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生活化语文背景下的必备知识 3
第一讲 必备的古代文化知识 3
第一课 必备的古代诗词与典籍知识 3
第二课 必备的古代科举与职官知识 8
第三课 必备的古代礼俗与饮食知识 11
第四课 必备的古代天文与地理知识 16
第五课 必备的古代音乐与交际知识 20
第二讲 必备的基础逻辑知识 25
第一课 必备的概念知识 25
第二课 必备的判断知识 27
第三课 必备的推理知识 30
第三讲 必备的语法知识 36
第一课 吃透句子成分的定义 36
第二课 理解句子成分易位的表意功能 41
第三课 病句成因的生活化探究 44
第四讲 必备的修辞知识 50
第一课 比喻与夸张 50
第二课 比喻与比拟 53
第三课 比喻与象征 55
第四课 借喻与借代 56
第五课 类喻与通感 58
第六课 反复与排比 60
第七课 呼告与反复 62
第八课 设问与反问 63
第九课 讳饰与双关 65
第五讲 必备的写法知识 68
第一课 对比与衬托艺术 68
第二课 烘托与反衬艺术 71
第三课 烘托与侧写艺术 73
第四课 隐喻与象征艺术 75
第五课 伏笔与照应艺术 78
第六课 铺垫与悬疑艺术 80
第七课 细节与特写艺术 82
第八课 联想与想象艺术 84
第六讲 必备的审美知识 87
第一课 语文中的情感美 87
第二课 语文中的景象美 91
第三课 语文中的人格美 94
第四课 语文中的语言美 97
第五课 语文中的艺术美 102
第七讲 必备的和谐交际知识 105
第一课 和谐交际需看对象 105
第二课 和谐交际需辨场合 107
第三课 和谐交际需择时机 111
第四课 和谐交际需懂尊重 113
第五课 和谐交际需讲文明 115
第六课 和谐交际需说清楚 117
中编 生活化语文背景下的学生素养积淀 121
第一讲 非语文学科教材中的“语文” 121
第一课 非语文学科教材与语文的关系 121
第二课 数理化定义定理表述中的“语文” 124
第三课 政史地章节内容表述中的“语文” 127
第二讲 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思想流派 132
第一课 孔子的哲学思想 132
第二课 老子的哲学思想 136
第三课 庄子的哲学思想 139
第四课 墨子的哲学思想 142
第五课 孟子的哲学思想 145
第六课 荀子的哲学思想 150
第三讲 西方主要哲学思想流派 153
第一课 古代西方哲学思想概述 153
第二课 古希腊哲学代表人物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158
第三课 中世纪西方哲学思想概述 162
第四课 近代西方哲学思想概述 166
第五课 近现代西方主要哲学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 170
第四讲 时代社会与文学创作 177
第一课 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述 177
第二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创作 181
第三课 晚唐时期的文学创作 184
第四课 南宋的文学创作 189
第五课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创作 193
第六课 “文革”后的“伤痕文学” 196
第七课 “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创作 201
第八课 西方17—18世纪的文学创作 207
下编 生活化语文背景下的学习心理指南 215
第一讲 中学生阅读心理指南 215
第一课 中学生阅读心理的一般表现 215
第二课 中学生常见的不良阅读心理 223
第三课 中学生不良阅读心理的矫正 226
第二讲 中学生写作心理指南 232
第一课 中学生写作心理的一般表征 232
第二课 中学生写作心理的常见缺陷 238
第三课 中学生不良写作心理的矫正 244
第三讲 中学生审美心理指南 248
第一课 中学生审美心理的基本特征 248
第二课 中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基本特征 252
第三课 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我培育审美心理的一般途径 257
第四讲 中学生应考心理指南 262
第一课 中学生应考心理问题一般表征 262
第二课 中学生应考心理问题的成因 265
第三课 中学生自我调节应考心理的一般途径 269
后记 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