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对话分析》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兰英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44456296
  • 页数:290 页
图书介绍:本著作是本人博士论文的主体成果,也是本人主持的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的主要研究成果。本书共分八章,论述了数学课堂对话其分析的要义、国际视域中数学课堂对话研究的走向、数学课堂对话分析的学理依据、数学课堂对话分析的工具性框架,从个案剖析中解读数学课堂对话在语言、意义建构和文化层面所具有的主要特征,并比较不同教学水平的数学教师如职初教师、有经验教师和骨干教师在数学课堂对话中的特征差异。

第一章 引论:数学课堂对话及其分析的要义 1

第一节 研究缘起 3

一、对数学课堂对话现状的思考 3

二、对数学教师研究薄弱点的追问 5

三、对数学课堂对话量尺的探求 7

第二节 研究意义 15

一、有利于诊断和改进数学课堂对话问题 15

二、有利于完善数学课堂对话评价的理论与技术 15

三、有利于提升数学教师课堂对话的专业化水平 16

第三节 核心概念厘定 17

一、对话 17

二、课堂对话 19

三、数学课堂对话 21

四、数学课堂对话分析 22

第四节 研究内容 24

一、研究问题 24

二、研究思路 25

三、研究方法 27

四、全书结构 31

第二章 国际视域:数学课堂对话研究的走向 33

第一节 数学课堂对话研究的发展与特点 35

一、国外课堂对话研究的发展与特点 35

二、国外数学课堂对话研究的发展与特点 44

三、国内课堂对话研究的发展与特点 49

四、国内数学课堂对话研究的发展与特点 50

第二节 数学课堂对话分析框架研究 54

一、数学课堂谈话分析框架 54

二、教师倾听水平分析框架 58

三、学生话语分析框架 60

四、师生话语共同体分析框架 61

第三节 数学课堂对话的特征研究 66

一、数学课堂话语的特征 66

二、数学课堂有效对话的特征 68

第四节 数学课堂对话分析方法研究 71

一、量化分析方法 71

二、质性分析方法 73

三、综合分析方法 75

第三章 学理依据:数学课堂对话分析的理论基础 77

第一节 社会文化理论 79

一、内部言语 80

二、符号中介 80

三、活动理论 82

四、社会文化认知观 84

五、社会文化理论对数学课堂对话分析的启示 85

第二节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86

一、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观 86

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 87

三、社会建构主义语言观 87

四、社会建构主义教学观 88

五、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对数学课堂对话分析的启示 89

第三节 会话分析理论 90

一、会话分析的原则 91

二、会话分析的基本成分 92

三、会话分析的步骤 94

四、会话分析理论对数学课堂对话分析的启示 96

第四章 分析框架:数学课堂对话研究的工具 97

第一节 数学课堂对话分析框架的理论假设 99

一、数学课堂对话分析内容体系的架构 99

二、数学课堂对话分析编码体系的构建 105

三、数学课堂对话分析操作流程的设计 111

第二节 数学课堂对话分析理论框架的初次修正 112

一、教师对数学课堂对话语言特征的认识 112

二、教师对数学课堂对话意义特征的认识 113

三、教师对数学课堂对话文化特征的认识 114

四、数学课堂对话分析理论框架的初次修正结果 115

第三节 数学课堂对话分析框架的再修正 118

一、数学课堂对话分析框架的再修正方法 118

二、数学课堂对话分析框架的再修正过程 118

三、数学课堂对话分析框架的再修正结果 121

第四节 数学课堂对话分析框架的正式形成 122

一、数学课堂对话分析的内容体系 122

二、数学课堂对话分析的编码体系 126

三、数学课堂对话分析的操作流程 136

四、数学课堂对话分析框架的效度与运用说明 137

第五章 语言特征:数学课堂对话的个案分析 139

第一节 数学课堂师生话语信息流分析 141

一、课堂对话信息流分析 141

二、数学教师话语信息流分析 143

三、学生话语信息流分析 144

四、不同类别教师话语信息流的差异比较 144

第二节 数学教师课堂语言使用量及转换方式分析 147

一、数学教师课堂语言使用量分析 147

二、数学教师课堂语言转换方式分析 149

第三节 数学教师课堂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分析 154

一、职初教师数学语言表达的特点分析 154

二、教师对学生不精确数学表达的应对方式分析 155

三、教师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训练方式分析 156

第四节 问题讨论与主要结论 158

一、基于课例分析的数学课堂对话语言特征的普适性如何 158

二、如何看待数学课堂中的教师语言重复现象 160

