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1
1.1 电路与电路模型 1
1.1.1 电路 1
1.1.2 理想电路元件 2
1.1.3 电路模型 3
1.2 电路的主要物理量 3
1.2.1 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3
1.2.2 电压、电位、电动势及其参考方向 4
1.2.3 电功率与电能 6
1.3 电阻元件及欧姆定律 8
1.3.1 电阻元件 8
1.3.2 线性电阻元件与欧姆定律 8
1.3.3 线性电阻元件的功率 9
1.3.4 电气设备的额定值 10
1.4 电压源与电流源 11
1.4.1 理想电压源 11
1.4.2 理想电流源 12
1.5 基尔霍夫定律 13
1.5.1 电路的几个常用名词 14
1.5.2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14
1.5.3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16
1.6 电路中各点电位的计算 20
本章小结 21
习题 23
2.1 二端网络等效的概念 26
第2章 电阻电路的分析 26
2.2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等效变换 27
2.2.1 电阻的串联 27
2.2.2 电阻的并联 28
2.2.3 电阻的混联 30
2.3 电阻的星形连接和三角形连接的等效变换 33
2.4 两种电源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36
2.4.1 实际电源的电压源模型 36
2.4.2 实际电源的电流源模型 36
2.4.3 实际电源两种模型的等效变换 37
2.4.4 电源支路的串、并联 38
2.5.1 支路电流法 41
2.5 支路电流法 41
2.5.2 支路电流法的计算步骤 42
2.6 网孔分析法 44
2.6.1 网孔方程 44
2.6.2 网孔分析法的计算步骤 45
2.6.3 含电流源支路时的求解方法 46
2.7 节点分析法 47
2.7.1 节点方程 47
2.7.2 节点分析法的计算步骤 48
2.7.3 含电压源支路时的求解方法 51
2.8 叠加定理 53
2.8.1 叠加定理 53
2.8.2 齐(次)性定理 56
2.9.1 二端网络及其等效电路 57
2.9 戴维南定理与诺顿定理 57
2.9.2 戴维南定理 58
2.9.3 诺顿定理 61
2.10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63
2.11 受控源 64
2.12 含受控源电路的分析计算 67
2.12.1 受控源的等效变换 67
2.12.2 网孔分析法在含受控源电路中的应用 69
2.12.3 节点分析法在含受控源电路中的应用 69
2.12.4 叠加定理在含受控源电路中的应用 70
2.12.5 等效电源定理在含受控源的有源二端网络中的应用 71
本章小结 73
习题 76
第3章 正弦电流电路 83
3.1 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83
3.1.1 正弦交流电量的三要素 84
3.1.2 相位差 85
3.1.3 有效值 86
3.2 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 87
3.2.1 电容元件 87
3.2.2 电感元件 90
3.3 复数 93
3.3.1 复数的表示形式 93
3.3.2 复数的四则运算 94
3.4.1 正弦量的旋转相量表示法 95
3.4 正弦交流电的相量表示法 95
3.4.2 用相量来表示正弦量 96
3.4.3 用相量求正弦量的和与差 97
3.5 正弦电流电路中的电阻、电感和电容 99
3.5.1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相量形式 99
3.5.2 电感元件伏安关系的相量形式 101
3.5.3 电容元件伏安关系的相量形式 103
3.6 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106
3.7 电阻、电感、电容的串联及阻抗 108
3.7.1 RLC串联电路的电压与电流关系、阻抗 108
3.7.2 电路的性质 109
3.7.3 RLC串联电路的相量图 109
3.8.1 RLC并联电路的电压与电流关系、导纳 111
3.8 电阻、电感、电容的并联及导纳 111
3.8.2 电路的性质 113
3.8.3 RLC并联电路的相量图 113
3.9 负载及实际元件的电路模型 115
3.9.1 负载的等效阻抗与等效导纳、阻抗和导纳的等效变换 115
3.9.2 实际元件的电路模型 116
3.10 阻抗的串联和并联 118
3.11 正弦电流电路中的功率 121
3.11.1 瞬时功率 121
3.11.2 平均功率(有功功率) 123
3.11.3 无功功率 123
3.11.4 视在功率 124
3.11.5 复功率 124
3.12.1 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 127
3.12.2 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127
3.12 功率因数的提高 127
3.13 复杂正弦电流电路的分析 129
3.14 交流电路中的谐振 133
3.14.1 串联谐振 133
3.14.2 并联谐振 136
3.15 二端口网络 138
3.15.1 二端口网络的概念 138
3.15.2 二端口网络的导纳参数和阻抗参数 139
