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防大典 2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3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勤德,戴旭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507305937
  • 页数:1436 页
图书介绍:

上卷 19

第一篇 现代世界政治军事新格局与中国国防 19

第一章 世界政治军事格局的新旧更替 19

第一节 两极格局的终结 19

一、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 20

二、两极格局终结的原因 26

三、两极格局终结的特点 35

第二节 世界政治军事新格局展望 37

一、新旧格局转换时期的国际环境 37

二、大国的角逐及其实力对比 41

三、世界新格局的构成 46

第二章 国际社会的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 49

第一节 当今国际社会的基本矛盾 49

一、国际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 49

二、当今国际社会的基本矛盾 50

第二节 现阶段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 55

一、对主要矛盾的判断 55

二、美、欧、日之间的矛盾 56

第三节 国际社会基本矛盾给现代社会带来的影响 62

一、国际关系体系和格局的演变 62

二、矛盾、格局转换对国际安全的影响 63

第三章 当前世界大国军备控制 67

第一节 喜忧参半的核裁军 67

一、艰难的核军备控制谈判 67

二、核裁军的突破性进展 69

三、美俄削减战略武器的意义 70

第二节 走出核威慑战略的困境 72

一、核威慑战略的提出和演变 72

二、核威慑战略的困境 73

三、核军备控制展望 75

第三节 新军备制高点的争夺 77

一、未来军备发展的主要趋势 77

二、未来大国军备控制的主要趋势 79

第四章 军事大国相争与发展中国家 82

第一节 两极格局终结对发展中国家的冲击 82

一、促进南南关系的调整 82

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83

三、两极格局终结对发展中国家的利弊 84

四、发展中国家对国家安全造成新的冲击 86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趋势 87

一、南北经济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87

二、南南合作呈进一步加强之势 89

三、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国家的国内社会矛盾趋向激化 90

四、发展中国家将出现一个“大西北亚集团” 91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与未来世界新格局 92

一、发展中国家在美欧日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93

二、亚太地区是美欧日争夺发展中国家的主战场 93

三、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新秩序而斗争 94

四、制约发展中国家因素 95

第五章 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中国 97

第一节 两极格局的终结对中国的影响 97

一、苏联解体,中国受到巨大冲击 97

二、冷战结束使中国成为世界一支重要的和平力量 98

三、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有利于中国 98

四、中国具备成为世界新格局中一极的基本条件 98

第二节 中国的成就及发展前景 99

一、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99

二、中国对外经贸交流持续增长 99

三、中国的科技实力有了较大的发展 99

四、人民实际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99

五、农业、工业实力稳定增长 99

六、国防科学技术在世界已占一席之地 100

第三节 影响中国发展的利弊 100

一、对中国建设和发展的有利因素 100

二、中国发展面临的不利因素 101

三、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前景 101

第四节 中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主张 103

一、两极格局的终结与新的国际环境 103

二、中国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本主张 104

三、中国处理国际事务的理论依据 104

第五节 中国在未来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 105

第二篇 中国国防的历史教训和现状 111

第一章 国无防则不立 111

第一节 国防是国家的必然伴侣 111

一、国防的由来及其实质 111

二、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112

三、更新国防观念,捍卫国家安全 112

第二节 战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115

一、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一部战争史 115

二、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15

三、当代战争与和平的主要特点 116

第三节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120

一、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没有解决,当今世界很不安宁 121

二、睦邻友好关系虽然正在发展,但周边环境仍然错综复杂 121

三、我国的安全受到世界霸权主义的威胁 123

第二章 我国国防的历史经验教训和面临的挑战 124

第一节 我国的国防历史 124

一、由盛及衰、盛衰交替的古代国防 124

二、任人宰割、国耻难忘的近代国防 127

三、洗雪耻辱、发展壮大的现代国防 128

第二节 我国国防的历史经验教训 130

一、国防的兴衰取决于国家政治的兴衰 130

二、强大的国防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力量作后盾 131

三、巩固国防必须建设和保持一支质量高数量足的军队 131

四、武器装备的优劣是决定国防强弱的重要因素 132

五、全民的国防意识是国防赖以确立的精神根基 133

第三节 我国国防建设面临的挑战 134

一、国际斗争形势错综复杂 134

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135

三、军事高技术争夺方兴未艾 136

第三章 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 138

第一节 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 138

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国防建设的规模 138

二、经济条件制约着武装人员的数质量 140

三、经济条件制约着武器装备及各种军用物资的数质量 141

四、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军队编制体制、作战样式的改变 142

第二节 强大的国防是经济建设的保障 142

一、强大的国防力量是经济建设所需的和平环境的重要保障 142

二、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44

第三节 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146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也不能动摇 146

二、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必须同时兼顾国防建设 147

三、寓国防建设于经济、社会发展之中 148

第四章 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150

第一节 现代战争 150

一、现代战争的主要样式是局部战争 150

二、现代战争的基本特点 151

第二节 积极防御战略 154

一、积极防御战略的含义和主要内容 154

二、积极防御战略的基本精神 155

三、确立积极防御战略的基本依据 157

第三节 新时期要坚持和发展积极防御战略 158

一、新时期的国防需坚持积极防御战略 158

二、结合新情况发展积极防御战略 159

第三篇 国防教育与全民国防精神的确立 165

第一章 国防教育 165

第一节 加强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 165

一、加强国防教育,是关系国家兴衰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 166

二、加强国防教育,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粘合剂” 167

三、加强国防教育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69

第二节 国防教育的基本任务 170

一、引导全民打破封闭狭隘的眼界,培养全民关注国际战略的意识 170

二、以爱国主义为主要基调,帮助全民树立起国家利益观 171

三、以革命英雄主义光荣传统教育人民,激发全民崇勇习武、拥军爱军的精神 173

第三节 国防教育的组织实施 173

一、认真贯彻国防教育的基本原则 173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和方法 174

三、加强全民国防教育的组织领导 176

第二章 国防的地位和作用 179

第一节 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179

第二节 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181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的目的包含有国防需要的因素 182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强大国防作保障 183

