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
1.1 远程教育学生的思想现状分析 1
1.1.1 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特征 1
1.1.2 远程教育学生的思想特点 2
1.2 “道德与法律概论”课程的任务 2
1.3 “道德与法律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 4
1.3.1 第一编——道德修养篇 4
1.3.2 第二编——政治思想篇 5
1.3.3 第三编——人文素养篇 5
1.3.4 第四编——法律知识篇 6
1.4 学习“道德与法律概论”课的意义和方法 7
1.4.1 学习“道德与法律概论”课的意义 7
1.4.2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方法 8
第一编 道德修养篇 10
2道德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11
2.1 道德概述 12
2.1.1 道德的含义 12
2.1.2 道德的本质 12
2.1.3 道德的特征 13
2.1.4 道德的功能 13
2.2 道德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15
2.2.1 道德起源的主要观点 16
2.2.2 道德的历史发展 17
2.3 道德发展的规律 20
2.3.1 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上升的 20
2.3.2 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 21
3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25
3.1 社会主义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26
3.1.1 社会主义道德的含义 26
3.1.2 社会主义道德的形成 27
3.1.3 社会主义道德的发展 28
3.1.4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对前人道德遗产的借鉴 29
3.1.5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价值导向一元化 32
3.2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34
3.2.1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34
3.2.2 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 36
3.2.3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价值模式 37
3.3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38
3.3.1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39
3.3.2 培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客观要求 40
3.3.3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40
4遵守道德规范 43
4.1 社会公德 43
4.1.1 社会公德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44
4.1.2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45
4.1.3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46
4.2 职业道德 47
4.2.1 职业与职业道德 47
4.2.2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48
4.2.3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49
4.3 爱情和婚姻家庭道德 50
4.3.1 理解爱情 51
4.3.2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51
4.3.3 婚姻家庭的含义及其历史发展 52
4.3.4 婚姻和家庭生活中的道德 53
4.4 涵养个体道德品质 55
4.4.1 个体道德品质的内涵 55
4.4.2 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 55
4.4.3 加强道德修养,培育高尚品德 56
第二编 政治思想篇 60
5科学的理想信念 61
5.1 理想信念及其作用 62
5.1.1 理想的含义、特征与分类 63
5.1.2 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64
5.1.3 理想信念对人生成才的作用 66
5.2 确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67
5.2.1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念 67
5.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69
5.2.3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境界 71
5.3 践行科学的理想信念 73
5.3.1 立志与躬行 73
5.3.2 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74
5.3.3 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76
6做坚定的爱国者 79
6.1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80
6.1.1 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80
6.1.2 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84
6.1.3 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85
6.2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86
6.2.1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 87
6.2.2 爱国主义与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 87
6.2.3 爱国主义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统一 88
6.2.4 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的统一 89
6.2.5 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的统一 90
6.3 做新时期忠诚的爱国者 92
6.3.1 培育爱国情感 92
6.3.2 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93
6.3.3 增强国防观念 94
7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 97
7.1 科学的人生目的 98
7.1.1 人生与人生观 98
7.1.2 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99
7.1.3 用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指引人生方向 101
7.2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03
7.2.1 人生态度与人生观 103
7.2.2 大学生应具有的人生态度 105
7.3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106
7.3.1 价值与人生价值 106
7.3.2 科学评价人生价值 108
7.3.3 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价值 110
第三编 人文素养篇 114
8和谐的人际关系 115
8.1 人际关系概述 116
8.1.1 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 116
8.1.2 人际交往的功能 119
8.2 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121
8.2.1 保持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121
8.2.2 远程教育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123
8.2.3 当代青年人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124
8.3 人际交往的艺术 125
8.3.1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125
8.3.2 青年人人际交往的基本条件 126
8.3.3 青年人人际交往的基本方法 127
9增进心理健康 131
9.1 心理健康概述 131
9.1.1 心理健康的含义 132
9.1.2 心理健康的标准 134
9.1.3 心理健康对青年人成长的作用 136
9.2 心理异常概述 137
9.2.1 心理异常的含义 138
9.2.2 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38
9.2.3 心理异常形成的原因 140
9.3 培养健康心理的原则与途径 140
9.3.1 青年人的心理发展特点 141
9.3.2 培养健康心理的基本原则 142
9.3.3 培养健康心理的途径 142
10提高审美情趣 145
10.1 审美概述 146
10.1.1 美的含义和特征 146
10.1.2 美的起源与发展 147
10.1.3 美的本质 148
10.1.4 美感与美的欣赏 150
10.2 审美的基本范畴 152
10.2.1 优美与崇高 152
10.2.2 悲剧与喜剧 153
10.3 创造美的生活 154
10.3.1 审美教育与审美修养 155
10.3.2 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156
10.3.3 创造美好生活 157
第四编 法律知识 159
11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160
11.1 学习社会主义法律知识 161
11.1.1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161
11.1.2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164
11.1.3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64
11.1.4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165
11.1.5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68
11.2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171
11.2.1 国家安全观 172
11.2.2 国家安全法律知识 172
11.2.3 公民维护国家安全的权利与义务 173
11.2.4 加强国家安全教育 174
11.3 提高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174
11.3.1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175
11.3.2 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176
12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180
12.1 宪法 181
12.1.1 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181
12.1.2 我国的国家制度 182
12.1.3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185
12.1.4 我国的国家机构 187
12.2 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 189
12.2.1 行政法律制度 189
12.2.2 经济法律制度 196
12.2.3 刑事法律制度 200
12.2.4 民商法律制度 204
12.3 我国的诉讼法律制度 212
12.3.1 诉讼法概述 212
12.3.2 民事诉讼法 213
12.3.3 行政诉讼法律制度 215
12.3.4 刑事诉讼法律制度 218
12.3.5 仲裁法律制度 221
后记 226
参考文献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