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课题的界定 2
一、地方传统与身份表述 2
第二节 客家身份认同的学术表述和实践表述 6
一、客家与客家学 6
二、客家身份表述的学术梳理 6
三、客家身份认同的实践表述:新客家运动“NewHakkas Movement” 19
第三节 成都东山客家及其研究 22
一、相关研究评述 22
二、东山客家研究评述 25
第四节 本书研究意义、方法及结构 26
一、研究意义 26
二、研究方法 29
三、基本问题和叙述结构 29
第一章 东山客家概述 32
第一节 东山客家的形成 32
一、东山之“山” 32
二、东山之“东” 33
三、东山范围的界定 34
第二节 地理东山 37
一、地理条件 37
二、灾害情况 38
三、生产工具的类型及特征 39
第三节 文化东山 44
一、土广东 44
二、东山五场 45
第四节 东山客家的环境特征 50
一、相似性:接近于原乡的地理环境 50
二、对抗性:离城市最近 53
三、迷失性:边缘身份的困惑 54
第二章 家族身份:族谱 55
第一节 家族身份的涵义 55
第二节 血脉认同的父系伦常体系 58
一、传统礼制的展现 58
二、父系血脉的伦常 61
第三节 父权中心的管理体制 75
一、祭拜对象的美好化 75
二、管理内容的法制化 78
三、家族地位巩固的精英化 79
四、管理对象的人性化 80
五、体制世代维系的文本化 81
第四节 新的族谱 85
一、新的体例 85
二、女性地位的变化 86
小结 90
第三章 宗族身份:祠堂 92
第一节 宗族身份的涵义 92
第二节 宗族凝聚的空间纽带 97
一、追宗敬祖 97
二、祭祖仪式 103
三、地震中宗族之间的帮助 113
第三节 宗族管理的示训场所 116
一、示训内容与态度 116
二、示训手段 119
三、宗族与地方关系展示之地 120
四、管理力度的弱化 122
第四节 祠堂纠纷与国家历史 125
一、彭氏祠堂 125
二、范氏老祠堂与新祠堂 126
第五节 新的祠堂管理组织 133
一、新的宗族管理组织:文化搭桥 133
二、媒体的邀约 135
小结 136
第四章 地缘身份:迁徙、会馆、民间信仰 137
第一节 地缘身份的涵义 137
第二节 入川:地缘身份的共同记忆 137
一、入川路线:艰难迂曲 138
二、入川方式:地缘同血缘 141
三、入川动机:自愿与强制 142
四、饮食:入川途中及入川后的艰辛记忆 149
第三节 会馆:地缘身份在新乡中的甄别 152
一、会馆的地缘凝聚 152
二、会馆管理 160
三、会馆变迁 161
第四节 乡土神:地缘身份原乡的烙印与变迁 163
一、妈祖的退化 163
二、九皇斋与九皇节 166
三、地脉龙神:从龙神伯公到土地夫妇 168
第五节 地缘身份:原乡的消隐与新乡的崛起 171
一、客家徽标:新乡的地缘身份的象征 171
二、20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中的表述 172
小结 172
第五章 族群身份:语言、神榜、娱乐与葬俗 174
第一节 族群身份的涵义 174
第二节 湖广VS客家:两大族群的对立 174
第三节 客家话 177
一、祖训: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177
二、回到原乡:最佳的通行证 178
三、方言岛的萎缩与坚守 179
第四节 家庭神榜 193
一、神榜:“天地君亲师”与“X氏堂上历代先祖” 193
二、神联:家族历史与特色 194
三、神主牌 195
四、神榜的写作与安放 197
第五节 猫公牌 197
一、猫公牌:图像、游戏规则 199
二、猫公牌中的变形 202
三、猫公牌的来源与命名 203
第六节 捡金 206
一、捡金仪式 206
二、捡金由来 207
小结 210
第六章 身份实践:现代性的产物 211
第一节 身份实践的涵义 211
第二节 个人:旅游资源 212
一、客家第一村:公路边的风景线 212
二、大夫第:家园变茶园 216
三、刘家龙:光荣与遗憾 217
第三节 组织:情感资源 223
一、客家艺术团 223
二、四川客家海外联谊会 226
第四节 学者:文化资源 230
一、四川客家研究中心 230
第五节 政府:经济资源、统战资源 236
一、地方节庆的打造 236
二、世界盛会:第20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举办 239
小结 245
结语 246
参考文献 249
附录一 客家话使用调查问卷 266
附录二 范氏道光族谱照片 268
附录三 2010春分清泉彭氏、石板滩廖氏祭祖照片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