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篇 1
第1章 多维贫困的理论基础、测度方法与实践进展 1
1.1 引言 1
1.2 多维贫困的理论基础 2
1.3 多维贫困的主要测度方法 6
1.4 多维贫困测度实践的国际进展比较 13
1.5 结论与展望 19
第2章 贫困研究的多学科差异、融合与集成创新 21
2.1 引言 21
2.2 贫困研究的学科差异 23
2.3 贫困研究的跨学科比较与融合 32
2.4 集成创新探索与综合贫困分析框架的再建构想 40
2.5 结论与展望 48
第3章 认知税:贫困研究的新视角 50
3.1 引言 50
3.2 “认知税”概念的理论基础 51
3.3 “认知税”对贫困成因的解释 54
3.4 “认知税”视角下的反贫困建议 59
3.5 结语 63
第4章 发展理论演变及统筹发展视角下的多维减贫框架 64
4.1 引言 64
4.2 发展理论的演变历程 65
4.3 发展理论演变下的减贫思路变迁 70
4.4 统筹发展视角下的多维减贫框架 74
4.5 结论与展望 81
实证篇 83
第5章 中国11个连片特困区综合贫困程度比较 83
5.1 引言 83
5.2 连片特困区概况及相关研究 84
5.3 综合发展指数构建与数据来源 88
5.4 综合发展指数计算 91
5.5 基于综合发展指标体系的贫困程度比较 100
5.6 结论与建议 107
第6章 武陵山片区多维贫困空间格局及时空演变 110
6.1 引言 110
6.2 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112
6.3 武陵山片区多维贫困测度 117
6.4 武陵山片区多维贫困的时空演变分析 132
6.5 主要结论 136
第7章 武陵山片区经济增长的益贫性及空间差异演变 138
7.1 引言 138
7.2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40
7.3 经济增长的益贫性及时空差异分析 145
7.4 空间差异及演变趋势分析 151
7.5 经济增长益贫性对空间差异的影响 155
7.6 结论与建议 159
第8章 武陵山片区县域经济增长效应及其空间特征 163
8.1 引言 163
8.2 研究对象、数据与方法 165
8.3 武陵山片区县域经济增长总效应分解及空间特征分析 170
8.4 武陵山片区县域三次产业增长效应分解及空间特征分析 176
8.5 结论与建议 200
第9章 湖南武陵山片区农民收入增长及演变特征的县际差异 206
9.1 引言 206
9.2 农民收入增长的总体特征及县际差异 207
9.3 农民收入及来源增长的县际差异 211
9.4 农民收入及来源增长演变特征的县际差异 216
9.5 结论 219
第10章 湖南武陵山片区农民收入多样性特征及其减贫效应 221
10.1 引言 221
10.2 研究区域、数据与方法 222
10.3 农民收入多样性特征 225
10.4 农民收入多样性的减贫效应 233
10.5 结论与建议 236
对策篇 238
第11章 连片特困区扶贫与开发的国外实践——以美国阿巴拉契亚地区为例 238
11.1 引言 238
11.2 阿巴拉契亚地区概况及扶贫开发成效 239
11.3 阿巴拉契亚地区扶贫开发总体框架 241
11.4 阿巴拉契亚地区扶贫开发项目举例 252
11.5 经验与启示 269
第12章 连片特困区经济多样性有助于减贫吗——来自美国阿巴拉契亚地区420个县的经验与启示 273
12.1 问题提出 273
12.2 文献回顾 274
12.3 研究设计 278
12.4 实证结果与分析 283
12.5 结论与启示 295
第13章 武陵山片区城镇化特征、趋势与发展战略 298
13.1 引言 298
13.2 武陵山片区城镇化进程及特征 299
13.3 武陵山片区城镇化发展趋势 317
13.4 武陵山片区城镇化发展战略 328
第14章 武陵山片区农村信息贫困的成因及减贫对策 346
14.1 引言 346
14.2 武陵山片区农村信息贫困的表现 347
14.3 武陵山片区农村信息贫困的成因 349
14.4 武陵山片区农村信息贫困的减贫对策 352
14.5 结语 355
第15章 农村专业化发展的多维减贫效应 356
15.1 引言 356
15.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357
15.3 黄金村专业化发展进程及主要影响因素 358
15.4 黄金村多维贫困的时序演变 361
15.5 黄金村专业化发展的多维减贫效应检验 364
15.6 结论与建议 370
参考文献 372
后记 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