类 483

第三节 培养基制备的一般程序 483

第四节 培养基氢离子浓度的测定 485

一、常用指示剂的配制 485

二、标准比色管的配制 486

三、pH测定及矫正 486

第五节 常用培养基 487

一、基础培养基 487

二、生化试验用培养基 489

三、专用培养基 498

第三十一章 细菌的生化试验 534

第一节 糖(醇、苷)类代谢试验 534

第二节 氨基酸和蛋白质的代谢试验 540

第三节 碳源和氮源利用试验 545

第四节 呼吸酶类试验 549

第五节 脂酶、磷酸酶和DNA酶试验 552

第六节 其它酶类试验 553

第七节 抑菌试验 556

第三十二章 细菌的血清学试验 558

第一节 细菌抗原的制备 558

一、细菌抗原制备的基本程序 558

二、沙门氏菌属抗原的制备 560

三、志贺氏菌属抗原的制备 560

第二节 免疫血清(抗血清)的制备 561

一、沙门氏菌属免疫血清的制备 562

二、志贺氏菌属免疫血清的制备 562

第三节 吸收试验及因子血清的制备 563

一、吸收试验 563

二、因子血清的制备 563

第四节 细菌鉴定的血清学试验 568

一、凝集试验 568

二、沉淀试验 571

三、荚膜肿胀试验 572

第三十三章 动物实验 573

第一节 实验动物的分类 573

第二节 试验前的准备 574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 574

二、动物标记及除毛法 577

第三节 接种途经和方法 578

一、一般注意事项 578

二、接种方法 578

第四节 接种后的观察与解剖 579

一、接种后观察 579

二、实验动物解剖 579

第五节 采血方法 580

一、心脏采血 580

二、绵羊颈静脉采血 580

三、全部放血 581

四、小白鼠、大白鼠尾部采血 581

五、家兔耳静脉采血 581

第六节 实验动物的饲养和管理 581

一、饲养场所 581

二、饲料 581

三、动物繁殖 581

第三十四章 菌种保存和保管 583

第一节 菌种保存 583

第二节 菌种保管 588

第三十五章 各种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590

第一节 血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591

第二节 脑脊液的细菌学检验 596

第三节 上呼吸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599

第四节 下呼吸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602

第五节 穿刺液的细菌学检验 606

第六节 胃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607

第七节 胆汁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608

第八节 尿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610

第九节 泌尿生殖器官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616

第十节 粪便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617

第十一节 脓汁及创伤感染分泌物的细菌学检验 622

第十二节 眼、耳、鼻、口腔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624

第十三节 手术、活检及尸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627

第十四节 敷料、生物制品、注射剂等标本的无菌检验 627

第十五节 标本中L型细菌的检验 629

第三十六章 医院内感染及其监测 632

第一节 医院内感染和病原微生物 632

第二节 医院内感染的实验室监测 634

第三十七章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及其他抗菌活性试验 640

第一节 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对单独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 640

