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改革开放史研究丛书 宁夏扶贫开发史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宁夏中共党史学会编著
  • 出 版 社: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227059950
  • 页数:448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宁夏改革开放史研究丛书中的其中一本,该书详细记述了宁夏扶贫开发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总结了吊庄移民、金融扶贫、及“少生快富”工程等创造性的扶贫开发经验,探讨了多种扶贫开发形式对宁夏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该书不但反映了扶贫开发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并就不足也提出了深入思考和解决办法。本书既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的反映,也可以作为历史本身以供战斗在扶贫开发一线的干部群众借鉴。

综述篇 3

凝心聚力 攻坚克难 着力书写宁夏扶贫开发的新篇章 3

一、发展历程 3

(一) “三西”农业建设阶段(1983~1993年) 4

(二) “双百”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年) 6

(三)实施千村扶贫阶段(2000~2010年) 8

(四)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阶段(2011年至今) 12

二、主要成就 16

(一)贫困发生率降低,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16

(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16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18

(四)各项社会事业较快发展,贫困人口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18

(五)生态环境建设明显加强,生态环境恢复成效显著 19

(六) “大扶贫”格局初步形成,摆脱贫困的框架逐步完善 19

(七)建立和规范资金管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19

(八)强化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党群干群关系和民族团结不断加强 20

三、经验启示 21

(一)坚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扶贫开发的思路和方法 21

(二)坚持推进改革,不断创新扶贫开发的体制机制 22

(三)坚持科学发展,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22

(四)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贫困群众的根本利益 23

(五)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广泛汇聚扶贫开发的合力 24

(六)坚持开发式扶贫,增强西海固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25

(七)坚持开放式扶贫,切实加强扶贫开发对外交流与合作 26

(八)坚持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夯实扶贫开发的组织基础 27

四、对策建议 28

(一)坚持解放思想,牢固树立战胜贫困的信念和观念 28

(二)坚持统筹城乡,以新型城镇化带动贫困地区科学发展 29

(三)坚持改革开放,构建推动发展的制度体系 31

(四)坚持改善民生,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35

(五)构建大扶贫格局,努力形成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 36

(六)坚持依法治贫,管好用好扶贫资金 36

(七)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扶贫开发的能力 37

(八)加强扶贫开发宣传,切实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38

专题篇 41

百万移民拔穷根 41

一、发展历程 41

(一)吊庄移民(1983~2001年) 41

(二)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移民(1998~2005年) 45

(三)易地生态移民(2001~2007年) 46

(四)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2008~2011年) 48

(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2011年至今) 49

二、主要成就 51

(一)人口布局优化,减贫成效斐然 52

(二)山川互济共建,水资源利用率充分提高 52

(三)农民收入快速增加,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52

(四)基础条件显著改善,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53

(五)社会事业迅速发展,生态效益逐步显现 54

(六)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两地文化相互交融 54

(七)民族团结和顺,人民安居乐业 55

三、经验启示 55

(一)坚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扶贫开发的思路和方法 55

(二)坚持深化改革,有效增强扶贫开发活力 56

(三)必须扩大对外开放,切实提高扶贫开发整体水平 57

(四)坚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形成扶贫合力 58

(五)坚持因地制宜、效益为重的开发式扶贫,切实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59

(六)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 60

(七)坚持加强党的领导,为扶贫开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61

工业扶贫架金桥 62

一、发展历程 62

(一)工业扶贫初步探索阶段 62

(二)工业扶贫稳步推进阶段 63

(三)工业扶贫创新发展阶段 64

二、主要成就及典型案例 66

(一)主要成就 66

(二)典型案例 68

三、经验启示 71

(一)解放思想,牢固树立工业扶贫的理念 71

(二)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发展规划 72

(三)注重特色,合理确定工业园区发展定位 73

(四)政策保障,加大工业扶贫力度 73

(五)创新机制,加强工业扶贫对口协作 73

(六)扩大开放,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 74

(七)加强领导,为工业扶贫提供组织保障 74

交通扶贫促发展 76

一、发展历程 76

二、主要成就 84

(一)路网结构明显改善 84

(二)养护管理逐步加强 84

(三)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84

(四)农村客运更加便捷实惠 85

(五)公路运输水平进一步提高 86

(六)增强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后劲 86

(七)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86

(八)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87

(九)促进了贫困地区群众思想观念的变化 87

三、经验启示 87

(一)领导重视是搞好交通扶贫工作的关键 87

(二)充分调动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做好扶贫工作的重要前提 88

(三)搞好综合配套开发,走产业化扶贫的路子,是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方法 88

(四)坚持规划为先导,是农村公路有序发展的保证 89

(五)扎实做好前期工作 90

(六)高度重视工程质量,多方面加强监督管理力度 90

(七)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广开资金筹措渠道 91

(八)认真组织示范工程,坚持典型带路 91

(九)加大科技创新 91

金融扶贫解民忧 93

一、发展历程 93

(一)互助资金开启了金融扶贫的有益探索 93

(二)千村信贷进一步放大了金融扶贫的成效 95

二、主要成就 99

(一)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的重视与支持,进一步提升了宁夏互助资金项目的影响力 99

