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经济史 1895-1927 下》PDF下载

  • 购买积分:5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汪敬虞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010029245
  • 页数:2355 页
图书介绍:《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由著名经济史学家汪敬虞先生担任主编,是多位专攻中国近代经济史学的老专家及一批中青年学者,历经十余年精心研究而完成的著述。全书178万字,分为上、中、下3册,2000年5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八五”重点项目和我院重点项目的最终成果。该书描述了清末甲午战后至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895年至1927年的中国经济史。这段时期的世界和中国都经历了深刻变化:就世界范围而言,是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转变;就国内范围而言,是统一的封建王朝向割据的军阀统治的转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都在这一时期内基本形成。因此,该书可以视为典型的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的最大特点是,在从总体上把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演变过程视为一种生产方式历史发展过程的同时,提出以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作为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这种中心线索的提法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即中国资本主义的时代环境和历史条件对它的发展和不发展有着合乎逻辑的历史规定性。它从方法论上有助于丰富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涵量和内容,使中

导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 1

一、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环境 3

(一)特权享受——资本、帝国主义在华活动的关键性特征 3

(二)给与拿、促进与压迫——资本、帝国主义在华作用的全方位评价 12

二、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条件 38

(一)突破封建生产关系动力的不足 40

(二)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互动的乏力 63

三、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实质的全面评估 75

(一)不能充分发展的现实 75

(二)要求独立发展的精神 103

第一篇 帝国主义在中国经济势力的扩张和对中国经济领域的渗透 121

第一章 外国对华贸易与中国国际收支 121

第一节 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与列强在华商人资本势力的扩张 121

一、世界经济基本形势的变化 121

二、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124

(一)通商口岸的大量增设 125

(二)海关权势的增强 126

(三)内河航权的扩大与外商对长江上游市场的深入 129

(四)铁路修建权的获得与华北市场的扩大 131

三、列强在华商人资本势力的扩张 137

(一)列强在华商业性投资的增长 138

(二)洋行户数的增加及各地洋行分支机构的增设 139

(三)列强在华商人资本中的垄断组织的发展 142

(四)依附于洋商的进出口商业网进一步发展 145

四、列强在华商人资本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控制 151

第二节 中外贸易的发展变化 154

一、列强对中国市场的争夺及中国外贸国别比重的变化 154

(一)棉布市场的争夺 155

(二)棉纱市场的角逐 159

(三)其他商品市场的竞争 162

(四)中国外贸国别比重的变化 164

二、中外贸易的增长 167

(一)各地区对外贸易增长概况 167

(二)中外贸易总的增长态势 174

(三)中国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地位的变化 178

三、中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 179

(一)要进口商品及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179

