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文集:传记、演讲、随笔 下》PDF下载

  • 购买积分:2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美)杨振宇著
  • 出 版 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561717871
  • 页数:1077 页
图书介绍:

上册 1

编者的话 1

文一 忆我在中国的大学生活——《超晶格》(1945)一文之后记 1

文二 关于我的博士论文——《核反应》(1948)一文之后记 5

文三 初识李政道——《介子同核子》(1949)一文的后记 8

文五 向往普休斯顿——《粒子湮灭》(1950)一文之后记 15

文六 因为杜致礼……——《海森堡表象》(1950)一文之后记 18

文七 开始研究Ising模型——《二维Ising模型》(1952)一文之后记 20

文八 合作研究统计理论——关于《状态方程》(1952)两文的后记 24

文九 初访布鲁克海文实验室——《1952年5月5日致费米的信》之后记 28

文十 令我走火入魔的规范场——关于《同位旋守恒》(1954)两文之后记 31

文十一 优雅的四元数——《重粒子守恒》(1955)一文的后记 35

文十二 奇异粒子的理论解释——在第六次罗彻斯特会议(1956.4)上的报告(附:1982年为该文写的后记) 39

文十三 和李政道合作——《电荷共轭》(1956)一文之后记 53

文十四 获诺贝尔奖的论文产生经过——《宇称守恒问题》(1956)一文之后记 55

文十五 我们和Oehme(欧米)没能预见CP不守恒——《关于时间反演》(1957)一文之后记 63

文十六 吴健雄证实了宇称不守恒——《两分量理论》(1957)一文之后记 67

文十七 《量子力学中的多体问题》(1957)一文之后记 72

文十八 在颁发诺贝尔奖贺宴上的讲话(1957) 76

文十九 物理学中的宇称守恒及其他对称定律——在瑞典科学院的诺贝尔演讲(1957) 78

文二十 V-A耦合:β衰变的新篇章——关于《β衰变》(1958)一文的后记 92

文二十一 现代物理学中的对称原理(1959) 95

文二十二 苏联关注规范场研究——《全局对称性》(1961)一文的后记 103

文二十三 不随波逐流是极端重要的——《关于量子化磁通》(1961)一文的后记 105

文二十四 物理学的未来(1961) 108

文二十五 关于应用数学的教学和研究(1961) 113

文二十六 悼念马仕俊博士(1962) 120

文二十七 和李政道的最后的合作——《荷电矢量介子》(1962)一文的后记 122

文二十八 弱相互作用评述——在美国东部理论物理会上的演讲(1963) 125

文二十九 计算机与高能物理(1963) 129

文三十 贺奥本海默60寿辰(1964) 134

文三十一 中国根和美国籍——《临界点》(1964)一文的后记 137

文三十二 我和吴大峻合作的第一篇论文——《唯象分析》(1964)一文的后记 140

文三十三 在APS华盛顿会议上关于高能物理的讲话(1964) 143

文三十四 决定接受“爱因斯坦教授”职位——《关于高能大动量传输》(1965)一文之后记 146

文三十五 汤川秀树的贡献(1965) 149

文三十六 高能物理和科学选择的标准(1965) 151

文三十七 跳出象牙塔——《一维链(Ⅰ)》(1966)一文的后记 156

文三十八 关于重整化——《光子自能》(1966)一文的后记 159

文三十九 高能二体反应研究进展——在纽约石溪高能二体反应会议上的总结报告(1966) 161

文四十 在爱因斯坦邮票发行仪式上的讲话(1966) 163

文四十一 《在爱因斯坦邮票发行仪式上的讲话》(1966)一文的后记 165

文四十二 奥本海默的悲剧——《关于高能散射的几点注记》(1967)一文的后记 167

文四十三 蓬勃发展的规范场理论——《经典同位旋规范场方程的一些解》(1967)一文之后记 169

文四十四 通向新的数学方法——《δ函数互作用》(1967)一文的后记 172

文四十五 牢固的基础十分有用——《一维玻色系统的热力学》(1969)一文之后记 173

文四十六 《高能碰撞中的有限碎片假说》(1969)一文之后记 175

文四十七 高能强子——强子碰撞——在“粒子理论基本问题”基辅会议(1970年8月)上的报告 177

文四十八 我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感想(1970) 183

文四十九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物理的印象——与美国《今日物理》编辑卢伯金的谈话(1971) 190