第三节 巩固国家的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 184

第四节 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 186

第三章 关心和支持军队的改革和建设 190

第一节 充分认识关心和支持军队改革与建设的意义 190

一、人民的大力支持,是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190

二、人民军队人民爱人民的支持,是人民军队的力量源泉 191

三、军队和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中表现在为党的总任务而奋斗 192

四、关心和支持军队的改革和建设 193

第二节 关心和支持军队建设是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 194

第三节 以实际行动关心和支持军队的改革与建设 195

一、加强军事宣传工作 195

二、积极认真地履行兵役义务 195

三、妥善安置军队转业干部和离退休干部 196

四、切实做好优抚工作,用政策来安军心、固长城 196

五、按照军民两利的原则,在经济建设领域广泛开展军民互助协作 197

第四章 广泛开展拥军优属工作 198

第一节 加强军事宣传工作 198

第二节 切实做好优抚和安置工作 199

第三节 依法做好军事设施保护工作 199

第四节 认真做好兵员征集工作 200

第五节 深入开展军民共建共育工作 201

第五章 支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做好民兵、预备役工作 202

第一节 抓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是地方各级领导的一项重要职责 202

第二节 按照“三落实”的要求,抓好民兵、预备役工作 204

第三节 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人员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的作用 205

第六章 全民国防精神的主要内容 207

第一节 爱国主义精神 207

第二节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08

一、不畏艰难困苦的顽强意志 209

二、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 209

三、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 209

四、高尚的精忠保国精神 209

五、一往无前的必胜信念 210

第三节 爱军尚武精神 210

第四节 国际主义精神 211

第七章 国防精神建设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213

第一节 国防精神在国家防务中具有重要地位 213

第二节 国防精神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组成部分 214

第三节 当前历史条件下必须加强国防精神建设 216

第八章 培养国防教育,建设现代国防 218

第一节 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国防精神 218

第二节 注重国防实践,磨炼国防精神 219

第三节 弘扬国防精神,建设现代国防 219

第九章 当前学校学生国防教育和国防意识的培养 221

第一节 学校国防教育和学生军训 221

第二节 学校学生的军训 222

一、学生军训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需要 222

二、学生军训是加速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23

三、学生军训是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 223

四、学生军训是加强全民国防教育的需要 224

第十章 学校学生军训的指导思想、基本内容与规则 225

第一节 学生军训的指导思想和时间 225

第二节 学生基本军事训练的主要内容 225

第三节 学生军训的有关规则 232

第四篇 现代中国国防装备和武装力量 239

第一章 我国武装力量的组成及其任务 239

第一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成及其任务 239

第二节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组成 241

第三节 我国民兵的组成及其任务 242

第四节 我国武装力量的领导体制 243

第二章 我国武装力量的历史沿革 246

第一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沿革 246

第二节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历史沿革 249

第三节 我国民兵的发展历史 250

第三章 人民军队的正规化建设 251

第一节 人民军队的光辉业绩 251

第二节 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与作风 255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 255

