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技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文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气象学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气象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02940375
  • 页数:61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2005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文集。内容包括:大气综合探测技术;亚洲区域气候变率与气候变化;台风和暴雨及其灾害的防御;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监测;气候、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筹建公共气象频道研讨报告会;THORPEX计划、高影响天气事件、集合数值预报及应用;气象学术期刊改革与发展;暴雨、洪水与减灾;公共气象与服务论坛;风能利用论坛。

3836C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资料质量初步分析 曹俊武 刘黎平 陈晓辉等 3

减背景的波段选择算法及其在目标探测的应用 范伟 王毅 饶瑞中 3

目录 3

大气综合探测技术 3

遥测气象站天气现象飑的判记方法研究 汪勇进 4

淮北西部2004年7月8日冰雹大风天气二度发展问题初探 宋子忠 项阳 刘娟等 4

安庆L波段雷达和59-701雷达对比观测资料统计检验分析 张马兵 崔世锋 金高松等 5

基于统计的MODIS地表反射率简单估算方法 荀尚培 吴文玉 张宏群 5

使用ADO访问SQL SERVER数据库中的气象遥测资料 周晓林 6

北京地区风沙流观测系统及数据初步分析 程丛兰 段欲晓 王力等 7

0302号“鲸鱼”台风降水和水粒子的三维结构特征 何会中 程明虎 周凤仙 8

利用地基方法探测反演云微物理参数 程周杰 王洪芳 白洁 8

风廓线雷达资料在局地暴雨临近预报中的应用——2005年6月25日局地暴雨个例研究 季崇萍 付宗钰 吴庆梅等 9

基于MODIS数据解析北京市大气颗粒物分布特征 李令军 虞统 10

AMDAR资料在机场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拓瑞芳 金山 冯向阳 10

NEXRAD技术升级和发展方向及几点体会 梁海河 Jing Zhongqi 11

从毛里求斯国际对比看全球探空系统发展趋势 李峰 马舒庆 11

偏振技术探测大气研究进展及几个问题的考虑 梁海河 徐宝祥 刘黎平等 12

CAWS800气象数据采集器的设计 胡玉峰 刘钧 13

评估天气雷达网探测效能的实用模型研究 何红红 刘宪勋 任超 13

我国风云三号极轨气象卫星的特点和应用 董超华 13

单基线双光路透射表 谢邦力 王青梅 李晶华 14

气象卫星多传感器图像融合技术研究 李玮 康晓光 任超 14

用与初估场比较的方法分析L波段探空资料质量 赵志强 李佳 15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数据处理 许健民 15

分布式开放型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系统的模式和机制 梁海河 高玉春 刘黎平等 16

评估天气雷达网探测效能的实用模型研究 何红红 刘宪勋 任超 16

双偏振天气雷达同时收发模式的一种改进方法 梁海河 徐宝祥 刘黎平等 16

飑线系统风场单多普勒雷达资料反演分析 刘淑媛 孙健 孙华等 17

从中尺度模式预报结果正演双线偏振雷达探测量的方法研究 刘黎平 张鹏菲 许秦等 17

全球观测资料质量监视评估 陶士伟 张跃堂 陈卫红 18

用短时平均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联合雨量计估测夏季区域强降水 史锐 程明虎 18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进退云系特征的研究 王颖 石汉青 周晓中 19

利用激光雷达的多次散射信号识别降雨 王青梅 20

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双通道一致性 魏洪峰 21

提高边界层辐射通量测量精度的实验研究 王正兴 江玉华 李炬等 21

我国地面自动气象站与人工站气温测值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熊安元 朱燕君 任芝花等 22

