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中国电信系统资源规划利用整体方案 3
第1章 电信规划基本方法 3
1.1 电信规划的基础 3
1.1.1 规划的基本概念 3
1.1.2 编制规划的总体原则 7
1.1.3 电信规划必须与人口、社会和经济相协调 8
1.2 新形势下规划的环境、原则和内容需求分析 10
1.2.1 规划面对的新环境及其应对策略 10
1.2.2 新形势下规划的原则 15
1.2.3 新形势下对规划内容的新需求 16
1.3 滚动规划方法 18
1.3.1 滚动规划的概念 18
1.3.2 我国电信滚动规划的操作 19
1.3.3 滚动规划中业务量及各专业网的主要内容示例 20
1.4 电信规划工作涉及的领域及规划工作者的知识与水平 21
1.4.1 电信规划工作者应具备的初步知识 22
1.4.2 电信规划工作者的中级知识 23
1.4.3 电信规划工作者的高级知识与研究工作 24
第2章 电信业务预测 25
2.1 电信规划预测基础 25
2.1.1 预测涉及的基本概念 25
2.1.2 业务预测的基本问题及其在规划中的地位 27
2.2 电信规划中涉及的人口与经济预测 28
2.2.1 电信预测涉及的经济社会环境 28
2.2.2 电信规划中涉及的人口统计与预测 28
2.2.3 电信规划中涉及的经济因素与预测 32
2.2.4 电信规划中涉及的地区发展问题 37
2.3 预测基本数学模型及未来的发展 41
2.3.1 因果关系分析预测 41
2.3.2 线性回归分析预测 43
2.3.3 时间序列外推预测法 45
2.3.4 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处理 48
2.3.5 短期预测与中、长期预测及简单预测模型的综合 49
2.3.6 考虑多种因素的预测模型 50
2.3.7 电信预测技术未来的发展 52
2.4 我国电信规划中常用的预测方法 53
2.4.1 综合加权系数法 53
2.4.2 预测方法中的定性和半定量方法 56
2.4.3 缺乏基础数据时的预测 59
2.5 预测条件、预测修正和预测结果的审定 61
2.5.1 有关预测计算的条件要求及结果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61
2.5.2 预测的修正 62
2.5.3 电信规划预测中结果的改进及审定 64
2.5.4 预测的案例分析 66
第3章 电信业务网规划方法 71
3.1 电信网络及业务网规划概述 71
3.1.1 电信网络的概念 71
3.1.2 电信网络的组织结构 78
3.1.3 电信业务网的网间互联 80
3.1.4 电信网络的优化 82
3.1.5 电信网络规划的一般步骤 87
3.1.6 现存电信业务网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 88
3.2 固定电话网及N-ISDN规划 90
3.2.1 我国固定网发展状况分析及建议 90
3.2.2 我国固定网建设的几个重大问题 93
3.2.3 固定电话网的组织与优化 98
3.2.4 关于业务量及流量流向的计算方法 107
3.2.5 长途电话网发展规划 122
3.2.6 本地交换网规划 125
3.2.7 N-ISDN规划 129
3.2.8 近期固定本地网规划的建议 132
3.3 蜂窝移动通信网规划 133
3.3.1 我国蜂窝移动通信的发展战略 133
3.3.2 移动通信网规划方法 135
3.3.3 PLMN与其他业务网的互通 138
3.3.4 关于CDMA和第3代蜂窝移动通信网 140
3.3.5 蜂窝移动电话网参数取值和计算的建议 141
3.4 数据网发展规划 143
3.4.1 我国的公众数据网 143
3.4.2 近期因特网发展规划 146
3.4.3 其他数据网络的发展及优化 151
3.4.4 数据业务量和流量流向的计算 156
第4章 电信支撑网与智能网 163
4.1 Mo.7信令网规划 163
4.1.1 No.7信令网基本概况 163
4.1.2 No.7信令网发展规划 165
4.1.3 信令链路的计算 168
4.2 数字同步网规划 175
4.2.1 我国的数字同步网概况 175
4.2.2 数字同步网规划 176
4.3 电信管理网规划 180
4.3.1 有关电信管理网的概念 180
4.3.2 电信管理网规划 188
4.4 智能网规划 191
4.4.1 基本概念 191
4.4.2 我国的智能网 195
4.4.3 固定网智能网发展规划 196
4.4.4 移动智能网和无线智能网 201
第5章 局间传输网与接入网规划方法 206
5.1 传输网基础 206
5.1.1 基本概念 206
5.1.2 传送网 209
5.1.3 传输网的可靠性、保护与调度 215
5.1.4 当前传输网应用的发展及其特别重要的意义 221
5.2 局间传输网规划 223
5.2.1 传输网电路层网的计算与优化 223
5.2.2 各种专业网对传输网电路需求的测算 232
5.2.3 传输网在通道层和传输媒质层网上的处理及计算 241
5.2.4 SDH传输网的组网技术 247
5.2.5 全光网络、光传送网和光因特网的应用 256
5.2.6 长途传输网规划方法 264
5.2.7 本地传输网规划方法 270
