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生产原理 修订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何国瑞主编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307074532
  • 页数:364 页
图书介绍:

导语 3

第一章 人类以往艺术观的回顾 5

第一节 关于“再现论” 5

一、“再现论”概况 5

二、对“再现论”的评价 6

第二节 关于“表现论” 7

一、“表现论”概况 7

二、对“表现论”的评价 8

第三节 关于“形式论” 9

一、“形式论”概况 9

二、对“形式论”的评价 11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理论基础 13

第一节 现实的人是艺术之根 13

一、人是生产的动物 13

二、现实的人是人与社会及自然的一切关系的总和 14

第二节 生产的三个基本要素 16

一、生产主体 16

二、生产客体 19

三、生产手段 21

四、现实的生产是以主体为统帅的一个实践系统 22

第三节 生产的两个尺度——所谓“美的规律” 23

一、如何理解“两个尺度” 23

二、关于所谓“美的规律” 28

第四节 人类的三大生产 30

一、人口生产 30

二、物质生产 31

三、精神生产 32

四、三大生产与人类历史发展 33

第三章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 36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论述 36

一、“艺术生产”概念的提出 36

二、关于艺术生产的主客体问题 37

三、关于艺术生产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问题 38

四、关于艺术的生产和消费问题 41

第二节 掌握世界的艺术方式 41

一、发现性精神生产和发明性精神生产 41

二、艺术生产的特质 46

第三节 艺术生产论的意义 51

一、艺术生产论是人类艺术观的重大发展 51

二、要全面、完整、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 52

三、反对淡化和无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 55

本体论 63

导语 63

第四章 艺术本体的生成 65

第一节 艺术起源说探往 65

一、艺术起源说种种 65

二、艺术起源的合力说 69

第二节 艺术主要起源于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 72

一、人口生产与艺术胚芽 72

二、物质生产与原始艺术 72

三、原始艺术的特征与功能 74

第三节 艺术本体的生成 76

一、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分工是艺术本体生成的前提 76

二、独立的艺术主体的出现是艺术本体生成的标志 78

第五章 艺术本体的特质 79

第一节 满足精神上的独特需要是艺术生产的目的 79

一、艺术是人与环境矛盾中的一种心理平衡器 79

二、艺术的精神效用 82

第二节 艺术生产的是“第三自然”——艺象 84

一、艺象与形象的区别 84

二、艺象的要素 86

三、艺象的构成 88

四、艺象的类型 91

五、高级艺象 94

第三节 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102

一、艺术本体是社会存在本体的反映 102

二、艺术的社会性质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102

三、艺术的上层建筑性质 103

第六章 艺术本体的发展 105

第一节 继承传统和借鉴外国是艺术本体发展的前提 105

一、本民族艺术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105

二、各民族间艺术的影响与消化 109

第二节 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对艺术发展的直接影响 112

一、政治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112

二、伦理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114

三、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115

四、哲学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116

五、社会心理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117

第三节 物质生产对艺术发展的最后决定作用 118

一、一定的物质生产决定一定的艺术生产 118

二、艺术生产与社会的一般发展的“不平衡” 121

主体论 127

导语 127

第七章 艺术主体的本质 128

第一节 艺术家的审美创造心理 128

一、审美创造心理的要素 128

二、审美创造心理结构的类型 132

三、审美创造心理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136

第二节 艺术家的世界观和美学观 139

