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第一章 清朝末年的乾县社会[清光绪三十年(1904)—宣统三年(1911)] 7
第一节 安定的四乡与繁荣的县城 7
第二节 鸦片流毒与赋徭的繁重 14
第三节 改良运动的影响和革命风云的波及 17
第二章 辛亥革命中的乾州守卫战[1911年11月—民国元年(1912)3月] 23
第一节 革命军败退乾州城 25
第二节 乾州城百日守卫战 29
第三节 清军罢兵,乾州战事告结 36
第三章 讨袁逐陆斗争中的乾县[民国2年(1913)—民国5年(1916)] 39
第一节 白朗入陕祸乾 39
第二节 吴希真五峰山树帜讨袁 45
第三节 逐陆斗争中的乾县战事 49
第四章 靖国军时期的乾县战事[民国6年(1917)—民国11年(1922)] 53
第一节 袁占彪插旗响应靖国军 53
第二节 南北战争最后一役——靖国军第七路军战守乾县 58
第三节 靖国军移师西府 铁佛寺伏击甘军 69
第五章 国共两党组织在乾县的创建及活动[民国15年(1926)—民国19年(1930)] 73
第一节 两党组织同时创建——一套人马,两个牌子 73
第二节 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 77
第三节 国民党“清党反共”形势下的中共党团组织 84
第四节 国共两党组织的瘫痪及活动的中断 90
第六章 旱、匪、兵、病、蝗五灾俱来的“民国18年”[民国17年(1928)—民国21年(1932)] 93
第一节 历时五年的奇荒大灾 93
第二节 救灾与赈济 100
第三节 张西昆割据乾、礼、永 108
第四节 王结子灾年为匪 112
第七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乾县[民国26年(1937)—民国34年(1945)] 117
第一节 新县制下的保甲制度 117
第二节 国民政府及民众的抗敌后援 128
第三节 中共组织的恢复和发展 133
第四节 抗日英烈述略 147
第八章 政权更替时期的乾县时局[民国35年(1946)—民国38年(1949)] 157
第一节 士绅政治——县参议会的成立及其活动 157
第二节 乾县土匪“四大娃” 163
第三节 西府总队乾县支队 174
第四节 乾县新政权的诞生 180
第九章 民国时代的乾县经济 189
第一节 自耕农为主的农业及农村的贫困 189
第二节 集市交易和手工作坊 199
第三节 县城商业及“四大财东” 205
第十章 民国时代的乾县教育 217
第一节 新式教育的确立与实施 217
第二节 乾县的教育先达与小学的创办 221
第三节 小学教育的发展与普及 231
第四节 中等教育的创建 236
第五节 师生参与政治和社会活动的开端 243
第六节 社会教育 248
第十一章 民国时代的乾县文化 251
第一节 范紫东与秦腔的兴盛 251
第二节 《乾县新志》与《关西方言钩沉》 256
第三节 张润泉的史学贡献 262
第四节 乾地的诗文书画 265
第五节 伴随民众生活的民间艺术 269
第十二章 民国时代的乾县风俗 275
第一节 乾县渐开新风气 275
第二节 乡里社会 279
第三节 人生礼俗 284
第四节 岁时节令习俗 299
第五节 宗教与迷信 306
参考文献目录 313
后记 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