多普勒天气雷达速度测量误差试验方法 魏洪峰 22

利用卫星红外窗区识别和定量反演沙尘暴 张鹏 卢乃锰 胡秀清等 23

利用NOAA气象卫星资料估算陆地沙尘量的一种新方法 郑新江 陈渭民 方翔等 24

不同波长天气雷达大气探测能力差异的研究 张沛源 胡绍萍 24

降低CINRAD发射机温度的改装设计 杨林增 傅伟辉 25

一次中尺度对流飑线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分析 黄美金 25

甘肃省降水性层状云催化的数值试验分析 李宝梓 王劲松 孙旭映 26

甘肃中部一次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特征分析 付双喜 王致君 张杰等 26

使用LANDSAT-5 TM数据反演金塔地表温度 孟宪红 吕世华 张宇等 27

地形影响的雹暴天气的闪电特征 李照荣 张强 陈添宇等 27

肇庆市7月1日超级单体风暴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 郭媚媚 麦冠华 胡胜 28

自动站风传感器雨雾凇冻害研究 尹宪志 丁瑞津 王炜 28

L波段雷达电子探空仪系统对比观测结果分析 张立功 陈志斌 王勇等 29

提高自动气象站运行质量的探讨 黄新媚 杨伍琳 罗祖红 29

兰州大学近年来对气溶胶、云的地面和卫星观测研究 黄建平 张镭 王式功等 30

多普勒雷达识别短时强降水算法研究 伍志方 叶爱芬 31

一种利用微波、红外和可见光波谱反演云物理量的新方法 黄建平 金宏春 王天河等 31

自动气象站数据分析与状态检测报警系统 杨伍琳 郭建道 黄新媚等 32

风速仪在风洞中阻塞修正系数的探讨 李国森 32

CINRAD新一代雷达网对一次典型飑线过程的综合分析 颜文胜 汪瑛 32

MODIS 1B数据基于反距离权重的插值方法研究 何立 黄永璘 33

桂林一次大暴雨过程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分析 李向红 薛荣康 姚立宏 34

闪电定位仪在人工影响天气中的应用研究 贾显锋 郑传新 34

一次飑线过程的环境场和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马艺 梁岱云 35

南宁市区雨量分布特征及规律初探 梁岱云 35

地基、空基、天基结合洪涝灾害调查评估试验 马轮基 孙涵 马瑞升等 36

我国利用MODIS数据反演陆面温度(LST)的研究进展 王君华 37

基于IIS的Web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策略 庞芳 37

“2005.6”广西特大洪涝灾害遥感动态监测回顾 莫伟华 黄永璘 37

黔北一次深对流长寿命冰雹过程分析 游德辉 李登文 李明元等 38

敏视达公司移植的CINRAD RPG系统常见故障及其解决办法 李明元 刘建国 罗晓松 38

关于地面风预处理算法的研究 李盛林 胡天玉 39

用动态误差理论验证暂行检定方法的合理性 李盛林 胡天玉 39

2005年4月20日石家庄民航机场强风天气分析 陈卫丽 杜永聚 戴念军 40

温度表检定装置设计与技术改造方案及实践 张纯钧 40

浅析城市建筑物对地面风场的影响 韩军彩 41

石家庄市加密自动站雨情实时显示及查询系统 高祺 智利辉 陈静 41

阵风锋在石家庄短时大风预报的应用 李国翠 郭卫红 王丽荣 42

经渤海影响河北的四个台风低压的对比分析 景华 李云川 42

“05.7”秦皇岛地区强对流天气分析 李延江 曹秀芝 卢宪梅等 43

一次小尺度强降水火箭增雨作业效果检验分析 王建恒 陈瑞敏 王国宁 44

一次罕见冰雹天气的多普勒雷达回波分析 田秀霞 44

石家庄地区大气物理量的变化趋势 孙玉稳 45

一次暴雨的中尺度云团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 王莉萍 沈桐立 崔晓东等 45

河北地区低云和毛毛雨分布特征及趋势分析 孙玉稳 46

石家庄市轻雾增多原因初探 孙玉稳 46

应用雷达产品计算风暴相对螺旋度 王丽荣 胡志群 匡顺四 47

层状云中强降水云带与地面降水量的对应关系 杨文霞 牛生杰 孙玉稳等 48

2005年7月秦皇岛地区冰雹过程分析 吴正琪 卢宪梅 孙素丽 48

利用卫星雷达对“7.8”大暴雨联合估计 闵爱荣 杨洪平 石燕 49

基于宽带网的河南省太阳紫外线强度监测网 冶林茂 陈怀亮 厉玉升等 49

地基GPS遥感大气可降水汽总量个例分析 万蓉 50

一次强降雨过程的简化伴随模式风场反演 石燕 冯晋勤 魏鸣 50

CINRAD/SA天气雷达接收机频综故障诊断分析 向阿勇 覃德庆 51

吉林省一次积层混合云降水的综合探测分析 谷淑芳 纪英瑛 孙海燕 52

自动气象站防雷技术探讨 陈春元 52

液态CO2进行层云催化效果的观测分析 金德镇 雷恒池 郑娇恒等 53

人工增雨催化物理验证 金德镇 张景红 谷淑芳等 53

图像测量技术在人工影响天气中的应用研究 李茂仑 汪晓梅 54

单多普勒雷达在人工增雨中的应用 李薇 金德镇 郑娇恒等 54

小云室进行冰核检测的实验研究 郑娇恒 金德镇 张景红 55

吉林省夏季一次低涡天气的云雨微物理特征 张景红 郑娇恒 纪英瑛等 55

吉林省伊通2004年夏季两次过程雨滴谱特征 郑立生 张永坤 56

冷涡成雹天气过程分析及对人工防雹的几点建议 郑娇恒 崔莲 李薇等 56

双基地多普勒天气雷达子站的校正 火焰 陈钟荣 胡胜等 57

工程气象保障近地层风廓线研究 黄世成 周嘉陵 57

纳米级人工影响天气催化剂的应用展望 金德镇 郑娇恒 张景红等 57

南通市自动站资料准实时共享系统 凌和稳 林剑秋 陈铁等 58

GPS技术在地球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李宁 吴强 李天明 59

基于FY2C卫星资料的云地分离综合处理技术 王昌雨 孔玉寿 李汇军等 59

2003年8月28日苏州强对流天气预报与服务 沈春林 潘泓德 60

辐射传输模式模拟层状云微物理参数方法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的应用前景 濮江平 单陈华 郑国光等 60

国际新一代对地观测系统的发展 王毅 61

新一代天气雷达测雪能力分析 孙建印 许良银 栾承森 61

三种单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方法敏感性试验 吴海燕 臧增亮 张铭 62

用TRMM/PR资料对一次锋面降水的观测分析 王云 李耀东 高守亭等 62

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场产品在螺旋度计算中的应用 徐芬 夏文梅 胡志群等 63

云类降水知识提取与卫星云图降水估计 张韧 王彦磊 64

两次强对流天气的对比分析和预报服务 杨庆萍 耿建武 郑扬等 64

武汉冬季中层顶附近大气波动特征的中频雷达探测 周文科 曹原 焦中生等 65

自动气象站软件开发涉及的主要技术初探 胡兴才 66

几种客观外推方法对云图的模拟研究 陈鲍发 周国飞 苏茜 66

利用GNSS-R遥感海面风场研究 周兆明 符养 薛震刚等 66

紫外线辐射强度分析 刘志萍 王秀明 龙余良 67

如何做好自动站数据备份并快速恢复数据采集传输 骆云峰 68

基于PC-CCA方法的雷暴日数场资料序列延长 罗树如 王欢 68

宁夏两次冰雹天气过程的人工消雹作业的对比分析 陶林科 杨有林 69

多普勒雷达资料在短时、临近大风预报中的应用 陶林科 赵立斌 杨有林 69

一次降水过程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 胡文东 穆建华 丁建军等 69

基于Web数据库的气象服务系统的安全策略 李永花 70

L波段雷达系统和701雷达系统探测记录对比分析 陈芳 马英芳 张华春等 70

山东省气象观测降水量报自动编报软件 李芸 梁国坚 王新堂等 71

多普勒雷达探测不同降水云积分含水量及结构特征 迟竹萍 71

用天气雷达资料分析暴雨与高低空急流的关系 张京英 漆梁波 王庆华 72

蔽光高层云可降毛毛雨 张立清 张洪卫 徐长芹 73

大气风场激光雷达探测和多尺度分析方法 吴松华 刘智深 73

XDR-WRDPS2000数字化雷达扫描底图制作方法 刘跃峰 74

自动站与人工站观测数据质量控制问题 徐可文 75

NOAA资料干旱遥感图像处理方法研究 王钊 李星敏 张树誉 75

基于GPS/PWV资料的上海地区2004年一次夏末暴雨的水汽输送分析 杨露华 叶其欣 邬锐等 76

数字探空仪产业化控制系统的设计 金波 76

用雹云“穴道”理论分析一次增雨作业过程 胡玲 寇书盈 孟辉 77

利用WT-10接收的1B高分辨云图数据生成植被指数图像 杨道勇 肖云岫 77

天津港港口自动测风站数据采集处理系统 沈岳峰 宋国辉 刘建军 78

基于无线传输系统的气象自动观测站探讨 卢会国 郭金慧 78

应用XDR数字化天气雷达数值指标识别雹云的初探 冯永新 郑玉江 蒲清刚等 79

阿克苏一次强冰雹天气的多普勒雷达回波分析 曹立新 张磊 张莉 79

阿克苏地区冰雹云特征的研究 刘毅 曹立新 80

多普勒径向速度图中零等速线应用初探 张继东 张磊 曹立新 81

一次强冰雹天气过程的分析 刘毅 曹立新 81

滇中暴雨的环流分型及中尺度特征研究 郭荣芬 张腾飞 鲁亚斌 82

阿克苏地区西部一次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雷达回波分析 张磊 曹立新 张继东 82

