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当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璇编著
  • 出 版 社:广州:世界图书广东出版公司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10055638
  • 页数:228 页
图书介绍:本书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行学理上的界定,突破了传统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传统文化为内容、以伦理文化为特征的范式,构建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本质特征的当代范式。

导论 1

一、选题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 1

二、相关研究综述 6

三、本书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25

第一章 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意蕴 32

第一节 中华民族 32

一、民族 32

二、中华民族 34

第二节 精神家园 38

一、何为精神家园 38

二、文化意义上的精神家园 40

第三节 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及其特点 44

一、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44

二、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特点 45

第二章 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范式的当代转换 50

第一节 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传统范式 50

一、以儒家思想为指导 51

二、以传统文化为内容 55

三、以伦理价值观为基本特征 59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当代范式 63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64

二、以现代文化为引领 66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本质特征 69

第三章 当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点和构建路径 75

第一节 当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点 75

一、共有性 75

二、时代性 77

三、先进性 77

四、创新性 78

第二节 当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结构 79

一、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承载主体 79

二、多元综合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思想内容 82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文化结合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时代升华 84

第三节 构建当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路径 87

一、维护中华民族共同利益 87

二、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 87

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89

四、加强民族团结 90

第四章 中华民族共同利益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之根本 93

第一节 利益是人奋斗的目标 93

一、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 93

二、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创新与发展 99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共同利益 102

一、经济利益 102

二、政治利益 106

三、文化利益 110

第三节 发展中华民族共同利益,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112

一、经济利益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物质基础 112

二、国家利益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115

三、各民族文化共生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土壤 118

第五章 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之基础 123

第一节 文化认同 123

一、什么是文化认同 123

二、文化认同的类型 130

第二节 中华文化认同 132

一、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132

二、中华各民族文化是相互交融的 135

第三节 提升中华文化认同感,夯实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 145

一、个体认同 145

二、群体认同 146

三、民族认同 147

四、国家认同 149

第六章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之灵魂 154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精神”的主要思想 154

一、马克思的“民族精神”思想 154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民族精神”的创新 156

第二节 中华民族精神意蕴 161

一、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 161

二、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 167

第三节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回归精神家园 170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171

二、明确民族的时代任务,熔铸民族精神时代特征 171

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夯实民族精神的经济基础 173

四、深化民族先进文化建设,完善民族精神的文化支撑体系 174

五、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健全民族精神的教化和传承体系 175

第七章 民族团结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之保证 179

第一节 民族团结理论的发展 179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的理论 179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团结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181

第二节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命线 186

一、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共同利益的前提 186

二、民族团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187

三、民族团结是应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挑战、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187

四、民族团结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强大力量 188

第三节 维护民族团结,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190

一、“两个共同”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191

二、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194

三、构建和谐民族心理 198

四、坚持不懈地开展反分裂斗争 216

参考文献 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