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研究: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为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冯方祥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
  • 页数:542 页
图书介绍: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 研究思路 2

第2章 欠发达民族地区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4

2.1 国内外关于“欠发达”的理论 4

2.1.1 国外理论 4

2.1.2 国内理论 5

2.2 “欠发达”的内涵 5

2.2.1 “欠发达”概念的特点 5

2.2.2 “欠发达”内涵包含以下几个层面 6

2.3 欠发达地区的界定 7

2.3.1 国内外关于欠发达地区界定的方法 7

2.3.2 “欠发达地区”界定指标的选取方法 8

2.4 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特征 9

2.4.1 国外对欠发达地区的研究 9

2.4.2 欠发达地区的普遍特征 10

2.4.3 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基本特征 11

2.5 欠发达地区开发理论概述 13

2.5.1 区域经济学关于欠发达地区开发的理论 13

2.5.2 发展经济学关于欠发达地区开发的理论 18

2.5.3 福利经济学关于欠发达地区开发的理论 20

2.6 区域发展战略概述 21

2.6.1 区域发展的空间组合战略 21

2.6.2 区域发展的优势导向战略 23

2.6.3 区域发展的技术创新战略 24

2.6.4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25

2.6.5 初级产品出口、进口替代与出口替代发展战略 27

2.6.6 满足基本需求与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 29

2.7 区域梯度发展理论概述 31

2.7.1 区域梯度发展的内涵 31

2.7.2 梯度开发理论 31

2.7.3 梯度理论相关的区域开发模式 33

2.8 欠发达民族地区发展的后发优势 35

2.8.1 后发优势概论 35

2.8.2 欠发达民族地区的后发优势 39

2.8.3 欠发达民族地区实现后发优势的原则 44

2.8.4 欠发达民族地区实现后发优势的条件 44

第3章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分析 48

3.1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历史过程 48

3.1.1 建国以前国民经济布局 48

3.1.2 建国后国家的区域战略及投资分布 51

3.1.3 改革开放以前东西部社会发展状况 56

3.1.4 改革开放以后东西部社会发展状况的变化 57

3.2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60

3.2.1 自然条件方面的原因 60

3.2.2 历史方面的原因 60

3.2.3 社会方面的差异 61

3.2.4 体制转换的时间和地区差异因素 61

3.2.5 开放政策差异因素 62

3.3 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 63

3.3.1 我国民族地区发展取得的成就 63

3.3.2 我国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 64

3.3.3 发展民族区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66

3.4 民族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70

3.5 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根本途径 71

3.5.1 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 71

3.5.2 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协调 72

3.5.3 调整完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72

3.5.4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形成区域经济整合发展态势 73

第4章 欠发达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析要 74

4.1 欠发达地区 74

4.1.1 我国欠发达地区形成原因 74

4.1.2 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分类 76

4.1.3 我国欠发达地区分布 78

4.2 民族地区发展分析 80

4.2.1 我国民族地区分布 80

4.2.2 少数民族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 86

4.2.3 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 88

4.3 欠发达地区与民族地区的地域交叉 91

4.4 我国经济区位的划分 93

4.5 经济发展的含义 96

4.6 社会全面发展的内涵 97

4.7 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系 99

4.7.1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99

4.7.2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提出的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 99

