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议程 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 下》PDF下载

  • 购买积分:3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21世纪议程》编委会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502316531
  • 页数:1539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环境保护绪论 3

第一节 环境概论 3

第一篇 环境保护基本理论 3

一、聚落环境 4

二、地理环境 11

三、地质环境 12

四、星际环境 13

第二节 环境问题 13

第三节 环境科学 15

一、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5

二、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 16

第四节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8

一、生态学的定义 20

第二章 生态学概论 20

第一节 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20

二、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21

三、生态系统的功能 24

四、生态平衡 29

第二节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30

一、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 30

二、阐明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31

三、利用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消除环境污染 32

四、为环境容量和环境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32

五、生物资源的利用、保护与生态平衡的再建 33

六、考虑生态学规律制定国民经济计划,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33

一、土地资源的概念和意义 34

第一节 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34

第三章 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 34

二、人口、粮食与耕地面积 35

三、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 36

四、草原退化与土地沙漠化 37

五、土地利用中的次生盐渍化 37

六、海涂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39

第二节 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39

一、森林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40

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41

三、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区域自然环境的保护 42

第三节 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4

一、矿产资源的分类与开采量 44

二、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45

三、矿产资源的枯竭问题 46

第四章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48

第一节 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 48

第二节 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 49

一、环境污染源与污染物 49

二、环境污染的特征 50

三、人体对环境致病因素的反应 50

四、环境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转归 52

五、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 54

第三节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55

一、急性危害 55

二、慢性危害 57

三、远期危害 59

一、工业污染源概述 62

第一节 污染源概述 62

第五章 污染源概论 62

二、交通运输污染源概述 66

三、农业污染源概述 67

四、生活污染源概述 68

第二节 污染源调查 68

一、污染源调查的重要性 68

二、污染源调查原则 69

三、调查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70

第三节 污染源评价 72

一、污染源评价的目的及方法 72

二、污染源评价中的几个问题 74

一、污染源控制及管理的重要性 75

二、制订恰当的控制标准和相应的立法 75

第四节 污染源的控制与管理 75

三、要与企业管理相结合 76

四、要研究各种污染治理的最佳可行技术 78

第六章 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 79

第一节 固体废物污染概述 79

一、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分类 79

二、固体废物处理和利用概况 81

第二节 主要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 82

一、废石和尾矿的处理和利用 82

二、钢渣的处理和利用 83

三、有色金属渣和处理利用 86

四、煤灰渣的处理和利用 88

五、煤矸石的处理利用 90

七、高炉渣的处理和利用 92

六、硫酸渣的处理和利用 92

一、工业有害渣处置概况 93

第三节 工业有害渣的处置 93

二、工业有害渣的管理 94

三、工业有害渣的处置方法 94

第四节 城市垃圾的处理 97

一、处理城市垃圾的意义 97

二、城市垃圾的处置方法 99

三、城市垃圾的回收 102

第七章 其他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104

第一节 放射性污染与防治 104

一、放射性污染的来源 104

一、环境质量的概念 105

二、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 105

第一节 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性及类型 105

第八章 环境质量评价 105

第二节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06

一、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程序 106

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107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 118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 118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120

三、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121

第四节 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 122

一、基本概念 122

二、区域污染综合防治的基本内容 123

一、环境管理的含义 126

二十二、ISO 14043《生命周期评估--评价和改进》 126

第一节 环境管理概述 126

第九章 环境管理 126

二、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 127

一、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 128

三、环境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128

第二节 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及重要性 128

二、环境管理的重要性 129

三、环境保护机构的环境管理职能 129

第三节 当前环境管理的几个问题 130

一、切实把环境管理放在环境保护工作的首位 130

二、解决好环境管理的体制,建立强有力的环境管理机构 130

三、制定好环境规划 131

四、当前我国环境管理的重点 137

第十章 环境经济 138

第一节 环境经济与环境保护 138

第二节 环境经济学的特点及其理论基础 138

一、环境经济学的特点 138

二、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139

一、研究计划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40

第三节 环境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140

二、研究生产布局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41

三、研究防治污染的经济效果 143

四、研究环境保护工作中的经济政策 145

第十一章 环境法 146

第一节 环境法概述 146

一、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 146

二、环境法的适用范围、目的和作用 148

第二节 环境管理体制与机构 151

一、一些国家的环境管理体制 151

二、我国目前的环境管理体制 152

第三节 环境法中的几项基本制度 152

一、土地利用规划 153

二、环境影响评价 153

三、许可证制度 154

四、经济刺激手段的使用 155

五、污染案件的损害赔偿 157

第四节 我国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及实施中的几个问题 158

一、我国环保法的基本原则 158

二、环保法实施中的几个问题 161

一、环境质量标准 163

第一节 环境标准的种类和作用 163

第十二章 环境标准 163

二、污染物排放标准 164

三、污染物控制技术标准 164

四、污染警报标准 164

第二节 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原则和方法 165

一、原则 165

二、方法 166

第三节 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原则和方法 168

一、原则 168

二、方法 169

第四节 我国环境标准的历史和现状 171

一、我国环境标准的历史 171

二、我国环境标准的现状 172

第五节 环境标准的实施和管理 174

一、制定环境标准管理条例 174

三、加强环境标准的宣传教育 175

二、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 175

第十三章 环境监测和环境质量控制 176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作用和目的 176