5.3 接入网技术、组网与接入网规划 275
5.3.1 接入网的基本概念 275
5.3.2 接入网技术及其发展 282
5.3.3 接入网网络组织结构及保护 293
5.3.4 接入网规划 301
5.3.4.2 宏观接入网规划与微观接入网规划 302
第6章 电信业务规划 312
6.1 电信服务和电信业务 312
6.1.1 电信服务和电信业务的概念 312
6.1.2 我国有关电信业务的分类 315
6.1.3 电信服务的新走向和新概念 318
6.1.4 传统业务提供商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及面向未来的应对策略 321
6.2 电信业务规划 323
6.2.1 固定电话网业务规划 323
6.2.2 ISDN业务规划 329
6.2.3 移动电话网业务规划 332
6.2.4 因特网及其他数据传送业务规划 336
6.2.5 传输网业务规划 342
第7章 规划文本的编制 344
7.1 确立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 344
7.1.1 规划编制人员应树立的指导思想 344
7.1.2 确立规划中的边界、定位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345
7.2 规划文本编制的要求和内容 348
7.2.1 规划文本编制要求 348
7.2.2 规划文本的内容 350
7.2.3 规划文本内容示例 352
7.3.2 规划文本的文字修饰 360
7.3.3 规划文本的汇总 363
第2篇 现代通信系统及编码数字化技术综论 367
第1章 数字通信概论 367
1.1 概述 367
1.2 消息、信息、信号 369
1.2.1 基带信号与频带信号 370
1.2.2 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 371
1.3 通信系统 373
1.3.1 通信系统的构成 373
1.3.2 通信设备的分类 375
1.4 数字通信 376
1.4.1 数字通信系统 377
1.4.2 数字通信的特点 378
1.4.3 数据通信 379
1.5 有线信道与无线信道 380
1.5.1 有线信道 380
1.5.2 无线信道 381
1.6 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383
第2章 数字终端技术 387
2.1 脉冲编码调制(PCM) 387
2.1.1 抽样 387
2.1.2 量化 394
2.1.3 编码 400
2.1.4 再生 405
2.1.5 解码 406
2.1.6 滤波 407
2.2 PCM编译码器 407
2.2.1 单片编解码器的结构 407
2.2.2 Intel2914单路编解码器 409
2.3 自适应差值脉码调制(ADPCM) 412
2.3.1 增量调制(△M) 412
2.3.2 差值脉码调制(DPCM) 414
2.3.3 自适应差值脉码调制的特点和原理(ADPCM) 416
2.4 时分复用原理 418
2.4.1 时分多路复用、帧结构的基本概念 419
2.4.2 30/32路PCM基群帧结构 421
2.4.3 30/32路PCM墓群终端机的构成及特性指标 422
第3章 数字传输技术 427
3.1 数字基带信号的波形与频谱 427
3.1.1 数字基带信号的波形 427
3.1.2 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 430
3.2 基带传输码型与码型变换 432
3.2.1 码型变换原则 432
3.2.2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433
3.2.3 码型变换的基本方法 433
3.3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理论 444
3.3.1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组成 444
3.3.2 带限传输系统对信号波形的影响 445
3.3.3 码间串扰的消除 446
第4章 数字调制技术 450
4.1 数字调制 450
4.1.1 二进制振幅键控(2ASK) 451
4.1.2 二进制移频键控(2FSK) 452
4.1.3 相移键控(PSK) 456
4.2 现代数字调制技术 470
4.2.1 正交振幅调制(QAM) 470
4.2.2 最小移频键控(MSK) 477
4.2.3 高斯最小移频键控(GMSK) 483
4.3 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 485
4.3.1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 485
4.3.2 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 488
4.4 调制解调器 490
4.4.1 MODEM的功能 490
4.4.2 MODEM的分类 492
4.4.3 MODEM的性能指标 493
4.4.4 MODEM的应用 495