二、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 256

三、人民军队是一支纪律严明的队伍 257

四、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 258

五、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 258

六、艰苦奋斗精神 259

第三节 人民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259

一、人民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259

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军队而奋斗 260

三、我军现代化建设要在改革中前进 261

第四章 加强我国的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263

第一节 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263

一、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是维护和平的重要威慑力 263

二、保持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是夺取未来战争最后胜利的战略基础 265

三、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实行战略转变的客观要求 266

四、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是各国国防建设共同的发展战略 266

第二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防后备力量 268

一、坚持党管武装,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后备力量的领导体制 268

二、实行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国防后备力量的组织体制 269

三、坚持“劳武结合,以劳养武”,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发展道路 270

第三节 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272

一、服从经济建设是建设国防后备力量的根本指导思想 272

二、坚持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相结合 273

三、坚持“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抓好重点、打好基础”的改革方针 274

第五章 中国的国防武装力量 275

第一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 275

—、陆军 275

二、海军 277

三、空军 279

四、第二炮兵 282

第二节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283

一、内卫武装警察部队 285

二、边防武装警察部队 285

三、消防武装警察部队 285

四、森林武装警察部队 285

第三节 国防后备力量 286

一、民兵 286

二、预备役部队 286

第六章 面向21世纪的中国军队及最新武器装备 288

第一节 最新歼击轰炸机“飞豹”亮相珠海 288

一、“飞豹”战斗机是“以军养军”的代表作 288

二、中国武器装备的新思路 289

第二节 跨世纪空中卫士 290

一、卧薪尝胆,奋起直追 291

二、身世迄岖,血统高贵 291

三、航武一流,亚洲无敌 292

四、先进引擎,内功深厚 292

五、四重操纵,两重保险 292

六、航电一体,模组设计 292

七、超英赶美,蓄势待发 293

八、气动先进,飘浮无踪 293

第三节 中国空军现役及未来将装备的战机 293

一、歼-8IIM 293

二、歼-7E 294

三、FC-1 294

四、歼轰-7 294

五、强-5 294

第四节 海军现役大型舰艇 295

一、“旅沪”级导弹驱逐舰 295

二、“旅大”级导弹驱逐舰 295

三、“江卫”级导弹护卫舰 295

四、“江湖”级导弹护卫舰 296

五、“汉”级攻击型核潜艇 296

六、“夏”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296

七、“R”级常规潜艇 296

八、“明”级常规潜艇 296

九、“宋”级常规潜艇 297

十、“基洛级”常规潜艇 297

第五节 解放军陆军装甲兵新装备 297

一、T-59主战坦克 297

二、T-63水陆两用坦克 298

三、T-69主战坦克 298

四、T-80主战坦克 298

五、T-85III主战坦克 299

六、T-90II主战坦克 299

第六节 解放军后勤最新装备 299

第七节 中国两栖武力剖析 300

一、商用船队 301

二、一石两鸟 302

第八节 中国快速反应部队 302

一、快速反应部队 302

二、紧急布署部队 303

第九节 解放军“核反击”力量 303

一、二炮“长城系列工程” 304

二、“二炮”部队的模拟演习 305

三、中国经得起核武突袭考验 307

四、未来战事打法纵横 309

第十节 中国军队太空计划 310

一、中国军事现代化的重点 310

二、侦察卫星 311

第十一节 中国兵役制度的重大改革 312

一、关系到国家战略调整 312

二、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 313

三、义务兵服现役期限缩为两年 313

四、志愿兵不再吃大锅饭 314

五、可直接招募民间人才 314

附:美国防部调查报告 315

中国未来的军事能力与军事战略 315

一、中国安全战略与军事战略的目标 315

二、中国在亚太地区政治目标的战略趋势以及它在世界其他地区(包括中亚、西南亚、欧洲与拉丁美洲)的政治与军事角色 316

三、中国军事理论的发展 316

四、中国加强核武能力的成效 317

五、中国发展长程空对空或空防飞弹系统对付空中预警机等早期预警与电子飞机的成效 317

六、中国发展信息战能力的成效 317

七、中国电战能力的发展 317

八、中国正在从事载人太空探险和反卫星计划,包括发展太空武器或可以攻击卫星的地面武器 317

九、中国试图透过商业或第三管道来发展先进的情报、侦查和预警能力 318

十、中国正致力于发展高精确度的洲际弹道和巡弋飞弹,其中包括海射巡弋飞弹在内 318

十一、中国希望增强战时的指挥和控管能力,特别是长程精确打击的战争处理能力 318

十二、中国致力改善其电子通讯系统领域 318

十三、中国正在积极发展先进的军事用途太空科技,有许多项目的计划正在进行 318

十四、中国正在发展无人飞行器的研究,特别是具有潜在攻击能力的无人飞行器 319

十五、中国正在发展带有军事用途的全球定位系统或其他类似系统,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武器的准确度 319

十六、中国正在增强它的海军海上阻绝能力,包括改善潜艇和海陆基防卫能力 319

第五篇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防 323

第一章 国防与现时代 323

第一节 现时代与新格局 323

一、“大过渡”中的现时代 323

二、现时代的主题 325

三、现时代中的新格局 328

第二节 影响我国国防建设的时代因素 330

一、综合国力竞争加剧,经济安全提到突出地位 330

二、世界大战可以推迟或避免,但和平问题并未解决 332

三、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给国防带来的影响和变革 334

四、一球两制的共处与一球两制的斗争 335

第三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防 336

一、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相结合 336

二、坚持军民兼容、平战结合 338

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相结合 339

四、着眼质量建设,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340

五、加强政治建设,坚持人民武装的政治方向 343

第二章 国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 345

第一节 强大的国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坚强保障 346

一、国防现代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卫作用 346

二、国防现代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348

第二节 国防建设必须服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349

一、经济建设是国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349

二、国防建设必须自觉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 350

第三节 国防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353

一、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第一推动力 353

二、科学技术是国防现代化的“钢筋铁骨” 354

三、发达国家国防现代化给我们的启示 355

第三章 国防与改革开放 359

第一节 国防建设为改革开放提供安全保障 359

一、改革开放,是我国当前的头等大事 359

二、人民军队积极支持、参加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 361

三、国防为改革开放创造安全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 364

第二节 改革开放为国防建设带来勃勃生机 365

一、改革开放使国防观念发生深刻变化 365

二、改革开放使国防物质基础明显增强 367

三、改革开放对国防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368

第三节 国防建设自身的改革与开放 369

一、国防建设的改革与国防质量的提高 369

二、国防建设的开放与国防目标的实现 371

三、新时期国防建设改革开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74

第四章 国防与外交 377

第一节 国防与外交的地位和作用 377

一、国防与外交在国家理论和实践中的地位 378

二、国防与外交在维护国家利益中的作用 383

第二节 国防与外交的相互关系和制约因素 388

一、国防与外交的相互关系 388

二、国防与外交的制约因素 392

第三节 提高认识,推进我国的国防建设和外交工作 396

一、维护祖国的神圣利益,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397

二、正确处理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关系 399

三、克服轻视国防的倾向,大力加强国防建设 400

第五章 军队与国家 403

第一节 军队与国家关系的历史与理论 403

一、军队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403

二、军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成份 407

第二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410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完全新型的军队 410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夺取国家政权的决定力量 412

三、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者 414

第三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 417

一、我国武装力量的现行领导体制 417

二、“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 418

第六章 军队与政党 422

第一节 军队从属于政党政治 422

一、军队从属于政党政治是由其阶级属性决定的 422

二、西方国家的军队绝不是“中立”的 423

三、前苏联东欧国家搞军队“非党化”的严重教训 426

第二节 我军是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 430

一、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的确立和历史发展 430

二、“党指挥枪”是我军最重要的优良传统 431

第三节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434

一、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建军理论 434

二、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基本原则 436

三、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一系列根本制度 438

第七章 军队与人民 441

第一节 军队与人民的关系,是无产阶级军队建设的基本问题 441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军队与人民关系的主要观点 441

二、军民一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之一 444

三、加强军政军民团结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44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密切军队与人民关系的新途径 448

一、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48

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 450

三、支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451

四、创建双拥模范城 453

第三节 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搞好军政军民团结 454

一、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 455

二、国防教育要常抓不懈 455

三、国防教育要纳入全民思想教育体系 457

第四节 正确认识和处理军民关系 459

一、搞好军民关系必须强调平等相处,同等要求 459

二、搞好军民关系必须加强交往,增进理解 460

三、搞好军民关系必须义利统一、互惠互利 462

四、搞好军民关系必须把重点放在民族团结上 463

第八章 军队与社会稳定 466

第一节 社会稳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前提 466

一、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 466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社会稳定 469

