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校史述略 1
第一章 昆阳中学初建时期(1934~1937年) 1
第一节 建校缘起 1
第二节 经费 3
第三节 课程 4
第四节 师资 4
第五节 校风 6
一、管理制度 6
二、尊师爱生 7
三、教学风尚 7
第六节 初战告捷—首届毕业生在全专区会考中名列前茅 8
第二章 昆阳中学在抗日战争初期(1937一1939年) 9
第一节 中共叶县地下党在昆中建立组织 9
第二节 宣传发动学生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0
第三节 为共产党输送人才 11
第三章 昆阳中学在抗日战争中后期(1939~1945年) 13
第一节 白色恐怖对昆中的波及 13
第二节 战乱灾荒下的学习生活 14
第三节 昆中增设高中班 15
第四节 师资 15
第五节 开展文体活动 17
第六节 叶县沦陷,学校停办并遭日军破坏 18
第四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昆阳中学复学时期(1945~1947年) 19
第一节 学校恢复 19
第二节 重振校风 20
第三节 三青团在学校的“撒灰”政策 20
第四节 县城解放,学校停办 21
第五章 叶县解放初期至叶县中学时期(1947一1953年) 22
第一节 知识分子训练班 22
第二节 叶县中学成立 23
第三节 叶县中学设师训班和师范班 23
第四节 课程设置 24
第五节 教师 25
第六节 教学设备 26
第七节 学校党团组织与学生会的建立 26
第八节 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 27
第九节 社会宣传 29
第十节 教学改革 30
一、教育向工农开门 30
二、学习苏联教育制度 32
三、建立健全新的规章 制度和教学新秩序 33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34
第十一节 学校规模的变更 35
第六章 叶县第一中学时期(1954——1966年) 35
第一节 班级设置 35
第二节 教师 36
第三节 仪器设备 37
第四节 教育改革和教学革命 38
一、科研小组 38
二、推广普通话教学 38
三、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执行教学大纲 39
四、支农下放 40
五、学习毛泽东“十大教学法”,批判苏联凯洛夫教育思想 40
六、进一步贯彻全面发展教育的方针 40
七、试行跳级报考 40
第五节 “肃反”与“反右” 41
第七章 城镇中学在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41
第一节 学校归属及学制变化 41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对学校的冲击 43
第三节 教材 44
第四节 教师 45
第八章 城镇中学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时期(1976一1987年) 46
第一节 拨乱反正与落实政策 46
第二节 学校规模的变化 47
第三节 学制与课程 48
第四节 教师 48
第五节 仪器设备 49
第六节 教师工资调整和职称评聘 50
第七节 贯彻《中学生守则》 52
第八节 开展体育活动 54
第九节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学习生活 55
第九章 复名“昆阳中学”以后时期(1987一1993年) 58
第一节 恢复“昆阳中学”校名 58
第二节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59
第三节 建立规章 制度 60
一、教职员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60
二、教师考勤 60
三、教师教学成绩考核 61
四、模范班集体条件 63
五、优秀教师评比条件 63
六、教学人员综合评定奖励办法 64
第四节 学校规模及课程设置 64
第五节 教师职称评定晋级 65
第六节 教师成果 66
第七节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68
一、学校领导分工,深入教学第一线,以教学领导教学 68
二、学习先进学校经验,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68
三、开展优质课评选活动 69
四、组织教学基本功大奖赛 69
五、实施目标教学 69
第八节 学校群团组织配合教学工作 71
一、工会工作 71
二、团队工作 73
三、妇联会工作 74
第九节 学校建设 75
一、集资助学 75
二、勤工俭学 77
三、美化校园 78
第十节 加强学校政治思想工作 79
一、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79
二、成立政治思想工作领导组 79
三、依靠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学生政治思想工作 80
四、向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 80
第十一节 昆阳中学校友会 82
大事年表 85
校友选介 94
校友回忆录选辑 120
附表: 137
解放前教职员名表 137
解放后学校历届负责人一览表 148
解放后教职员名表 149
解放前历届学生人数统计表 193
解放后历届学生人数统计表 195
学校及群团组织历年获奖情况登记表 200
历年教师个人获奖情况表 211
学生历次参加国家级知识竞赛获奖情况表 219
学生历次参加省级知识竞赛获奖情况表 220
学生历次参加市级知识竞赛获奖情况登记表 221
学生历次参加县级知识竞赛获奖情况登记表 222
知识竞赛辅导教师获奖情况表 224
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获奖情况表 226
优质课教师登记表 227
后记 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