第5章 数字复接技术 496
5.1 数字复接基本原理 496
5.1.1 数字复接设备 496
5.1.2 数字复接的方法 498
5.1.3 数字复接的方式 499
5.1.4 码速调整 501
5.2 数字同步复接 503
5.2.1 二次群同步复接 503
5.2.2 二次群准同步复接 506
5.3 数字同步系列(SDH) 507
5.3.1 SDH的产生 507
5.3.2 SDH的帧结构 509
5.3.3 SDH的复接原理 511
第6章 差错控制编码 514
6.1 概述 514
6.1.1 信号编码的概念 514
6.1.2 差错控制方法 515
6.1.3 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 518
6.1.4 纠错编码的分类 520
6.2 常用简单编码 521
6.2.1 奇偶校验码 521
6.2.2 行列监督码 522
6.2.3 恒比码 523
6.2.4 反码 524
6.3 线性分组码 525
6.3.1 线性分组码的基本概念 525
6.3.2 常用线性分组码 526
6.4 卷积码 532
第7章 现代数字通信系统 534
7.1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535
7.1.1 移动通信的特点 535
7.1.2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 536
7.1.3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545
7.1.4 无线寻呼系统 548
7.1.5 数字无绳电话系统 554
7.2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 557
7.2.1 光纤通信概述 557
7.2.2 光纤通信系统 561
7.2.3 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络 569
7.2.4 波分复用技术 572
7.3 卫星通信系统 574
7.3.1 卫星通信系统概述 574
7.3.2 卫星通信系统 580
7.3.3 卫星通信多址联接方式 586
7.3.4 VSAT卫星通信系统 590
7.4 数字微波通信系统 592
7.4.1 数字微波通信概述 592
7.4.2 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的组成 593
7.4.3 数字微波网的构成形式 595
7.5 计算机网络及通信协议 598
7.5.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598
7.5.2 网络协议和开放系统互连模型。 599
7.5.3 交换技术 603
第3篇 固定网码号、网络系统及组成分配原理 607
第一章 概论 607
1.1 电话交换机的发展概况 607
1.2 电话交换机的组成及分类 618
1.2.1 电话交换机的基本功能 618
1.2.2 电话交换机的基本组成 619
1.2.3 话路系统的构成方式 620
1.2.4 控制系统的控制方式 622
1.3 程控交换机的分类及组成 624
1.3.1 空分模拟程控交换机 624
1.3.2 时分模拟程控交换机 627
1.3.3 时分数字程控交换机 627
1.4 程控数字交换机的优点 630
1.5 程控数字交换机的发展概况 631
第二章 语音信号的数字化基础 635
2.1 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635
2.1.1 模拟信号 635
2.1.2 数字信号 637
2.1.3 数字通信的优越性 638
2.2 抽样及抽样定理 641
2.2.1 抽样的概念及电路模型 641
2.2.2 抽样定理 642
2.2.3 抽样门和分路门电路 646
2.2.4 模拟信号的重建 650
2.3 量化 650
2.3.1 均匀量化 651
2.3.2 非均匀量化 654
2.4 编码 661
2.5 解码 671
2.6 数字通信中常用的基本物理量 674
2.6.1 信息量的单位 675
2.6.2 码元和码元长度的概念 676
2.6.3 信息传输速率 677
2.6.4 信号的误码率 677
2.6.5 信道的频带利用率 678
2.7 时分多路复用 679
2.8 PCM 30/32路系统的帧结构 680
2.9 线路传输的码型 683
2.9.1 传输线路对码型的要求 683
2.9.2 传输码型的频谱 684
2.10 30/32路PCM系统构成 691
第三章 程控数字交换机的组成 695
3.1 程控数字交换机的基本功能 695
3.1.1 一次呼叫的接续过程 695
3.1.2 数字交换系统的功能 697
3.2 数字交换机的总体结构 698
3.2.1 硬件系统 698
3.2.2 软件系统 702
3.3 处理机配置方式 704
3.3.1 控制方式 705
3.3.2 配置方式 709
3.4 程控数字交换系统性能和指标 713
3.4.1 用途 713
3.4.2 容量 713
3.4.3 话务负荷能力 714
3.4.4 呼叫处理能力 714