新一代天气雷达龙卷风速度场特征与分析 卢兴来 83

小场地恶劣天气探空球施放技术 华行祥 83

浙江降水云团的红外云图特征与1h降水量的关系 滕卫平 杜惠良 胡波等 84

L波段雷达探测系统与59-701探测系统资料对比分析 朱兰娟 赵向荣 孔万林 85

新一代天气雷达S型回波强度的定标细则 王志武 汪章维 林忠南 85

气候对水资源影响模式评估业务应用研究 高歌 89

气候变化与巢湖旱涝灾害分析 张克杰 赵青松 张晓明等 89

亚洲区域气候变率与气候变化 89

西北干旱区区域气候模式气候生态双向耦合试验研究 宋帅 卜敏 杜鹏辉等 90

在不同时间尺度上两个Ni?o指数之间相位差异的年代际变化 卞建春 杨培才 91

近40年我国暴雨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鲍名 黄荣辉 91

我国过去千年地表温度序列的初步重建 初子莹 任国玉 邵雪梅等 92

自记忆时序模型及其在气候预测中的应用 曹鸿兴 朱莲芳 蔡秀华等 92

海河、黄河和淮河流域降水长期变化规律和未来趋势分析 李想 李维京 赵振国 93

ENSO对我国夏季降水预测指示意义减弱初探 高辉 王永光 93

相似-动力模式中的误差诊断方案及改进 任宏利 丑纪范 94

大气冰核浓度对冷云辐射特性影响的研究 李娟 毛节泰 94

不同区域海温异常对中国夏季旱涝的影响 王蕾 张人禾 95

几种夏季(6~8月)全国降水趋势预报方法预测效果评估 许继武 袁景凤 96

保形平流方案在海洋环流模式中的应用 肖潺 俞永强 宇如聪 96

河套地区植被年际变化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 李伟平 薛永康 97

北极涡活动对我国同期及后期气温的影响 张恒德 97

热带外增暖对ENSO的影响 张琼 杨海军 97

中国气候变化检测的几个问题 任国玉 98

北京近160年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刘海涛 98

华北高温日数区域平均方法及变化趋势分析 张德宽 杨贤为 姚华栋等 99

不同时间尺度的因子在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变化中的作用 魏凤英 99

南海夏季风强度年代际变化的基本特征 李霞 梁建茵 100

福建夏季台风活动异常的特征与预测分析 许金镜 温珍治 林仲平 101

新疆夏季降水异常的时空特征分析 张友姝 孙燕 101

东亚区域夏季旱涝分布与东亚夏季风强弱变化的关系研究 杨林 王丽萍 102

区域气候模式RegCM对中国西北地区的应用性能研究——对2001年西北地区极端干旱事件的模拟 鲍艳 吕世华 左洪超 103

一个相似-动力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的发展构想 任宏利 丑纪范 黄建平等 104

河西走廊绿洲春季土壤湿度与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 曹玲 宋连春 董安祥等 104

西北地区空中水汽的区域分布特征及转型研究 黄玉霞 王宝鉴 105

东亚夏季风异常与西北东部汛期降水的关系分析 王宝鉴 李栋梁 黄玉霞等 106

CO2浓度增倍对西北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试验研究 李耀辉 宋连春 张存杰等 106

藏北高原土壤温湿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风的可能联系 王澄海 尚大成 107

肇庆市50年雷暴分布特点及防雷减灾对策 麦冠华 郭媚媚 108

广州春季降水的变化及其前兆信号 谷德军 纪忠萍 林爱兰 108

甘肃省伏旱指数特征及多层递阶方法预测应用 杨晓华 白虎志 周志鹏 108

近48年广东春秋旱的变化研究 纪忠萍 谷德军 易爱明等 109

热带气旋频数动态的二项式预报模型 梁健 林永堂 谢定升 110

南海地区降水的四个阶段 李国丽 王安宇 冯瑞权 110

近49年贵州降水异常的气候特征分析 伍红雨 王谦谦 111

MODULAR模糊神经网络的短期气候预测模型研究 金龙 罗莹 金健 111

前期高度场和海温场变化对我国汛期降水的影响 严华生 严小冬 112

前期500hPa高度场与贵州降水可预报性的关系 严小冬 金建德 雷云等 112

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中高纬大气低频振荡影响的数值试验 邱明宇 陆维松 王尚荣 113

河北省夏季降水规律研究 郝立生 114

4~6月500hPa极地环流的异常与主汛期的旱涝 高万泉 114

2004/2005年冬季河南北、中部“冷冬”年的气候和环流特征分析 杜瑞莉 秦仁和 闫伟杰等 115

豫西南秋汛期(9~10月)旱、涝分析及预报 单伟 陈燕 郭志勇 116

气候变化对黄河水资源的影响 陈志凌 车振学 陈卫芳 116

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影响评估探讨 马淑玲 王林香 张丽娟等 117

太阳黑子活动与大兴安岭地区降水的关系及未来10年旱涝趋势预测 赵玉洁 马金国 118

东亚地区夏季水汽输送推进过程的气候特征 张雪梅 江志红 刘晓东等 118

宜昌市典型伏秋连旱大气环流特征分析 宋春远 曹玉华 吴桂林 119

十堰市近30年暴雨气候特征分析 尹恒 120

利用客观分析场与九线图形态制作本地降水预报 杜兴无 120

气象要素时间序列的演化建模分析与短期气候预测 俞康庆 周月华 杨荆安等 121

近45年来十堰市高温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气候成因 徐远波 朱明 梁武等 122

岳阳汛期暴雨洪涝特征及预报难点浅析 黄菊梅 朱浩 王彩 123

国家气候中心海气耦合模式汛期降水预报的一种订正方案及其试验 张礼平 丁一汇 李清泉 123

洪涝灾害评估及思考 居晶琳 陈耀湘 124

日平均海温对T63L9环流形势的影响 钟中 曾先锋 125

冬季气候变化及冬季冻害对社会的影响 赵福华 李超 125

福建省前汛期旱涝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 邹燕 何金海 黄凯安 126

张博 林万涛 何金海 126

简单海气耦合模式中海洋运动方程的非线性项对ENSO循环的影响 126

从历史资料中提取副热带高压形态指数的动力预报模型 张韧 洪梅 127

华南旱涝年由冬到夏水汽输送的不同特征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常越 刘芸芸 何金海 127

长江中下游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 吴志伟 何金海 李建平等 128

华北地区降水的准周期信号及其阶段性变化特征 余锦华 建军 荣艳淑 128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季节变化突变特征及其气候效应 张耀存 况雪源 129

夏季东亚西风急流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降水异常的关系 智协飞 鞠嘉树 129

ENSO事件与洪泽湖月进湖水量关系 杨庆萍 王苏 高中卫等 130

引发公路交通事故的气象条件分析 潘娅英 陈武 130

南海海气界面通量及SST的季节内振荡 汪晓娇 刘庭杰 131

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变动与大气热源的关系 王黎娟 温敏 何金海等 131

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变异特征及其与中纬度海气耦合关系分析 任雪娟 杨修群 韩博等 132

华北地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干旱特征诊断分析 荣艳淑 余锦华 段丽瑶 132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的两种建立模型 祁莉 何金海 占瑞芬等 133