(二)主要出口商品及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186

(三)从商品结构看这一时期中外贸易的基本性质 199

四、贸易比价的变化 201

五、洋货与旧中国工业品市场 203

第三节 中国国际收支问题 209

一、关于进出口贸易值与贸易收支平衡问题 209

(一)海关的统计方法 210

(二)市价改为到岸价(进口)或离岸价(出口) 212

(三)关于出口值低估率 216

(四)1895—1927年贸易平衡分析 219

二、各个时期中国国际收支发展概况 221

(一)1895—1899年 222

(二)1900—1913年 223

(三)1914—1919年 225

(四)1920—1930年 226

三、巨额逆差的弥补问题 227

四、国际收支与近代化中的资金供给问题 229

(一)资金短缺对中国近代化的阻碍 229

(二)国际收支加剧了资本不足与中国近代化的矛盾 235

第二章 外国在华金融活动 248

第一节 外国在华金融活动的发展过程 248

一、日、俄、美银行的进入 248

二、英、法、德银行的充实更新 277

第二节 外国在华金融活动的特点 321

一、本国政府支持的强化 321

二、中外合办形式的突出 330

三、金融活动领域的变动 345

四、多国银行团的兴起 360

(一)银行团的形成过程 360

(二)银行团的内外矛盾 371

第三章 列强强权政治挟制下的中国外债 387

第一节 清末的财政借款 388

一、围绕甲午战争的借款 388

(一)战费借款 388

(二)赔款借款 390

(三)借款对国计民生的冲击 399

二、庚子赔款的债务化 402

(一)赔款和赔款的债务化 402

(二)镑亏与赔款量的事实追加 410

(三)庚款的清偿 412

三、地方借款的开始盛行 417

第二节 辛亥鼎革之际的财政借款 425

一、南北两方的困窘财政 425

二、列强的贷款策略 428

三、南北两方的借款 431

(一)北方借款 432

(二)南方借款 437

四、借款透析 443

第三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外债 445

一、国际银团与善后借款 446

(一)善后大借款的“名”“实” 447

(二)国际银团构成的变动 448

(三)借款的磋商和交涉 454

(四)借款合同的签订及其直接后果 463

二、日本侵华战略中的贷款活动 468

(一)前西原借款的日本贷款活动 469

(二)贯彻中国对日附属化方针的西原借款 472

(三)后西原借款的日本贷款活动 483

三、欧美列强的贷款活动 485

第四节 实业借款 490

一、实业借款的开始和结局 491

二、铁路、电信、航业借款 494

(一)铁路借款 494

(二)电信、航业借款 500

(三)工矿企业借款 505

第四章 外国在华工矿交通业投资 513

第一节 外国在华工业投资的整体实力和四大支柱工业的发展形势 514

一、工业投资的整体实力 514

二、四大支柱工业的发展形势 527

(一)轻工业投资中心的棉纺织业 527

(二)重工业投资中心的船舶修造业 541

(三)垄断中国烟草市场的卷烟工业 548

(四)垄断中国大通商口岸公用事业系统的水、电、气工业 557

第二节 英、德、日三国对中国煤、铁矿的攫夺 566

一、日本资本对抚顺、烟台煤矿的掠夺 567

(一)抚顺、烟台煤矿的开发与俄、日势力的争夺 567

(二)日资控制下抚顺、烟台煤矿的生产 569

(三)抚顺煤矿的市场开拓 572

二、英国势力对开平、滦州煤矿的兼并 579

(一)开平煤矿被诈夺的由来 579

(二)英国势力以欺诈手段对开平煤矿的攫夺 582

(三)英国资本控制下的开平与开滦矿务局 584

(四)开滦矿务总局对国内市场的全力开拓 588

(五)开滦矿务局的利润与分配 595

三、德、日资本先后对淄川煤矿的侵夺 600

(一)德资淄川、坊子煤矿的创立 600

(二)德华公司的经营和盈利 601

(三)日、德资本对淄川、坊子煤矿攫夺的交替 605

(四)日资操纵的“中日合办鲁大公司”的产生和经营 607

四、英资福公司对焦作煤矿的侵夺 610

(一)福公司对山西煤炭资源的窥伺和被迫撤退 610

(二)福公司对河南煤矿的掠夺性开发 613

五、日资借“中日合办”形式对辽宁鞍山铁矿的垄断 620

第三节 外国在华铁路权益的扩张 629

一、帝国主义列强对建筑中国铁路权益的争夺 630

(一)欧洲四国对中国路权的争夺 630

(二)美国资本巨头投资中国铁路的企图和美国政府推出的国际共同投资策略 640

(三)日本侵华政策中的路权攘夺 645

二、帝国主义列强在华铁路的铺设和营运 648

(一)铁路的铺设 648

(二)铁路的管理营运 660

第四节 外国在华航运势力的消长 669

一、甲午战后帝国主义航运势力的蜂拥而入 669

(一)马关条约签订后开放内河的不平等规定 669

(二)帝国主义航运势力的激烈竞争 674

二、日本航运势力的迅速崛起 678

(一)势在必争的中国航运 678

(二)长江流域的日本四公司 685

(三)日本航运界的国策会社——日清汽船株式会社 698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列强在华航运业 705