3.4.5 计费方式 715
3.4.6 新服务性能 716
3.4.7 交换系统的可靠性 720
3.4.8 交换系统的可维护性 721
3.4.9 服务标准 722
第四章 数字交换网络 724
4.1 数字交换原理 724
4.2 T型时分接线器 728
4.2.1 单端输入的T接线器 729
4.2.2 多端输入的T接线器 734
4.2.3 串/并变换电路 739
4.2.4 并/串变换电路 742
4.2.5 话音存储器 743
4.2.6 控制存储器 745
4.2.7 T接线器芯片 748
4.3 S型时分接线器 749
4.3.1 输出控制方式 751
4.3.2 输入控制方式 752
4.3.3 8×8交叉点矩阵 752
4.3.4 控制存储器 755
4.4 时分交换网络 755
4.4.1 T-T型二级时分交换网络 756
4.4.2 T-T-T型三级时分交换网络 758
4.4.3 T-S-T型三级时分交换网络 762
4.4.4 F-150时分交换网络 777
4.4.5 S-T-S三级时分交换网络 786
4.4.6 多级时分交换网络 787
4.4.7 TS单侧折叠式交换网络 792
第五章 数字交换机的终端和接口 807
5.1 用户级 807
5.1.1 用户电路 807
5.1.2 用户集线器 815
5.1.3 用户处理机 817
5.2 全分散控制的模拟用户模块 827
5.2.1 模拟用户终端电路 827
5.2.2 终端控制单元 831
5.2.3 用户呼叫接续过程 832
5.3 数字用户电路 834
5.3.1 基本功能 834
5.3.2 S接口 834
5.3.3 U接口 836
5.4 模拟中继器 838
5.4.1 ab线接口 838
5.4.2 EM接口 839
5.5 数字中的继器 841
5.5.1 功能 841
5.5.2 功能块的工作原理 842
5.6 信号音的产生、发送和接收 844
5.6.1 数字音频信号的产生 845
5.6.2 数字音频信号的发送 854
5.6.3 数字音频信号的接收 857
5.7 三方会议电话 861
5.7.1 话音信号叠加法 862
5.7.2 最大值输出法 863
第六章 程控交换机软件 865
6.1 程控交换机软件组成 865
6.1.1 运行软件 865
6.1.2 支援软件 869
6.2 程序设计语言 870
6.2.1 汇编语言 871
6.2.2 CHILL语言 871
6.2.3 SDL语言 872
6.2.4 MML语言 874
6.3 程序的执行管理 878
6.3.1 软件技术 879
6.3.2 程序的执行级别 883
6.3.3 程序的启动控制 885
6.4 时间表 887
6.5 队列 892
6.5.1 用队列启动基本级程序 892
6.5.2 队列的形式 892
6.5.3 队列的应用 896
6.6 用故障级中断启动故障级程序 897
第七章 呼叫处理的基本原理 899
7.1 呼叫处理过程 899
7.2 状态迁移图 901
7.2.1 稳定状态及状态迁移 901
7.2.2 状态迁移图 902
7.3 输入处理 903
7.3.1 用户线扫描程序 904
7.3.2 号盘话机拨号号码的接收 909
7.3.3 按钮话机拨号号码的接收 915
7.3.4 多频信号的接收 917
7.3.5 中继器监视扫描 917
7.3.6 处理机间的通信 918
7.4 分析处理 920
7.4.1 去话分析 920
7.4.2 号码分析 923
7.4.3 来话分析 924
7.4.4 状态分析 925
7.5 任务执行和输出处理 927
7.5.1 任务执行程序 927
7.5.2 输出处理 934
第八章 电话网及信号系统 940
8.1 电话网的分类及构成 940
8.1.1 电话网的分类 940
8.1.2 电话网的构成 940
8.2 数字通信网 942
8.2.1 数字通信网结构 942
8.2.2 模拟网向数字网过渡方式 945
8.2.3 数字网的网同步 947
8.3 综合业务数字网 950
8.3.1 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基本概念 950
8.3.2 ISDN网络结构 951
8.4 电话通信网的发展 953
8.4.1 移动通信网 953
8.4.2 无线电寻呼系统 956
8.5 信号系统 957
8.5.1 信号分类 958
8.5.1 信号的传送方式 961
8.6 随路信号 962
8.6.1 线路信号 962
8.6.2 记发器信号 967
8.7 公共信道信号系统 971
8.7.1 概述 971
8.7.2 No.7信号系统 972
8.7.3 消息传递部分各级的主要功能 974
8.7.4 用户部分功能级 981
第4篇 移动通信网码号资源分配组网技术 987
第1章 移动通信的调制技术 987
1.1 调制技术的基本概念 987
1.1.1 调制技术 987
1.1.2 调幅与调频 988
1.2 数字调制技术 989
1.2.1 概述 989
1.2.2 窄带数字调制技术 990
1.2.3 线性调制方式 993
1.2.4 恒定包络调制方式 1007
1.3 扩频调制技术 1020
1.3.1 概述 1020
1.3.2 伪随机序列 1021
1.3.3 直接序列扩频 1022
1.3.4 路频扩频 1027
第2章 抗衰落技术 1030