三、改革开放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 472

第二节 人民军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473

一、军队是社会稳定的首要条件 473

二、调动人民军队应付突发事件,是维护社会稳定不可缺少的手段 476

第三节 人民军队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前提 481

一、服从党的绝对领导,一切行动听指挥 481

二、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482

三、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 483

四、要把日常的军政训练同处理突发事件的训练结合起来 483

五、要特别重视保持军队自身的稳定 484

第九章 战争与政治 486

第一节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487

一、战争与政治是相互联系的 487

二、战争是政治的工具和手段 489

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491

第二节 核时代的战争依然是“政治的继续” 495

一、战后世界各地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证明“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496

二、未来的全球性核战争和世界大战,也将继续证明“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500

第十章 武器与人 504

第一节 高技术对现代战争的重大影响 504

一、战争的突发性增大 506

二、战争的破坏性增大 507

三、战争的消耗巨大 508

四、战场空间更加广阔 509

五、战场的组织指挥更加复杂 510

六、战争样式和作战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510

第二节 高技术与人在现代战争中的决定作用 511

一、正确看待武器与人在战争中的作用 512

二、人仍然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513

三、武器装备越先进,对人的要求越高,人的作用越突出 516

第三节 坚持武器与人的结合,走质量建军的道路 517

一、反对唯武器论和精神万能论 518

二、树立现代国防观念,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519

三、自力更生,立足现实,努力改善武器装备 520

四、加强训练,着眼未来,努力培养大批高质量的国防人才 521

五、精兵合成,提高效能,努力完善编制体制 522

第六篇 面向21世纪的中国国防动员体系 525

第一章 国防动员的内涵和分类 525

第一节 国防动员的内涵 525

第二节 动员的分类 527

一、总动员 527

二、局部动员 528

第三节 动员的时机 530

一、把握动员时机的意义 530

二、把握动员时机的依据 531

第二章 动员准备的基本原则 532

第一节 在国家总体规划和计划中制定并调整动员计划 532

第二节 完善动员体制 534

第三节 增强动员潜力 536

一、动员潜力的内容 536

二、动员潜力的制约条件 537

三、增强动员潜力的措施 537

第四节 提高动员能力 538

一、动员能力的构成 538

二、动员能力的提高 539

第五节 适量储备战略物资 539

一、规模适度,定期更换 540

二、储存安全,调用方便 540

三、保障战时需要 541

第三章 动员准备的组织与动员的实施 542

第一节 武装力量动员 542

一、武装力量的动员准备 542

二、武装力量的动员实施 544

第二节 国民经济动员 546

一、工业动员 546

二、农业动员 547

三、交通运输动员 548

四、邮电通信动员 548

五、财政金融动员 549

六、物资动员 549

七、医疗卫生动员 550

第三节 科学技术动员 551

第四节 人民防空动员 552

第四章 战争动员 555

第一节 战争动员的产生与发展 555

一、战争动员的产生 555

二、战争动员的发展 556

第二节 战争动员的意义和作用 557

一、战争动员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 557

二、战争动员是遏制战争或打赢战争的重要保证 558

三、战争动员是协调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的效方式之一 558

第三节 战争动员的实施范围 559

一、武装力量动员 559

二、国民经济动员 561

三、科学技术动员 562

四、民防动员 563

五、政治动员 564

第四节 战争动员的领导指挥体系 565

一、战争动员的最高决策机构 565

二、战争动员的领导机构 566

三、战争动员的执行机构 567

四、战争动员的协调机构 567

第五节 现代战争对动员工作的基本要求 568

一、充分准备,打好基础 568

二、快速反应,灵活应变 568

三、注重初期,连续持久 568

四、平战结合,提高潜力 569

第七篇 新时期中国国防与边防 573

第一章 中国边防 573

第一节 对边防的基本认识 573

一、边防概念的由来 573

二、现代边防的含义 574

第二节 边防的地位、任务与指导原则 576

一、边防的战略地位 576

二、边防的基本任务 578

三、边防工作的指导原则 581

第三节 边防系统的认识与指导 586

一、边防系统的基本要素 586

二、边防系统的主要特性 588

三、边防系统的运作与指导 590

第二章 国家领土与疆界概说 592

第一节 国家领土 592

一、国家领土是立国之本 592

二、国家领土的空间范围 594

三、国家的海洋权益 599

四、国家领土的变更 602

五、中国的领土范围 604

第二节 国家边界 606

一、有形的边界与无形的边界 607

二、划定边界的程序与方法 608

三、中国对边界问题的基本立场 610

第三节 边境 612

一、边境的功能与作用 612

二、边境制度的确立与实施 613

三、中国的边境制度 614

第四节 边疆 616

一、边疆的概念 616

二、中国的边疆 618

第三章 中国边防的历史回顾 623

第一节 中国古代边防 623

一、中国古代疆域之边有“内边”“外边”之分 623

二、中国古代边防通常以治理“内边”为主 625

三、中国古代边防的重点是应付来自北方游牧部族的威胁 627

四、中国古代边防具有极大的不平衡、不稳定性 628

第二节 中国近代边防 630

一、中国近代边防的全面危机 630

二、边防观念淡薄是导致边防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632

三、亡羊补牢难以挽救民族危机 633

四、固边必先强国 635

第三节 新中国的边防 636

一、组建边防部队,加强边防军事建设 636

二、坚持自卫原则,胜利地进行边防军事斗争 640

三、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保持边疆地区的政治安定 643

四、组建生产建设兵团,促进边疆的开发和建设 645