青藏高原热力异常对南海夏季风强度和华南降水的影响研究 钱永甫 张艳 133

北非和青藏高原感热振荡特征及其与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 宁亮 钱永甫 134

CO2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温)变化的影响及其预测 林振山 孙娴 135

伴随南海季风爆发热带环流演变的合成分析 罗雨 张立凤 135

环台湾岛海域冬季海况的模拟研究 蒋小平 钟中 136

热带印度洋秋季偶极子模态与南海夏季风的关系 李东辉 谭言科 朱益民 136

热力作用下的副热带高压东西进退机制研究 董兆俊 张韧 137

东北冷涡异常对梅雨的影响及前期SAM的异常信号 何金海 吴志伟 李建平等 137

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及水汽输送和环流特征 池艳珍 何金海 138

大连地区近44年冬季气温的变化特征 张黎红 王谦谦 139

淮安市2005年1~2月气候寒冷分析及预测初步探讨 陈慧 倪玉红 洪小平等 139

内蒙古东北部林区夏季雷暴天气气候及环流特征分析 马清霞 王星晨 李兴华 140

东亚季风强度指数与内蒙古冬季降水的相关分析 宋桂英 沈建国 康玲等 140

2004年内蒙古东部农区异常干旱影响因子分析 马清霞 格日勒 王星晨等 141

泰山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 张杰 石慧兰 苗长忠等 142

内蒙古冬季降雪与81项物理特征量的关系 陈廷芝 祁伏裕 李彰俊 142

东亚夏季风对山东夏季降水的影响 王庆 孙即霖 龚佃利 143

华北5月降水年代际变化 王建波 刘秦玉 张苏平等 143

2003年枣庄夏季降水异常的天气分析及涝年降水量预测 刘建清 144

崂山区降水的气候与变化特征 谭俊龄 李春 吴新泽等 144

山东省近50年海洋气象灾害特征分析 刘敦训 孙秀忠 李乐荣等 145

枣庄市近50年降水序列趋势的模糊预测 刘建清 145

山东半岛地区龙卷风及其破坏力参数特征 刘焕彬 146

山东夏季雨型与前期冬春季大气环流及海温的关系 胡桂芳 147

山东省城市化对区域平均温度序列的影响 张爱英 任国玉 147

东营市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的设计方案及其应用 侯淑梅 孙忠欣 148

1960—2000年中国不同季节的气温分区及趋势 秦爱民 钱维宏 蔡亲波 149

山东省2004年夏季多雨的成因分析 侯淑梅 孙忠欣 149

中国黄土高原区域性暴雨时空特征研究 李智才 王毅荣 朱林洪 150

EOF方法分析山东春季降水的分布特征 高留喜 刘秦玉 安兴琴 150

陕西汛期降水时空分布及典型旱涝年环流特征 肖科丽 赵国令 王越等 151

陕西近40年气候变化特征的分析 高蓓 栗珂 李艳 152

西安市冬季冷暖的历史演变对采暖的影响 庞文保 152

四川省“7.8”区域性暴雨灾害评估 詹兆渝 范雄 吕杰 153

东亚地区秋季水汽输送特征及水汽源地分析 周长艳 李跃清 李薇等 153

新疆春季气温异常的气候特征 李如琦 154

阿勒泰地区冬季降水异常气候动力机制分析 庄晓翠 刘大锋 154

红河州5月雨量时序分布的分形特征 尹文有 解明恩 兰兰 155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树冠上生态边界层大气稳定度时间变化特征初探 杨振 张一平 于贵瑞等 156

南极涛动的年际变化及其对东亚冬春季气候的影响 范可 王会军 157

赤道印度洋纬向海温梯度模及其气候影响的差异 晏红明 李崇银 157

50年一遇严重干旱诊断分析 刘瑜 赵尔旭 孙丹等 158

云南2002年雨季偏早的环流特征分析 刘瑜 马振峰 陶云等 158

太平洋次表层三维海温距平的EOF分析及其对ENSO的试预报 张立峰 何金海 许建平 159

东南亚地区夏季风异常对云南2005年初夏干旱的影响 刘瑜 赵尔旭 孙丹等 159

均生函数模型在四江流域汛期降水预测中应用 沈锦花 俞善贤 滕卫平 160

丽水1953—2004年气温变化规律、突变分析及趋势预测 吴霞 查贲 160

我国西北和东北地区45年来局地气候变化规律的对比分析研究 谭季青 于跃飞 于京燕等 161

近50年浙西南汛期旱涝变化及特征 潘娅英 161

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对1998年6月长江流域降水的模拟试验 康丽莉 162

浙中北梅雨的划分及其气候特点分析 雷媛 俞燎霓 阮小建 162

北半球中平流层环流转型日期的气候及其异常特征 闵凡花 王盘兴 陈长胜等 163

预报评价问题研究及一种新的预报技术评分 罗阳 余运河 程明 167

梅雨期连续性大降水形势分析与预报 宋海鸥 王永红 秦成云等 167

台风和暴雨及其灾害的防御 167

纬向风垂直切变异常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年频数的关系 何敏 龚振松 168

基于T213的华北暴雨自动综合预报系统 李延香 姚明明 刘震坤 169

2005年6月25日北京城区大到暴雨预报和成因浅析 李津 王华 169

梅雨暴雨对流系统的中小尺度结构特征个例模拟分析 孙晶 楼小凤 胡志晋等 170

降水检验方案变化对降水检验评估效果的影响分析 王雨 闫之辉 171

关于暴雨和湿急流的讨论 陶祖钰 刘伟 171

梅雨锋降水带中不同地域暴雨的对比分析 熊秋芬 胡江林 张耀存 173

台风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王佳禾 赵国勇 李新等 173

北京及周边地区雾形成过程与大气污染特征的分析 王继志 张光智 杨元琴等 174

0509号台风“麦莎”暴雨带波动北向传播特征的分析 王继志 杨元琴 陈联寿 175

北京大雾过程的热力和动力结构特征 张光智 徐祥德 杨元琴等 176

适用于AWS GPS高频气象信息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试验 赵国勇 杨元琴 王佳禾等 177