2.1 概述 1030
2.2 分集技术 1033
2.2.1 分集技术的基本概念及方法 1033
2.2.2 分集信号的合并技术 1035
2.2.3 分集系统的性能 1041
2.3 隐分集技术 1043
2.3.1 文织编码技术 1044
2.3.2 跳频技术 1045
2.3.3 直接序列扩频技术 1046
2.4 自适应均衡技术及其应用 1048
2.4.1 自适应均衡器技术的原理 1048
2.4.2 自适应均衡器技术的应用 1057
2.4.3 分集与自适应均衡的结合 1062
2.5 信道编码 1062
2.5.1 线性编码技术 1066
2.5.2 卷积编码技术 1072
2.5.3 Turbo编码技术 1074
第3章 语音编码技术 1076
3.1 概述 1076
3.1.1 语音编码技术 1076
3.1.2 语音评价 1078
3.2 语音波形编码 1081
3.2.1 语音波形编码概述 1081
3.2.2 脉冲编码调制 1083
3.3 参量编码 1085
3.3.1 参量编码的基本原理 1089
3.3.2 线性预测 1091
3.4 激励线性预测和矢量编码 1092
3.4.1 激励源和混合编码 1093
3.4.3 矢量量化编码 1095
3.4.4 码激励线性预测编码 1097
3.4.5 矢量和激励线性预测编码 1098
第4章 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接入技术 1103
4.1 概述 1103
4.1.1 多址接入的概念 1103
4.1.2 多址接入方式 1103
4.2 FDMA方式 1104
4.2.1 FDMA系统原理 1104
4.2.2 FDMA系统中的干扰问题 1106
4.2.3 FDMA系统的特点 1107
4.3 TDMA方式 1108
4.3.1 TDMA系统原理 1108
4.3.2 TDMA的帧结构 1109
4.3.3 TDMA系统的同步与定时 1110
4.4 CDMA方式 1113
4.4.1 CDMA系统原理 1113
4.4.2 正交Walsh函数 1113
4.4.3 m序列伪随机码 1116
4.4.4 Gold序列 1121
4.4.5 CDMA系统的特点 1123
4.5 SDMA方式 1125
4.6 系统容量 1127
4.6.1 FDM和TDMA蜂窝系统的容量 1127
4.6.2 CDMA蜂窝系统的容量 1128
4.6.3 三种系统来量的比校 1132
第5章 移动通信网 1134
5.1 概述 1134
5.2 移动通信网和固定通信网 1136
5.2.1 固定通信网 1136
5.2.2 移动通信网的发展 1139
5.3 移动通信网的构成 1143
5.3.1 模拟网介绍 1143
5.3.2 GSM网与与N-CDMA网 1144
5.4 信令系统 1148
5.4.1 引言 1148
5.4.2 No.7信今系统 1150
5.4.3 用户—网络接口协议 1154
5.4.4 公共陆地移动通信网的接口。 1156
第6章 GSM通信系统 1161
6.1 GSM系统的业务及其特征 1161
6.2 GSM系统的结构 1166
6.3 GSM的信道 1168
6.3.1 物理信道与逻辑信道 1168
6.3.2 物理信道与逻辑信道的配置 1174
6.3.3 突发脉冲 1179
6.3.4 帧偏离、定时提前量与半速率信道 1181
6.4 GSM的无线数字传输 1182
6.4.1 GSM系统无线信道的衰落特性 1182
6.4.2 GSM系统中的抗衰落技术 1184
6.4.3 GSM系统中的语音编码技术 1190
6.4.4 GSM系统中语音处理的一般过程 1191
6.5 GSM信令协议 1191
6.5.1 GSM的无线信令接口协议 1191
6.5.2 GSM的地面信令接口协议 1196
6.6 接续和移动性管理 1197
6.6.1 概述 1197
6.6.2 位置更新 1198
6.6.3 呼叫建立过程 1201
6.6.4 越区切换与漫游 1212
6.6.5 安全措施 1216
6.6.6 计费 1220
6.7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 1221
6.7.1 概述 1221
6.7.2 GPRS的业务 1221
6.7.3 GPRS的网络结构及其功能描述 1224
6.7.4 GPRS的移动性管理和会话管理 1234
6.7.5 GPRS的空中接口 1237
第7章 IS-95 CDMA移动通信系统和CDMA1X介绍 1240
7.1 概述 1240
7.2 IS-95 CDMA与蜂窝结构的关系 1241
7.3 无线链路 1243
7.3.1 前向信道 1243
7.3.2 反向信道 1257
7.4 IS-95 CDMA系统的同步与定时 1265
7.5 CDMA系统的功率控制 1266
7.5.1 输出功率的限制 1266
7.5.2 开环功率控制 1267
7.5.3 闭环功率控制 1269
7.6 CDMA的软切换技术及其漫游 1270
7.6.1 CDMA切换分类 1270
7.6.2 CDMA的软切换过程 1270
7.6.3 CDMA的漫游 1271
7.7 系统接口和信令协议 1273
7.7.1 网络结构及系统接口 1273
7.7.2 信令协议 1275
7.8 CDMA1X简介 1277