一、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 176

二、环境监测在环境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77

三、环境监测的目的、性质和原则 177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的特性 179

一、自然性 179

二、扩散性 179

五、生物可分解性和生物积累性 180

三、毒性 180

四、活性和持久性 180

第三节 环境污染的特征 181

一、环境污染与时间、空间、含量的关系 181

二、污染物的综合效应 184

三、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186

第四节 环境监测的组织及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 186

一、环境监测的组织 186

二、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 188

第二篇 全球环境问题 193

一、环境问题发生、发展的回顾 193

第一章 环境问题导论 193

第一节 环境问题及其发生和发展 193

二、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196

三、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人为因素 197

四、人类的抉择 199

第二节 环境问题的分类 200

第三节 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重大环境问题 201

一、当前主要的全球环境问题 201

二、全球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 203

三、中国的环境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207

第一节 人口激增、资源紧缺、环境失控 209

一、人口激增的态势 209

第二章 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环境问题 209

二、中国的人口问题现状 211

三、人口激增对自然资源和粮食供应的压力 212

四、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冲击 214

第二节 自然生态系统失调 215

一、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 215

二、农用土地退化显著 216

三、森林面积日渐萎缩 219

四、生物多样性加速消失 224

一、空气质量降级 228

第三节 环境质量下降 228

二、水体质量恶化 229

三、农药化肥污染突出 229

一、自然灾害的分类及危害 230

四、乡镇企业发展的环境影响日趋严重 230

第四节 自然灾害频发 230

二、自然灾害中的人为因素 231

三、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减灾工作 232

第三章 发达国家的环境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 235

第一节 原有环境问题缓解 235

一、大气质量明显改善 235

二、水质普遍达标 236

三、森林资源状况令人满意 236

第二节 有毒、有害废弃物污染 237

一、危险废物的产生及现状 237

二、有毒、有害废弃物管理 239

第三节 气载有毒颗粒物污染 241

三、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健康效应 241

一、石棉 242

二、铅 243

第四节 酸雨 246

第五节 污染物越境输送 248

一、越境污染与环境侵略 248

二、反对越境污染的国际行动 250

第六节 汽车尾气污染 251

一、发达国家的汽车利用状况 251

二、汽车废气排放的污染 252

三、控制汽车污染的对策 253

第七节 核辐射污染 254

一、核能生产及其环境污染状况 254

二、核辐射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257

三、原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 257

第八节 室内污染 258

一、室内放射性污染 259

二、室内有机化合物污染 259

三、室内空气中的霉菌 260

第四章 全球淡水资源环境及海洋环境 261

第一节 地表水 261

一、全球淡水资源概况 261

二、气候变化对水文情势及水资源的影响 264

三、全球地表水水质污染现状及趋势 274

四、淡水资源合理利用与防止污染对策 276

第二节 地下水 278

一、地下水过量开采的危害 278

二、全球地下水污染概况 280

三、地下水资源管理措施 281

第三节 海平面上升 282

一、海平面变化的机制与历史 282

二、海平面上升趋势预测 285

三、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分析 288

第四节 海洋污染 293

一、全球海洋环境污染概况 293

第五节 全球环境变化与水生生态系统 297

二、海洋污染防治对策 297

一、全球环境变化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298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299

第五章 土地资源环境及生物多样性 301

第一节 土地荒漠化 301

一、荒漠化研究概述 301

二、全球土地荒漠化现状与趋势 304

三、土地荒漠化的防治对策 313

第二节 土地资源保护与开发 315

一、土壤侵蚀研究概述 315

二、全球土壤侵蚀现状与发展趋势 317

三、土壤侵蚀的防治对策 321

一、全球生物多样性及生境损失现状 323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 323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27

