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中》PDF下载

  • 购买积分:2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瑞萍等编著
  • 出 版 社: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
  • 页数:776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1

二、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13

三、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特点 18

第一章 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研究 24

第一节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简介 24

一、资本主义制度的最初确立 25

二、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 33

三、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发展与衰落 36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矛盾的巨大变化 39

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的表现 39

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的原因 42

三、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的实质 43

第三节 资本主义阶级斗争的新特点 45

一、当代资产阶级的新变化 45

二、当代工人阶级的新变化 47

三、当代中间阶层的新变化 51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转变历程 53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起点 54

一、马克思思想的起点 54

二、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形成 57

三、恩格斯思想的起点 68

第二节 马克思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76

一、马克思开始从唯心主义走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走向共产主义 76

二、马克思完成从唯心主义走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走向共产主义 92

三、批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创立异化劳动学说 113

第三节 恩格斯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117

一、恩格斯开始从唯心主义走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走向共产主义 118

二、恩格斯完成从唯心主义走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走向共产主义 126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系统阐述 139

第一节 发现唯物史观的历程 139

一、唯物史观的初步阐述 141

二、唯物史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151

三、唯物史观全面形成 16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公开阐述 178

一、批判蒲鲁东经济学的哲学基础,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 179

二、批判蒲鲁东的价值理论,初步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 180

三、批判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阐述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182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系统阐述 183

一、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 184

二、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92

三、全面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 194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革命 196

第一节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 196

一、价值论的科学革命 197

二、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 202

三、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208

第二节 《资本论》第一卷的问世 211

一、《资本论》第一卷问世前的欧洲 211

二、《资本论》第一卷的问世 216

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 230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237

一、对第一国际的理论贡献 238

二、同机会主义思潮的斗争 238

三、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理论总结 253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系统化和新视域 256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创新 256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自然观概述 257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59

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26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及其创新 271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形成和发展 272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内容 279

三、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中国创新 282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及其创新 287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形成 288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本内容 289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创新 296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与研究 299

第一节 关于原始社会的研究 300

一、史前各文化阶段 302

二、家庭发展史 304

三、氏族制度 309

四、私有制和阶级的起源 311

五、关于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313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与研究 316

一、研究东方社会的历史背景 317

二、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 319

三、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理论 324

第三节 对唯物史观的进一步论证与深化 330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初步的系统阐述 330

二、唯物史观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335

第七章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马克思主义 345

第一节 伯恩施坦主义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 346

一、伯恩施坦早期思想的演化 346

二、《社会主义问题》对“传统解释的公开批判” 351

三、《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的出版及其主要内容 355

四、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面否定 357

五、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全面“修正” 361

六、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全力诋毁 363

第二节 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反对伯恩施坦的斗争 366

一、卢森堡站在批判伯恩施坦的最前列 366

二、倍倍尔对伯恩施坦理论的批判 377

三、考茨基对伯恩施坦理论的批判 384

第三节 法国和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批判 396

一、米勒兰主义的出现与反米勒兰主义的斗争 397

二、拉法格批判康德主义,捍卫唯物主义 410

三、普列汉诺夫对伯恩施坦的批判 418

四、列宁对伯恩施坦的系统批判和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阐释 431

第八章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与思考 440

第一节 反对自由主义民粹派和“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的斗争 441

一、反对自由主义民粹派 441

二、反对“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的斗争 453

第二节 捍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斗争 456

一、列宁对马赫主义本质的揭露和批判 457

二、对寻神说和造神说的批判 476

第三节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命运的思考 483

一、科学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生命途程的坎坷 484

二、科学探析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特点 486

三、深刻思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488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与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 494

第一节 列宁开创辩证法研究的新境界 495

一、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495

二、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系统阐述 498

三、对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构建 502

第二节 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 510

一、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创立的理论渊源 511

二、列宁对帝国主义理论的科学分析 519

三、帝国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 529

第三节 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 531

一、社会主义一国或多国胜利理论 531

二、国家与革命的理论 536

三、列宁的民族殖民地理论 544

第十章 十月革命后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547

第一节 十月革命对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548

一、十月革命的发展历程 549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554

三、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 559

第二节 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与探索 563

一、列宁探索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轨迹 563

二、列宁关于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思想 571

三、列宁探索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意义 582

第三节 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多方面思考 585

一、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 586

二、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590

第十一章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609

第一节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610

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原因 610

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初探索 614

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624

第二节 关于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理论 630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提出 631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 633

三、农业集体化 640

第三节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扩展及其影响 646

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点 646

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扩展 650

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贡献及教训 653

第十二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661

第一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起源 662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成因 662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和思想流变 670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点——理论和实践愈益分离 676

第二节 柯尔施与《马克思主义与哲学》 681

一、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形成的理论背景 682

二、《马克思主义和哲学》提出的主要问题 686

三、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局限性 692

第三节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与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694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发展历程 695

二、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699

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706

第十三章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712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712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713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720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734

第二节 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746

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为目标的艰辛探索 747

二、探索中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751

三、探索中发生的失误及其根源分析 757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761

一、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六大独创性理论 762

二、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767

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特征 769

第十四章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特征及其趋势的研究 777

第一节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研究 778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778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800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809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及其多样化思潮 819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出现的时代背景 819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主要流派 826

三、秀才的反叛: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辉煌与惆怅 850

第三节 新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新课题 853

一、新科技革命促使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和探索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854

二、新科技革命促使并要求马克思主义有新的发展 855

三、新科技革命与全球性问题为马克思主义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856

第十五章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剧变 857

第一节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剧变的历程 858

一、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及影响 858

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苏联解体 862

三、东欧各国社会主义改革剧变的历程 868

第二节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 874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与理论 874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与理论 883

三、改革的特点和局限 886

第三节 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和马克思主义的命运 890

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深刻原因 891

二、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 896

三、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的命运 903

第十六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历程及其意义 910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里程 911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911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918

三、邓小平理论的时代贡献 925

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930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930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938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944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948

一、科学发展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949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957

三、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实践意义 962

第十七章 经济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966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影响 966

一、经济全球化 967

二、经济全球化的性质 971

三、经济全球化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影响 977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领域 982

一、对世界经济格局新变化的分析 982

二、对世界政治格局新变化的分析 988

三、对世界文化格局新变化的分析 994

第三节 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的新发展 998

一、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 999

二、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 1002

三、后马克思主义 1013

第十八章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1025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意义 1025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 1026

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1037

三、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意义 1038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里程 1045

一、和谐社会思想 1045

二、马克思恩格斯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和谐社会思想 1056

三、我国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 1062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概括 1073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 1073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内容 1093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的新发展 1098

参考文献 1113

后记 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