一、扩散法 640

二、稀释法 648

三、自动化药敏检测 653

第二节 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对抗菌药物的联合敏感试验 653

一、单药纸片搭桥法 653

二、联合药敏稀释法—棋盘法 654

三、联合药敏抗菌药物组合的选择 656

第三节 其他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 656

一、厌氧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 656

二、结核分枝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 657

三、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 661

第四节 体液内抗生素浓度的测定 663

一、体液内抗生素浓度测定的适应范围 663

二、测定方法 663

第五节 血清杀菌水平的测定 667

[附]β—内酰胺酶的测定 668

第三十八章 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与防护 670

第一节 微生物的安全操作与防护 670

第二节 化学品的安全操作与防护 673

第三节 放射物的安全操作与防护 674

第四节 环境控制 676

第五节 职工保健 677

第三十九章 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 678

第一节 室内质量控制 678

一、全体技术人员的水平 678

二、操作手册 678

三、设备 678

四、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679

五、试剂、染色液及抗血清的质量控制 682

六、标本检验的质量控制 684

七、标准菌株的来源和保存 684

八、室内质量的全面控制 685

第二节 室间质量控制 685

一、机构 685

二、室间质量控制的检查项目 685

三、熟练程度的考核 686

四、盲点试验 686

五、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和评估 686

第四十章 自动化仪器 687

第一节 常规操作步骤的机械化和自动化 687

第二节 物理方法检测细菌 688

第四十一章 微型化装置 695

第一节 细菌鉴定微量系统 695

一、肠杆菌科微量生化反应系统 695

二、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及弧菌的微量生化系统 698

三、球菌鉴定微量培养基 699

第二节 酵母菌鉴定微量生化系统 700

第三节 尿细菌计数用微型装置 700

第四节 药敏试验微型器材 701

第四十二章 噬菌体和细菌素的检查法 702

第一节 噬菌体的检查法 702

一、噬菌体的分离 702

二、噬菌体用于细菌鉴定和分型 704

三、噬菌体效价增长试验 706

第二节 细菌素的检查法 707

一、平板交叉划线法 708

二、试验菌株受细菌素作用的模式分型 708

三、细菌素产生菌的分型 708

第六篇病毒学基本技术 710

第四十三章 病毒的分离 710

第一节 标本的采集 710

第二节 病毒的分离及鉴定的一般程序 712

第三节 病毒的培养技术 712

一、动物接种 712

二、鸡胚培养法 714

三、组织培养法 716

第四节 病毒的鉴定 719

第五节 血清学试验 722

一、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 723

二、补体结合试验 725

三、中和试验 729

四、空斑形成抑制试验 731

第四十四章 病毒性疾病的快速诊断 732

第一节 免疫荧光技术 732

第二节 特异性IgM的检测 733

第三节 电子显微镜技术 735

一、负染色法 735

二、免疫电镜技术 737

三、超薄切片技术 737

[附]病毒常用溶液 738

第七篇真菌学基本技术 741

第四十五章 真菌常规检验 741

第一节 临床标本的采集及处理 741

一、常见临床标本的采集 741

二、常见临床标本的处理 742

第二节 直接检验法 742

第三节 培养检验法 744

一、培养器具 744

二、真菌用培养基 744

三、培养方法 745

四、培养检查 747

五、菌种的移种与保存 752

第四节 动物接种 752

第五节 病理组织检验 753

第六节 滤过紫外线检查(午氏光检查法) 753

第四十六章 真菌特殊检验 755

第一节 染色检验 755

第二节 生化试验 758

一、糖(醇)类发酵试验 758

二、同化碳源试验 759

三、同化氮源试验 759

四、对牛乳作用的观察 759

五、明胶液化试验 759

六、尿素分解试验 759

七、硝酸盐还原试验 760

八、淀粉样化合物检测 760

第三节 营养试验 760

第四节 毛发穿孔试验 761

第五节 免疫学检验 761

一、体内法 761

二、体外法 763

第六节 菌落切片检查 763

[附录]真菌常用培养基 764

第八篇其他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技术 772

第四十七章 衣原体的检验 772

第一节 衣原体分离 772

一、标本的采集 772

二、标本处理 772

三、小白鼠接种 773

四、鸡胚卵黄囊接种 773

五、组织培养 774

第二节 血清学诊断 775

第四十八章 立克次体的检验 777

第一节 标本采集和处理 777

第二节 病原学和血清学检验 777

一、直接检查 777

二、立克次体的分离 777

三、血清学诊断 779

[附录]衣原体、立克次体常用染色法 781

第四十九章 支原体检验 783

第一节 病原学检验 783

第二节 血清学检验 786

第五十章 螺旋体的检验 790

第一节 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法 790

第二节 螺旋体的分离培养 790

[附录]钩端螺旋体培养基 791

第三节 螺旋体的血清学试验 791

一、显微镜凝集试验 791

二、标记含A蛋白葡萄球菌凝集试验 793

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794

四、梅毒的血清学试验 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