三、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28

第四节 全球环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 329

一、全球环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329

二、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331

第六章 能源与环境 333

第一节 全球能源供求概况 333

一、能源生产和消费 333

二、能源资源 335

第二节 薪柴及化石燃料开采、利用对环境的冲击 337

一、薪柴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337

二、化石燃料开采利用对环境的冲击 339

第三节 水电及核电发展的环境影响 341

一、发展水电对环境的影响 341

二、发展核电对环境的影响 342

第四节 能源环境问题的缓解 344

一、集中供热与热电联产评述 344

二、除尘、脱硫、脱氮新技术 345

三、新能源开发利用及节能 346

四、能源农场 350

五、区域大气污染优化控制 351

第一节 地球大气的温室效应 359

一、地球大气的温室效应及变暖趋势 359

第七章 全球增温及其对人类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359

二、植物、海洋对温室气体和气候的调节作用 360

三、关于温室效应增强的争议 362

第二节 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变化 362

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 363

二、大气中甲烷浓度的变化 366

三、一氧化二氮,含氯氟烃及其他气体浓度的变化 367

第三节 温室气体作用下气候变化的数值模拟 369

一、气候系统的物理描述 369

二、全球三维气候模式(GCM)简介 370

三、温室气体增加影响气候变化的数值模拟 376

四、二氧化碳倍增时中国的气候变化 378

五、模式的可靠性评述及展望 379

一、全球增温对海平面和水资源的影响 381

第四节 温室效应增强对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381

二、全球增温对动植物的影响 382

三、全球增温对农业的影响 382

四、全球增湿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383

五、全球增温对社会及经济的影响 384

第五节 减缓温室效应影响的可能对策 385

一、调整能源战略,发展替代技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385

四、主动适应气候变化 386

三、采取相应措施,减少甲烷排放 386

二、大力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植被 386

第一节 臭氧在大气中的分布和重要意义 388

第八章 高空臭氧层耗竭及人类面临的挑战 388

第二节 高空臭氧形成及耗竭的机理 391

一、臭氧的形成与耗竭 391

二、损耗高空臭氧的主要物质及其臭氧破坏潜能 393

三、南极臭氧层空洞成因的各种假说 396

第三节 臭氧层耗竭对人类的潜在威胁 399

一、臭氧层耗竭对生物的影响 399

二、臭氧层耗竭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399

第四节 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 400

一、臭氧变化趋势的预测 401

二、遏制臭氧层耗竭的对策 402

一、天然源 404

第一节 源及其排放 404

第九章 酸沉降 404

二、人为排放源 405

三、其他来源 406

第二节 酸性物质在大气中的转化、传输和沉降 406

一、SOx和NOx的化学转化 406

二、大气污染物的传输 408

三、酸性物质的清除和沉除过程 409

第三节 酸沉降对环境的影响 410

一、酸沉降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410

二、酸沉降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412

三、酸沉降对物料的影响 413

四、酸沉降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413

一、酸雨污染的态势 414

第四节 酸雨污染的态势及减缓对策 414

二、酸雨污染的减缓对策 417

第十章 引起大范围气候变化的其他人类活动 419

第一节 核冬天效应及其对环境的冲击 419

一、核冬天灾难及假说的提出 419

二、核冬天的全球气候影响 420

三、核冬天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危害 422

四、核冬天气候影响大小的模拟与估算 423

五、关于核冬天假说的争议 429

第二节 其他大规模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干扰 430

一、大规模改造自然活动的环境影响 430

二、热带雨林萎缩与气候异常 432

三、灌溉绿洲效应及海洋荒漠化效应 433

