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事记 1
第二章 历史人口 20
第一节 古代人口 21
第二节 近代人口 26
一、晚清时期 26
二、“中华民国”时期 27
三、解放区时期 28
第三节 历史人口变动的因素与特征 29
一、社会变迁,人口起伏 29
二、迁移流动,人口波动 30
三、民族融合伴随始终 31
四、人口性别比偏高 32
第三章 共和国成立后人口发展 34
第一节 人口总量变化 35
一、总人口变动 35
二、总户数变动 39
三、户均人口变动 40
第二节 人口总量变动的特征与因素 40
一、人口总量变动的特征 40
二、影响人口总量变化的因素 42
第三节 少数民族人口 43
一、概况 43
二、回族人口 44
三、少数民族人口素质 46
第四节 残疾人口 46
一、概况 46
二、残疾人事业 47
第四章 人口出生与死亡 49
第一节 出生与出生率 50
一、出生人数与出生率变动 50
二、出生率变动因素 52
第二节 妇女生育率 54
一、总和生育率变动 54
二、年龄别生育率变动 54
三、生育率变化因素 55
第三节 死亡与死亡率 56
一、死亡人数与死亡率变动 56
二、死亡人口年龄性别差异 58
第四节 人口自然增长率 61
第五章 人口迁移与流动 64
第一节 人口迁移 65
一、组织迁移 65
二、正常迁移变动 65
三、迁移人口类型 68
第二节 人口流动 68
一、人口流动数量及特征 68
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 70
第六章 人口年龄构成 73
第一节 总人口年龄构成变动 74
一、人口普查(抽查)年龄构成 74
二、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和再生产类型 81
三、特殊年龄组人口 83
四、人口年龄金字塔 84
第二节 男女别年龄构成 85
一、少儿人口构成比例 85
二、成年人口构成比例 86
三、老年人口构成比例 87
第三节 老年人口 88
一、60岁以上老年人口 88
二、80岁以上高龄人口 89
三、面临的问题和压力 89
第七章 人口性别构成 91
第一节 总人口性别比 92
一、50至60年代人口性别比变化 92
二、70至90年代人口性别比变化 93
三、2000年以来人口性别比变化 95
第二节 分年龄段人口性别比 97
一、各年龄段人口性别比变化 97
二、分年龄段人口性别比变化特点 98
第三节 城乡及流动人口性别比 99
一、城乡人口性别比变化 99
二、流动育龄人口性别比变化 99
第四节 出生人口性别比 100
一、出生人口性别比变化 100
二、分孩次出生人口性别比变化 101
第八章 人口素质 102
第一节 身体素质 103
一、先天因素变化 103
二、后天环境影响 105
三、体育事业发展 108
四、人口死亡率下降 110
五、人口平均寿命延长 110
第二节 文化素质 112
一、中小学教育发展 112
二、拥有文化程度人口 115
三、大中专院校录取学生 117
四、文盲、半文盲人口 118
五、成人识字扫盲 119
六、受教育女性人口 120
七、幼儿教育 122
第三节 思想素质 122
第九章 劳动人口及其就业 127
第一节 劳动人口 128
一、劳动人口数量 128
二、年龄构成 129
三、性别构成 129
四、城乡差异 130
第二节 劳动人口就业 130
一、劳动就业状况 130
二、计划经济时期就业结构 131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就业结构变化 132
第三节 就业人口构成 134
一、性别构成 134
二、年龄构成 135
三、文化素质 136
第四节 就业人口收益及负担 137
一、农业劳动收益及负担 137
二、非农业劳动收益及负担 138
第十章 婚姻与家庭 139
第一节 婚姻状况 140
一、婚姻状况变化 140
二、婚姻的城乡差异 141
三、初婚年龄 144
四、结婚率和离婚率 146
第二节 家庭状况 147
一、家庭数量 147
二、家庭规模 149
三、家庭结构 151
第三节 姓氏 154
一、姓氏构成 154
二、姓氏分布 157
第十一章 人口分布 161
第一节 人口行政区分布 162
一、乡镇人口分布 162
二、乡镇人口密度 165
三、人口城乡分布 169
第二节 人口自然区分布 169
一、自然区人口分布 169
二、自然区人口密度 170
第三节 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172
第十二章 人口城镇化 173
第一节 城镇人口概况 174
一、发展变化 174
二、从业构成 178
三、县城与乡镇城镇人口比重 182
第二节 城镇化基本特点 182
一、城镇化发展缓慢 182
二、内在质量不高 182
三、城镇化水平受地域环境制约 183
四、城镇人口中贫困面较大 184
第三节 影响城镇化的因素 184