2005年东亚夏季风活动异常分析研究 张秀芝 吕心艳 177

梅雨锋暴雨β和γ中尺度三维结构模型的双多普勒雷达探测 周海光 178

北京雷暴大风的天气气候分析 张春喜 廖晓农 郑永光等 179

CMAQ空气质量模式业务试验与对比的初步分析 杨元琴 徐祥德 王继志等 179

集成方法在2004年热带气旋路径和强度预报中的应用分析 张守峰 180

解析台风“海棠”登陆台湾岛的“异常”路径 陈雪钦 181

北京“7.10”城区灾害性强降水分析 郑祚芳 范水勇 181

一次福建沿海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 江晓南 何小宁 林毅等 182

0407台风“蒲公英”路径突然北折的原因分析 高珊 何小宁 凌士兵 182

闽东南热带气旋外围中尺度暴雨诊断分析 刘爱鸣 蔡义勇 刘铭等 183

台风“艾利”运动路径两次左折成因分析 林毅 江晓南 林小红 183

多普勒雷达探测“艾利”台风风场不对称结构 魏应植 汤达章 许健民等 184

海棠台风引发闽东北浙南大暴雨诊断分析 吴启树 赵汝汀 郑颖青 185

低空急流在闽西北大暴雨天气的触发作用 朱艳萍 马昌明 185

中山市两次暴雨降水过程预报失误的诊断分析 姜丽萍 陈吟辉 方宇凌 186

2003年肇庆市首场暴雨过程分析 郭媚媚 186

“0506”华南暴雨的季风环流背景分析 林爱兰 187

热带气旋与珠三角高温天气的关系 李海鹰 余江华 唐仰华 187

2005年广州两次“黑色”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谢健标 张东 易爱民 188

WRF与海浪模式耦合及其对台风的影响 刘春霞 齐义泉 梁建茵 188

2005年4月25日粤西地区局部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张劲梅 吴举开 189

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水温变化对热带气旋的影响 吴迪生 189

冬季台风“南玛都”结构特征的初步研究 何洁琳 190

华南前汛期的锋面降水和夏季风降水划分日期的确定 郑彬 梁建茵 林爱兰等 190

湿有效能量在华南台风暴雨天气过程的计算与特征分析 罗建英 191

一次华南暴雨过程中水汽输送和热量的分析 廖胜石 罗建英 寿绍文等 191

在广西消失的热带气旋特征分析 李菁 黄治逢 黄明策等 192

高空急流次级环流与广西初夏暴雨 农孟松 192

利用高度场和海温场作影响广西热带气旋年频数预测 彭武坚 黄永森 193

“05.6”特大广西致洪暴雨特征分析 姚胜芳 193

贵阳一次强对流降水过程的诊断分析 刘贵萍 194

2005年5月31日暴雨天气的中尺度系统成因机制探讨 杜小玲 乔琪 卢璐 194

影响广西的东风波特点 赵江洁 194

贵阳龙洞堡机场一次雷暴天气过程分析 刘贵萍 李丽 刘烈霜 195

利用数值产品研制暴雨落区预报 段荣 胡兴炜 金建德等 196

湘西至黔东北一次暴雨过程成因的诊断分析 池再香 田楠 龙运来等 196

湿位涡诊断分析在强降水中的应用 刘开宇 赵重安 高勇等 197

对流有效位能等环境参数在华北罕见秋季大暴雨中的应用 陈艳 寿绍文 宿海良 198

2004年7月大暴雨成因及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 柴东红 198

2005年夏季衡水市第一次大范围暴雨过程分析 陈瑞敏 王莉萍 康文英 199

冀中滨海平原台风暴雨的影响特征分析 郭立平 孙明辉 张卫中 200

太行山台风暴雨的天气概念模型 陈小雷 刘玉平 200

冀中滨海平原廊坊暴雨系统的二次分类及其预报流程 郭立平 孙明辉 201

造成冀中暴雨的两例低涡切变结构对比分析 连志鸾 202

一次秋季特大暴雨过程对称不稳定性的研究 李云川 王淑云 寿绍文 202

河北南部台风类暴雨特点及其预报方法 宋晓辉 柴东红 赵玉清 203

太行山东麓致洪暴雨的天气概念模型 刘玉平 陈小雷 梁钰等 203

“04.7”冀南大暴雨过程的湿位涡诊断分析 王丛梅 204

环京津暴雨的发生发展机理和预报着眼点 张国华 205

热带风暴“海棠”影响的河北大暴雨天气分析 王淑云 节江涛 周连科等 205

热带风暴“海马”变性前后的物理量诊断分析 张迎新 张守保 206

2005年河北第一次暴雨的成因分析 张素美 206

2003年8月5日唐山地区暴雨过程分析 郑艳萍 207

2005年7月22~23日河北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赵玉广 207

河北中部暴雨的分析及预报 周贺玲 金平 208

2003年渭河汛期暴雨洪水灾害 王春青 陈志凌 车振学 209

2004年8月26~27日河南台风暴雨过程分析 范学峰 209

2005年6月9日南阳暴雨的成因分析 张振清 210

卫星资料在淮河流域持续性暴雨监测预报中的应用 崔新建 魏慧娟 210

台风外围气流中的暴雨及其位涡特征 吴蓁 范学峰 211

土壤水分数据库日常管理系统的初步研制 曹新久 景元书 叶树春 212

2005年7月27~29日东北低涡暴雨总结及防御启示 张志秀 212

河南特强暴雨β中尺度对流系统三维结构的数值模拟 廖移山 张兵 李俊等 213

一次典型暴雨形势下无明显降水的原因分析 陈亮 龙利民 汪应琼 213

对湖北2005年首场梅雨暴雨的预报及分析 李红莉 214

与水平风切变“锐度”相联系的“CISK”惯性重力波 王晓芳 崔春光 胡伯威 215

实现中小水电站建设气象服务科学化的思考 苏跃华 215

0212“北冕”热带气旋诱发湖南暴雨的力子天气学分析 姜海泉 216

一次连续性特大暴雨过程分析 黄菊梅 周静 216

基于AREM模式的“云娜”台风登陆加强过程机理数值研究 叶成志 潘志祥 程锐等 217

南太平洋热带气旋及其中心与云的不对称性 高耀庭 韦道明 218

吉林省夏季大暴雨的气候特征及影响系统分析 杨雪艳 汪秀清 张智勇 218

暴雨过程中螺旋度的中尺度时空特征 安洁 张铭 219

三维对称涡旋中非对称扰动的演变 黄泓 张铭 220

一次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发生发展与强降水的分析 濮梅娟 夏瑛 覃丹宇等 220

登陆台风“云娜”的数值模拟研究 季亮 费建芳 黄小刚等 221

连续暴雨过程中的β中尺度大暴雨的成因分析 崔晶 张丰启 吕守敏 221

海气通量对台风“森拉克”(2002)影响的模拟研究 任雪娟 William Perrie 222

基于集合预报思想对一次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 牛震宇 张立凤 222

热带气旋大风核形成和加强的可能原因探讨 王晓婷 钟中 卢伟等 223

对NCAR-AFWA方案风场改进及对“云娜”台风模拟研究 王亮 潘晓滨 李毅等 223

台风“麦莎”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支风梅 董尚力 陈飞 224

一次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 韦道明 224

基于BDA技术的台风初值化方案 周育锋 韩志刚 225

苏州地区一次罕见秋季暴雨过程分析 支风梅 董尚力 李亚春 225

2005年江淮梅雨期的分析——兼论江淮梅雨划定的思路、原则、标准 周曾奎 彭海燕 226

台风“云娜”造成鹰潭暴雨的天气过程分析 宁芳跃 227

次天气尺度与中尺度正、斜压模演变揭示的武汉暴雨过程 陈建萍 单九生 周伟灿 227

上饶市暴雨聚类分析 谢银水 卢秋芳 228

旱涝灾害对江西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减灾对策 王保生 刘文英 杜筱玲 228

冬季暴雨结构特征个例分析 杨梅 李玉林 229

“云娜”台风登陆后的路径和降水的诊断分析 许爱华 叶成志 李象玉等 229

利用云图资料分析江西夏季对流云特征 杨梅 李玉林 230

探空测风与新一代雷达测风的分析及其应用 杨梅 李玉林 230

江西汛期降水异常偏少的高中低纬环流特征初探 尹洁 231

“8.28”大连地区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李燕 薄兆海 何玉科 232

台风“云娜”过程分析 郑劲光 祁秀香 232

黄河三角洲地区汛期大到暴雨预报方法研究 郝家学 张经珍 马立娟等 233

青岛沿海风暴潮分析 张晓慧 盛春雁 邵滋和 233

单多普勒雷达反演等高面上二维风场的EVAP方法研究 王俊 吴增茂 234

山东省远距离热带气旋暴雨之研究 杨晓霞 陈联寿 刘诗军等 235

泰山一次强降水过程综合诊断分析 王建波 张苏平 张艳等 235

一次区域性大暴雨环境特征分析 柳林 李娜 236

济南地区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尹承美 236

登陆热带气旋造成的远距离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张少林 龚佃利 朱君鉴 237

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的触发和维持机制分析 邢建忠 张兴强 237

大降水的中尺度天气系统的诊断分析 胡润山 238

湿位涡诊断在远距离台风影响陕西突发性暴雨预报中的应用 井喜 239

台风对青藏高原东北侧冷锋暴雨影响作用的特征分析 侯建忠 张弘 杜继稳等 239

2003年秋季连阴雨中的暴雨分析 李建芳 240

2003年渭河流域一次区域性致洪暴雨的天气学分析 吕俊杰 王旭仙 武麦凤等 241

近海加强热带气旋结构与强度变化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 刘敏锋 陈光华 241

一次大暴雨过程和β中尺度系统发展结构的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 慕建利 杜继稳 寿绍文 242

西安市两次突发暴雨成因分析 张弘 梁生俊 侯建忠 243

高原东北侧一次暴雨过程的强降水时段分析 武麦凤 王旭仙 高菊霞 243

台风大风与防护林带防护效应初步研究 杨秋珍 徐明 沈烈英等 244

基于准定常假定的多种卫星资料同化研究 梁旭东 端义宏 王栋梁等 244

2004年8月22~23日上海地区大暴雨分析 张德林 245

热带气旋及相关天气系统对上海强梅雨的影响分析 陈永林 曹晓岗 246

红外云顶亮温资料在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预报中的应用 陈佩燕 端义宏 余晖等 246