(一)一次大战和战后列强在华航运势力的消长变化 705

(二)英、日持续分霸中国航运业 709

第二篇 中国传统封建经济主体地位的延续和推移 723

上 农业中封建经济的基本维持和部分变化 723

第五章 地权分配和租佃关系 723

第一节 地权形态和地权分配 723

一、官田旗地的民地化 724

二、军阀地主的兴起与地权兼并 732

三、地权分配的分散与集中 742

(一)土地自由买卖的进一步发展 742

(二)土地兼并和地权的集中趋势 749

(三)地权分配鸟瞰 769

第二节 租佃制度与地租剥削 783

一、租佃制度及其演变 784

(一)自耕农数量的消减与租佃范围的扩展 784

(二)传统租佃形式和习惯的延续与变迁 790

二、主佃关系与地租剥削 804

(一)人身依附关系的进一步松弛及其不平衡发展 805

(二)地租剥削的加重 812

第六章 农产品商品化和商业性农业的发展 849

第一节 经济作物的推广和粮食作物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849

一、口岸、铁路及新式工业对农产品商品化的刺激 849

二、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的推广 853

三、粮食作物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882

第二节 农产品商品量、商品率的提高与流通范围的扩大 896

一、商业性农业区的形成和农产品商品量、商品率的提高 897

二、农产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和市场结构的变化 915

第三节 农产品商品化的性质 926

第七章 雇佣劳动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 941

第一节 换工劳动及其向雇佣劳动的演变 941

一、直接换工劳动的广泛存在 942

二、换工劳动向雇佣劳动的演变 947

第二节 资本主义性农业雇佣劳动的发展 951

一、雇佣劳动者人身自由度的提高 952

二、雇工形式、雇佣期限和工资结构的变化 955

三、局部性流动短工的增加和短工市场网的形成 971

第三节 封建性雇佣劳动不同程度的残留 986

一、奴隶性、封建性、强制性劳动的残存 986

二、人身依附关系的残余与部分家庭仆役性劳动 993

三、落后的工资形式和束缚于土地的人身 997

第四节 农业雇佣劳动的数量估计 1006

一、雇工农户和农户的雇工数量 1006

二、雇农数量及其在农户中的比重 1013

三、雇佣劳动在农业劳动中的比重 1020

第八章 资本主义性的农业经营 1026

第一节 地主雇工经营和经营地主 1026

一、地主雇工经营的滋长 1027

二、经营地主的发展和分布状况 1030

(一)经营地主的发展及其主要途径 1031

(二)经营地主的地区分布 1040

三、经营地主的经营状况与性质 1053

(一)经营方式与规模 1053

(二)资本构成与运营 1064

(三)社会性质和历史地位 1073

第二节 富农经济的发展 1083

一、富农经济的滋长和发展概况 1083

(一)农民富裕户与富农经营的滋长 1084

(二)富农经济的发展状况 1088

(三)富农经济与商业性农业发展程度的背离 1096

二、富农经营的规模和性质 1100

三、富农经济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1110

第三节 农牧垦殖公司和资本主义中小农场 1121

一、农牧垦殖公司的兴起 1122

(一)苏北盐垦企业的发生发展 1122

(二)其他地区垦殖公司的产生 1127

二、中小型资本主义农场的出现 1139

三、垦牧公司的土地经营与社会性质 1149

第九章 农业生产、农业改革和农业的兴衰格局 1163

第一节 农业生产的基本状况 1163

一、狭小的经营规模 1164

二、落后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1170

