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1.1 汉语成语的认知研究概述 1
1.1.1 汉语成语界定的认知研究 1
1.1.2 汉语成语结构的认知研究 5
1.1.3 汉语成语语义的认知研究 7
1.1.4 汉语成语的认知理解研究 9
1.1.5 汉语隐喻性成语和转喻性成语的认知研究 10
1.1.6 汉语成语认知研究的综合评价 13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4
1.2.1 定义 14
1.2.2 范围 19
1.2.3 分类 19
1.3 本书研究的理论背景 20
1.3.1 隐喻理论 20
1.3.2 范畴化理论 25
1.3.3 构式语法理论 25
1.3.4 词汇化理论 27
1.4 本书的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 28
1.4.1 目标 28
1.4.2 方法 28
1.4.3 创新 29
第二章 汉语隐喻性成语的语义始源域 30
2.1 方位隐喻 32
2.1.1 “高/低”隐喻 32
2.1.2 “深/浅”隐喻 35
2.1.3 “上/下”隐喻 37
2.1.4 “中心/边缘”隐喻 40
2.2 本体隐喻 43
2.2.1 以人体为始源域 43
2.2.2 以动物为始源域 52
2.2.3 以植物为始源域 58
2.2.4 以自然现象为始源域 63
2.2.5 以器物为始源域 69
2.2.6 以鬼神为始源域 74
2.2.7 以实体特征为始源域 75
2.3 本章小结 83
第三章 汉语隐喻性成语的语义加工模式 90
3.1 汉语隐喻性成语意义合成模式建构的理论借鉴 90
3.1.1 复合场境模式 90
3.1.2 棱镜模式 91
3.1.3 Glucksberg等人的功能分类模式 92
3.2 汉语隐喻性成语意义的组构性假设 92
3.3 汉语隐喻性成语的语义加工模式 93
3.3.1 语内映合式 94
3.3.2 外映内合式 100
3.3.3 内合外映式 108
3.3.4 语外融合式 112
3.4 本章小结 115
第四章 汉语隐喻性成语的词化等级 117
4.1 汉语隐喻性成语词化等级的判定标准 117
4.1.1 汉语隐喻性成语的扩展性 119
4.1.2 汉语隐喻性成语的语义透明度 122
4.2 汉语隐喻性成语的词化等级 127
4.2.1 较低词化隐喻性成语 127
4.2.2 中度词化隐喻性成语 133
4.2.3 较高词化隐喻性成语 137
4.2.4 高度词化隐喻性成语 141
4.3 汉语隐喻性成语词化等级的致因 146
4.3.1 成语的来源 146
4.3.2 四字格词形的制约 147
4.3.3 类推的影响 148
4.4 本章小结 148
第五章 汉语隐喻性成语几种构式的研究 150
5.1 汉语隐喻性成语“如”构式 150
5.1.1 种类 150
5.1.2 历时考察 152
5.1.3 含比喻词“如”四音节形式的泛化及其原因 154
5.2 汉语隐喻性成语“AB之C”构式 155
5.2.1 种类 155
5.2.2 历时考察 157
5.2.3 “AB之C”隐喻构式的泛化及其原因 159
5.3 汉语隐喻性成语数字搭配构式 161
5.3.1 种类 161
5.3.2 历时考察 164
5.3.3 数字搭配隐喻构式的泛化及其原因 166
5.4 本章小结 168
第六章 汉语隐喻性异形成语的规范化 170
6.1 汉语隐喻性成语的异形现象 170
6.1.1 同音异形 171
6.1.2 异序异形 172
6.1.3 变素异形 173
6.1.4 缩展异形 174
6.2 汉语隐喻性成语异形现象产生的方式 174
6.2.1 同源—孳生 175
6.2.2 同义—衍生 177
6.2.3 互通—变生 179
6.3 汉语隐喻性通用/异形成语的优选原则 181
6.3.1 理性原则 182
6.3.2 习性原则 183
6.4 汉语通用/异形成语的辞典释义及收录问题——以“原原本本”、“元元本本”和“源源本本”为例 185
6.4.1 语源及使用频次考察 185
6.4.2 语义衍生机制 187
6.4.3 辞典释义及收录问题 191
6.5 本章小结 192
结语 194
附表:汉语隐喻性成语(2138条) 196
参考文献 212
后记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