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时期 1
第一章 初创时期(1902—1911年) 2
第一节 濂溪书院与九江中学堂之渊源 2
第二节 九江中学堂的创办 3
第三节 初创时的教育与教学 3
第四节 师生中的革命志士 4
中华民国时期 6
第二章 民国初年的调整与改革(1912—1927年) 7
第一节 学校的变迁 7
第二节 教育与教学 7
第三节 学生的革命运动 8
第四节 派别斗争与人事变动 9
第三章 稳定发展时期(1927—1937年) 11
第一节 改办江西省立九江乡村师范 11
第二节 思想品德教育 11
第三节 教学工作 13
第四节 学校管理 16
第五节 军训、童子军 17
第六节 政教合一的实验区 18
第七节 附属小学 21
第四章 抗日战争时期(1938—1945年) 26
第一节 学校外迁 26
第二节 战时的教育与教学 27
第三节 战时后方服务团 29
第四节 国民教育师资训练班 30
第五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 31
第五章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33
第一节 迁回九江 33
第二节 安定情绪 稳定秩序 33
第三节 教职员总请假 34
第四节 对师生的严密控制 34
第五节 迎接解放 35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36
第六章 领导与管理 37
第一节 主管部门与校名的变更 37
第二节 管理体制 37
第三节 行政机构 39
第四节 世纪交替——一个继住开来的年代 42
第五节 让幸福成为教育的不懈追求 45
第六节 规章制度 47
第七章 党、团和社会团体 49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 49
第二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少先队、学生会 50
第三节 工会、老龄协会 52
第四节 民主党派 57
第八章 教学工作 59
第一节 学制改革 59
第二节 课程设置及教材 59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教学的思路与做法 62
第四节 新世纪十年教学的思路与做法 66
第五节 教研与教改 71
第九章 思想品德教育 97
第一节 教学内容 97
第二节 教育途径 98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的思想品德教育 101
第四节 新世纪十年的思想品德教育 103
第十章 劳动教育与勤工俭学 109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 109
第二节 1958年的教育大革命 109
第三节 “文革”十年 111
第四节 改革开放时期 113
第十一章 课外活动 114
第一节 文化娱乐活动 114
第二节 科学技术活动 116
第十二章 体育与卫生 118
第一节 体育工作 118
第二节 卫生工作 126
第三节 学生发育情况 128
第十三章 教师 132
第一节 编制 132
第二节 素质 134
第三节 待遇 135
第四节 培养 140
第十四章 学生 142
第一节 生源 142
第二节 招生 142
第三节 学杂费和助学金 143
第四节 毕业生数 145
第十五章 校舍 经费 设备 149
第一节 校园校舍 149
第二节 办学经费 156
第三节 设备设施 159
第十六章 八里湖校区 162
第一节 从两湖走向八里湖 162
第二节 戮力拓荒辟桃李园 164
第三节 实干一年功在千秋 166
第四节 盛世华章谱写一流 168
第十七章 对外交往 173
第一节 与普通中学交往 173
第二节 与高等学校交往 175
第三节 与国外学校交往 177
第十八章 坚持教育改革创新,打造全国一流学校——九江一中2011—2015年发展规划 182
第一节 办学思想 182
第二节 德育教育 183
第三节 教学教研 187
第四节 校园建设 190
大事记 194
附:“濂溪书堂”故址考&丁仙玉 游华新 216
编纂体例说明 225
编后语 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