4.7.3 “十一五”规划中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101

4.8 欠发达民族地区社会全面发展 103

4.8.1 欠发达民族地区的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 104

4.8.2 欠发达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108

4.8.3 欠发达民族地区卫生事业的发展 111

4.8.4 欠发达民族地区的人口发展 113

4.9 欠发达民族地区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途径 116

第5章 政府行为与区域规划 119

5.1 区域规划概述 119

5.1.1 规划的概念 119

5.1.2 区域规划的任务 119

5.1.3 区域发展、区域开发与区域规划 121

5.1.4 区域规划常用的理论方法 122

5.2 区域规划的程序 127

5.2.1 确定规划区域的性质和范围 127

5.2.2 区域基础资料的搜集 129

5.2.3 区域基础资料的分析 129

5.2.4 确定区域发展战略 142

5.2.5 编制各项规划方案 144

5.2.6 规划方案的评估和选优 150

5.3 区域规划对于欠发达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性 150

5.4 欠发达民族地区创新的区域规划 152

5.4.1 欠发达民族地区创新的区域规划依据 152

5.4.2 欠发达民族地区创新的区域规划原则 155

5.4.3 欠发达民族地区创新的区域发展目标 157

5.5 政府行为在欠发达民族地区的特殊作用 158

5.6 国外对欠发达地区开发的经验教训 160

5.6.1 国外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经验 160

5.6.2 国外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教训 171

5.7 我国政府的民族观点和民族思想 173

5.7.1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 173

5.7.2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思想 174

5.7.3 我国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政策 177

第6章 呼伦贝尔区域规划创新 183

6.1 呼伦贝尔概况 183

6.1.1 地理、人口、行政区划 183

6.1.2 呼伦贝尔市的民族组成 184

6.1.3 呼伦贝尔市的经济区划分 184

6.1.4 呼伦贝尔市的民族政策 185

6.2 呼伦贝尔区域综合分析 189

6.2.1 经济区位 189

6.2.2 生态环境 190

6.2.3 产业结构 195

6.2.4 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分析 196

6.2.5 资源优势 197

6.2.6 制约因素 204

6.3 呼伦贝尔发展战略 204

6.3.1 呼伦贝尔规划指导思想 204

6.3.2 呼伦贝尔发展目标 205

6.3.3 呼伦贝尔经济布局规划 207

6.4 呼伦贝尔产业发展重点 209

6.4.1 能源和重化工基地 209

6.4.2 绿色农产品产业化基地 211

6.4.3 生态民俗旅游胜地 212

6.4.4 进出口产品加工基地 214

6.4.5 积极培育特色产业 215

6.5 呼伦贝尔基础设施规划 216

6.5.1 铁路设施 216

6.5.2 公路设施 216

6.5.3 水利设施 217

6.6 呼伦贝尔社会事业规划 218

6.6.1 教育事业 218

6.6.2 医疗卫生 222

6.6.3 文化体育 223

6.7 呼伦贝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226

6.7.1 保护目标 226

6.7.2 环境改善 227

6.7.3 生态建设 229

6.7.4 循环经济 231

第7章 呼伦贝尔美丽与发展双赢述要 232

7.1 呼伦贝尔“十一五”:抓住机遇、蓄势突破、跨越发展的五年 232

7.2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精心谋划呼伦贝尔市“十一五”发展蓝图 235

7.2.1 把握形势,明确背景,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总目标 236

7.2.2 坚持原则,理清思路,贯穿科学发展观这条主线 238

7.2.3 重点突破,周密规划,突出“打造三大基地、构建和谐呼伦贝尔”这个总任务 241

7.3 关注经济引擎,承接产业转移,有效构筑全市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 250

7.3.1 长三角地区发展及规划编制基本情况与启示 250

7.3.2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现状与呼伦贝尔市承接产业转移启示 252

7.3.3 打造呼伦贝尔经济发展核心区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256

7.4 在东北区域整体中获得存在与发展的全部要义 267

7.5 打造五大基地,实现四个对接,在呼应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实现呼伦贝尔历史新跨越 269

