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景篇:从工业社会走向生态社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的愿景目标 1
第一专题 从工业社会走向生态社会的理论依据 2
第一章 生态社会的概念界定与内涵绎析 2
第一节 生态社会概念源流探析 2
一、“社会”概念中的生态元素 2
二、当代人憧憬中的新型社会形态 5
三、生态社会概念研究概述 8
第二节 生态社会的概念与内涵特征界定 10
一、生态社会的概念与构成要件 10
二、生态社会的衡量条件与内涵要求 12
三、生态社会的根本性特征 16
第二章 生态社会建构的文化渊源 21
第一节 闪耀着生态智慧的中国文化元典 21
一、人类文明史的本质是自然生态演变史 21
二、《老子》集中体现中国古代先贤的生态智慧 23
第二节 老子生态智慧精华举凡 24
一、“道法自然”与生态系统平衡发展 24
二、“万物自化”与社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27
三、“知常曰明”与生态系统各组分适度增长 29
四、“知足不辱”与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32
五、“去奢崇俭”与生态位调整优化 34
第三章 社会生态化演进的理论依据 37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社会生态化发展的理论先河 37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理论的产生 37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理论的核心体系 39
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理论的突出特征 43
四、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理论的当代意义 45
第二节 生态社会主义对生态社会构建的理论贡献 49
一、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与性质辨析 49
二、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价值 52
三、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时代意义 58
四、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局限性 63
第四章 走向生态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65
第一节 人类社会必然走向生态文明社会的依据 65
一、文明形态演进昭示的历史必然性 65
二、熵定律提供的历史逻辑依据 69
三、可持续发展潮流昭示的现实必然性 71
四、生态文明社会的根本性特征 73
第二节 推进经济社会生态化进程的艰巨性 75
一、对人类文明进程历史惯性的超越 75
二、对近现代文明观的全面反思 76
三、人类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83
四、我国现阶段生态文化的主要特征 90
路径篇:发展循环经济——经济社会生态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93
第二专题 经济系统生态化的实现路径与技术模式 94
第五章 产业系统生态化演进的理论与实践 94
第一节 循环经济核心原则与主要理论 94
一、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 94
二、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95
三、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研究 98
第二节 发达国家推进循环经济的经典模式 100
一、德国从政府推进到民众觉醒 101
二、日本从制度建设到体系构成 104
三、法国让天空再次湛蓝 107
第三节 建设循环型社会的经验借鉴 110
一、可资借鉴推广的成功经验 110
二、可资引进效仿的成熟模式 111
三、我国与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差异性比较 114
第六章 循环经济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116
第一节 我国循环经济的兴起与成就 116
一、我国从环境保护到推进循环经济的演变 116
二、我国循环经济建设的典型示范 117
第二节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任务依然艰巨 126
一、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的非持续局面依然存在 126
二、导致生态环境污染持续加重的因素依然存在 127
第七章 制度建设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石 130
第一节 循环经济制度建设的理论依据 130
一、外部性理论与生产成本界定 130
二、外部性矫正与政府管制目标 131
三、外部性矫正与排污权交易 136
四、新制度经济学与循环经济三层次制度安排 139
第二节 当前循环经济制度建设的要点 141
一、分层级完善贯彻国家大法的实施细则 141
二、加快排污权交易法规制度建设 142
三、完善循环经济政策体系 142
四、循环经济税收政策的创新思路 143
第八章 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与模式 146
第一节 工业经济循环型发展的方向选择 146
一、生态工业的发端与特征 146
二、生态工业园是实现工业生态化的有效途径 148
第二节 工业领域循环经济建设模式选择 148
一、高新技术产业循环经济模式 148
二、煤炭产业循环经济模式 150
三、石油化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 153
四、电力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要点 155
五、盐化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关注点 158
六、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模式 159
七、传统特色产业循环经济模式 161
第三节 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的关键技术与标志性工程 164
一、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的关键技术 164
二、工业循环经济建设标志性工程 166
第九章 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路径与技术模型 168
第一节 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模式 168
一、生态农业的概念与内涵 168
二、生态农业的兴起 169
三、生态农业在我国从点到面的典型示范 171
四、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原理与主要特征 173
第二节 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路径与技术模型 174
一、适宜于陕西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174
二、五层级农业循环经济实践模式 183
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 187
第十章 服务业领域推进循环经济的模式与技术 190
第一节 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设模式 190
一、绿色餐饮业发展模式 190
二、绿色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 192
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 193
