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空间模式》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马海龙,杨建莉著
  • 出 版 社: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227063308
  • 页数:500 页
图书介绍:本书稿为北方民族大学校级规划项目结项科研成果。城市是社会经济生产力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集聚区,也是人类聚居文明发源地和商贸辐射的集中地。本书从多方面,多层次进行综合分析,对城镇化空间进行比较系统、比较全面的解析。系统地呈现了研究对象当下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第一章 中国健康城镇化发展方针与道路选择 1

第一节 不同发展时期的城镇化道路 1

一、“一五”计划时期:项目带动的自由城市化道路 4

二、“二五”计划时期:盲进盲降的无序城市化道路 4

三、“三五”“四五”计划时期:动荡萧条的停滞城市化道路 5

四、“五五”计划时期:改革恢复的积极城市化道路 6

五、“六五”计划时期:抓小控大的农村城市化道路 7

六、“七五”“八五”计划时期:大中小城市并举的多元城市化道路 9

七、“九五”计划时期:大中小城市并举的健康城市化道路 10

八、“十五”计划时期:大中小城市并进的协调城市化道路 11

九、“十一五”计划时期:中国特色的和谐城市化道路 12

第二节 城镇化进程的亚健康状态及表现形式 13

一、中国的城市化整体处在亚健康状态 14

二、中国城镇化处在亚健康状态的几种表现形式 16

三、中国处在亚健康状态的城镇化绝不等于伪城镇化 22

第三节 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方针 25

一、中国城市发展总体方针的演变与回顾 26

二、现行城市化发展总体方针出现的弊端及局限性 32

三、对现行城市化发展总体方针的调整设想与建议 38

第四节 中国健康城镇化发展道路与模式 44

一、对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几点反思 44

二、健康城市化道路选择的基本原则 47

三、健康城镇化道路的总体表述 49

四、健康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涵 50

五、符合中国资源环境实际的健康城镇化发展模式 60

第二章 典型区域城镇化推进模式 69

第一节 都市密集区城镇化——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69

一、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69

二、城镇化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75

三、原因分析 83

四、研究结论 87

第二节 资源型城市城镇化 89

一、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发展的特殊性 89

二、资源型城市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 90

三、制约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95

四、资源型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98

五、推进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101

第三节 中国老工业基地的识别与发展 104

一、老工业基地的识别与评价 104

二、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基础与存在问题 114

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主要任务 123

第四节 中国传统农区城镇化 126

一、中国传统农区划分及经济社会分析 126

二、传统农区城镇化的特征与问题 129

三、农区健康城镇化的建议 131

第五节 山区城镇化研究 135

一、山区城镇化的现状和制约因素 135

二、山地城镇化空间组织模式 138

三、山区城镇化的政策需求 148

第六节 中国半城市化地区 150

一、半城市化地区基本特征和独特发展动力 150

二、对中国半城市化地区发展基本判断 151

三、对中国半城市化地区的研究 154

四、有关半城市化地区发展的政策 165

第七节 以都市农业为途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167

一、都市农业是半城市化地区发展一个崭新议题 167

二、多功能性都市农业为全面协调城乡发展提供了途径 168

三、国际都市农业发展经验对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的启示 171

四、以都市农业破解二元城乡经济结构 174

五、都市农业对半城市化地区空间的塑造 181

六、发展都市农业,推进半城镇地区健康城镇化 188

第三章 农村空心化与新农村建设 194

第一节 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空心化 194

一、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提出 195

二、中国农村空心化科学内涵与表现形式 200

三、中国农村空心化的理论诠释 204

第二节 中国农村空心化程度及其空间格局 208

一、中国农村空心化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208

二、中国农村空心化程度评价 210

三、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区域类型 214

第三节 空心村整治潜力及其对策 224

一、典型区空心村调查与潜力测算方法 224

二、中国农村空心化综合整治潜力评估 232

三、空心村整治对策 248

第四节 新农村建设地理学理论与持续途径 263

一、新农村建设的地理学理论 263

二、中国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与重点 286

三、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途径 293

第四章 城镇化与工业化协同推进途径 306

第一节 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的规律和过程 307

一、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的一般规律 307

二、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的演变过程 313

第二节 中国产业发展空间和城市集聚态势 321

一、产业集聚带(区、点)是中国城市群(带)发展的重要支撑 321

二、集聚是未来中国产业和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 323

三、新的产业集聚点不断形成 325

第三节 中国重点产业的集疏过程和空间格局 328

一、重点产业识别 328

二、石化产业 329

三、钢铁产业 340

四、煤炭产业 344

五、电力工业 354

六、制造业 378

第四节 中国重点城镇化集聚带的产业支撑 392

一、沿海集聚带 392

二、长江沿线集聚带 397

三、京哈—京广沿线集聚带 400

四、陇海—兰新沿线集聚带 404

五、包(头)昆(明)通道集聚带 407

六、集聚带发展模式比较 410

第五节 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思路 414

一、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新内涵 414

二、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420

第五章 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化 426

第一节 中国基础设施发展过程与现状 426

一、交通建设与国土开发格局演变 426

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功能与定位 427

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与评价 430

第二节 基础设施与城市发展 436

一、城市发展环境营造的基础 437

二、基础设施与城市群发展 445

第三节 中国城市交通优势度评价 454

一、交通优势评价的指标与方法 455

二、交通优势的地域分异特征 458

三、廊道优势的地域影响特征 460

四、区位优势的地域分布差异 463

第四节 未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指引 465

一、高速公路建设转型 466

二、优化沿海港口建设 472

三、预防高速交通运输过度竞争 478

四、预防交通枢纽盲目建设 484

五、调控高速铁路建设规模与布局 490

六、大都市经济区综合交通设施优化配置 492

第五节 城市群地区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494

一、基本思路 494

二、重点城镇密集区的建设方向与重点 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