一、环境外交兴起的背景 436

第十一章 环境外交及国际合作 436

第一节 环境外交的兴起 436

二、蓬勃发展的环境外交 437

第二节 国际合作及行动 437

一、开展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438

二、近期主要的合作计划及行动 438

三、国际合作中存在的矛盾以及面临的困难 441

四、新的全球伙伴关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42

第三节 国际合作中各方的基本态度 443

一、各国、各集团间的基本观点分歧 443

二、中国的原则立场 443

一、地理环境含义 447

三、环境变迁的历史研究 447

二、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447

第一节 地理环境 447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环境变迁 447

第三篇 全球环境变迁 447

第二节 环境变迁 449

一、环境变迁的研究内容 449

二、环境变迁学涉及的时代范围和信息载体 451

三、当前中国环境变迁学的主要任务 452

第三节 环境变迁学与相邻学科 454

一、环境变迁学与第四纪地质学 455

二、环境变迁学与古地理学 455

三、环境变迁学历史地理学 455

一、地球表层系统以外的影响因素 457

第二章 环境变迁的原因和时空尺度 457

第一节 环境变迁的原因 457

二、地球表层系统内部的影响因素 462

三、人类活动的影响 468

四、各种环境要素的相互影响 468

第二节 环境变迁的时空尺度和幅度 470

一、具有渐变性质的气候变化 470

二、具有突变性质的气候变化 471

三、环境变迁的区域尺度问题 473

第三节 环境变迁断代方法 476

一、树木年轮断代 477

二、珊瑚体年层断代 477

三、地衣测量 477

四、湖泊纹泥断代 478

五、冰层年代 479

六、C14年代测定 481

七、热释光和光释光测年 482

八、裂变径迹测年 483

九、古地磁年龄测定 483

第三章 环境变迁研究途径及其理论依据 486

第一节 新构造运动和地表过程 486

一、新构造运动 486

二、地貌演变 486

三、地表作用过程 487

第二节 气候系统 489

一、冰川活动与冰期 489

二、氧同位素与温度变化 495

三、深海沉积物中的尘砂、火山灰砂与季风演变 498

四、树木年轮与气候变化 499

五、珊瑚年层与气候变化 500

六、物候学证据 502

七、历史文献记载 503

八、大气成分演变 505

第三节 水文系统 506

一、海平面与海侵和海退 506

二、湖泊盆地演变 512

三、河流水系演变 515

第四节 土壤生物系统 516

一、土壤和风化壳 516

二、孢子花粉分析与植被演变 518

三、哺乳动物化石与动物群的演变 520

四、微体生物化石 524

第四章 末次间冰期与冰期环境变迁 526

第一节 末次间冰期 528

一、气候状况 528

二、海岸带环境变化 529

三、生物群演变 531

第二节 末次冰期 533

一、全球冰流扩张 534

二、气候带和海流发生变化 535

三、海平面大幅度降低,大陆架出露成陆 537

四、某些内陆盆地出现巨大的内陆湖和海 541

五、生物带向低纬度、低地迁移 542

第三节 晚更新世黄土与东亚古季风演变 549

一、研究简史 549

二、地层序列及其年代 550

三、主要气候代用指标 552

四、东亚季风演变及其全球性对比 555

五、发展趋势前瞻 555

第四节 晚冰期环境变迁 556

一、晚冰期及其环境特征 556

二、Younger Dryas事件及其时代和延续时间 558

三、Younger Dryas时期环境变迁 559

第五章 全球环境变迁 564

第一节 概述 564

一、全新世的开端 564

二、全新世气候基本特征 565

第二节 全新世主要环境特征 566

一、海岸带变迁 566

二、湖泊演变 568

三、植被演变 569

四、动物群演变 576

一、西北欧地区 578

第三节 全新世生物气候期的划分 578

二、中国北方地区 579

第四节 全新世中期气候最适宜期的特征 579

第五节 西北欧全新世中期的Elm Decline事件 582

一、基本特征和时代 582

二、形成原因 584

三、在中国的表现 587

第六节 中国东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587

第七节 “小冰期”的环境变迁 590

一、全球气温降低,寒潮势力强大,河流、湖泊和海水结冰 591

二、雪线下降,山地冰川推进 591

三、各种自然灾害频繁 591

第八节 本世纪的气候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593

第一节 人类活动的发展演变 600

一、人类的发展与人口增长 600

第六章 环境变迁的人类因素 600

二、史前人类文化及其干预自然能力的发展 601

三、青铜器时代以来人类干预自然能力的发展 610

四、人地关系的历史性转变 611

第二节 人类活动对地质地貌环境的影响及其反馈 614

一、城市地面沉降 614

二、影响边坡稳定,重力地貌灾害加剧 616

三、筑坝建库蓄水诱发地震 617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土壤和土地资源的影响及其反馈 617