7.8.1 CDMA1X的结构 1277
7.8.2 CDMA1X物理层 1278
7.8.3 cdma2000的编码技术 1286
7.8.4 键路接入控制子层和媒质接入控制子层 1294
第8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及其标准介绍 1301
8.1 概述 1301
8.2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业务及其特征 1307
8.3 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的融合 1308
8.4 IMT-2000 标准介绍 1312
8.4.1 cdma2000 1312
8.4.2 WCDMA系统 1326
8.4.3 TDD模式CDMA 1337
第5篇 网络数据通信码号资源配置与管理技术方案 1343
第1章 数据通信概述 1343
1.1 数据通信的重要性 1343
1.2 最早的数据通信系统 1344
1.2.1 电的早期应用 1344
1.2.2 电报 1345
1.3 两状态通信系统 1348
1.3.1 比特(bit)和字节(byte) 1349
1.3.2 字节和8比特组 1350
1.4 早期的通信编码 1351
1.4.1 一些定义 1351
1.4.2 波特码 1352
1.5 现代编码 1354
1.5.1 关于标准化组织 1355
1.5.2 EBCDIC码 1355
1.5.3 ASCII码 1356
1.5.4 换码字符 1358
1.6 电传打字机 1359
1.7 计算技术中的数据通信 1360
1.7.1 20世纪50年代 1361
1.7.2 20世纪60年代 1361
1.7.3 20世纪70年代 1362
1.7.4 20世纪80年代 1362
1.7.5 20世纪90年代 1363
1.7.6 跨入新千年 1365
1.8 产业的变化 1369
1.8.1 便携式计算机 1370
1.8.2 通信产业的革命 1370
1.8.3 正在出现的新技术 1371
1.9 数据通信系统概述 1372
1.9.1 信息的形式与内容 1374
1.9.2 DTE-DCE接口 1374
1.9.3 电信改革的效应 1376
第2章 终端设备 1377
2.1 电传打字机 1377
2.1.1 通信 1377
2.1.2 终端 1378
2.2 电传打字机与CRT终端的比较 1381
2.3 串行打印机 1381
2.3.1 击打式打印机 1382
2.3.2 非击打式打印机 1383
2.4 CRT终端 1384
2.4.1 ASCII码终端 1385
2.4.2 非ASCII码终端 1387
2.4.3 专用终端 1390
2.5 终端的组成部件 1391
2.5.1 人机工程学 1392
2.5.2 键盘 1392
2.5.3 显示器 1395
2.6 个人计算机终端 1397
2.6.1 个人计算机适配卡 1397
2.6.2 个人计算机作为终端的优越性 1399
2.6.3 无所不在的终端 1400
2.7 数据传输 1400
2.7.1 串行传输和并行传输 1400
2.7.2 异步传输 1403
2.7.3 其他的传输类型 1409
第3章 消息与传输信道 1411
3.1 信息是数值 1411
3.1.1 符号所表示的信息内容 1412
3.1.2 在通信中采用冗余 1413
3.1.3 利用冗余进行数据压缩 1414
3.2 受限介质 1415
3.2.1 金属线对 1415
3.2.2 同轴电缆 1420
3.2.3 波导管 1421
3.2.4 光纤系统 1422
3.2.5 建筑物布线标准 1424
3.3 不受限介质 1428
3.3.1 高频无线电话 1428
3.3.2 微波无线通信 1429
3.3.3 卫星无线键路系统 1432
3.3.4 商业卫星 1432
3.3.5 LEOS卫星 1433
3.3.6 蜂窝无线系统 1433
3.3.7 PCS 1436
3.4 带宽对传输信道的影响 1436
3.4.1 信道的处理能力 1437
3.4.2 符号间干扰 1437
3.5 信号的带宽需求 1439
3.5.1 模拟信号 1439
3.6 载波系统 1440
3.6.1 按频率分配 1441
3.6.2 按时间间隔分配 1442
第4章 异步调制解调器与接口 1447
4.1 为什么不能直接传输数据 1447
4.2 利用调制解调器解决问题 1448
4.2.1 电话信道对调制解调器的限制 1449
4.2.2 调制解调器接口 1449
4.3 模拟信号调制 1450
4.3.1 正弦波 1451
4.3.2 低速调制解调器的频率调制方式 1454
4.3.3 移频键控 1455
4.4 V.21标准 1456
4.4.1 贝尔系统212A和V.22调制解调器 1457
4.4.2 V.22bis 1458
4.5 调制解调器的功能 1459
4.5.1 数据压缩和V.42bis标准 1459
4.5.2 压缩数据中的比特错误 1463
4.5.3 检测 1464
4.5.4 MNP协议 1465
4.5.5 V.42建议 1468
4.6 接口和信号标准 1469
4.7 RS-232和V.24接口 1470
4.7.1 机械接口 1471
4.7.2 电气和功能信号 1472
4.7.3 信号的子集 1473
