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投镇志》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机投镇志编纂委员会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220049137
  • 页数:533 页
图书介绍:

序 1

凡例 1

概述 1

大事记 7

第一篇 地域与建置 38

第一章 地域 38

第二章 建置 39

第三章 地名考释 42

第一节 地名 42

第二节 重要地名考释 45

第四章 村社 48

第一节 九架车村 48

第二节 花龙门村 50

第三节 万寿桥村 51

第四节 半边街村 52

第五节 潮音村 53

第六节 果堰村 54

第七节 吉福村 55

第八节 晋阳村 56

第九节 沙堰村 59

第十节 机投村 61

第二篇 自然地理 63

第一章 位置、面积 63

第二章 地貌、土壤 63

第一节 地貌 63

第二节 土壤 64

第三章 河流、水碾 67

第一节 河流 67

第二节 水碾 69

第四章 气候 69

第一节 四季特征 69

第二节 气象要素 70

第五章 自然灾害 71

第一节 洪灾 71

第二节 旱灾 72

第三节 风灾 72

第四节 雹灾 72

第五节 虫灾 73

第六节 雷电 73

第七节 霜冻 73

第八节 绵雨 73

第六章 资源 74

第一节 家畜、家禽 74

第二节 野生动物 75

第三节 观赏动物 75

第四节 水生动物 75

第五节 虫类 75

第六节 植物 75

第三篇 人口 77

第一章 人口数量及变化 77

第一节 人口数量 77

第二节 人口增长的几个阶段 79

第二章 人口构成 81

第一节 民族构成 81

第二节 文化构成 81

第三节 年龄构成 82

第四节 姓氏构成 83

第五节 人口行业和职业结构 84

第六节 台胞、台属 85

第三章 计划生育 86

第一节 基本国策 86

第二节 机构的设置与管理 86

第三节 工作成效 87

第四篇 政治军事 90

第一章 乡政权设置 90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政权设置 90

第二节 建国后的政权设置 92

第三节 机投镇(乡)历届领导的任命和选举 95

第二章 党团组织 99

第一节 中共机投镇(乡)组织 99

第二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 107

第三节 机投镇(乡)团组织 111

第三章 政权 115

第一节 人民代表 115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117

第三节 人大主席团 119

第四章 民政、政法 120

第一节 民政 120

第二节 政法 126

第五章 群团·社团 130

第一节 建国前的党团及社会组织 130

第二节 农会、贫下中农协会 133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 135

第四节 中国少年先锋队 143

第五节 残疾人协会 145

第六节 老协会和退管小组 146

第七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 148

第六章 军事 151

第一节 建国前的地方武装 151

第二节 建国后的地方武装 152

第三节 驻镇军事单位——武警四川总队第五支队教导队 160

第七章 文化大革命 161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初期 161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中的主要活动 163

第三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66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 170