三、怎样的课堂语言更适切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 161

四、影响数学教师课堂语言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62

第六章 意义特征:数学课堂对话的个案解析 165

第一节 作为引发对话的数学问题或任务的特性分析 167

一、数学问题的类型分析 167

二、数学问题的关联性分析 168

三、数学问题的情境性分析 169

四、数学问题的开放性分析 172

第二节 教师对学生数学想法的倾听与回应方式分析 177

一、教师对学生数学想法的倾听方式分析 177

二、教师对学生数学想法的回应方式分析 178

三、不同类别数学教师的教学个案解析与比较 180

第三节 教师让学生参与数学结论形成的心智水平分析 186

一、学生数学心智水平分析的理论模型 186

二、学生数学心智水平的特征解读 189

第四节 问题讨论与主要结论 192

一、基于课例分析的数学课堂对话意义建构特征的普适性如何 192

二、数学课堂对话中影响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194

三、数学课堂对话类型及其主要特征有哪些 196

第七章 文化特征:数学课堂对话的个案剖析 203

第一节 数学课堂对话机会分析 205

一、数学课堂对话引发的主体分析 205

二、数学课堂对话的功能属性分析 205

三、学生参与课堂对话的深广度分析 206

第二节 数学课堂对话结构分析 208

一、教师对学生单向度的对话结构 208

二、教师与学生双向度的对话结构 210

三、师生之间多向度的对话结构 212

第三节 数学课堂对话关系分析 214

一、情感道德层面的对话关系 214

二、教学方式层面的对话关系 215

第四节 问题讨论与主要结论 217

一、基于课例分析的数学课堂对话文化特征的普适性如何 217

二、数学教师课堂文化特征与其教学水平是否存在对应关系 220

三、“传授”与“探究”教学两难背后隐含着怎样的教学文化 221

第八章 认识本真:数学课堂对话的课例解读 223

第一节 以学习活动为基点的教学对话——“圆的认识”课例分析 225

第二节 数学课堂对话特征的教师类别差异比较 232

一、差异比较方法 232

二、有效教学对话时间的差异比较 233

三、课堂对话类型分布的差异比较 234

四、课堂对话结构的差异比较 235

五、课堂对话策略的差异比较 236

第三节 数学课堂对话中的主要问题 243

一、语言表达单调,缺乏科学性、准确性和严谨性 243

二、对话结构单一,缺少师生与生生的多向互动 244

三、对话进程由教师主控,缺失学生的数学思维 245

四、对话目的重检测与理解,轻合作探究与批判 246

五、对话关注预期答案,弱于对学生想法作出回应 247

六、对话偏重知识传递,忽视情感熏陶 248

第九章 行动反思:数学课堂对话的未来之路 249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251

一、概括了国内外数学课堂对话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251

二、构建了数学课堂对话分析框架 251

三、师生话语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介质 252

四、数学问题质量与教师倾听回应方式对学生建构数学意义起关键作用 252

五、课堂对话反映出话语机会、互动结构和师生关系等文化特征 253

六、不同教学水平的数学教师课堂对话存在着鲜明的特征差异 253

第二节 对改进数学课堂对话实践的建议 256

一、从“教师主控型对话”走向“师生话语共同体” 256

二、将增进学生数学思维作为课堂对话的根本目的 257

三、关注数学课堂对话所蕴含的文化特性 257

四、尊重学生差异以增进课堂对话的个性化 258

五、提供对话策略指导以帮助学生学会对话 259

第三节 对提升数学教师课堂对话水平的建议 260

一、加强数学教师课堂对话的反思性研究 260

二、优化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 260

三、提升数学教师的教学决策能力 261

四、加强问题诊断和提供实效性的教师培训 261

第四节 反思与展望 262

一、本研究的特色 262

二、本研究的不足 262

三、后续研究展望 263

附录 264

附录A:数学教师关于课堂对话的访谈提纲 264

附录B:任课教师课前访谈提纲 265

附录C:任课教师课后访谈提纲 266

附录D:任课教师课后问卷 268

附录E:任课教师教学文本材料汇总表 269

附录F:四年级“垂直与互相垂直”课后学生调查问卷 270

附录G:关于“数学课堂对话分析框架”合理性的专家问卷 272

附录H:数学课堂教学录像文本转录标准(修订版) 273

附录I:职初教师J“垂直与互相垂直”教学录像中对话的转录文本(节选) 274

附录J:有经验教师Q“垂直与互相垂直”教学录像中对话的转录文本(节选) 276

附录K:骨干教师S“垂直与互相垂直”教学录像中对话的转录文本(节选) 278

参考文献 280

中文文献 280

英文文献 282

后记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