一、土地的沙漠化 617

二、土地的盐碱化 620

三、土壤侵蚀 621

一、人类活动对大气圈的影响 622

第四节 人类活动对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影响及其反馈 622

二、人类活动对水圈的影响 625

三、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628

一、环境的基本概念 633

二、环境的分类 633

第四篇 农业与农村环境保护 633

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问题 633

第一章 农业生态保护概论 633

三、环境要素与环境系统 634

四、环境问题 634

第二节 农业环境与农业环境问题 637

一、农业环境 637

二、农业环境问题 638

第三节 农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639

一、农业环境保护 639

二、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641

第二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644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644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644

二、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 645

三、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646

第二节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647

一、土地和耕地的概念 647

二、我国土地资源及耕地资源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647

三、我国土地及耕地资源在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648

四、保护土地资源的基本对策 650

二、我国水资源特点与利用中的问题 651

第三节 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651

一、世界水资源概况 651

三、水资源的保护策略 652

第四节 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652

一、森林的利用和保护 652

二、物种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653

第三章 生态学基本原理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656

第一节 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656

一、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656

二、生态学的基本规律 657

三、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658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662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与基本原理 662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664

三、农业生态平衡与农业生态失调 666

第三节 生态农业的原理及其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669

一、生态农业的兴起 669

二、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 670

三、我国的生态农业及其特点 671

四、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成就和发展趋势 672

一、大气圈的结构和组成 674

第四章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674

第一节 大气污染概述 674

二、大气污染 675

三、影响大气污染的因素 678

第二节 大气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682

一、二氧化硫 683

二、氟 化 物 688

三、酸雨对植物及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689

第三节 臭氧层破坏与全球变暖 690

一、臭氧层破坏 690

二、全球变暖 691

第四节 大气污染的防治 693

一、大气污染的控制 693

二、主要大气污染物治理技术 694

四、农业措施 695

三、大气环境质量管理 695

第一节 水污染概述 696

一、水资源 696

第五章 水污染及其治理 696

二、水体污染现状 697

第二节 水体中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影响 699

一、需氧有机污染物 699

二、植物营养物 702

三、油类物质 703

四、酚类化合物 705

五、氰化物 706

六、放射性物质 706

七、重金属污染 706

第三节 水体污染的控制与治理 710

一、污水的常规处理技术 711

二、氧化塘 712

三、污水的土地处理(Land treatment) 713

第六章 土壤污染及防治 717

第一节 土壤污染的发生 717

一、土壤的基本特征 717

二、土壤污染 718

第二节 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 723

一、主要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形态和转化 723

二、重金属的生物富集 726

二、农药在土壤中的转化 729

第三节 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729

一、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 729

三、农药对生态系统的污染 731

第四节 土壤污染的防治 732

一、控制和消除污染源 732

二、增加土壤容量,提高土壤净化能力 732

三、其他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 733

第一节 固体废弃物的来源与影响 734

一、固体废弃物的来源 734

二、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734

第七章 固体废弃物的影响与利用 734

三、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 735

第二节 城镇废弃物的农业利用 737

一、城镇居民生活垃圾的农业利用 737

二、污泥的农业利用 745

第三节 农业废弃物的利用与转化 751

一、农业废弃物的种类及性质 752

二、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优质饲料 752

三、粉煤灰的农业利用 755

三、畜禽粪便的利用转化 756

四、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食用菌 757

第八章 乡镇企业的污染及控制 758

第一节 乡镇企业的发展及环境问题 758

一、乡镇企业发展概况 758

二、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现状与分析 759

三、乡镇企业的污染发展趋势 763

第二节 乡镇企业主要污染行业和污染物 764

一、造纸工业废水污染最突出 764

二、印染业废水污染明显 765

三、化工行业废水、废气都有污染 765

四、电镀业废水重金属污染重 766

五、淀粉、酿酒行业有机污染 767

六、制革行业水污染较重 767

七、金属冶炼业重金属污染集中 768

八、砖瓦、陶瓷业废气排放量最大 769

九、水泥业粉尘排放量最大 769

十、炼焦业局部污染较重 770

十一、炼磺业局部污染严重 771

一、制定乡镇环境规划,合理布局,调整乡镇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 772

第三节 乡镇企业环境管理措施 772

二、强化环境管理 772

三、促进乡镇工业技术进步,逐步实行废物最少化 773

第四节 乡镇工业污染防治的行业对策 774

一、行业污染防治对策的指导原则 774

四、积极治理乡镇企业“三废” 774

五、大力开展乡镇企业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 774

二、造纸工业 775

三、食品工业 775

四、印染工业 776

五、电镀工业 776

六、化学工业 777

七、土法炼磺 777

八、土法炼焦 777

九、有色金属采冶 778

十、水泥工业 778

第九章 农业环境管理 779

第一节 农业环境管理概述 779

一、农业环境管理的含义和目标 779

二、农业环境管理的特点 779

三、农业环境管理的任务和作用 780

第二节 农业环境管理的内容与手段 781

一、农业环境管理的内容 781

二、农业环境管理的手段 782

第三节 农业环境管理体制与职能 783

一、农业环境管理体制 783

二、农业环境管理机构的职能 784

第四节 农业环境保护法 785

一、农业环境保护法的概念、任务和作用 785

二、农业环境保护法的体系 787

第五节 农业环境监测 789

一、农业环境监测的概念、目的和任务 789

二、农业环境监测的对象和方法 790

三、农业环境监测管理 791

第六节 农业环境质量的评价 793

一、农业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目的和意义 793

二、农业环境质量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794

三、农业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796

一、什么是清洁生产 798

第一节 清洁生产 798

第十章 清洁生产与绿色食品 798

二、如何进行清洁生产 799

三、中国的清洁生产 801

第二节 绿色食品 803

一、绿色食品的产生和发展 803

二、绿色食品的概念及生产基地的环境条件 804

三、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规范 806

第五篇 工业与城市环境保护 815

第一章 城市环境概论 815

一、城市生态环境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815

第一节 城市生态环境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815

二、城市生态环境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816

三、城市生态环境研究的特点 817

第二节 城市生态环境研究的兴起和发展 818

