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和有生气的批评&杜国景 1
第一辑 观象 3
在场的文学批评为何“缺席”? 3
少些应景之作、快餐文章 8
阅读是否需要“转型升级” 11
《江门文艺》停刊说明了什么? 14
别让文艺评奖变了味 16
打造属于本土的文学“云梯” 18
自费出书为哪般? 21
广东80后文学评论方阵在崛起 24
少数民族文学的新气象 28
“打工文学”为何离打工者越来越远? 31
“发表才是硬道理” 34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 37
慢点儿写 40
文艺批评要敢于担当,敢讲真话 43
文艺创作要契合群众的文化需求 46
网络诗歌亟待确立评价标准 49
“万众欢呼”的诗就不是好诗吗? 52
从《贞女峡》看韩愈的诗美追求 60
坚守文学批评的价值观和审美理想 65
文艺评论版提升了报纸的文化品位 68
网络文学评论,岂一个“顶”字了得? 71
旧体诗:还是坚持两条腿走路好 74
“微诗歌”:以微显身照见光亮 77
身在生活更要“深入生活” 80
后工业时代下的乡土文学创作 84
文学批评“过剩”了? 88
清远当代乡土诗歌创作综述 91
新诗正在失去什么? 95
经过时间,让意义慢慢生成 100
第二辑 说文 107
文学批评家的责任伦理与盛气——读李建军文学评论集《文学还能更好些吗》 107
文学的见证——读李德南文学评论集《途中之镜》 111
从心灵感悟到精神同构——读张万林文学评论集《思想的野马》 115
心灵的体温与在场——读杨荣昌文学评论集《批评的体温》 119
对创作和评论的双重评论——读王美春文学评论集《诗文沧海探骊珠》 123
故乡的、文学的、女性的——读秦锦屏散文集《女子女子你转过来》 126
梦魂纵有也成虚——读刘景明散文集《青瓦流年》 130
以心灵的方式记录——读魈鸣散文集《那些温暖的乡野物事》 133
低语把我们带向广袤的静默——读李娟散文集《走夜路请放声歌唱》 137
迎面吹来故乡的风——读陈礼贤散文集《微笑的苹果》 140
回到花瓣的芳香——读周书浩散文集《失声者手记》 143
仰仗心灵的写作——读杨晓华散文集《留不住斜阳》 146
洗尽铅华见真淳——读陈忠实散文《不能忘却的追忆》 150
回到内心的故乡——读厉彦林散文《故乡啊,故乡!》 152
对善良人性的追寻——读胡玲小小说集《尘埃里的芳香》 155
此情无关风和月——读田冲长篇小说《迷局》 158
沉静中洞察人性——读宗璞短篇小说《琥珀手串》 161
来自生活拐角处的温暖——读高克芳短篇小说《陪妈妈去相亲》 165
视角与场景转换下的人性写真——读曹军庆中篇小说《下水面馆》 168
现实生活的隐喻——读亚明短小说集《幸福满天飞》 171
恢宏 大气 厚重 深沉——读张况《史诗三部曲》 174
批判式的心灵“交响曲”——读唐德亮抒情长诗《惊蛰雷》 179
独特视角下的当代诗歌景观——读孙琴安《中国诗歌三十年》 185
底层诗人研究的进展——读《王学忠诗歌研究论集》 188
内心的野渡——读牧之散文诗集《魂系高原》 191
荡漾于文本内外的时光——读孙卫卫《熊小雄成长记系列》 193
文学言语学研究的新收获——读刘安海《文学文本言语研究》 195
构建文学地图的“南方”维度——读陈超《城市化中的文学景观及精神向度》 199
大洋彼岸的东方亮剑——读华裔作家刘耀中《死亡的超越》 203
对网络文学的梳理和提升——读谭旭东《重构文学场:当代文化情境中的传媒与文学》 211
第三辑 对话 217
批评家的“胳膊肘”该往哪儿拐? 217
后记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