热带气旋路径集合预报试验 王晨稀 王栋梁 梁旭东 247

人为气溶胶的一个间接强迫:云滴谱在降水中的作用 周广强 黄梦宇 248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统计释用预报方法研究 胡春梅 余晖 陈佩燕 249

2004年9月2~6日持续性强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 陈忠明 何光碧 高文良等 249

高原低涡移出高原的观测事实分析 郁淑华 高文良 250

盛夏(7~9月)南海西移台风在云南西北部的远距离降水初探 杨桂荣 251

影响我国洪涝的高原低涡活动的中高层环流特征 郁淑华 高文良 251

杭州梅汛期区域暴雨的分析和预报 曹俊元 查贲 倪琛玲 252

梅雨锋演变与低涡发展的联系 陈丽芳 高坤 徐亚梅 253

“蒲公英”台风造成舟山海域12级大风的成因分析 曹美兰 253

0509“麦莎”台风引起的暴雨分析 陈优平 254

2004年第4号热带低压移动路径及强度分析 陈梅汀 254

台风“麦莎”在舟山引起的特大暴雨的成因分析 黄辉 陈淑琴 255

2004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活动特点与成因研究 董美莹 薛根元 255

热带气旋研究与业务预报应用 陆琛莉 256

0505号台风后期路径和宁波暴雨成因分析 钱燕珍 郑铮 何彩芬等 257

0509号台风登陆后中尺度雨团特征分析 钱燕珍 杨元琴 王继志等 257

MM5 V3模式对浙东地区一次初冬暴雨过程的预报 鄢志波 258

萧山垦区台风风暴潮气候规律分析 谢国军 姚一梅 项先道 258

影响嘉兴市台风的路径及风雨分析 李云泉 李海军 徐瑞国 259

0407号台风“蒲公英”预报分析 鄢志波 259

自动站资料对台风“云娜”的数值模拟的改进 余贞寿 冀春晓 王忠东等 260

嘉兴市热带气旋降水预报方法研究 张瑞萍 盛文斌 261

登陆浙江的热带气旋登陆前移动速度分析 俞燎霓 261

东风波及其诱生低涡的螺旋度和Q矢量演变特征 郑峰 262

舟山市一次冬季暴雨、大风天气过程分析 张伟红 262

0414号台风路径和强度诊断分析 周建平 263

皖北气候过渡带冬小麦气候生态条件变化研究 李德 王防 戚尚恩 267

农业水资源安全定义的内涵和外延 刘布春 梅旭荣 李玉中 267

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监测 267

安徽省江淮地区冬小麦春季涝渍灾害的风险评估 马晓群 盛绍学 徐敏等 268

皖北粮食生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研究 李德 王防 祁宦等 268

宿州旱涝特点与防御措施 戚尚恩 李德 269

阜阳市近年主要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点与种植业应对措施 王海东 杜方 270

江淮地区油菜涝渍灾害气候生态特征及其指标的研究 盛绍学 马晓群 石磊等 270

安徽宣城寒露风天气气候分析 吴有训 方四清 程雪生等 271

沿淮低洼区无汛期蔬菜大棚小气候效应及高效栽培模式研究 郁家成 戴世文 王胜等 272

安徽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知识库系统研究 杨太明 陈金华 陈晓艺 272

新一代省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系统的技术实现 张爱民 杨太明 吴文玉等 273

江淮分水岭地区蔬菜地面覆盖保墒增效的机理与模式 郁家成 倪明 273

气候对棉花产量年型的影响及主要指标的划定 李俊 潘学标 李菊 274

千烟洲人工针叶林水汽通量研究 李菊 刘允芬 杨晓光等 274

不同人为干扰下垫面热量收支非平衡特征研究 刘树华 李婧 茅宇豪 275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口胁迫下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以陕西省安塞县为例 毛留喜 275

基于MODIS产品数据的植被温度状态指数的干旱监测研究 侯英雨 张佳华 柳钦火 276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一次实践——佛山城镇规划的大气环境影响模拟分析 苗世光 余勇 王晓云等 276

中国棉花优势区分析及遥感估产分区 潘学标 刘琰琰 277

北京地区供暖度日指数和降温度日指数的变化特征 谢庄 虞海燕 于丽萍等 278

黄淮海平原棉花生产气候风险分析 刘洪 吴春艳 278

连江县冬季坡地低温考察和坡地逆温特征初步分析 蔡文华 潘卫华 张辉等 279

连江县浦东农场橄榄树冻害考察和冻害指标初探 蔡文华 陈惠 李文等 280

福建省相对湿度与地理因子相关统计特征 蔡文华 李文 陈惠等 280

基于GIS技术的福建永春县枇杷布局分析 李文 蔡文华 王加义 281

甘肃中部安定区土壤湿度变化特征 单红洮 282

人工消雹业务技术问题的讨论 安林 张强 康凤琴等 282

陇东黄土高原主要农作物生长状况评定指标体系的建立 郭海英 杨兴国 张谋草等 283

日光温室番茄生理生态特征量观测研究 马鹏里 尹东 张旭东等 284

农作物需水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马鹏里 杨兴国 陈端生等 284

半干旱区旱作春小麦耗水规律研究 张旭东 杨兴国 杨启国 285

模糊层次分析法在山区大农业发展决策中的应用 尹东 285

广东省严重冬季寒害的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杜尧东 罗晓玲 286

2004年广东省干旱灾害遥感监测应用研究 邓玉娇 肖乾广 黄江等 286

雷州半岛农业用水危机与节水农业 杜尧东 287

双季稻抛秧栽培的气候分析 陈国保 288

南亚热带常绿针阔叶混交林CO2通量估算 王春林 闫俊华 周国逸等 288

2004年龙眼花多果少的气象成因分析 陈国保 289

GIS支持下的巴西陆稻种植气候区划 何燕 李政 290

GIS支持下的广西气候资源推算模型研究 丁美花 苏永秀 李政等 290

GIS在南宁市细网格农业气候资源分析中的应用 苏永秀 李政 291

龙眼暖春“冲梢”气象指标及其发生规律研究 匡昭敏 杨鑫 李强 291

高温干旱胁迫对早熟荔枝果实质量影响的研究 谭宗琨 292

LST在农业气候热量区划中的应用方法研究 杨鑫 孙涵 苏永秀等 293

杂交水稻新品种生产性推广的气候问题研究 陈中云 宗德华 徐永灵等 293

GIS技术在划分巴西陆稻IAPAR9适宜种植区域中的应用 郑小波 康为民 汪圣洪等 294

黔东南近40年水稻安全生长期的变化 梁平 田楠 294

基于降水遥感技术和数值天气预报的多层暴雨型泥石流预报系统研究 张京红 韦方强 刘淑珍等 295

冀东冬小麦安全越冬的探讨 高桂芹 董玉武 296

气候变暖对农业气候条件的影响分析 崔连生 296

因子分析在农业气候区划建立模型中的应用 康锡言 徐建芬 297

利用EOS/MODIS数据监测河北省冬小麦种植信息 王云秀 张文宗 姚树然等 298

张家口气候资源与特色农业 刘爱梅 苗志成 刘星燕等 298

河北省夏蝗大发生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 姚树然 李春强 王贵生 299

河北省东亚飞蝗发生期气象预测模型研究 姚树然 299

河北省廊坊市农业气象灾害及变化分析 张素云 郭艳岭 300

冀南地区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分析 张海霞 尤凤春 周伟灿等 300

多源多时相遥感数据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研究 赵春雷 张文宗 康西言 301

1981—2001年中国黄淮海地区植被NDVI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陈怀亮 邹春辉 刘玉洁等 302