三、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结构 1187

四、低而不稳的农业收成和土地产量 1196

第二节 转折时期的农业改革与振兴 1213

一、发展近代农业的各种主张 1214

二、土地开发的鼓励 1230

三、农业技术的推广 1245

第三节 农业的兴衰格局 1257

一、东北、内蒙古地区农业的发展 1257

二、内地农业的局部发展与整体停滞 1270

第十章 财政税收与内国公债 1289

第一节 甲午战前的清代财政 1289

一、财政体制与财务管理 1289

二、财政收入 1294

三、经费支出 1301

第二节 甲午战后的晚清财政 1310

一、财政主权的旁落 1311

(一)受制于帝国主义的税收 1311

(二)沉重的债息负担 1317

二、财政危机和捐税苛征 1323

(一)支出的膨胀和收支状况 1323

(二)捐税的苛征 1337

三、清末的财政改革 1350

(一)官办企业及其收入 1351

(二)清末的财政改革 1358

第二节 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财政 1364

一、北洋政府时期财政的一般情况 1364

(一)财政管理 1364

(二)收支概况 1368

(三)封建割据下的地方财政 1387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税收 1395

(一)关税和盐税 1395

(二)田赋和货物税 1404

(三)常关税、印花税、烟酒税 1406

(四)契税、矿税、牙税 1409

三、北洋政府时期的财政支出 1411

(一)军事费 1411

(二)政务费 1413

第四节 晚清和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内国公债 1419

一、晚清的内债 1420

(一)息借商款 1420

(二)昭信股票 1421

(三)爱国公债 1422

二、北洋时期的内债 1422

(一)公债和短期国库证券 1423

(二)银行短期借款 1434

第十一章 经济政策和措施 1442

第一节 清末经济政策和措施 1442

一、清政府转换经济政策的背景 1442

(一)民间的不满和要求 1443

(二)清政府的反省与对策 1447

二、甲午战后经济政策的变化(1895——1900年) 1455

(一)振兴工商的举措 1456

(二)路矿要政的提出 1464

(三)“变成法”的初步尝试 1472

三、新政时期经济制度的兴革和经济政策的摇摆(1901——1911年) 1478

(一)经济行政部门的设立 1480

(二)经济法规的制定 1484

(三)经济政策的摇摆和混乱 1502

第二节 民初经济政策和措施 1515

一、民初经济政策的特征与导向 1515

(一)政策形成的背景与起步 1515

(二)政策法规的制定 1532

二、民初经济政策的动机与利益目的 1555

(一)财政本位的政策出发点 1555

(二)步履维艰的实业前途 1558

三、民初经济政策的总评析 1581

(一)一政策法规的实行局限 1581

(二)由经济到政治的二元性 1586

(三)政策分析与评价 1589

第三篇 中国资本主义在各产业部门中的发展状况 1595

第十二章 工矿企业 1595

第一节 近代民族工矿业初步发展的历史背景 1595

一、清政府对J矿企业体制的改弦更张 1595

二、民族工商业组织的兴起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 1597

三、抵制外资、收回利权对民族工矿企业的促进 1602

第二节 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1606

一、棉纺织工业 1606

(一)机器棉纺织工业的兴起 1606

(二)抵制外货运动与民族棉纺织业的初步发展 1610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棉纺织业的短暂繁荣 1615

