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底泥的物质组成 1
1.2 底泥中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的环境效应 3
1.2.1 重金属 3
1.2.2 多环芳烃 6
1.3 研究区概况 9
1.3.1 自然地理与环境背景 9
1.3.2 社会经济状况 13
1.3.3 水系与水环境 13
第2章 底泥的物理化学指标 23
2.1 概述 23
2.2 淮河淮南段底泥的理化性质 26
2.2.1 采样及样品编号 26
2.2.2 底泥宏观结构分析 27
2.2.3 底泥密度及粒度分析 30
2.3 安徽淮河流域水系表层底泥的理化性质 38
2.3.1 采样点位置及样品编号 38
2.3.2 pH 39
2.3.3 有机碳含量 41
2.3.4 粒度组成分析 43
2.3.5 矿物组分分析 47
第3章 重金属的总量与分布特征 56
3.1 概述 56
3.2 重金属的总量与富集程度 60
3.2.1 实验方法 60
3.2.2 结果分析 60
3.3 重金属间的富集相关性研究 63
3.4 重金属富集与底泥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64
3.4.1 重金属富集与pH的关系 64
3.4.2 重金属富集与有机碳含量的关系 65
3.4.3 重金属富集与粒度组成的关系 66
3.4.4 重金属富集与矿物组分的关系 66
3.5 重金属的分布规律 67
3.5.1 淮河主干道底泥中重金属的沿程分布 67
3.5.2 各支流底泥中重金属的平均含量比较 69
3.5.3 南北岸支流重金属平均含量的对比分析 71
3.5.4 东西部支流重金属平均含量的对比研究 72
第4章 重金属的赋存形态与析出规律 74
4.1 重金属含量的化学形态分析 74
4.2 重金属的模拟淋溶实验研究 79
4.2.1 实验目的 79
4.2.2 淋溶实验设计 79
4.2.3 元素分析仪器与方法 80
4.2.4 实验结果 82
4.2.5 几种主要重金属元素的淋溶效应 84
4.2.6 底泥粒度对重金属元素淋溶析出量的影响 85
第5章 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 87
5.1 概述 87
5.2 采样与实验 91
5.2.1 采样与样品预处理 91
5.2.2 分析测试方法(气相色谱质谱法) 91
5.3 多环芳烃的含量与分布特征 93
5.3.1 多环芳烃的含量 93
5.3.2 多环芳烃的组成特征 96
5.3.3 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 98
5.4 各支流对淮河多环芳烃富集的贡献研究 104
5.5 多环芳烃与底泥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107
5.5.1 不同多环芳烃组分间相关性分析 107
5.5.2 不同多环芳烃组分含量与底泥pH的关系 107
5.5.3 不同多环芳烃组分含量与底泥粒度的关系 108
5.5.4 不同多环芳烃组分含量与有机质总量的关系 108
5.6 多环芳烃的来源分析及主要污染源 109
5.6.1 多环芳烃的来源分析 109
5.6.2 多环芳烃的主要污染源分析 112
第6章 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的污染评价 113
6.1 重金属污染的现状评价 114
6.1.1 平均富集因子法 115
6.1.2 地积累指数法 116
6.2 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 119
6.2.1 评价因子的选择与指标建立 122
6.2.2 评价结果分析 124
6.3 多环芳烃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 126
参考文献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