7.5.1 呼伦贝尔市概况 269

7.5.2 呼应和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现实可能 271

7.5.3 呼伦贝尔在东北经济区的战略定位 273

7.5.4 呼应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对策选择 275

7.6 呼伦贝尔市“十一五”规划需要重点关注的战略性问题 279

7.6.1 进一步关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的一系列新的提法 279

7.6.2 进一步关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问题 279

7.6.3 进一步关注长期发展能力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280

7.6.4 进一步关注产业互动问题尤其是工业反哺农牧业问题 281

7.6.5 进一步关注参与东北振兴战略问题 282

7.6.6 进一步关注人才兴市问题 283

7.7 在进一步开放条件下发展呼伦贝尔市现代服务贸易的战略选择分析 283

7.7.1 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转变 284

7.7.2 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 285

7.8 呼伦贝尔振兴需要解决的问题 287

7.8.1 关于建立对俄蒙开放基地 287

7.8.2 关于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289

7.8.3 关于森林产业发展 290

7.8.4 关于呼伦贝尔草原保护与建设 291

7.8.5 关于国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292

7.8.6 关于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对接 293

7.8.7 关于地方财税政策 293

7.8.8 关于国家税收政策 296

7.8.9 关于农牧业发展 298

7.8.10 关于水资源开发利用 300

7.8.11 关于教育和科技发展 302

7.8.12 关于地方金融环境的改善 304

7.8.13 关于人民银行协调各商业银行对地方建设的支持 305

7.9 呼伦贝尔市中俄地区合作规划设想 309

7.9.1 对俄口岸发展现状 309

7.9.2 呼伦贝尔市对俄项目投资发展现状 310

7.9.3 俄罗斯远东资源状况 311

7.9.4 对俄投资面临的主要问题 312

7.9.5 对俄投资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 313

7.9.6 口岸基础设施及运输通道建设 315

7.9.7 几点建议 317

7.10 呼伦贝尔市主动融入东北地区区域经济的思考 318

7.10.1 进一步完善发展定位、调整发展战略措施 319

7.10.2 进一步调整完善产业发展规划 325

7.10.3 进一步发挥区域协作优势,共同打造“哈大齐呼”经济协作区 328

7.11 呼伦贝尔市实施《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对策 329

7.11.1 积极争取享受东北振兴政策,提高配套政策保障能力 329

7.11.2 构筑基础设施平台,形成东北亚立体交通网络 330

7.11.3 统筹主导产业布局,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形成支点 331

7.11.4 共同关注生态保护,形成东北地区重要的安全屏障 332

7.11.5 构建“哈大齐呼”经济协作区,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破题 333

7.11.6 广泛开展“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把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市民 334

7.12 在参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中率先突破 335

7.12.1 形势与判断 335

7.12.2 目标与措施 337

7.12.3 任务与要求 341

7.12.4 问题与建议 342

7.13 呼伦贝尔争取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的有关情况 345

7.13.1 关于分离企业办社会政策方面 345

7.13.2 关于争取纳入资源型城市试点地区情况 345

7.13.3 关于金融政策方面 346

7.13.4 关于税收政策方面 347

7.13.5 关于对外开放政策方面 348

7.13.6 关于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政策方面 348

7.14 坚持走生态文明和又好又快发展之路,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 353

7.14.1 呼伦贝尔市生态基本情况 353

7.14.2 呼伦贝尔市生态保护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354

7.14.3 呼伦贝尔市生态保护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54

7.14.4 提请国家帮助解决的问题 355

第8章 打造呼伦贝尔能源重化工基地问题研究 358

内容提要 358

引言 359

8.1 呼伦贝尔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359

8.1.1 地区经济崛起的突破口 359

8.1.2 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360

8.1.3 城市经济的助推器 361

8.1.4 吸引产业转移的重要途径 361

8.2 打造呼伦贝尔能源重化工基地可行性分析 361

8.2.1 基础资源条件 361

8.2.2 区位优势分析 364

8.2.3 配套条件分析 364

8.2.4 不利因素 368

8.3 打造能源重化工基地的战略目标与重点 369

8.3.1 在煤炭产业方面 370

8.3.2 在电力产业方面 372

8.3.3 在化工产业方面 376

8.3.4 在冶金产业方面 380

8.4 打造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保障措施 384

8.4.1 依据区域发展功能,强化基础设施投入 384

8.4.2 深化企业改革与制度创新 384

8.4.3 拓宽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 384

8.4.4 建立新型的人才激励兼容机制 385

8.4.5 积极改进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力度 386

8.4.6 围绕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建立优势产业群 386

8.4.7 强化市场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386

8.4.8 加快工业成果转化的载体的建设 387

8.4.9 将呼伦贝尔能源重化工等规划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结合起来 387

结论 388

本章参考文献 389

第9章 实施大兴安岭林区天然林保护“以煤代木”工程研究 390

摘要 390

9.1 绪论 393

9.1.1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 393

9.1.2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395

9.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95

9.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403

9.2 天然林保护基本概念及理论 403

9.2.1 天然林保护基本概念 403

9.2.2 天然林保护基本理论 406

9.2.3 森林的功能 407

9.3 内蒙古大兴安岭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述要 408

9.3.1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天保工程”概况 408

9.3.2 实施“天保工程”遇到的主要问题 409

9.3.3 实施“天保工程”需要解决的问题 412

9.4 “以煤代木”项目区规划 413

9.4.1 以煤代木工程提出的背景和依据 414

9.4.2 实施“以煤代木”集中供热工程考虑的主要技术原则 416

9.4.3 存在的主要问题 418

9.4.4 项目区规划 418

9.4.5 实施“天保工程”地区供热现状及规划热负荷 425

9.4.6 实施“天保工程”地区热源现状及热源规划 429

9.4.7 实施“天保工程”地区热力网系统规划 433

9.5 规划区评价及评价方法 436

9.5.1 评价基本原则 436

9.5.2 评价指标 437

9.5.3 评价方法 444

9.5.4 规划区经济估算实例 446

9.6 结论及展望 449

9.6.1 主要研究结论 449

9.6.2 建议与展望 450

本章参考文献 451

参考文献 455

附录1 橡胶颗粒沥青路面减振降噪特性的研究 457

附录2 农工贸旅立体发展 全民动员共建共享 接力打造岭东强旗 504

附录3 倾力发展县域经济 切实保障改善民生 锻造岭东强旗核心竞争力 528

后记 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