一、什么是世界观和美学观 139

二、世界观、美学观对艺术生产的作用 141

第八章 艺术家的审美创造能力 144

第一节 感受能力 144

一、感物与移情 144

二、错觉与直觉 148

第二节 构思能力 150

一、艺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150

二、想象与灵感 152

第三节 传达能力 156

一、不具传达能力只能成为艺术空想家 156

二、艺术技巧:心理—生理—物理协调效应 157

第四节 创作方法 162

一、创作方法是构思能力、方式和传达能力、方式的综合体现 162

二、创作方法的类别与艺术家能力的类型 165

三、创作方法的多样性与艺术家能力的扩展性 171

第五节 反思能力 172

一、审美反思能力是对艺术生产的自我认识、自我评判的能力 172

二、审美反思是为了协调创作中的矛盾 173

三、在审美信息反馈与艺术主体个性的对立统一中前进 175

第九章 艺术的倾向性 177

第一节 艺术生产都带倾向性 177

一、倾向性:“内在的尺度” 177

二、艺术家表现倾向性的必然和自由 178

第二节 主题:倾向性的集中体现 181

一、主题的性质 181

二、主题的层次及其关系 184

客体论 189

导语 189

第十章 艺术客体的性质 191

第一节 艺术客体的一般性质 191

一、艺术客体的自在性 191

二、艺术客体的对象性 193

第二节 艺术客体的审美特性 200

一、易感性 201

二、整体性 202

三、新颖性 203

四、典范性 205

第三节 艺术客体的历史性 207

一、艺术客体的范围与时代发展状况相一致 207

二、艺术客体的重点与时代矛盾中心相一致 210

第十一章 艺术客体的类别与中心 213

第一节 艺术客体的类别 213

一、自然客体 213

二、社会客体 216

三、美的客体和丑的客体 217

四、艺术客体与艺术风格、流派 221

第二节 艺术客体的中心 223

一、现实的人是艺术客体的中心 223

二、个性——艺术客体的灵魂 226

第十二章 艺术主客体的辩证关系 230

第一节 潜在的艺术的社会客体制约艺术主体 230

一、潜在的艺术的社会客体作为社会实践主体高于艺术主体 230

二、真实性——“物种尺度”的限界 232

第二节 艺术主体高于艺术客体 237

一、艺术客体是艺术主体从事审美创造的生产原料 237

二、真实性服从倾向性 239

载体论 245

导语 245

第十三章 艺术载体的性质 247

第一节 艺术载体的物质性 247

一、载体是主体传达审美意象的形式系统 247

二、载体的物质特性 250

第二节 艺术载体的灵气性 251

一、现实的载体是有灵气(“有意味”)的审美形式 251

二、艺术语言:载体的有序系统 253

第三节 载体的稳定性和变异性 260

一、载体的稳定性 260

二、载体的变异性 261

第十四章 不同的载体形成不同的艺术种类 263

第一节 艺术种类的区分 263

一、艺术生产的多样性 263

二、艺术分类的根据 264

第二节 以色彩、线条和形体为载体的造型艺术 266

一、造型艺术的特点 266

二、造型艺术的分类 268

第三节 以声音为载体的音乐艺术 277

一、音乐艺术的特点 277

二、音乐艺术的分类 279

第四节 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语言艺术 280

一、语言艺术的特点 280

二、语言艺术的分类 283

第五节 以多种物质手段为载体的综合艺术 289

一、综合艺术的特点 289

二、综合艺术的分类 290

第十五章 艺术的艺术性 296

第一节 艺术性的内涵 296

一、意象结构的和谐度与新颖度 296

二、意象传达的完满度与奇巧度 299

第二节 艺术性的价值 301

一、艺术性的依存价值 301

二、艺术性的相对独立价值 303

受体论 309

导语 309

第十六章 艺术受体的本质 311

第一节 艺术受体的受动性 311

一、受体是艺术产品的作用对象 311

二、受体的艺术消费为艺术生产所决定 313

三、受体的艺术审美力为艺术产品所创造 314

第二节 艺术受体的能动性 316

一、受体是艺术消费的主体 316

二、受体的艺术消费是对艺象的再创造 319

三、受体的艺术消费是艺术再生产的动力 320

第十七章 艺术受体的消费心理 323

第一节 艺术消费的心理过程 323

一、感知—直觉阶段 323

二、理解—耦合阶段 325

三、想象—超越阶段 327

四、反思—评价阶段 328

第二节 艺术消费的心理特征 330

一、认同:艺术消费的惯性心理 330

二、趋新:艺术消费的逆反心理 331

三、变异:艺术消费的随机心理 333

四、认同、趋新和变异心理的关系 335

第三节 影响艺术消费心理的因素 336

一、艺术潮流和艺术传统 336

二、文化环境 337

三、社会意识 339

四、生活方式 341

第十八章 受体的艺术消费方式 344

第一节 艺术的情感消费:艺术欣赏 344

一、以情感的满足为目的的艺术消费 344

二、特定情境中的艺术消费 346

三、情感消费的趣味选择 348

第二节 艺术的理性消费:艺术批评 349

一、以理性的发现为目的的艺术消费 349

二、观念背景上的艺术消费 352

三、理性消费的标准和方法 354

第三节 艺术的情感消费和理性消费的辩证关系 357

一、在艺术发展史上的辩证关系 357

二、在实际消费过程中的辩证关系 358

三、在促进艺术再生产中的辩证关系 359

后记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