一、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是推进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184
二、资源开发及工业发展带动人口城镇化 184
三、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助推人口城镇化 184
四、客观条件制约城镇化步伐 185
第十三章 人口与资源环境 186
第一节 人口与经济发展现状 187
第二节 人口与资源环境 189
一、资源现状及特征 189
二、自然环境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191
三、人口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93
四、自然环境治理保护 193
第十四章 计划生育 196
第一节 计划生育发展过程 197
一、酝酿提出阶段(1949—1958年) 197
二、宣传试行阶段(1959—1972年) 197
三、全面开展阶段(1973—1983年) 197
四、深入发展、实现“三为主”阶段(1984—1999年) 198
五、基本稳定低生育水平阶段(2000—2009年) 199
第二节 计划生育组织机构 200
一、县、乡、村组织机构 200
二、县人口计生工作机构 201
三、计划生育协会 203
第三节 计划生育政策措施 204
第四节 计划生育宣传教育 209
一、宣传教育工作发展 209
二、宣传教育效果 211
第五节 节制生育措施 212
第六节 计划生育成效 214
一、计生率及节育率 214
二、计划生育工作成绩 215
三、计划生育社会效益 216
第十五章 计生技术服务与生殖健康 218
第一节 技术服务与经费保障 219
一、技术服务机构 219
二、技术服务人员 220
三、技术服务项目 222
四、技术服务设备 222
五、计划生育经费投入 223
第二节 生殖健康 224
一、医药卫生事业发展 224
二、生殖健康工作 225
第十六章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 229
第一节 利益导向政策 230
一、计划生育救助 230
二、相关部门优惠政策 232
三、优待奖励与社会保障 232
四、优惠政策经费保障 236
第二节 社会救济 237
一、自然灾害救济 237
二、抚恤 238
三、社会救助 239
第十七章 人口管理与统计 241
第一节 人口管理 242
一、户口管理 242
二、人口计生管理 244
第二节 人口统计 244
一、人口统计工作 244
二、人口抽样调查 245
第三节 计划生育业务管理 247
一、统计报表 247
二、乡(镇)业务管理 249
三、村级业务管理 250
四、自管小组长业务管理 250
第四节 人口普查 250
一、第一次人口普查 250
二、第二次人口普查 251
三、第三次人口普查 251
四、第四次人口普查 251
五、第五次人口普查 252
第十八章 人物 254
第一节 人物简介 255
一、受省部级表彰奖励的县乡领导干部 255
二、县人口计生主管部门历任主要负责人 256
第二节 人物表 258
附录 263
1.环县革命委员会关于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规定(节录) 264
2.环县计划生育工作十条规定 266
3.中共环县委员会 环县人民政府关于认真做好农村纯女户优待照顾工作的规定(节录) 268
4.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270
5.中共甘肃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甘肃省监察厅 甘肃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共产党员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纪律处分的暂行规定 276
6.中共甘肃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 甘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干部提拔任用中做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规定情况审核工作的通知 279
7.甘肃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281
8.人口计生委 财政部 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方案(试行) 293
9.人口计生委 财政部 全国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试点方案 299
后记 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