文五十 戴高乐式的访问(1972) 196

文五十一 当代基本粒子物理中的某些概念(1972) 199

文五十二 父亲杨武之——在杨武之先生追悼会上的讲话(1973) 208

文五十三 《pp碰撞的不透明度》(1973)一文的后记 210

文五十四 我钦佩数学的美和力量——《规范场的积分形式》(1974)一文之后记 212

文五十五 纤维丛支持了规范场——《不可积相因子》(1975)一文的后记 215

文五十六 哀悼周恩来总理(1976) 217

文五十七 中美科技交流对中国科学家的意义(1976)(附:《中美科技交流对中国科学家的意义》一文之后记) 220

文五十八 在李昭辉追悼会上的讲话(1977)(附:《在李昭辉追悼会上的讲话》一文之后记) 224

文五十九 磁单极、纤维丛和规范场(1977) 228

文六十 和复旦大学的合作——《规范场论的某些问题,Ⅱ》(1977)一文之后记 245

文六十一 从历史角度看四种相互作用的统一——在上海物理学会的演讲(1978) 246

文六十二 磁单极理论进展(1978)——在东京第19次国际高能物理会议上的报告 272

文六十三 建造友谊桥梁的责任(1979) 279

文六十四 几何学和物理学——在耶鲁撒冷爱因斯坦诞辰100周年纪念会(1979年3月)上的演讲 281

文六十五 中国现代化及其他(1979)——答香港《明报》记者问 293

文六十六 《於梨华作品集》序(1979) 304

文六十七 爱因斯坦对理论物理的影响(1979)(附:《爱因斯坦对理论物理的影响》一文之后记) 305

文六十八 爱因斯坦和现代物理学——在香港大学的演讲(1980年1月3日) 319

文六十九 在广州粒子物理理论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80) 337

文七十 巨型加速器对物理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338

文七十一 磁单极与纤维丛——在罗马林赛研究院讨论会上的演讲(1980年6月) 343

文七十二 强子碰撞的几何模型——在广州理论粒子物理会议上的报告(1980) 348

文七十三 对称与20世纪物理学——在香港中文大学的演讲(1982.1.21) 355

文七十四 对于中国科技发展的几点想法(1982) 374

文七十五 在石溪对中国访问学者的演讲(1982) 378

文七十六 分立对称性P.T和C(1982) 383

文七十七 科学人才的志趣、风格及其他——在美国和复旦大学倪光炯教授的谈话 405

文七十八 自旋(1982) 420

文七十九 关于怎样学科学的一些意见——对香港中学生的谈话(1983.2.19) 425

文八十 读书教学四十年(1983) 439

文八十一 在“中国知识分子与国家前途”演讲会上的讲词(1983) 453

文八十二 诗三首(附:英译中国古典诗句二) 462

文八十三 谈谈学习方法——在美国戴维斯和中国访问学者和留学生的谈话(1984年1月21日) 466

文八十四 21世纪可能是中国的世纪——在北京大学接受名誉教授仪式上的讲话(1984年12月27日) 470

文八十五 创造与灵感——在香港中文大学与杜渐先生的谈话(1985年1月7日) 472

文八十六 关于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1985) 479

文八十七 韦耳对物理学的贡献(1985) 480

文八十八 对汤川秀树1935年的论文的评价 501

文八十九 关于中国科技的发展(1986) 504

下册 507

文九十 谈谈物理学研究和教学——在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的五次谈话(1986.5.27—6.12) 507

文九十一 重视科学传统——在南开大学接受名誉教授仪式上的讲话(1986.6.6) 524

文九十二 关于物理学的研究方向——与南开大学物理系部分教师的谈话(1986.6.7) 527

文九十三 几位物理学家的故事——在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的演讲(1986) 530