第四节 中国边界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647

一、中国边界问题的历史积淀 647

二、中国边界问题的现状与走向 652

第四章 新时期边防的认识与指导 656

第一节 边防多功能 656

一、边防的基本功能 656

二、边防的特殊功能 658

第二节 重视海洋国土 661

一、增强海洋国土意识 662

二、维护海洋权益是新时期边防的重要任务 663

三、确立防卫与管理相结合的海防思想 663

第三节 空中强边 666

一、边境防空是国家边防的重要组成部分 666

二、边境防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666

三、确立“空中强边”的空防观念 667

第四节 争取和平解决边界争端 669

一、和平解决边界争端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670

二、和平解决边界争端是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 672

三、探索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的新路子 672

四、力争和平解决边界争端,不放弃武装自卫的正当权力 674

第五节 正确处理边界军事冲突 675

一、边界军事冲突的基本特点 675

二、控制边界军事冲突的基本原则 677

第五章 加强边防建设的宏观思考 682

第一节 促进边疆经济发展,增强边防物质基础 682

一、努力发展边疆经济,保持边疆政治稳定 682

二、增强边疆经济实力,提高边防建设效益 684

三、服从经济建设大局,不断加强边防建设 685

第二节 加强边疆各民族团结,保持边疆社会稳定 687

一、边疆各民族是强边固防的基础 687

二、加强民族工作,促进边疆民族团结 688

三、反对分裂势力,维护边疆社会稳定 689

第三节 坚持睦邻友好原则,巩固发展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691

一、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促进周边和平稳定 691

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巩固睦邻关系 692

三、坚持必要的边防斗争,促进周边关系健康发展 693

第四节 注重边防军事建设,提高总体防卫能力 694

一、加强边防部队建设 694

二、改善边防战场条件 695

三、强化部队教育训练 697

四、落实边疆军民联防 698

第五节 严格边境、海防管理,保持边防长治久安 699

一、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加强边境、海防管理控制 699

二、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边疆地区社会治安稳定 700

三、加强边境、海防管理现代化建设,提高管理控制能力 702

第六节 建立健全边防法规,尽快实现依法治边 703

一、完善边防法规,加强边防法制建设 703

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边防法规体系 704

三、严格执法,依法治边 705

中卷 709

第八篇 国家机构国防职权及公民、组织的国防义务和权利 709

第一章 国家机构的国防职权 709

第一节 国家机构在国防领导活动中的关系 709

一、国家机关在国防领导活动中的外部关系 709

二、国家机关在国防领导活动中的关系 714

第二节 国家机构的国防职权 716

一、立法权 716

二、任免权 718

三、决定权 719

四、监督权 720

五、行政权 723

第三节 国家机构国防领导活动的原则 725

一、民主的原则 725

二、集中的原则 726

三、法制的原则 727

四、责任的原则 728

五、效率的原则 729

第二章 公民、组织的国防义务和权利 731

第一节 公民国防义务与权利的涵义 731

一、公民的概念 731

二、公民国防义务与国防权利的特点 732

三、公民的国防权利能力 734

四、公民的国防行为能力 737

第二节 组织国防义务与权利的涵义 740

一、组织的概念及特征 740

二、组织的类型 741

三、组织的国防权利能力 743

四、组织的国防行为能力 744

第三节 公民、组织国防义务与权利的基本内容 745

一、国防义务 745

二、国防权利 758

第四节 军人的法律地位 759

一、军人军事义务的本位性 760

二、军人军事权利与军事义务的对应性 761

三、非军事权利与非军事义务的一致性 762

四、军人非军事权利与义务同军事权利与义务的协调性 762

第五节 军人义务的基本内容 763

一、根本义务 764

二、遵纪守法的义务 767

三、发扬优良传统的义务 768

第六节 军人权益及其保护 771

一、军人权益的含义及基本内容 771

二、军人权益的法律保护 775

第九篇 民兵预备役和企事业单位人员国防素质培养 781

第一章 现代战争与后备力量 781

第一节 现代战争的基本特点 781

一、战争突然性增大,战争初期的地位提高 781

二、战场空前扩大,战争高度立体化 782

三、现代武器破坏、杀伤力增强,战争异常残酷 782

四、战争消耗巨大,后方保障更加艰巨 783

五、战场瞬息万变,对组织指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784

第二节 现代战争对后备兵员数量的要求 785

一、保证战争初期军队迅速扩编 785

二、补充作战部队的伤亡员额 786

三、依靠雄厚兵员坚持持久作战 786

四、保护国家兵员潜力 787

第三节 现代战争对后备兵员素质的要求 787

一、后备兵员素质的重要性 787

二、后备兵员的素质结构 788

第四节 现代战争对后备力量快速反应能力的要求 790

一、快速动员 791

二、快速转化 791

三、灵活应变 791

第二章 我国的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793

第一节 新时期我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任务和指导方针 793

一、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地位作用 793

二、民兵、预备役部队的任务 795

三、民兵预备役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 797

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发展目标和道路 798

第二节 我国国防后备力量的发展历程和功绩 799

一、我国民兵在党领导的工农运动中诞生 799

二、我国民兵在革命战争中发展壮大 800

三、我国民兵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801

四、预备役部队是我国新型的人民武装力量 801

第三节 新时期的民兵建设 802

一、民兵组织建设 802

二、民兵政治工作 803

三、民兵军事训练 805

四、民兵武器装备管理 805

第四节 我军的预备役部队建设 805

一、预备役部队组织建设 805

二、预备役部队教育训练 807

三、预备役部队行政管理及其战备工作 807

第三章 国防后备力量的军事训练 809

第一节 国防后备力量军事训练概述 809

一、后备力量军事训练的目的意义 809