(二)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99

(三)扶贫、信贷资金直接到户,有效缓解了贫困农户发展资金短缺困难,实现了精准扶贫 100

(四)坚持“有借有还”核心规则,资金运行改善了项目社区的信用环境 100

(五)金融参与,放大资金额度,开辟了互助资金、信贷资金捆绑使用的新路径 101

(六)瞄准优势产业发展,助推贫困农户增收 101

(七)互助资金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和小额金融保险机制的全面推行,确保了互助资金的安全运行 102

(八) “千村信贷”捆绑贷款贴息政策,减轻了农户使用发展资金的负担 103

三、经验启示 104

(一)党政重视,强力推动,使得互助资金成为惠及贫困群众的民生工程 104

(二)完善项目操作运行各项机制,推进项目运作的规范化 104

(三)健全机构,强化监管,不断强化互助资金试点运行的管理机制 105

(四)建立起了“借、贷、贴、增、提、保”金融扶贫、农户受益的立体架构 105

(五)坚持培育典型,引领示范,大力推动互助资金运行管理创新发展 107

闽宁协作结硕果 108

一、发展历程 108

(一)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创立奠基阶段(1996~1999年) 108

(二)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全面推进阶段(2000~2004年) 110

(三)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深入发展阶段(2005~2009年) 112

(四)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提升拓展阶段(2010年至今) 113

二、主要成就 116

(一)加快了西海固地区的脱贫致富步伐 116

(二)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团结和谐稳定 117

(三)带动了宁夏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 118

(四)改善了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条件 119

(五)带动了现代农业和新型工业的起步 120

(六)提高了贫困山区富余劳动力的自我发展能力 122

(七)积累了中国特色社会扶贫开发的宝贵经验 123

三、经验启示 124

(一)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联席会议、共同决策 124

(二)市县结对、强化落实,八方协作、扶贫开发 126

(三)选派干部、挂职帮扶,投入真情、创出实效 126

(四)部门对口、组织动员,社会参与、持续帮扶 127

(五)企业合作、产业扶贫,项目带动、共同发展 129

(六)以人为本、扶贫扶智,激发活力、奔向小康 129

“少生快富”辟蹊径 132

一、发展历程 132

(一)村级试点 134

(二)乡镇示范 135

(三)全面推开 136

(四)整村推进 139

二、主要成就 140

(一)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140

(二)有效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 140

(三)促进了新机制的建立 140

(四)极大提高了妇女健康水平及她们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141

(五)项目户有了脱贫致富的启动资金,较快摘掉了绝对贫困帽子 142

(六) “苦涩的事业”变成了“甜蜜的事业” 142

(七)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有效改善,增强了基层干部执政为民的意识 143

(八)缓解了山区人地矛盾,减轻了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143

三、经验启示 144

(一)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努力构建政府社会管理的新理念 144

(二)坚持综合治理、配套改革,积极构建政府社会管理的新思路 144

(三)坚持主动管理、服务为重,自觉探索政府社会管理的新方式 145

(四)坚持严密科学、层层监督,主动建立健全政府社会管理的新机制 145

(五)坚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着力发扬政府社会管理的改革创新精神 146

部门帮扶暖民心 147

一、发展历程 147

(一)第一阶段(1986~1990年) 147

(二)第二阶段(1991~1993年) 147

(三)第三阶段(1994~1996年) 148

(四)第四阶段(1997~2000年) 148

(五)第五阶段(2001~2010年) 148

(六)第六阶段(2011~2020年) 150

二、主要成就 151

(一)定点帮扶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居功甚伟、功不可没 152

(二)中央帮扶部门(单位)发挥各自优势,帮扶项目在贫困地区遍地开花 153

(三)区直部门(单位)在帮扶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市、县(区)积极创新帮扶机制,帮扶措施更加丰富 156