3.15.3 二端口网络的传输参数和混合参数 144
3.15.4 端接二端口网络的分析 148
本章小结 151
习题 155
4.1.1 互感的基本概念 161
第4章 互感电路的分析 161
4.1 互感元件 161
4.1.2 互感电压 162
4.1.3 耦合电感线圈上的电压、电流关系 162
4.1.4 同名端的标示 163
4.2 具有互感的正弦电流电路的分析 164
4.2.1 互感线圈的串联 165
4.2.2 互感线圈的T型等效 166
4.2.3 具有互感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 166
4.3 空心变压器 168
4.4 理想变压器 169
4.4.1 变压器的理想化模型 169
4.4.2 理想变压器的主要性能 170
4.4.3 含理想变压器电路的分析 171
本章小结 172
习题 173
第5章 三相电路 174
5.1 三相电源和三相负载 174
5.1.1 对称三相电源 174
5.1.2 三相电源的连接 176
5.1.3 三相负载的连接 178
5.2 对称三相电路的分析 181
5.2.1 负载星形接法的三相电路 181
5.2.2 负载三角形接法的三相电路 184
5.3.1 对称三相电路的瞬时功率 186
5.3 三相电路的功率 186
5.3.2 三相电路的平均功率(有功功率) 187
5.3.3 三相电路的无功功率 188
5.3.4 三相电路的视在功率 188
本章小结 190
习题 191
第6章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 193
6.1 非正弦周期电流 193
6.2 周期函数分解为傅里叶级数 194
6.2.1 周期函数的傅里叶级数 194
6.2.2 波形对称性与傅里叶级数系数的关系 195
6.3 非正弦周期量的有效值、平均值和平均功率 198
6.3.1 非正弦周期量的有效值 198
6.3.3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平均功率 199
6.3.2 非正弦周期量的平均值 199
6.4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分析 200
本章小结 202
习题 203
第7章 线性电路过渡过程的时域分析 205
7.1 过渡过程的基本概念 205
7.2 换路定律和初始值计算 205
7.2.1 换路定律 205
7.2.2 初始值的计算 206
7.3 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208
7.3.1 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208
7.3.2 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210
7.4.1 RC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214
7.4 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214
7.4.2 RL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215
7.5 一阶电路的全响应 218
7.5.1 全响应的两种分解 218
7.5.2 分析一阶电路全响应的三要素法 220
7.6 阶跃函数和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 222
7.6.1 阶跃函数 222
7.6.2 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 223
7.7 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224
7.7.1 RLC串联电路零输入响应的方程 224
7.7.2 RLC串联电路零输入响应方程的解 225
本章小结 229
习题 229
8.1.1 拉普拉斯变换 232
第8章 线性电路过渡过程的复频域分析 232
8.1 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基本性质 232
8.1.2 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 233
8.2 拉普拉斯反变换 234
8.2.1 查表法 234
8.2.2 部分分式展开法 234
8.3 线性电路的复频域分析 237
8.3.1 用拉氏变换求解描述线性电路的微分方程 238
8.3.2 电路元件的复频域模型 238
8.3.3 基尔霍夫定律的复频域形式 240
8.3.4 欧姆定律的复频域形式 240
8.3.5 线性电路的复频域分析 241
本章小结 242
习题 243
附录 电路分析实训——PSpice电路仿真 245
附1 PSpice简介 245
附1.1 电路模拟仿真的基本过程 245
附1.2 用PSpice进行电路分析仿真的内容 246
附1.3 PSpice支持的元器件类型 246
附1.4 使用PSpice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47
附2 用PSpice绘制电路原理图 249
附3 用PSpice计算直流电阻电路 255
附4 用PSpice分析戴维南等效电路 260
附5 用PSpice分析动态电路 264
附6 用PSpice分析正弦稳态电路 271
参考文献 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