二、后备力量军事训练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810

三、后备力量军事训练的任务和要求 811

第二节 国防后备力量军事训练的组织实施 812

一、统筹军训的组织计划 812

二、改进训练形式和方法 813

三、加强对训练工作的领导 813

四、加强训练中的政治工作 814

五、搞好训练保障 814

六、抓好训练的管理和考核评定 815

七、加强训练基地建设和管理 816

第四章 商业与国防 817

第一节 国防的本质和商业的特性 817

一、国防与国家的关系 817

二、商业与国家的关系 819

三、国防与商业的关系 821

第二节 商业对国防的作用 822

一、国防建设的商业保障 822

二、商业对国防建设的制约 824

三、国防建设与对外开放 826

第三节 国防建设对商业的作用 829

一、国防威慑在商业竞争中的作用 829

二、增殖型国防对商业的刺激 831

三、直接服务于商业的军事保护 833

第五章 商业与战争 835

第一节 大炮打开市场 835

一、市场饱和与市场占领 835

二、用军事手段开辟市场 837

三、商品的非秩序性倾销 840

第二节 商业战争的历史演变 842

一、不可调和的利益 842

二、海盗掠夺与殖民地扩张 844

三、从国际商战到世界大战 847

四、没有硝烟的战争 850

第三节 未来的商业战争 853

一、商业领域的延伸和扩展 853

二、跨国利益的争夺 856

第六章 战时商业准备 859

第一节 战时商品的合理储备 859

一、战时商品储备的必要性 859

二、战时商品储备的合理性 862

第二节 战时商品生产 864

一、战时商品生产原则 864

二、战时商品经济结构 865

三、战时商品生产的特征 866

第三节 战时商品流通 867

一、战时商品流通的特点 867

二、战时军品和社会商品保障 868

第七章 商业职工需要具备的国防知识 870

第一节 国防历史 870

一、古代的卫国战争 870

二、有国无防的屈辱史 873

三、反侵略斗争史 876

四、国防历史的昭示及反思 878

第二节 国防建设 879

一、当代中国的国防环境 879

二、我国的国防战略 882

三、我国的武装力量 883

第三节 战争常识 887

一、兵器常识 887

二、三防知识 892

三、战争模式 896

第八章 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国防精神 900

第一节 爱国商人史话 900

一、古代爱国商人 900

二、近代爱国商人 901

三、革命战争时期商业史话 903

第二节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905

一、不能用金钱衡量的价值观 905

二、事务往来中的保密意识 906

三、事务往来中的国格人格意识 910

第三节 立足本职岗位,支持部队建设 911

一、充分认识支持军队改革和建设的必要性 911

二、做好本职工作,增强国防实力 912

三、热爱人民军队,支持部队建设 912

四、关心照顾烈军属,切实做好优抚工作 913

第九章 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国防义务 914

第一节 依法履行兵役义务 914

一、履行兵役义务的法律依据 914

二、应征服现役是商业职工应尽的义务 914

三、积极参加民兵组织 915

第二节 依法建立民兵组织 916

一、建立民兵组织的法律依据 917

二、按照民兵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标准民兵队伍 917

第三节 依法保护军事设施和军事装备 919

一、依法保护军事设施 919

二、依法保护军事装备 921

第四节 依法服从战时物资征调 922

一、现代战争对战时物资保障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922

二、依法服从战时物资征调 923

三、战时物资征调必须遵循的原则 923

第十章 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国防教育 925

第一节 国防教育的含义 925

一、“国防教育”溯源 925

二、我国国防教育的发展概况 926

三、国防教育的意义 928

第二节 企事业单位职工国防教育的内容 930

一、国防理论教育 931

二、国防知识教育 931

三、国防历史教育 931

四、国防法制教育 932

五、国防动员教育 932

六、国防形势教育 932

七、国防体育教育 933

八、国防精神教育 933

九、国防道德教育 933

第三节 国防教育的组织实施 934

一、国防教育的组织领导 934

二、国防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936

三、国防教育需要法律的保证 936

第十篇 中国现代国防法制建设 939

第一章 国防法概念 939

第一节 国防法的颁布 939

一、国防法的颁布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 939

二、国防法的颁布是完善军事法制的需要 941

第二节 国防法的基本特色 943

一、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国防的一致性 943

二、体现了我国国防的正义性 944

三、体现了我国国防的人民性 945

四、体现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发展的协调性 946

五、体现了基本军事法律的综合性 947

第三节 国防立法的意义 947

一、关于国防法的适用范围和调整对象 947

二、关于国防行为 948

三、关于国防活动的基本原则 948

四、关于国家机构的国防职权 949

五、关于武装力量 949

六、关于边防、海防和空防 950

七、关于国防科研生产和军事订货 950

八、关于国防经费和国防资产 951

九、关于国防教育 951

十、关于国防动员 951

十一、关于公民、组织的国防义务和权利 952

十二、关于军人的义务与权益 952

十三、关于对外军事关系 953

十四、关于国防法律责任 953

第二章 国防法的适用范围和调整对象 955

第一节 国防法的适用范围 955

一、国防的主体 955

二、国防的目的 958

三、国防的手段 965

四、国防的对象 970

第二节 国防法的调整对象 972

一、国防法律关系的概念 973

二、国防法律关系的范围 974

第三章 国防法律责任 982

第一节 国防法律责任的含义 982

一、处罚论 982

二、后果论 982

三、责任论 982

四、义务论 983

第二节 国防法律责任确认与追究的原则 984

一、责任法定的原则 985

二、责任有据的原则 985

三、责任自负的原则 986

四、责任公正的原则 987

五、重在教育的原则 988

第三节 国防法律责任确定的根据 988

一、违反国防法律行为的构成要素 989

二、违反国防法律行为的种类 990

三、违反国防法律规范的行为表现 991

第四节 国防法律责任的追究 998

一、刑事责任的认定及刑事制裁 999

二、民事责任的认定及民事制裁 1002

三、行政责任的认定及行政制裁 1005

第五节 国防法规的等级及其特点 1009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颁发的法规 1009