(四)积极实施“村企共建扶贫工程” 159

三、经验启示 160

(一)要突出扶贫开发重点工作 160

(二)要突出贫困群众持续增收 161

(三)要突出贫困人口素质提升 161

(四)要突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162

(五)要突出解决急难问题 162

(六)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规章制度,用制度约束帮扶单位 163

(七)要紧跟时代步伐,依据客观条件,创造性地做好帮扶工作 163

地方篇 167

银川市扶贫开发 167

一、发展历程 167

(一)定点扶贫阶段(1982~2000年) 167

(二)移民吊庄扶贫开发阶段(2001~2010年) 173

(三)生态移民阶段(2011~2013年) 179

二、主要成就 183

(一)移民收入逐年上升 184

(二)移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185

(三)移民基地生态系统发生显著变化 186

(四)现代农业设施体系初步形成 187

(五)主导产业初步形成 188

(六)村民银行初步建立 189

(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190

(八)移民群众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191

三、经验启示 192

(一)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扶贫开发工作 192

(二)必须加强扶贫开发组织领导 193

(三)必须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 193

(四)必须不断提高人的素质 194

(五)必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 194

四、对策建议 195

(一)主要目标任务 195

(二)主要措施 196

石嘴山市扶贫开发 199

一、发展历程 199

(一)隆湖移民吊庄建设 199

(二)陶乐镇(原陶乐县)移民吊庄建设 207

(三)新时期移民建设 210

(四)加大对固原、中卫等地定点帮扶的工作力度 214

(五)新一轮扶贫定点帮扶工作 214

二、主要成就 215

(一)移民吊庄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215

(二)移民吊庄生产条件显著改善 216

(三)移民吊庄农民增收步伐加快 216

(四)移民吊庄人居环境全面改善 217

(五)移民吊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217

(六)移民吊庄发展潜力进一步增强 218

(七)扶贫开发工作获得多项荣誉 218

三、经验启示 219

(一)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做好移民扶贫开发工作的前提 219

(二)制定科学完善的建设方案,是决定移民扶贫开发项目成败的关键 219

(三)移民工作的时序性和统筹性,是做好移民扶贫开发工作的基础 219

(四)高度重视产业发展的支撑,是做好移民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 220

(五)创新移民社会管理工作,是做好移民扶贫开发工作的保证 220

(六)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是做好移民扶贫开发工作的动力 220

四、对策建议 220

(一)目标任务 220

(二)发展举措 221

吴忠市扶贫开发 223

一、发展历程 224

(一)体制改革与“三西”建设阶段(1983~1993年) 224

(二) “双百”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年) 229

(三) “千村扶贫开发”阶段(2001~2010年) 231

(四)扶贫综合开发阶段(2011年至今) 234

二、主要成就 238

(一)贫困面缩小,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群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238

(二)基础条件改善,生存环境逐渐恢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 239

(三)思想观念更新,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239

(四)产业出现新格局,县域经济大发展,自我发展能力增强 239

(五)社会事业进步,人口素质提升,生产生活路径拓宽 240

(六)公共服务发展,民生逐步改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240

三、经验启示 241

(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 241

(二)必须把治水作为主线贯穿始终 242

(三)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242

(四)必须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创造力 242

(五)必须把提高综合发展能力与精准扶贫相结合 243

(六)必须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 243

四、今后扶贫开发的目标要求与主要工作 244

(一)目标和任务 245

(二)脱贫标准 245

(三)主要工作和措施 245

固原市扶贫开发 250

一、发展历程 250

(一) “三西”建设开发式扶贫阶段(1983~1993年) 250

(二)“八七”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年) 251

(三)“千村”扶贫开发阶段(2001~2010年) 252

(四)新时期扶贫开发阶段(2011年至今) 254

二、主要成就 255

(一)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贫困发生率降低到最低程度 255

(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256

(三)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扶贫产业开发初具规模 259

(四)民生问题持续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261

三、经验启示 265

(一)国家支持、政策惠民、领导重视,是推进扶贫开发的根本保证 265

(二)以人为本、缩小差距、构建和谐,是推进扶贫开发的根本任务 265

(三)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合力攻坚,是推进扶贫开发的根本方向 266

(四)突出重点、整合资源、整村推进,是推进扶贫开发的有效方式 266

(五)改善基础、培育产业、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是推进扶贫开发的有效途径 266

(六)坚定信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推进扶贫开发的内在动力 267

四、对策建议 267

(一)强力实施生态移民扶贫攻坚工程,有效减少贫困人口 268

(二)深入实施整村推进、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工程,不断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 269

(三)大力实施“双到”扶贫攻坚工程,切实增强扶贫开发成效 270

(四)认真实施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扶贫工程,切实解决贫困户发展生产资金短缺问题 270

(五)实施产业带动增收扶贫工程,稳定增加贫困农民收入 271

(六)认真实施社会扶贫工程,凝聚社会力量推动贫困片区经济发展 271

(七)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扶贫工程,改善贫困片区基本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272

中卫市扶贫开发 274

一、发展历程 274

(一) “三西”农业开发建设阶段(1983~1993年) 274

(二) “双百”扶贫开发阶段(1994~2000年) 276

(三)新世纪千村扶贫阶段(2001~2010年) 278

(四)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阶段(2010年至今) 279

二、主要成就 280

(一)贫困人口明显减少,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280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281

(三)扶贫开发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282

(四)实施生态工程,大力发展草畜产业 284

(五)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285

(六)实施旅游带动战略,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增长 286

(七)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科技扶贫成效显著 287

(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288

三、经验启示 289

(一)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89

(二)必须坚持生态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91

(三)必须深化改革 291

(四)必须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 292

(五)必须不断提高人的素质 292

(六)必须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293

四、对策建议 294

(一)扶贫开发的思路 294

(二)扶贫开发的对策措施 294

文献篇 303

中央及国家部委文献 303

国务院给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贺电 303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 30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 31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 327

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通知 336

国家人口计生委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在西部地区开展“少生快富”扶贫工程试点工作的意见 338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342

宁夏地方文献 357

宁夏“双百”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 357

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开发“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374

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规划 394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六盘山片区(宁夏)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15年)的批复 422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生态移民工作政策意见 424

关于创新机制深入推进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战略的实施意见 430

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生态移民工作的意见 442

后记 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