第二节 服务业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与标志性工程 195
一、服务业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 195
二、服务业循环经济标志性工程 196
第十一章 旅游产业生态化的技术模式与实现路径 198
第一节 以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为旨归的绿色旅游业 198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界定与兴起 198
二、生态旅游的属性与基本特征 199
第二节 旅游生态化的发展模式与典型项目 202
一、旅游业生态化的发展模式 202
二、以陕西为例的生态旅游项目举介 203
三、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环节与技术路线 206
第十二章 消费循环经济建设的模式与重点工程 208
第一节 消费循环经济的建设模式 208
一、消费循环模式 209
二、绿色消费模式 209
三、可持续消费模式 209
四、生态消费模式 210
第二节 促进消费循环发展的重点工程 211
一、社会环境优化工程 211
二、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工程 211
三、废物回收、加工再利用工程 212
范式篇:榆林高新区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生态化转型 215
第三专题 构建科学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经济生态化发展的战略定位 216
第十三章 支撑区域产业创新循环发展的基础与环境 216
第一节 支撑经济社会创新循环发展的空间优势 216
一、高新区具备支撑创新循环发展的能力 216
二、支撑高新区循环型创新发展的榆林经济区位条件 219
第二节 高新区推进产业循环创新发展的优势条件 220
一、支撑产业创新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 220
二、支撑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条件基本具备 223
三、支撑产业创新循环发展的政策管理机制基本健全 224
第三节 优势与瓶颈并存的产业发展条件 225
一、高新区产业发展的巨大成就 225
二、高新区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机遇与严峻挑战 228
三、高新区产业创新循环发展的制约因素 232
第十四章 引领发展方式转变 建构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 236
第一节 高新区产业创新循环发展的战略定位 236
一、基于榆林市经济发展阶段分析的发展理念定位 236
二、基于产业趋势分析的产业发展战略定位 238
第二节 支撑经济社会创新循环发展的功能定位 244
一、以“两个引领”带动全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244
二、以“三个转化”推进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 245
三、以“四个平台”支撑区域经济创新发展 246
第三节 高新区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发展原则 247
一、高新区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 247
二、高新区产业创新发展的基本原则 248
第四节 高新区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目标 249
一、高新区产业发展目标 249
二、高新区2011—2020年产业发展主要指标 250
第十五章 高新区建设的功能定位与空间布局 256
第一节 高新区建设功能定位 256
一、“一心”——总部经济中心 256
二、“两区”——高端综合服务区和高端产业示范区 256
三、“十园”——按产业集聚建设产业园区 257
第二节 高新区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 257
一、五大组团划分 257
二、九大产业板块划分 258
三、九个产业园区布局 260
第三节 煤化工集聚区发展定位与产业布局 262
一、煤化工集聚区产业发展战略定位 262
二、煤化工集聚区产业布局的原则 263
三、土地利用控制标准计算 264
四、煤化工南区产业用地划分 265
第四专题 以技术创新支撑产业创新发展——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目标与措施 267
第十六章 以建设总部经济为创新方向发展现代服务业 267
第一节 以科技服务引领现代服务业 267
一、现代服务业及其发展意义 267
二、高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和条件 269
三、高新区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定位 270
第二节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思路 271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 271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 271
第三节 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与主要项目 272
一、科技服务领域建设五个创新体系 272
二、金融商务服务领域主要项目 274
三、信息服务产业领域主要项目 274
四、现代物流服务领域主要项目 275
五、专业化商务服务领域主要项目 276
六、特色文化生活服务领域主要项目 276
第四节 规划建设能源化工产业中试基地 277
一、加快建设能源化工中试基地 277
二、“十二五”时期拟建的中试项目 277
第十七章 以资源节约为创新方向建设现代资源开采工业体系 280
第一节 资源开采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280
一、榆林煤炭开采产业发展现状 280
二、榆林煤炭开采产业科技创新的紧迫性 281
第二节 加快煤炭开采产业的创新发展 282
一、煤炭开采产业的发展目标 282
二、煤炭开采产业的创新发展方向 282
三、煤炭开采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任务 283
第十八章 以提升附加值为创新方向推进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延伸 285
第一节 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285
一、能源化工产业取得的成就 285
二、能源化工产业存在的问题 286
第二节 能源化工产业的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 286
一、能源化工产业的发展思路 286
二、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与生态效益目标 287
第三节 能源化工产业的创新发展方向 288
一、能源化工产业创新发展方向 288
二、能源化工产业链创新延伸方向 289
三、能源化工产业链生态链接 294
第四节 煤化工产业拟发展的重点项目与主要任务 296
一、煤化工产业链集成 296
二、围绕四大优势产业链布局能源化工项目 297
三、加速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的保障措施 303
第十九章 以优化结构为创新方向建设新型电力工业体系 304
第一节 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 304
一、新能源产业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 304
二、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方向 305
三、新能源产业重点项目布局与主要任务 306
第二节 推进煤转电清洁能源建设 308
一、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思路 308