4.7.4 RS-232的连接实例 1478
4.7.5 异步调制解调器控制 1480
4.7.6 标准的非标准应用 1483
4.7.7 RS-232的限制 1486
4.8 其他接口 1488
4.8.1 早期的备用接口:电流环 1489
4.8.2 RS系列标准 1490
4.8.3 ITU X.21 1497
4.8.4 USB和FireWire 1499
4.9 异步调制解调器的操作 1500
4.9.1 异步自动应答调制解调器 1501
4.9.2 全双工异步专线调制解调器 1502
4.9.3 半双工异步专线调制解调器 1502
4.10 灵巧型调制解调 1503
4.10.1 命令的类型 1504
4.10.2 贺氏命令集 1505
4.10.3 贺氏通信实践 1506
4.10.4 扩展命令集 1508
4.10.5 调制解调器寄存器 1509
4.11 扩展命令集之间的差异 1511
4.11.1 扩展命令 1512
4.11.2 自检 1513
4.11.3 自环测试 1514
4.12 传真调制解调器 1515
4.12.1 ITU-T T.4标准 1515
4.12.2 ITU-T T.30标准 1516
4.12.3 传真调制解调器命令 1516
5.1 同步信号方式与标准 1518
5.1.1 探寻更高的数据速率 1518
5.1.2 在数据中传送时钟 1518
5.1.3 每波特更多的比特 1519
5.2 典型的同步通信部件 1519
5.2.1 发送器 1520
5.2.2 接收器均衡器 1524
5.2.3 终端控制部分 1528
5.3 标准的调制解调器和改进型调制解调器 1531
5.3.1 2400bit/s的调制解调器 1531
5.3.2 4800bit/s的调制解调器 1535
5.3.3 9600bit/s的调制解调器 1538
5.3.4 ITU-T V.32 1543
5.3.5 ITU-TV.32bis 1549
5.3.6 ITU-T V.33 1553
5.3.7 ITU-T V.34 1554
5.4 高速调制解调器 1558
5.4.1 ITU-T V.90 1559
5.4.2 调制解调器对之间的操作 1559
5.4.3 调制解调器的限制 1560
5.4.4 克服速度障碍 1561
5.4.5 数字用户线调制解调器 1562
5.4.6 信号处理 1566
5.4.7 离散多频音(DMT)调制 1566
5.4.8 无载波幅度相位(CAP)调制 1568
5.4.9 线缆调制解调器 1569
5.5 数字传输 1576
5.5.1 线路编码 1577
5.5.2 中继器 1581
5.5.3 双极性违约 1582
5.5.4 服务单元 1584
5.6 V.35接口 1586
第6章 复用技术 1589
6.1 共享信道 1589
6.1.1 频分复用 1589
6.1.2 时分复用 1601
6.2 统计时分复用器(STDM) 1605
6.2.1 STDM操作 1605
6.2.2 服务率 1606
6.3 低速声音/数据复用器 1608
6.3.1 声音数字化的方法 1609
6.3.2 自适应音频脉冲编码 1610
6.3.3 连续变化斜率增量调制器 1611
6.3.4 声音/数字复用器的使用 1612
第6篇 电信系统运营商综合管理网络化应用解决方案 1617
第1章 综合业务管理方案的挑战 1617
1.1 对电信软件开发的挑战 1617
1.2 电信管理网开发 1619
1.3 电信管理网标准的开发 1623
1.4 本书目的 1625
第2章 电信管理网概述 1628
2.1 电信管理网简介 1630
2.2 电信管理网体系结构 1632
2.2.1 功能体系结构模型 1632
2.2.2 物理体系结构模型 1635
2.2.3 信息体系结构模型 1636
2.3 电信管理网系统 1637
2.4 电信管理网管理层 1639
2.4.1 业务管理层 1640
2.4.2 服务管理层 1640
2.4.3 网络管理层 1641
2.4.4 网元管理层 1641
2.4.5 电信管理网层次及其价值链 1642
2.5 电信管理网管理功能 1642
2.6 电信管理网技术框架 1645
2.6.1 管理信息模型 1645
2.6.2 电信管理网的管理功能 1646
2.6.3 OSI系统管理协议与服务 1647
2.6.4 系统管理功能 1649
2.7 构建管理应用程序 1650
第3章 用于TMN网络管理的OSI 1651
3.1 用于网络管理的CMIP和OSI 1651
3.1.1 通信模型 1652
3.1.2 管理信息 1654
3.1.3 管理信息库 1655
3.1.4 范围操作与过滤操作 1656
3.2 构建网络管理应用程序 1657
3.3 OSI代理开发 1660
3.3.1 电信管理网中代理的作用 1661
3.3.2 支持公共管理信息服务操作 1662
3.3.3 对象管理 1664
3.3.4 软件的重复利用 1669
3.4 OSI管理者开发 1670
3.4.1 集中式管理系统 1671
3.4.2 管理者体系结构的管理者 1672
3.4.3 分布式体系结构 1673
3.5 超越OSI网络管理 1676
第4章 电信业务流程重组 1678
4.1 业务流程重组需求 1680
4.1.1 传统系统 1680
4.1.2 数据的不一致性 1681
4.1.3 支持可扩缩性 1681