(四)20世纪20年代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的挫折 1625

二、缫丝工业 1633

(一)甲午战后30年间缫丝工业成长的基本状况 1633

(二)缫丝工业的独特经营制度——丝厂租赁制简述 1649

三、面粉工业 1655

(一)面粉工业的兴起 1655

(二)面粉工业的发展 1660

(三)面粉工业发展的困难 1668

四、其他民族工业 1672

(一)火柴工业 1672

(二)卷烟工业 1678

(三)机器制造修配工业 1686

第三节 民族资本近代煤、铁矿冶业的开发和发展 1692

一、近代煤矿业发展过程概述 1692

二、近代铁矿业产生述要 1699

三、直隶滦州煤矿 1702

四、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 1709

(一)官办时期的汉阳铁厂 1710

(二)官督商办时期汉阳铁厂的扩充和萍乡煤矿的开发 1714

(三)商办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的成立、发展与日本势力的楔入 1728

第十三章 手工业 1755

第一节 总体评析 1755

一、甲午战争前手工业的变化 1755

二、甲午战争后手工业的危机 1781

(一)外力冲击的进一步加深 1781

(二)生产经营方式的落后 1786

三、中国手工业的不同命运 1793

(一)在机制工业品冲击下趋于衰灭的手工行业 1793

(二)向机器工业转化的手工行业 1798

(三)依违于传统轨道的手工行业 1809

四、手工业行会的演变 1813

(一)行会的进化与遗存 1813

(二)资本主义关系对手工业行会的侵蚀 1826

(三)手工业工人的生活状态 1831

五、中国工业多元结构和手工业功能分析 1840

(一)多元结构 1841

(二)功能分析 1856

第二节 行业示例 1885

一、棉纺业 1886

二、棉织业 1891

三、缫丝业 1902

四、丝织业 1912

五、榨油业 1922

六、磨粉业 1928

七、井盐业 1937

八、陶瓷业 1944

九、针织业 1949

十、草辫业 1956

第十四章 交通运输业 1963

第一节 铁路 1963

一、国有铁路建设的两重性 1963

(一)“利用”外资修建铁路的实质 1964

(二)自主建设铁路的进展 1976

二、国有铁路的营运管理 1979

(一)中枢管理机关的递嬗 1979

(二)线路的管理体制 1982

(三)运价 1984

(四)营运统计 1986

三、民间铁路的艰难创业 1989

(一)民间投资筑路要求和行动实际 1990

(二)各省商办铁路公司的设立及其造路实绩 1991

(三)屡挫屡兴的民间资本创业要求和行动 2011

四、线路配置、资金投入和营运效应 2018

(一)线路配置 2018

(二)资金投入 2023

(三)营运效应 2026

第二节 航运 2029

一、清政府对华商行驶轮船禁令的被迫解除和民族资本小轮业的兴起 2029

(一)清政府对华商行驶轮船禁令的被迫解除 2029

(二)民族资本小轮业兴起的局面 2033

二、轮船招商局的挣扎和停滞 2041

(一)历年的运营状况 2041

(二)外在经营环境的分析 2045

(三)内部经营管理的腐败 2068

三、有所发展而又难于发展的民族资本航运业 2077

(一)1912年至1927年的发展概况 2077

(二)有所发展而又难于发展的典型企业示例 2087

第十五章 商业 2103

第一节 国内市场商品流通的规模 2103

一、国内市场商品流通总量的估计 2103

二、从交通运输业看商品流通量的增长 2106

三、几种有代表性的商品流通量的分析 2112

第二节 市场结构、商业机构和行业组织 2118

一、商业市场的三重结构 2118

(一)楔入中国国内市场的外资商业 2118

(二)通商口岸和其他城市的新式商业 2126

(三)内地乡镇和农村的传统商业 2136

二、商业机构和行业组织 2146

(一)传统商业机构的变化 2146

(二)新式商业机构的组建和新的交易方式的出现 2151

(三)商业行政管理和行业组织 2157

第三节 商业发展的局限 2162

一、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市场的控制 2162

二、苛捐杂税对市场的损害 2165

三、战争对商业的破坏 2169

四、商业发展的不平衡 2171

五、商业管理经营的滞后 2174

第十六章 金融业 2180

第一节 金融业的发展和变化 2180

一、清末钱庄的发展和票号的停滞 2180

二、清末华资银行的兴起 2188

三、北洋政府时期银钱业的继续发展和票号的没落 2198

四、地方银行的周期性盛衰 2225

五、几家最主要的华资银行简介 2241

第二节 华资银行的内外关系 2256

一、华资银行同政府的关系 2256

二、华资银行同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关系 2278

三、华资银行同洋行与买办的关系 2293

四、华资银行同在华外国银行和钱庄的关系 2301

五、华资银行业的内部关系 2314

主要征引文献目录 2329

附录 一、鉴定结论 2353

二、鉴定结论 2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