二、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制定的法规 1009

三、国务院各部、委和军委各总部制定的法规 1009

四、各军兵种、各大军区制定的法规 1010

第六节 我国国防建设的宪法依据 1010

一、肯定了我国武装力量属于人民的性质 1011

二、规定了我国武装力量的根本任务 1011

三、指明了我国武装力量的建设目标 1012

四、明确了公民保卫祖国的义务 1012

五、确立了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地位和作用 1013

第七节 兵役法 1013

一、现行兵役法既体现了国防建设的需要,又考虑了国家经济的可能 1014

二、现行兵役法妥善处理了常备军建设同后备力量建设的关系 1014

三、现行兵役法在强调服兵役是公民应尽义务的同时,又对现役军人的优待和退出现役的安置作出了规定 1014

第八节 征兵工作条例 1015

一、兵役登记 1016

二、服现役的年龄 1016

三、公民服现役需要履行的手续 1016

四、不得服兵役、免服兵役和缓征的规定 1017

五、征兵工作的组织领导 1017

六、征兵工作中的奖惩 1017

第九节 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 1018

一、坚持“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则 1018

二、坚持“妥善安置,各得其所”的方针 1019

三、对家居城镇的退伍军人实行“按系分配任务,包干安置”办法 1019

四、妥善安置有一定专长的退伍军人 1019

五、明确了各级政府以及各部门在退伍安置工作中的职责 1020

第十节 国防法规 1020

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1997年3月14日) 1022

第十一篇 中国21世纪国防发展战略 1033

第一章 国防发展战略 1033

第一节 国防发展战略的回顾与前瞻 1033

一、发展战略学说的由来和发展 1033

二、国防发展战略学的客观依据 1035

三、国防发展战略理论研究的现状 1036

第二节 国防发展战略的主要特征 1038

一、总体性和全局性 1039

二、长期性和稳定性 1039

三、层次性和多科性 1039

四、实用性和竞争性 1039

第三节 国防发展战略的结构 1040

第四节 国防发展战略的总体设计 1042

一、总体设计的意义 1042

二、总体设计的程序和内容 1044

第二章 国防发展战略之一——模式 1047

第一节 国防发展战略模式比较 1047

一、“高效型”国防和“低效型”国防 1047

二、“节约型”国防和“浪费型”国防 1048

三、“两个结合型”国防和“孤立发展型”国防 1048

第二节 确定战略模式的理论基础 1049

一、确定战略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1049

二、我国国防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 1050

第三章 国防发展战略之二——目标 1054

第一节 确定战略目标的原则要求 1054

一、整体优化 1055

二、明确可查 1055

三、可行有效 1055

四、灵活应变 1056

第二节 战略目标的结构 1056

一、范围目标 1057

二、任务目标 1057

三、内容目标 1057

四、时限目标 1057

第三节 我国国防发展战略目标探讨 1058

一、长远目标 1058

二、近期目标 1058

第四章 国防发展战略之三——途径 1060

第一节 发展道路的选择 1060

第二节 战略重点的确定 1061

第三节 战略步骤的区分 1061

第四节 战略措施的制定 1062

第十二篇 当前高科技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1067

第一章 传统人民战争与高技术时代背景 1067

第一节 牢固树立人民战争必胜的信念 1067

一、人民战争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正义战争 1068

二、人民群众仍然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 1068

三、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仍然靠综合实力取胜 1069

四、人民战争是我国抗击敌人侵略和颠覆的根本优势 1069

第二节 正视高技术对人民战争的影响 1070

一、高技术战争条件下,人民战争作战的空间发生变化 1070

二、高技术战争条件下,人民群众参加和支援战争的形式发生变化 1071

三、高技术战争条件下,人民战争的作战方式和手段发生变化 1072

四、高技术战争条件下,人民战争准备的内容和形式发生变化 1073

第三节 探索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新对策 1074

一、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不断强化全体军民战争观念 1074

二、建立和完善战争动员体系,强化快速动员机制 1075

三、大力发展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研究和应用适应高技术下局部战争的新战法 1075

四、采取新的手段和形式,保证人民群众参加和支援战争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1076