石家庄市森林火环境分级预报方法 智利辉 车少静 302

气候变化对河南南部冬小麦播期的影响 陈英慧 303

华北平原冬小麦干旱的产量灾损风险区划 刘荣花 朱自玺 方文松等 304

考虑地形条件下山区日照和辐射的GIS模型研究 黄晚华 帅细强 汪扩军 304

格点化冬小麦发育期推算方法 张雪芬 陈东 邹春辉等 305

河南省夏玉米产量预报方法研究 杨海鹰 305

佳木斯地区大豆新品种适宜播期、适宜密度的确定及高产分析 王晓群 付仲沛 306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干旱进行监测 姬菊枝 安晓存 魏松林 306

湖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气象问题与对策 陈正洪 307

近40年佳木斯地区温度生长期的变化 王晓群 付仲沛 307

小麦赤霉病的一种气象学预报方法 杨诗定 308

北京城市集中供热节能气象预报系统研制 王志斌 张德山 王保民等 308

东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现状及其资源保护的思考 黄菊梅 袁泉 杨金莲 309

湖南省高温时空分布及在水稻生产中的择优利用 宋忠华 刘云开 陈孟琼 310

湖南一季超级稻种植气候区划研究 陆魁东 黄晚华 申建斌等 310

褐飞虱降落的大气动力场分析 包云轩 翟保平 王建强等 311

内蒙古近50年干旱气候特征 刘寿东 王磊 312

CAPPS模型简介及在武汉市空气质量预报中的检验 陈波 申双和 312

2003年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的大气动力学机制分析 王翠花 包云轩 向勇等 313

45年来我国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 申双和 盛琼 313

气候信息服务应用开发系统 钱培东 314

基于冠层温度的农田蒸散估算和作物水分胁迫指数研究 胡继超 张佳宝 朱安宁等 314

水稻产量的分阶段气候评价和预报方法研究 蒋名淑 商兆堂 吕道洲 315

干旱对扬州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御对策 沙光明 秦铭荣 谢义明等 316

气象条件对苏北杨树主要病虫害的影响分析 吴新胜 贾延安 付云燕等 317

淮安市沙尘天气分布特征及预报方法研究 苏永清 范秀莲 王苏等 317

基于GIS和MICAPS的农业气象信息系统的研制(一) 向勇 包云轩 王翠花等 318

迁飞性害虫迁入峰实时预警技术研究 严明良 包云轩 319

江苏省夏季旅游气候舒适度综合模糊评判 景元书 周青 319

浮梁县双季稻种植热量条件分析及区划 雷玄肆 320

“赣葛5号”高产气候条件和栽培技术 杜安 320

水旱灾害对江西粮食产量的影响 卢冬梅 王保生 张超美等 321

内蒙古阴山北麓缓区丘陵区耕地的农业自然生产潜力及其限制因子分析 李忠辉 321

利用EOS/MODIS资料估算水稻种植面积的业务化方法 王怀清 辜晓青 曾珍英等 322

夏秋季高温干旱对江西省双季晚稻产量的影响 卢冬梅 刘文英 322

早稻结实粒与千粒重对气象条件响应关系探讨 谢远玉 张瑞祥 刘翠华 323

基于GIS的贵溪市早熟梨种植气候区划 肖玉玲 李迎春 323

寒露风灾害评估的空间分析模型 殷剑敏 辜晓青 324

上饶市天桂梨种植农业气候区划 徐文英 324

上饶市毛竹栽培的气候适应性分析及区划 张淑华 徐文英 325

起伏地形下重庆降水精细的空间分布 陆忠艳 缪启龙 王扬锋 326

MOIMS在闪电定位数据库WebGIS查询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章毅之 李美华 326

基于GIS的北方草地畜牧业雪灾评估信息系统 郝璐 王静爱 石少宏等 327

UV-B增加对宁夏春小麦光合作用日变化的影响 苏占胜 王连喜 李福生等 328

内蒙古冰雹灾害对农牧业的影响及防御对策 杨丽桃 328

土壤表面开始冻结和解冻期的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应用建议 祁如英 严进瑞 王启兰等 329

宁夏枸杞品质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张晓煜 刘静 王连喜 329

山东5月冰雹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高留喜 杨晓霞 330

干旱胁迫下不同基因型美国黑核桃的光合特性 崔兆韵 330

黄河三角洲气候资源生产潜力分析评价 刘敦训 刘晋升 商桂森等 331

东营市日感冒气象指数预报 郝家学 张经珍 孙秀忠等 331

临沂市气候变化及农业发展对策 裴洪芹 吴君 邰庆国等 332

长治市冰雹天气的某些特征分析 王正旺 庞转棠 魏建军等 333

泰安市区空气污染物浓度日变化特征分析 杨瑞峰 贾思之 333

建设项目选址的气象和环境空气影响因素研究 王栋成 张爱英 董旭光等 334

2004年陕西小麦增产的气候影响评价 高蓓 栗珂 景毅刚等 334

陕西夏玉米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高蓓 栗柯 334

小麦冬前弱苗高产的气象条件分析 李建军 335

MODIS植被指数及其在县域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中的应用 张树誉 李登科 李星敏等 336

陕西省果业主要气象灾害及其防御对策 李美荣 刘耀武 李艳莉 336

MODIS资料在2005年陕西春旱过程监测中的应用 张树誉 李登科 李星敏等 337

基于DEM和天文辐射的重庆地区气温空间分布研究 陈志军 邱新法 高阳华 338

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的月际分布及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顾品强 陆勤 刘宏炜 338

巴州地区气象灾害的特征和防御对策的分析 张鄞 蔺喜禄 339

天津地区几次大雾过程的对比分析 刘彬贤 339

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南缘干热风灾害的特征分析 冯永新 宋玉玲 郑玉江等 340

新疆棉花障碍型冷害的天气成因研究 杨莲梅 李新建 341

新疆乌苏市冰雹天气成因分析 胡俊 冯永新 蒲清刚等 341

张一平 宋清海 沙丽清等 342

热带季节雨林植被光合速率和土壤呼吸特征及其对林冠碳通量日变化影响研究 342

昆——曼国际大通道滇南段森林对降雨侵蚀力减缓效应研究 张一平 何云玲 杨根灿 343

热带季节雨林碳通量年变化特征及其与影响因子的关系研究 张一平 沙丽清 于贵瑞等 343

盐业生产气象条件分析与盐业气象服务对策 蔡春裕 344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晴天CO2交换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 赵双菊 张一平 于贵瑞等 344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气象监测建设方案研究 姜纪红 宋健 丁华君等 345

浙江省森林火灾时空变化的EOF分析 李兆芹 王秀珍 346

基于气候因子的山核桃产量模拟 金志凤 袁德辉 李绍进 346

应用常规气象资料进行积雪温度和深度预测 娄伟平 薛根元 吴利红等 347

气象条件对超级稻协优9308每穗粒数和结实率的影响 娄伟平 薜根元 孙永飞等 347

食用小竹覆盖促进出笋试验研究 叶海龙 蔡建池 祝颂平 348

浅析台州柑橘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措施 徐文奇 348

杭州市城市气候特征及其发展对策 朱兰娟 宋健 349

千岛湖流域旅游气候资源综合开发分析 朱兰娟 王国华 华行祥 349

气候变化对再生稻高产的影响 阳作明 唐云辉 刘海隆 350

三峡库区近年来气候变化及对策研究 阳作明 何永坤 张世金 350

气候变化对我国南方双季稻发育和产量影响研究 张建平 赵艳霞 王春乙等 351

淮安市雷电(暴)日数时数变化及雷暴天气特征 孙同君 施广全 355

江淮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影响的研究 郁家成 王胜 355

气候、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355

利用卫星资料分析对流层臭氧柱总量分布特征及其可能的原因 李莹 赵春生 方圆圆等 356

球面正压大气扰动发展机制与南海季风爆发机制的数值研究1——纬向基流中扰动发展的机制 高士欣 张立凤 356

中条山东段乔木种分布的环境梯度分析 刘秋锋 康慕谊 刘全儒 357

北京典型气象条件下的环流特征以及城市规划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刘洪利 欧阳志云 姜金荣 357