第五篇 经济 171

第一章 土地制度及生产组织 171

第一节 建国前的土地制度 171

第二节 建国后的生产组织及其变化 173

一、土地改革 173

二、互助组 174

三、农业生产合作社 175

四、人民公社 175

五、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77

六、农业学大寨 178

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80

第二章 农业生产的基本建设 186

第一节 农田建设 186

第二节 水利建设 187

第三章 耕作制度的变革 189

第一节 建国前的耕作制度 189

第二节 建国后耕作制度的变革 191

一、栽种双季稻 191

二、栽种“三秋”作物 193

第四章 耕作工具的改革 194

第一节 建国前的耕作工具 194

第二节 建国后耕作工具的改革 194

第五章 农产品种的改良 196

第一节 建国前的粮油品种 196

第二节 建国初的粮油品种 197

第三节 六十年代粮油品种的改良 197

第四节 七十年代后的粮油品种 198

一、大力推广“三系”杂交水稻 198

二、改良绵阳系列小麦品种的推广应用 198

三、杂交油菜的推广应用 199

第六章 农业结构 200

第一节 蔬菜 200

第二节 肥料 201

第三节 花卉、竹木 202

第四节 植树造林 204

第五节 粮食作物 206

第六节 经济作物 211

第七节 家禽家畜 214

第八节 养蜂 218

第九节 水产 218

第十节 水果 219

第十一节 食用菌 219

第十二节 编织 220

第十三节 农副产品加工 221

第十四节 植物保护 222

第十五节 牲畜疾病的防治 225

第七章 工业 226

第一节 建国前的手工业 226

第二节 建国后的工业 227

第三节 驻镇工厂 229

一、成都铁路通信设备工厂 229

二、君得力鞋业公司 229

三、东风开关板厂 230

第八章 乡镇企业 230

第一节 乡镇企业的开办 230

第二节 乡镇企业的发展 232

第三节 乡镇企业结构 236

第四节 建筑施工队伍的管理 237

第五节 乡镇企业的名优产品 240

第六节 骨干乡镇企业 240

第七节 重点乡镇企业 241

第九章 交通·邮电·能源 244

第一节 建国前的交通 244

第二节 建国后的交通 244

第三节 人力、兽力运输 245

第四节 机动车运输 245

第五节 道路·桥涵 246

第六节 邮电通讯 251

第七节 电力 253

第十章 商业 255

第一节 建国前的商业 255

第二节 建国后的商业 256

第三节 机投供销合作社 256

一、农民入股统计 257

二、供销合作社 257

第四节 小商小贩的合营合作 261

一、综合商店、合作食堂 261

二、农村代销店 262

第五节 八十年代后的商业 264

第六节 商业网点分布 264

第七节 粮油交易 265

第八节 晋阳综合市场 268

第九节 房地产开发 269

一、交大花园 269

二、红运花园 269

三、皇家花园 270

四、名流花园 270

五、中央花园 270

第十节 旅游业 273

一、晋竹园 273

二、桃园 273

第十一章 经济效益 274

第一节 农村经济收入 274

第二节 乡镇企业总收入 275

第三节 经营层次与农民所得 275

第四节 收益分配 275

第五节 经济生活 277

第十二章 财税、金融 279

第一节 财政 279

第二节 税务 281

第三节 金融 284

一、货币 284

二、机投信用合作社 287

三、中国农业银行机投分理处 292

四、中国银行双流支行机投分理处 293

五、机投镇农村合作基金会 293

六、民间金融 298

第六篇 精神文明 300

第一章 精神文明建设 300

第一节 思想建设 300

第二节 法制建设 301

第三节 “三优一学”活动 303

第四节 评选“三户” 304

第五节 社会新风 305

第二章 各级各类奖励 307

第七篇 文化科技 323

第一章 文物古迹 323

第一节 遗迹 323

一、诸葛亮故居 323

二、前蜀梅苑 324

三、保国观 325

四、武侯祠 326

五、锦官城 326

第二节 古迹 327

一、潮音寺 327

二、白果庙 328

三、九龙庙 328

四、九壁村 328

五、花林坊 328

六、跳鱼田 329

七、杨旭墓 329

第二章 科技 329

第一节 科技机构 329

第二节 科技队伍 331

第三节 科技活动 333

第四节 驻镇科研单位 344

第三章 群众文化 345

第一节 民间文艺活动 345

一、吹鼓 345

二、薅秧歌 345

三、川剧 345

四、灯舞 346

五、秧歌 腰鼓 346

六、评书 346

第二节 文化设施 346

一、文化站 346

二、文化室 348

第三节 广播、电视、录像 349

第四节 体育 350

第五节 电影 351

第六节 图书供应 351

第七节 个体图书租赁 351

第八节 文化市场管理 352

第八篇 教育 353

第一章 建国前的教育 353

第一节 概况 353

第二节 私塾 354

第三节 保校 357

第四节 中心小学 358

第五节 抗战时期教育 360

第六节 成公中学 360

第二章 建国后的教育 361

第一节 办学概况 361

第二节 管理机构 367

第三节 教育制度和教育方针 368

第四节 学制设置 368

第五节 勤工俭学 369

第六节 教师的培训、考核和待遇 370

第七节 幼儿教育 372

第八节 小学教育 375

第九节 中学教育 389

第十节 成人教育 397

第十一节 民办教育 400

第十二节 其他教育 404

第十三节 “五七”教育革命 404

第十四节 “普初”和“普九”教育 406

第十五节 驻镇学校 409

一、东方动力职工大学 409

二、四川广播电视大学教学中心 413

三、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艺术学院、四川省广播影视艺术专修学院 416

四、华西经贸学校 419

第九篇 医疗卫生 423

第一章 医疗 423

第一节 建国前的医药状况 423

第二节 建国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424

第三节 成都市武侯机投医院 425

第四节 村医疗站和个体诊所 428

第二章 疾病的预防 430

第一节 防疫工作的开展 430

第二节 爱国卫生运动 432

第三节 血吸虫病的防治 435

第四节 地方病的防治 437

第五节 饮水卫生 439

第六节 食品卫生 440

第七节 妇幼保健 441

第十篇 城乡建设 442

第一章 建国前后的机投场镇 442

第二章 城镇建设 444

第一节 基础设施建设 444

第二节 配套设施建设 450

第三章 环境保护 454

第四章 农房改造 455

第五章 国土管理 456

第一节 政策宣传 456

第二节 清理土地 456

第三节 严格土地审批程序 457

第十一篇 社会 458

第一章 生活习俗 458

第一节 衣食住行 458

第二节 婚丧嫁娶 461

第三节 修房造屋 464

第四节 生产习俗 464

第五节 节日 467

第六节 礼仪 472

第七节 社会新风尚 474

第二章 歌谣、谚语、方言、歇后语 479

第一节 歌谣 479

第二节 谚语 484

第三节 方言 494

第四节 歇后语 511

第十二篇 人物 518

第一章 人物传 518

孙良臣 518

李嘉华 521

第二章 人物表 522

第一节 党、政、军、企事业领导干部名录 522

第二节 专家、学者和科技人才表 524

第三节 专业学会 525

第四节 大专毕业生 526

第五节 先进模范人物 528

第六节 革命烈士英名录 530

编后记 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