五、改善保障的途径和手段,提高后勤保证能力 1076

第二章 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基本理论 1077

第一节 我党人民战争理论的形成 1077

一、人民战争理论的科学含义 1077

二、人民战争理论的主要内容 1078

三、我党人民战争理论的产生、形成和发展 1079

第二节 新时期人民战争理论的突破与发展 1082

一、战争与和平理论是新的重大突破 1082

二、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增强战争的物质基础 1083

三、“三结合”是人民战争理论在新时期的丰富和发展 1085

四、制订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是人民战争理论在新时期的完善和发展 1085

第三节 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理论发展的依据 1086

一、毛泽东人民战争理论是新时期人民战争理论发展的基础 1086

二、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需要新时期人民战争理论的指导 1086

三、新时期军事战略的贯彻 1087

四、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物质基础 1089

第四节 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基本特点 1090

一、具有正义性 1090

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1091

三、人民群众参加和支援战争的方式和手段呈现出间接性 1091

四、具有高技术性 1092

五、具有更加科学的组织性 1094

第三章 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客观基础 1096

第一节 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政治基础 1096

一、人民群众的最广泛支持 1096

二、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 1097

三、无比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1098

第二节 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经济基础 1099

一、我国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的经济基础 1099

二、我国资源丰富,经济实力和潜力雄厚 1100

三、我国经济目标多、分布广,生产力保存弹性大 1101

第三节 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军事基础 1103

一、以人民军队为主体的三结合的武装力量 1103

二、优秀的军事思想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1104

三、我军已具备应付各种规模和类型的高技术战争的作战能力 1106

四、我军具有以劣胜优的光荣传统和宝贵经验 1107

第四节 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科学技术基础 1107

一、科技进步为发展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提供了条件 1108

二、科技进步为人民战争的机制调整注入了活力 1108

第五节 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自然环境 1109

一、我国优越的地理环境 1110

二、我国人口众多,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1111

三、我国有人民战争的光荣传统 1111

第四章 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基本功能 1113

第一节 指导功能 1113

一、指导国防建设 1113

二、指导军事斗争 1115

三、指导军事理论研究 1116

第二节 威慑功能 1117

一、维护和平与稳定 1117

二、推迟和延缓战争爆发,避免世界大战 1118

三、遏制战争爆发,制止战争 1119

第三节 制胜功能 1120

一、打赢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战争 1120

二、避免大战,制约战争形态扩大,赢得全面战争的胜利 1122

三、适应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作战 1123

第四节 激励功能 1125

一、激励士气、鼓舞斗志,形成战斗力 1125

二、激励民众、团结社会各阶层,形成民族凝聚力 1126

三、激励世界上一切友好力量,形成维护和平的向心力 1127

第五章 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力量结构 1128

第一节 人民战争武装力量的传统组织形式 1128

一、人民战争力量的基本组织形式 1128

二、人民战争后备力量的组织形式 1129

三、人民战争力量的基层组织形式 1129

四、人民战争的民众力量 1130

第二节 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力量要素 1131

一、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力量的基本要素 1131

二、高技术对人民战争力量要素的影响 1134

三、人民战争力量各要素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 1136

第三节 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力量的组合 1138

一、武装力量的组合 1138

二、战争潜力的组合 1140

三、人和武器的组合 1140

四、军力和民力组合 1141

第六章 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运用方式和手段 1143

第一节 高技术条件下充分发挥民众作用的必要条件 1143

一、正确利用自然条件 1143

二、分散使用与集中使用相结合 1143

三、民众武装与正规军相结合 1144

四、广泛深入地动员、组织和武装群众 1144

第二节 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运用的方式 1145

一、武装斗争方式 1145

二、非武装斗争方式 1146

三、实战方式 1147

四、威慑方式 1147

第三节 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运用的手段 1149

一、军事手段与非军事手段 1149

二、硬杀伤手段和软杀伤手段 1149

三、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 1150

四、现代手段和传统手段 1150

第七章 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规模和类型 1152

第一节 中国周边环境和面临的可能威胁 1152

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影响中国安全稳定的主要原因 1153

二、南海问题可能引发冲突 1154

三、苏联解体后对我国安全的影响 1156

四、日本扩充军备对中国安全的影响 1157

五、中印边境问题与中国安全 1157

第二节 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规模 1158

一、局部战争 1158

二、武装冲突 1158

三、全面战争 1159

第三节 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主要类型 1159

一、边境战 1159

二、岛屿战 1160

三、海上封锁战 1160

四、“外科手术”战 1161

第八章 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战略指导 1162

第一节 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战略指导的基本依据 1162

一、依据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特点 1162

二、依据主要作战对象的作战特点 1163

三、依据我国的军事战略 1164

第二节 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指导原则 1165

一、充分准备,力争主动 1165

二、审时度势,科学决策 1166

三、集中精锐,打敌要害 1167

四、灵活指导,巧用战法 1168

五、以谋制胜,速战速决 1169

六、整体筹划,密切协调 1170

第九章 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准备 1171

第一节 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准备的特点和要求 1171

一、战争准备必须以应付局部战争为主 1171

二、战争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 1172

三、战争耗费越来越大 1172

四、战争爆发突然,临战时间短 1173

五、战争的科技含量日益增高 1173

第二节 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准备的基本原则 1174

一、立足打赢、以备遏战 1174

二、适度规模,重点准备 1175

三、军民结合、平战结合 1176

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1176

五、博采众长、借鉴吸收 1177

第三节 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准备的主要内容 1178

一、政治准备 1178

二、经济准备 1180

三、军事准备 1183

四、科技准备 1185

第十章 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动员 1187

第一节 高技术条件下战争动员的特点和要求 1187

一、动员必须具备高速度、高效能 1187

二、动员必须具有全面需求的保障力和持续力 1188

三、动员必须具有高强度的技术保障和物资保障能力 1189

四、动员必须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应变力 1189

五、动员必须广泛准备、有限应用 1190

第二节 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动员的基本原则 1191

一、独立自主的原则 1191

二、质量第一的原则 1192

三、快速高效的原则 1194

四、平战结合的原则 1195

第三节 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动员准备的主要措施 1196

一、强化全民国防观念、打牢人民战争政治基础 1196

二、健全完善动员机制,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1198

三、做好军队扩编准备工作,保证快速实现平战转换 1200

四、落实后备兵动员措施,实现战争能量高效释放 1201

五、开辟经济动员的有效途径,奠定赢得胜利的物质基础 1204

第十一章 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作战形式 1207

第一节 机动战 1207

一、机动战的主要特点 1207

二、机动战的基本原则 1208

三、机动战的主要样式 1211

第二节 运动战 1220

一、运动战的主要特点 1220

二、运动战的基本原则 1221

三、运动战的主要样式 1223

四、围城(点)打援,攻城(点)打援作战 1226

第三节 阵地战 1227

一、阵地战的主要特点 1227

二、阵地战的基本原则 1228

三、阵地战的主要样式 1229

第四节 游击战 1236

一、游击战的主要特点 1237

二、游击战的基本原则 1239

三、游击战的主要样式 1241

第十二章 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作战方法 1244

第一节 袭击战 1244

一、依托要地,阵前袭击 1245

二、立体超越,纵深袭击 1245

三、胶着袭扰,敌后破袭 1246

四、远程奔袭,拔点袭击 1246

第二节 破击战 1247

一、全线出动,分段破击 1248

二、分兵包干,多点破击 1248

三、向心集聚、重点破击 1249

四、阵内游猎,渗透破击 1249

第三节 导弹战 1250

一、火力运用切其要害;直接瘫痪敌整体结构 1250

二、分散配置兵力兵器,灵活运用突击方式 1251

三、机动固定紧密结合,昼伏夜游寻机歼敌 1251

四、反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