一、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和演变 818

二、城市生态环境研究的兴起和发展 822

第三节 城市生态环境及其特征 824

一、城市生态环境及其组成 824

二、城市生态环境的结构和功能 825

三、城市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 827

第一节 城市地质条件 831

一、地质条件与城市建设 831

第二章 城市环境特征 831

二、城市地震 833

第二节 城市地貌环境 834

一、城市地貌类型及特点 835

二、城市自然地貌要素 836

三、城市地貌灾害 840

第三节 城市地貌开发利用 841

一、地貌部位与城市分布 841

二、城市地貌合理利用 842

第三章 城市气候 845

第一节 城市化对气候影响的机制 845

一、城市下垫面性质变化及其影响 845

二、城市大气成分改变及其影响 845

一、城市热岛及表示方法 848

第二节 城市热岛效应 848

四、城市大气分层 848

三、城市人为热释放及其影响 848

三、城市热岛产生的能量基础 852

二、城市热岛的时空分布特点 852

四、城市热岛的生态环境效应 853

第三节 城市大气水分效应 853

一、城市空气湿度 854

二、城市降水的变化及其影响 855

第四节 城市风的特征 855

一、城市对风的影响 856

二、城市热岛环境 856

一、城市暴雨灾害 857

三、城市低空风的垂直变化 857

第五节 城市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 857

二、大风灾害 859

第四章 城市水文及水资源 861

第一节 城市化地区的水文效应 861

一、城市水系的一般情况 861

二、城市化的水文效应 861

第二节 城市化地区的雨洪径流特征 863

一、城市化对地面径流的影响 863

二、城市地面雨洪排水系统 865

第三节 城市水资源系统及管理 867

一、城市水资源问题 867

二、城市水资源系统 869

三、城市水资源供需平衡预测和模型 870

四、城市水资源利用与管理 871

第五章 水体污染及防治 874

第一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874

一、天然水资源 874

二、水资源的利用现状 875

三、世界性的水荒 875

第二节 水体的污染与自净 876

一、水体污染及水体自净作用 877

二、水污染指标 878

第三节 水体中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危害 879

一、无机无毒物 880

一、水污染综合防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881

第四节 水污染综合防治 881

二、水污染综合防治的基本原则 882

三、水污染综合防治的主要对策 883

一、污水处理方法的分类 885

第五节 污水处理技术概述 885

二、污水处理流程 889

三、污泥处理、利用与处置 890

一、森林植被的破坏与逆向自然演替 892

二、城市植被的生态特征 892

第一节 城市植物 892

第六章 城市植物与生态效应 892

三、影响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 893

第二节 城市园林绿地 894

一、城市绿化的功能 894

二、城市园林绿地的分类 894

三、城市绿化植物 896

四、城市园林绿地规划 897

第三节 城市绿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899

一、城市绿化的光能效应 899

二、城市绿化的降温增湿效应 900

三、城市绿化的碳氧平衡效应 903

四、绿化植物的减尘效应 906

第四节 城市自然保护 906

一、城市自然保护的兴起 906

二、城市自然保护的含义和特点 907

三、城市自然保护区的调查、评价与规划 908

四、城市绿化的净化环境效应 908

一、城市大气污染物及其危害 911

第一节 污染物及其危害 911

第七章 城市环境污染 911

二、城市水体污染物及其危害 914

三、城市土壤污染物及其危害 915

四、城市固体废物污染和放射性污染及其危害 916

第二节 城市环境污染物的来源 917

一、工业污染源 917

二、交通运输污染源 919

三、农业污染源 921

四、生活污染源 922

第三节 我国城市环境污染与防治 922

一、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的发展过程 922

二、我国城市目前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923

三、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925

二、工业污染的国内外现状 928

三、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分类 928

第八章 城市工业污染及防治 928

第一节 工业污染概况 928

一、固体废物 928

四、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 930

第二节 固体废物的处理和综合利用 931

一、资源化 931

二、资源化系统 931

三、固体废物的一般处理技术 931

四、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 932

二、危险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 934

一、危险固体废物的危害 934

第三节 危险固体废物的处理 934

三、危险固体废物的处理方法 935

四、有毒废渣回收处理与利用 937

第四节 城市垃圾的处理 938

一、城市垃圾的处理方法 938

二、城市垃圾的回收利用 939

二、综合防治对策 940

一、基本原则 940

第五节 固体废物污染的综合防治 940

三、固体废物管理 941

第六节 美国城市固体废物的管理 942

一、美国城市固体废物概况 942

二、美国对城市固体废物的管理 945

三、美国城市生活固体废物管理政策与实践 958

第九章 城市噪声污染及其控制 970

第一节 噪声概述 970

一、噪声 970

二、噪声的来源及分类 970

三、噪声污染及其危害 971

四、噪声的物理量 973

第二节 噪声控制技术 977

一、声源控制技术 978

二、控制噪声的传播途径 979

三、个人防护 985

一、噪声源及其调查 985

第三节 城市噪声综合防治 985

二、噪声影响预测 986

三、综合防治对策 986

第一节 电磁辐射污染及防治 988

一、电磁辐射污染 988

二、电磁污染源 988

第十章 其他物理污染与防治 988

三、电磁污染的传播途径 989

四、电磁辐射污染的防护 990

第二节 放射性污染及其防治 991

一、辐射源 992

二、放射性污染的分类及污染途径 993

三、放射性污染的防治 994

第三节 热污染与光污染 996

一、热污染及其防治 996

二、光污染 998

一、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发展 999

二、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999

第一节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 999

第十一章 城市环境管理 999

三、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措施 1001

第二节 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 1002

一、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1003

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类型的分类体系及其判断标准 1005

三、实例--珠江三角洲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之现状评价 1007

四、实现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1008

第三节 城市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及预测 1010

一、城市生态环境评价的内容 1010

二、城市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的方法 1011

三、城市生态环境的预测 1012

第四节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1013

一、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013

二、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编制的程序和内容 1014

三、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方法 1015

第一节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调控 1017

一、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调控的基本原理 1017

第十二章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调控及其决策支持系统 1017

二、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调控目标 1019

三、城市生态调控的手段和方法--生态系统工程 1019

三、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人机交互式模拟 1021

第二节 城市生态调控决策支持系统 1021

一、城市生态调控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 1021

二、系统设计与软件实现 1021

第十三章 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现状及对策 1023

第一节 城市环境现状 1023

第二节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1024

一、基本情况 1024

二、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的作用 1026

三、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028

第三节 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1029

一、基本情况 1029

二、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意义 1029

第四节 城市环境保护措施 1030

一、加强对城市环境管理的立法和制度建设 1030

二、进一步提高城市政府环境管理的水平 1030

三、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城市布局,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1030