4.1.4 竞争 1682
4.1.5 组织结构 1682
4.1.6 电信企业之间的领域 1683
4.1.7 管理技术方面的限制 1684
4.2 服务管理 1685
4.3 业务重组 1687
4.3.1 链接中断 1688
4.3.2 支持电信管理网服务管理 1690
4.3.3 支持网络管理与服务管理交互 1691
4.3.4 支持服务管理的互操作性 1691
4.4 进程与信息流 1692
4.5 稳健的经营者——客户优先 1695
4.6 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 1698
4.7 技术挑战 1700
第5章 移植到分布式系统 1702
5.1 为什么要构建分布式系统 1702
5.2 简单移植 1704
5.3 大型分布式系统的复杂性 1706
5.3.1 规模 1707
5.3.2 可扩缩性 1709
5.3.3 可靠性 1710
5.3.4 可扩展性 1713
5.3.5 分布式技术的成熟性 1716
5.3.6 管理解决方案的安全性 1718
5.4 开发过程管理 1721
5.4.1 规划 1721
5.4.2 设计原型 1724
5.5 技术移植 1728
5.5.1 CORBA应用程序集成平台 1730
5.5.2 CORBA服务 1731
5.6 从技术到解决方案 1738
第6章 建立基于CORBA的TMN应用程序 1740
6.1 分布式电信管理网应用程序的实现 1741
6.2 网络管理系统特性 1743
6.3 服务管理系统特性 1745
6.4 用于TMN管理的CORBA 1746
6.5 CORBA与OSI 1752
6.5.1 将CORBA与TMN进行集成 1755
6.5.2 OSI网络管理体系结构模型化 1755
6.6 综合网络管理——案例分析 1761
6.6.1 概述 1761
6.6.2 网络模型与面向管理接口 1763
6.6.3 网络管理系统体系结构 1764
6.6.4 实现 1766
6.6.5 实施 1767
6.6.6 端对端路径的建立 1769
6.6.7 事件传播 1770
第7章 集成需求 1772
7.1 技术大战 1772
7.2 避免技术大战的影响 1775
7.3 标准化的商业途径 1778
7.4 管理业务解决方案的生命周期 1779
7.4.1 应用程序集成与系统互操作 1779
7.4.2 技术管理 1780
7.5 合适的领域采用合适的技术 1783
7.6 集成演练 1785
7.7 集成目的 1788
第8章 集成方法 1792
8.1 网关法 1792
8.1.1 集成问题 1795
8.1.2 网关法实例 1797
8.2 抽象对象定义法 1806
8.2.1 通用方法 1807
8.2.2 特点 1809
8.2.3 实例 1811
8.3 应用程序交互法 1818
8.3.1 应用程序交互场景 1820
8.3.2 SP-SP服务订购规范 1822
8.4 方法评价 1822
第9章 通用对象模型 1827
9.1 应用程序集成 1827
9.2 服务交互模型 1831
9.2.1 服务交互模型概述 1832
9.2.2 服务管理活动 1834
9.2.3 基本交互模型 1837
9.2.4 服务提供与管理场景 1840
9.3 通用网络模型 1845
9.3.1 通用网络拓扑模型 1847
9.3.2 通用连接模型 1854
9.4 服务模型与网络模型的集成 1857
9.5 网络管理系统的集成 1859
9.6 标准的一致性 1861
第10章 综合管理体系结构 1864
10.1 综合体系结构 1864
10.2 客户管理环境 1866
10.2.1 客户接入接口 1868
10.2.2 客户服务管理 1873
10.3 服务管理环境 1875
10.3.1 服务管理进程 1876
10.3.2 服务进程交互 1889
10.4 服务集成环境 1892
10.4.1 服务接入接口 1892
10.4.2 服务提供商之间的交互 1894
10.4.3 服务与网络集成层 1897
10.5 网络管理环境 1899
10.5.1 通用网络模型 1900
10.5.2 集成件 1901
第11章 构建综合管理解决方案 1906
11.1 集成场景 1906
11.2 软件体系结构 1909
11.3 技术框架 1911
11.4 客户接入组件 1918
11.4.1 系统设计概述 1919
11.4.2 业务进程工作流设计器 1921
11.4.3 业务进程工作流控制器 1922
11.4.4 客户接入应用程序开发 1924
11.5 服务管理组件 1925
11.5.1 高层体系结构 1926
11.5.2 服务提供商服务器体系结构 1927
11.5.3 服务订购与供应 1930
11.5.4 服务保证 1937
11.6 COBRA与业务进程工作流的集成 1940
11.7 网络管理体系结构 1944
11.7.1 体系结构与组件 1944
11.7.2 通信模型 1946
11.7.3 分布与配置模型 1947
11.7.4 可靠的分布式模型 1949
第12章 结束语 1953
12.1 电信业务中软件开发的任务 1954
12.2 我们学到了什么 1955
12.3 电信软件业未来的挑战 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