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产方式与民族的形成 1
一、生产方式概念 1
二、氏族和氏族联合体的采集渔猎生产方式 9
三、部落和部落联盟的游牧生产方式 14
四、氏族联盟、部落、部落联盟和民族的农耕生产方式 17
五、工业生产方式与近代民族的形成 27
六、不同生产方式基础上的民族交往 32
七、农耕化与工业化 47
第二章 从草场承包到草场整合 51
一、草场承包的困境 51
二、草场整合的基本内容 60
三、草场整合中家庭牧场的发展前景 68
四、草场整合后牧民权利保障 72
五、草场整合中基础设施整合 78
六、草场整合后畜牧业技术的创新 86
七、草场整合与草原生态建设 93
八、草场整合与人力资源整合 99
九、草场整合与经济组织建设 105
十、草场整合后畜产品市场开发 111
十一、草场整合后乌珠穆沁羊品牌建设 117
十二、草场整合中政府的作用 128
十三、草场整合是在草场承包基础上的制度创新 139
第三章 从草场租赁制整合到草场联营制整合 145
一、草场整合的两种形式:租赁制和联营制 146
二、草场租赁整合的特点与问题 148
三、联营制整合草场:浩·斯日古棱嘎查长的试验 153
四、从资本联合到劳动联合 163
五、合作牧场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新牧区经济 166
第四章 自给性农牧业生产方式与东乡族的贫困 171
一、对咀头村贫困原因的各种看法的评论 172
二、咀头村贫困的性质:货币缺乏型贫困 177
三、咀头村贫困的根源:自给但不能自足的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 180
四、贫困生态 186
五、微观贫困现象 193
六、对目前咀头村脱贫思路的评价 227
七、咀头村脱贫的根本出路:合作化与工业化 234
第五章 藏族自给性的高寒农业生产方式 238
一、青藏高原的地域性对农业的影响 238
二、藏语对藏族经济的影响 242
三、农业、牧业和采集业 247
四、藏传佛教寺院经济与世俗经济 251
五、民族心理在经济生活中的表现 255
六、经济的藏民族性与藏族经济矛盾 261
七、高寒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与艰难的现代化 266
八、高寒小农经济的贫困与脱贫 269
九、小农经济改造的理论思考 284
第六章 哈萨克族的农耕化与工业化 295
一、调研地点的选择 295
二、从集体牧业生产到集体农业生产方式的产生 297
三、哈萨克族的工业化 302
四、牧业、农业和工业三种生产方式的并存 305
第七章 鄂温克族自治旗“共进与持续”的工业化战略 330
一、煤电支柱产业与农牧林业基础产业的脱离 330
二、“共进”战略原则 340
三、“共进与持续”的旗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345
四、战略“共进”的重点 349
五、两步走战略步骤 356
六、“共进与持续”战略的力量部署 363
七、实现“共进与持续”的战略措施 371
八、对民族地区若干经济发展战略的评论 375
第八章 云南民族药产业化研究 380
一、发展云南民族药产业的经济社会意义 381
二、云南民族药作为支柱产业的根据 385
三、云南民族药产业化的基础和主要问题 388
四、关于制定云南民族药产业化中长期专项规划的初步考虑 393
第九章 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学思考 398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而不是政府和开发商 398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基础不是小农经济,也不是集体经济,而是合作经济 401
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不是单纯发展农业,而是发展工业,并且以工业改造农业 407
四、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不是乡村文明,而是城镇文明 411
第十章 民族区域经济与民族经济的失衡 416
一、民族区域经济与民族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417
二、民族区域经济的繁荣与民族经济发展的滞后 419
三、民族区域经济与民族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与后果 423
四、在民族区域经济繁荣的基础上促进民族经济发展 426
附录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429
一、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研究的社会条件和意义 429
二、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的主体性 432
三、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研究的方法 436
四、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