四、继续推行和完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1031

五、继续开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 1031

六、推进城市环境质量功能达标 1031

第六篇 环境污染与控制 1035

第一章 水污染现状及防治 1035

一、我国水污染现状 1035

二、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038

三、水污染防治对策和建议 1039

第二章 河流流域污染现状与防治 1042

第一节 淮河流域水污染现状及防治 1042

一、流域概况 1042

二、流域水污染状况 1042

三、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展 1043

四、流域水质已有较明显改善 1046

五、问题与建议 1046

第二节 海河流域水污染现状及防治 1047

一、流域概况 1047

二、流域水污染现状 1048

三、流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1049

四、流域水污染防治对策 1050

第三节 辽河流域水污染现状及防治 1051

一、流域概况 1051

二、流域水污染现状 1052

三、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影响 1053

四、对策及建议 1054

第四节 太湖流域水污染现状及防治 1055

一、流域概况 1055

二、流域水污染现状 1055

三、太湖流域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影响 1056

四、工作进展 1057

五、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058

六、下一步建议 1059

第五节 滇池流域水污染现状及防治 1060

一、流域概况 1060

四、滇池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展 1061

三、主要环境问题 1061

二、水污染现状 1061

五、滇池水污染防治对策建议 1062

一、海洋与人类的关系 1063

第三章 海洋污染及控制 1063

二、海洋污染的现状 1064

三、海洋污染的特点 1067

四、海洋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1068

五、海洋污染的控制 1070

第四章 大气污染现状及防治 1073

一、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现状 1073

第一节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 1073

二、造成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 1075

三、对策措施建议 1076

第二节 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 1079

一、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刻不容缓 1079

二、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 1080

三、“两控区”划分方案体现了立足国情、抓住重点、有效控制污染恶化的方针 1080

四、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对策 1081

一、现状分析 1083

第五章 城市垃圾及白色污染防治 1083

第一节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现状与管理对策 1083

二、问题及结论 1086

三、对策 1089

第二节 “白色污染”的现状及防治 1098

一、概述 1098

二、“白色污染”的现状 1099

三、存在的问题 1101

四、对策 1102

第三节 我国环境噪声污染现状分析 1103

一、环境噪声污染现状 1104

二、基本结论和主要问题 1105

三、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基本对策和建议 1106

第三节 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 1110

一、我国汽车排气污染的现状 1110

二、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汽车排气污染 1111

第六章 工业固体废物现状分析 1113

第一节 现状分析 1113

一、概况 1113

第二节 工业废物现状 1118

第三节 工业废物处理对策 1119

第一节 我国污染物排放现状 1124

一、水污染物排放现状 1124

二、大气污染物排放现状 1124

第七章 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工作现状及对策 1124

三、工业固体废物排放现状 1125

第二节 推行总量控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1125

一、实施总量控制是实现“九五”环境保护目标的需要 1125

二、实施总量控制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需要 1126

第四节 总量控制的实施 1127

三、实施总量控制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1127

第三节 推行总量控制具备基本保障的条件 1127

第五节 下一步工作建议 1128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1128

二、完善法规,强化执法 1128

三、实事求是,区别对待 1128

四、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技术支持 1129

二、清洁生产的内容 1130

第一节 何谓清洁生产 1130

一、清洁生产的定义 1130

第八章 企业清洁生产 1130

三、清洁生产的方法 1131

第二节 清洁生产的产生及现状 1132

一、清洁生产的产生 1132

二、国内外清洁生产状况 1132

第三节 推行清洁生产的意义 1134

一、开创防治污染新阶段 1134

二、进一步解放社会生产力 1134

三、促进企业深化改革,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 1134

四、排除环境污染困扰,实现持续发展 1135

第四节 企业清洁生产工作程序 1135

一、准备阶段 1135

二、审计阶段 1135

三、制定方案阶段 1136

四、实施方案阶段 1137

一、步骤一 领导决策 1138

第一节 准备阶段 1138

第九章 企业清洁生产的实施步骤 1138

二、步骤二 组建工作小组 1139

三、步骤三 制定工作计划 1140

四、步骤四 宣传、动员和培训,克服障碍 1141

五、步骤五 物质准备 1142

第二节 审计阶段 1143

一、步骤一 确定审计对象和目标 1143

二、步骤二 实施审计 1151

一、步骤一 征集方案 1159

第三节 制定方案阶段 1159

二、步骤二 筛选方案 1160

三、步骤三 重点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1163

四、步骤四 选定清洁生产方案 1174

第四节 实施方案阶段 1175

一、步骤一 统筹安排,按计划实施 1175

二、步骤二 评估清洁生产方案的实施效果 1179

三、步骤三 制定清洁生产后续行动计划 1183

一、结构与格式 1185

二、正方内容 1185

第十章 清洁生产报告与清洁生产方案 1185

第一节 清洁生产总结报告 1185

第三节 清洁生产详细摘要 1188

第二节 阶段报告 1188

一、结构与格式 1188

二、项目内容 1189

第四节 清洁生产项目简介 1189

一、企业基本情况 1189

二、主要产品和废物 1190

三、清洁生产审计车间简介 1190

四、无费和低费清洁生产方案效益 1190

六、长期清洁生产方案的效益 1190

五、短期清洁生产方案的效益 1190

附录 企业清洁生产方案清单 1191

一、良好操作核对清单 1191

二、通用工业污染预防核对清单 1192

三、行业污染预防核对清单 1195

第十一章 其他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1233

第一节 放射性污染与防治 1233

一、放射性污染的来源 1233

二、放射性对人体的危害 1236

四、放射性“三废”的处理 1237

三、放射性污染的分类 1237

一、热污染的时代 1240

二、能源消费与热污染 1240

第二节 热污染 1240

三、热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1241

四、热污染的控制 1243

第七篇 环境管理标准体系 1247

第一章 环境管理标准的产生 1247

一、人类与地球的矛盾日益加剧 1247

第一节 ISO 14000系列标准产生的背景 1247

二、世界面临的环境难题 1248

三、人类环保意识的觉醒 1250

第二节 ISO 14000现象 1251

一、ISO 14000现象 1251

二、出现ISO 14000现象的原因 1255

第三节 环境管理体系概述 1255

一、概念 1255

二、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 1256

三、环境管理体系的要素 1256

四、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与运行 1258

五、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作用 1259

四、ISO 14010:1996《环境审核指南--通用原则》 1266

七、ISO 14011-3《环境审核指南--审核程序--第3部分:环境声明审核》 1266

六、ISO 14011-2《环境审核指南--审核程序--第2部分:合格审核》 1266

五、ISO 14011-1:1996《环境审核指南--审核程序--第1部分: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1266

三、ISO 14004:1996《环境管理体系--原理、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 1266

二、ISO 14002《环境管理体系--影响中小型企业的特殊因素指南》 1266

一、ISO 1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 1266

第一节 环境管理标准简介 1266

第二章 环境管理标准构成及其发展趋势 1266

十九、ISO 14040《生命周期评估--原则和惯例》 1267

十八、ISO 14032《特殊工业环境表现的标识》 1267

十七、ISO 14031《环境表现评价指南》 1267

十六、ISO 14024《环境标志--实施大纲--符合准则(I型)大纲的原则、惯例和认证程序》 1267

十四、ISO 14022《环境标志--自我声明要求--环境标志符号》 1267

十五、ISO 14023《环境标志--自我声明要求--试验检验方法》 1267

十二、ISO 14020《环境标志的基本原则》 1267

十一、ISO 14015《环境现场评价指南》 1267

十、ISO 14014《初始环境审核指南》 1267

九、ISO 14013《环境审核指南--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工作的管理》 1267