文九十四 王淦昌先生与中微子的发现 560

文九十五 赵忠尧与电子对产生和电子对湮灭 572

文九十六 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及教育问题——与(新加坡)潘国驹谈话记录 586

文九十七 上穷碧落下微尘——接受香港专栏作家张文达访谈(1987.1) 596

文九十八 经济发展、学术研究和文化传统——答《新加坡新闻》记者问(1987年1月) 616

文九十九 关于东方传统与科技发展——接受(新加坡)潘国驹访谈记录(1987年1月) 623

文一百 高温超导与中国高科技——与香港《明报月刊》记者欧阳斌的谈话记录(1987) 631

文一百零一 负一的平方根、复相位与薛定谔 636

文一百零二 一个真的故事 651

文一百零三 我对统计力学和多体问题的研究经验 654

文一百零四 宁拙毋巧——和(新加坡)潘国驹谈中国文化(1988年1月) 667

文一百零五 21世纪的中国靠你们来建设(1988) 676

文一百零六 在统计力学领域中的历程(1988) 680

文一百零七 对称和物理学 687

文一百零八 现代物理和热情的友谊 705

文一百零九 陈省身和我(1991)(附:陈省身:我和杨家两代的因缘) 709

文一百一十 关于中国现代科学史研究——和华东师范大学张奠宙教授的谈话(1991) 716

文一百一十二 关于神童 752

文一百一十三 陈省身、杨振宁、李政道、李远哲在清华(新竹)论学(1992) 754

文一百一十四 关于理论物理发展的若干反思 769

文一百一十五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 782

文一百一十六 邓稼先(1993) 797

文一百一十七 吴大猷先生与物理(1994) 805

文一百一十八 接受香港电台记者的访问记录 810

文一百一十九 施温格 820

文一百二十 华人科学家在世界上的学术地位——和华东师范大学张奠宙教授的谈话(1995) 825

文一百二十一 关于治学之道——在上海交通大学对大学生的演讲(1995) 837

文一百二十二 美与物理学(1997) 841

文一百二十三 从国耻讲起 854

文一百二十四 父亲和我 857

附录一 家世亲情 871

刘秉钧:杨振宁家世述略 871

杨振平:父亲与大哥 881

杨振汉:家 家教 教育 889

杨振玉:父亲、大哥和我们 905

附录二 师友之忆 914

赵午(Alex Chao):终生的幸运 914

郑洪(Hung Cheng):“50年代的天下是杨振宁的” 916

陈省身(Shiing-Shen Chern):六十余年的友谊 919

邹祖德(T.T.Chou):杨振宁教授 921

朱经武(C.W.Chu):杨振宁对我的影响 926

黄克孙(Kerson Huang):回忆在普林斯顿的岁月 928

李炳安,邓越凡(Bing-An Li and Yuefan Deng):杨振宁 933

聂华桐(H.T.Nieh):我所知道的杨振宁 955

B.塞兹兰(Bill Sutherland):杨振宁对我的?教育(1966—1969) 971

E.泰勒(Edward Teller):一点回忆 975

丁肇中(Samuel C.C.Ting):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杨振宁 977

约翰·托尔(J.S.Toll):杨振宁教授在一所大学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980

吴健雄(Chien-Shiung Wu):贺杨振宁教授70寿辰 987

吴大峻(Tai Tsun Wu):杨振宁教授和我 990

附录三 记者报道 996

卓有成效的合作——在上海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的报道(1978年8月) 996

科技人才培养和学校、科研机构的管理——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演讲的报道(1980年3月) 1002

谈人才培养——在美国与《光明日报》记者的谈话(1982年4月) 1005

研究工作与研究生的学习态度——在广州中山大学演讲的报道(1986年7月) 1008

浅谈宇称不守恒和规范场——徐迟在美国石溪杨振宁办公室访问记(1986年11月) 1011

杨振宁教授谈传统文化 1017

杨振宁谈我国新时期的人才培养 1019

杨振宁和他的规范场(1995) 1035

附录四 1040

杨振宁科学论文英文目录(1944—1980) 1040

已出版的有关杨振宁的书 1066

中英文人名译名对照表 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