二、清洁能源产业的创新发展方向 308
三、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309
第二十章 以技术创新为基点布局新材料和节能环保产业 310
第一节 新材料产业发展状态分析与发展思路 310
一、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 310
二、传统材料产业在榆林工业体系中的地位 310
三、高新区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311
第二节 积极发展新材料产业 312
一、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 312
二、新材料产业的创新发展方向 313
三、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与重点项目 314
四、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316
第三节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317
一、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思路 317
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方向 317
三、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领域 319
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319
第二十一章 以推进产业升级为创新方向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321
第一节 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基础与环境 321
一、装备制造业实现快速发展的环境机遇 321
二、“十一五”装备制造业突破性发展的成就 322
三、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23
第二节 高起点建设装备制造产业体系 324
一、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思路 324
二、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目标 326
第三节 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与产业链集成 327
一、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327
二、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集成 328
第四节 装备制造业的重点项目布局与主要任务 329
一、装备制造业的重点项目与布局 329
二、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330
第二十二章 紧扣惠民宗旨 积极发展特色都市工业 333
第一节 榆林高新区发展特色都市工业的环境与基础 333
一、现代都市工业及其价值意义 333
二、高新区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工业的紧迫性 334
三、高新区现代都市工业的发展基础 334
四、现代都市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336
第二节 构建特色都市工业产业体系 338
一、现代都市工业的发展定位 338
二、现代都市工业的发展目标 339
第三节 特色都市产业的重点领域与主要项目 339
一、突出特色,选择重点领域 339
二、特色都市产业的重点项目 343
三、高新区特色都市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344
四、特色都市产业发展的监管要求 346
第二十三章 推进农业现代化 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348
第一节 以国立农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 348
一、“都市农业”的概念与外部性效应 348
二、高新区农业产业发展思路 349
三、高新区农业产业发展目标 349
四、高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350
第二节 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与文化产业 352
一、榆林市旅游产业起飞的难点与机遇 352
二、榆林发展生态型文化旅游的资源优势 353
三、榆林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目标 355
四、生态旅游文化产业重点建设项目与主要任务 355
第五专题 榆林市兰炭产业循环型可持续发展专题研究 357
第二十四章 榆林市兰炭产业状态分析与发展思路定位 357
第一节 从“遍地冒烟”到清洁生产的历史演变 358
一、绝处求生——煤炭滞销催生兰炭产业 358
二、十年探索——打造兰炭产业清洁生产模式 359
三、蜕变重生——兰炭工业进入循环经济新阶段 362
第二节 榆林兰炭产业的发展成就与存在问题 363
一、兰炭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363
二、兰炭产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364
第二十五章 榆林兰炭产业发展规模与环境承载力研究 367
第一节 榆林兰炭产业发展规模定位研究 367
一、兰炭市场需求分析 367
二、煤炭资源及产能条件分析 369
三、兰炭产业生产规模确定 370
第二节 兰炭产业发展的生态占用与环境容量评价 371
一、兰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评价方法 371
二、兰炭产业污染源及排放分析 373
三、主要污染物防治的思路与措施 374
四、主要污染排放量测算 377
第三节 优化调整对生态占用与生态容量的影响 379
一、各类生态占用影响测算 379
二、兰炭产业总生态占用影响的变化 382
三、兰炭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对生态容量的影响评价 383
第四节 兰炭产业优化调整后的综合效益评价 384
一、兰炭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384
二、综合效益指标测算 386
机制篇:发挥政府引导服务职能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化循环型发展战略目标 389
第六专题 推进资源循环型社会建设的政府职能研究 390
第二十六章 强化科技创新服务对循环经济的支持 390
第一节 加快建设产业创新支持平台 390
一、建设开放的区域创新体系 390
二、强化企业自主创新推进机制 391
三、优化创新模式和成果转化通路 392
四、推进科技服务信息系统建设 393
第二节 建设多层级循环经济推进体系 394
一、构建区域循环经济产业链系统 394
二、强化产业闭合循环推进措施 395
三、建设公众循环经济意识教育推进机制 399
第二十七章 实现“十二五”战略目标的保障措施 403
第一节 优化生产要素配置 403
一、优化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政策 403
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404
第二节 加快优化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 407
一、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407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407
第三节 提升政府管理服务职能 408
一、完善考核体系 408
二、强化服务职能 409
主要参考文献 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