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体概念的产生及其演变 1
2 日语语言文体的历时轨迹 10
2.1 日本文字的演变 11
2.2 汉文体 14
2.2.1 奈良时代的汉文体 15
2.2.2 平安时代的汉文体——四六骈文结构的变异 17
2.2.3 镰仓、室町时代的汉文体 20
2.2.4 江户时代的汉文体 24
2.3 汉文训读体 28
2.3.1 佛书的训点 29
2.3.2 汉文的训读 31
2.4 记录体 32
2.4.1 日本汉文的再分类 32
2.4.2 记录体 34
2.4.3 记录体的表记特征 35
2.4.4 记录体的词汇特征 40
2.4.5 记录体的语法特征 47
2.5 假名文 51
2.5.1 初期的假名文 54
2.5.2 后期的假名文 59
2.6 候文与雅文 62
2.7 言文一致体 67
2.7.1 “言文一致”的起源及语义 67
2.7.2 启蒙思想家倡导的“言文一致” 70
2.7.3 近代小说的产生与“言文一致” 74
2.7.4 “言文一致”的再次确立 77
2.7.5 近代口语文体的诞生 79
3 日语文体的定位与分类的几个问题 83
3.1 日语语言文体定位与分类 83
3.2 日语语言文体分类的几个具体问题 86
3.2.1 汉和的分界 86
3.2.2 “和汉混淆文”的问题 88
3.2.3 “实用文”和“美文” 91
3.3 语体的分类问题 96
3.3.1 媒介与表达方式 96
3.3.2 典型语体和非典型语体 99
3.3.3 交叉与相对性 105
3.4 现代日语的文体分类问题 108
4 日语文体学与文体学的方法 116
4.1 对日语文体学的理解 116
4.2 文体学的方法 119
4.3 计量分析法的局限 122
4.3.1 二叶亭四迷对室内的描写 124
4.3.2 国木田独步对室内的描写 126
4.3.3 尾崎红叶对室内的描写 128
4.3.4 岛崎藤村对室内的描写 130
4.3.5 森鸥外对室内的描写 132
4.3.6 夏目漱石对室内的描写 135
4.3.7 川龙之介对室内的描写 139
4.3.8 文体的把握 143
5 日语语言文体的三对尺度 145
5.1 汉文体与和文体 145
5.1.1 训读体、记录体与和文体的张力 146
5.1.2 明治游记的汉文调与欧文直译体 156
5.1.3 近世小说叙事形式中的汉文因素 165
5.1.4 现代日语文体中的汉和因素 177
5.2 普通体和礼貌体 184
5.2.1 “でござる·であります”体 185
5.2.2 “だ”体 188
5.2.3 “です·ます”体 189
5.2.4 “である”体 191
5.2.5 现代日语的普通体和礼貌体 193
5.3 现代日语的文章体和口语体 202
6 影响日语文体的其他辞章因素 211
6.1 日语语音的功能 211
6.1.1 语音语调与表达效果 211
6.1.2 日语拟声词的文体功能 218
6.1.3 日语语音的表达功能——清浊音的功效及其意义 225
6.1.4 日语双关的文体功能 232
6.1.5 日语文章中的节奏 236
6.2 日语词语的文体色彩 242
6.2.1 和语、汉语、外来语的文体功能 242
6.2.2 日语的口语词与书面语词的对立 249
6.2.3 标准语体与非标准语体中的词汇对立 251
6.3 日语句子的结构与文体 258
6.3.1 长句与短句的文体差别 259
6.3.2 简单句与复合句的文体差别 263
6.3.3 “重头句”的文体功能 270
6.3.4 正序句与倒序句的文体差别 273
6.3.5 日语中的对偶句 278
6.3.6 反复句和连锁句的文体功能 279
6.3.7 日语列举句和递进句的文体功能 283
6.3.8 日语名词结句句的文体功能 286
参考文献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