八、ISO 14012:1996《环境审核指南--环境审核员资格要求》 1267

十三、ISO 14021《环境标志--自我声明环境要求--术语和定义》 1267

二十、ISO 14041《生命周期评估--存量分析》 1268

二十一、ISO 14042《生命周期评估--影响评估》 1268

二十三、ISO 14050《环境管理--术语》 1268

一、环境管理体系(EMS)子系列 1269

二、环境审核(EA)子系列 1269

二十四、ISO 14060《产品标准中环境因素指南》 1269

第二节 ISO 14000中的子系列 1269

三、环境标志(EL)子系列 1270

四、环境表现评价(EPE)子系列 1270

五、生命周期评估(LCA)子系列 1270

六、环境管理(EM)子系列 1271

七、产品标准中的环境因素指南(EAPS)子系列 1271

第三节 ISO 14000与ISO 9000标准之间的对应关系 1272

一、ISO 14001与ISO 9001的比较 1272

二、ISO 14004与ISO 9004-1的比较 1275

一、标准构成分析(关系模型) 1276

第四节 ISO 14000系列标准之间的关系及发展趋势 1276

二、ISO 14000标准的发展趋势 1277

第三章 初始环境评审 1279

第一节 什么是初始环境评审? 1279

一、初始环境评审范围 1279

第二节 初始环境评审的准备 1280

一、初始环境评审的策划 1280

三、初始环境评审的优点 1280

二、初始环境评审内容 1280

二、评审组成员的选择 1281

三、评审前的准备工作 1282

第三节 初始环境评审的实施 1284

一、质量平衡 1284

二、现场调查 1285

三、面谈 1286

第四节 初始环境评审报告 1286

一、报告内容: 1286

一、综述和一般信息 1287

二、初始环境评审手册: 1287

第五节 初始环境评审推荐内容示例 1287

二、环境管理 1288

三、过程评审 1288

四、气体的排放 1289

五、废水 1290

六、固体废物管理 1292

七、材料的贮存 1293

九、事故和紧急情况 1294

八、限制和有害物质 1294

十、间接环境影响评估 1295

十一、土壤和地下水 1296

十二、噪声和振动 1296

第四章 环境管理体系及实施 1297

第一节 环境方针的制定 1297

一、环境方针的作用 1297

二、环境方针的制定 1298

三、环境方针的内容 1299

四、环境方针的发布 1300

五、环境方针的实施 1301

六、环境方针的修订和改进 1301

第二节 环境措施计划的制定 1301

一、谁参与环境措施计划的制定工作 1302

二、制定环境措施计划的依据 1302

三、制定环境措施计划的步骤 1303

第三节 确定环境职责 1305

一、概述 1305

二、组织结构 1306

三、企业有关人员的环境管理职责 1308

第四节 培训 1311

一、环境培训类型 1311

二、培训的实施 1312

第五节 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1313

一、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 1313

二、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 1316

三、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 1320

一、环境管理手册 1322

第一节 概述 1322

第五章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1322

二、环境管理方案 1323

三、环境管理程序 1323

四、环境管理记录 1324

第二节 环境管理程序 1324

一、程序的具体内容 1324

二、程序应覆盖的范围 1325

三、可能存在的问题 1326

五、环境程序检查清单示例 1327

四、编制程序的职责 1327

第三节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管理 1328

一、规范文件的编写格式 1328

二、文件的批准、发放和保存 1328

三、文件的修订与更新 1329

第六章 环境审核概论 1330

第一节 环境审核的基本概念 1330

一、什么是环境审核? 1330

二、环境审核的作用 1331

三、环境审核子系列标准 1331

四、环境审核通用原则 1332

五、环境审核员的资格要求 1333

第二节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基本概念 1334

一、什么是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1334

二、EMS审核的类型和目的 1334

三、几种环境审核形式的区别 1335

四、两套管理体系的共建共审途径 1337

一、例行的常规审核 1339

二、特殊情况的追加审核 1339

第一节 审核的频次和时机 1339

第七章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实施 1339

第二节 审核的基本问题 1340

一、环境管理体系 1340

二、对组织的环境行为来说,其EMS适宜吗? 1340

三、EMS的执行 1341

四、EMS对于实现环境政策及目标可行吗? 1341

第三节 审核程序 1341

一、审核筹备 1342

二、审核实施 1344

第五节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和审核要点(审核议定书) 1347

二、跟踪审核 1347

三、审核报告 1347

一、回访和验证 1347

第四节 补救计划和跟踪 1348

一、组织概况 1349

二、环境管理 1349

第八章 环境管理评审 1359

第一节 环境管理评审的概念 1359

第二节 环境管理评审的实施 1359

一、目的和频次 1359

二、管理评审的内容 1359

三、管理评审程序 1360

四、管理评审的审查方法 1361

五、管理评审与改进 1362

第九章 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质量一体化 1363

第一节 三个管理体系的情况分析 1363

一、三个管理体系的异同 1363

一、一体化(整合)的程度 1365

二、整合(一体化)的答案径 1365

第二节 三个管理体系一体化的程度和途径 1365

三、促进和妨碍整合的因素 1366

第八篇 环境保护标准 1369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82 1369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82 1371

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GB8172-87 1373

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BG7959-87 1374

城市生活垃圾好氧静态堆肥处理技术规程CJJ/T52-93 1376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标准CJJ17-89 1386

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技术标准CJJ/T3037-95 1393

医疗垃圾焚烧环境卫生标准CJ3036-95 1402

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 1408

第九篇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14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4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1418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1424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1429

刑法有关规定 1434

《海关法》有关规定 1435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规定 1436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143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144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1447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1452

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 145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1460

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1468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 1473

防止船舶垃圾和沿岸固体废物污染长江水域管理规定 1476

关于维护旅客列车、车站及铁路沿线环境卫生的规定 1480

关于加强重点交通干线、流域及旅游景区塑料包装废物管理的若干意见 1482

加强长江船舶垃圾和沿岸固体废物管理的若干意见 1484

关于解决我国城市生活垃圾问题的几点意见 1486

关于处理城市垃圾改善环境卫生面貌的报告 1489

城市环境卫生当前产业政策实施办法 1491

附:城市环境卫生业发展序列和重点发展方向 1495

附: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远景目标 1499

附:“九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1528

附: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 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