北京城市增温与城市化发展关系研究 刘伟东 尤焕苓 张明英 358

逐日降水量的模拟及其在作物生产评价中的应用 廖要明 潘学标 张强等 358

从北京总规修编看气象环境宜居城市建设 苗世光 王晓云 郭文利等 359

北京市PM2.5质量浓度与能见度关系初探 王京丽 张远航 邵敏等 360

基于遥感影像的北京地表城市热岛的研究 彭静 刘伟东 龙步菊等 360

城市化进程对北京降水变化影响的初步分析 王喜全 王自发 郭虎 361

城市小区规划大气环境影响评估研究 奚文 高燕虎 苗世光等 362

关于气候系统危险人为干扰的相关科学问题 任国玉 362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气象环境影响初探——以北京市为例 轩春怡 刘海涛 苗世光 363

北京地区PM2.5的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徐敬 丁国安 张养梅等 363

一个新的热带太平洋和全球大气耦合环流模式及其数值模拟 薛洪斌 王业桂 张铭 364

北京一次局地重污染气象条件分析 徐晓峰 李青春 张小玲 364

北京的极端天气事件及其与区域气候变暖的可能联系 张秀丽 郑祚芳 365

长江三峡库区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 叶殿秀 邹旭恺 张强等 365

近30年来城市化进程对北京区域气温的影响 郑祚芳 郑艳 李青春 366

北京市气温和降水的长程变化特征 郑祚芳 曹晓彦 曹鸿兴等 366

西北地区春季多雨与少雨年的高空环流特征 郭江勇 李耀辉 吴红 367

台湾海峡西岸福建南部酸雨与影响天气系统的统计分析 刘京雄 林长城 蔡义勇等 367

北京地区城市热岛的时空分布特征 郑祚芳 刘伟东 王迎春 367

西北地区气候变化与同期气象场异常的关系 陶健红 吴洪宝 白虎志 368

河西走廊地区降水、雨日、雨强的气候变化特征 林纾 陶健红 陆登荣 368

径流量干旱指数在河西走廊灌区的应用 王劲松 冯建英 吴伟 369

甘肃省河西内陆河径流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冯建英 370

甘肃黄土高原地区夏半年降水与500hPa环流的关系 吴爱敏 370

典型山谷城市秋冬空气质量特征及2004年重污染事件分析 许东蓓 王强 奚立宗等 371

金塔绿洲风环流的数值模拟及结构分析 文莉娟 吕世华 张宇等 371

广州市大气污染与气象条件的统计分析 罗森波 罗秋红 谢炯光 372

黄土高原气候系统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姚玉璧 张存杰 王毅荣等 372

茂名储良广眼气候适应性及可持续发展 张劲梅 郑坤林 373

珠江三角洲大气灰霾导致能见度下降问题研究 吴兑 李成才 唐建辉等 373

广州旧白云机场与花都区近45年气候对比分析 张美平 敖淑珍 刘翔等 374

利用奇异谱—自回归模型作近百年广西汛期降水的诊断及预测研究 黄雪松 况雪源 375

广州市一例空气严重污染事件的天气分析 周亚军 刘燕 易爱民等 375

广西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李强 周绍毅 376

广西大范围高温天气气候背景 董良森 李菁 姚胜芳 376

高空急流次级环流与广西初夏暴雨 农孟松 377

近45年广西降水和气温的气候特征 黄嘉宏 李江南 李自安等 377

城市热岛业务探索 张行清 378

南宁日照时数减少的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覃峥嵘 378

柳州城市气候特征与生态环境管理 郑传新 379

影响广西的东风波特点 赵江洁 379

石家庄自然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车少静 智利辉 赵世林 380

海南省降水极值变化研究 吴慧 380

石家庄市城市环境质量红色预警模型的建立 陈静 郭彦波 郭卫红 381

石家庄紫外线辐射变化特征及相关因子分析 付桂琴 381

石家庄市中度以上污染日出现的天气背景分析 郭卫红 李国翠 连志鸾等 382

河北地区地面气温日较差的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 郭金平 安月改 杨保东 382

秦皇岛市50年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居丽玲 孔繁德 383

保定市大风气候统计分析 黄鹤 383

积极探讨邢台棉花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吕志敏 384

廊坊气候的变化与生存环境的演变 李茜 384

秦皇岛市大风气候规律分析 孙丽华 曹秀芝 陈连友 385

丹江口库区气候变化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陈燕 单伟 郭志勇等 386

冀枣衡地下漏斗区水资源年际动态变化及可持续利用分析 王建恒 陈瑞敏 386

河南省季降水量与两类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相关分析 梁钰 布亚林 387

商丘市雾的气候分析和天气分型 康绍军 朱世红 张时英 387

河南省40年地表干湿状况及地表变干趋势研究 苏爱芳 王纪军 388

城市雨水资源化潜力研究—以商丘市为例 余卫东 389

提高河南水资源利用的对策研究 杨海鹰 范玉兰 薛龙琴等 389

夏季不同下垫面气象要素的对比分析 娄德君 李治民 孙卫国 390

增暖背景下高空气候的变化 姬菊枝 王艳秋 曹鸿兴 390

齐齐哈尔近50年来气温突变的诊断分析 娄德君 刘智 李治民 391

气候因子对寒温带落叶针叶林NPP影响的数值试验分析 赵玲 周锁铨 392

中国东部地区夏季CO2浓度与对流层辐射加热 王承伟 宋庆利 胡文东等 392

我国最大天然林区的气候变化及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赵玉洁 于淑静 张春梅等 393

黑龙江省西部草原生态恶化原因及挽救措施 赵殿臣 393

丹江口水库流域近75年旱涝气候特征 徐元顺 394

气候变化与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 刘志澄 394

岳阳市能(资)源消耗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刍议 欧阳红 杨金莲 395

湖北西部城市酸雨与成因分析 张霞 李兰 魏静 395

长江中下游空气质量问题的数值模拟研究 卢艳 费建芳 396

十层BATS模式在区域气候模式中的应用 赵鸣 397

黄河流域近40年蒸发皿蒸发量的气候变化特征 曾燕 邱新法 刘昌明 397

灌木各测树因子相关性以及器官生物量相关性的研究 张建萍 曾珍英 398

影响慢性支气管炎的气象因素分析 黄琼 段艺萍 陈石忠等 398

近40年重庆地区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 刘毅 何金海 王黎娟等 399

切变基流中赤道Kelvin波及纬向对称扰动的稳定性 沈新勇 何金海 苏银兰等 399

大连地区主汛期多、少雨年同期大气环流场的差异 王玲玲 王谦谦 张黎红 400

辽宁省雾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陈传雷 蒋大凯 孔令军 401

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环境灾变的气候成因 白美兰 邸瑞琦 沈建国 402

浅析水资源应用及气候变化对其产生的影响 张梅 孙彤辉 倪家增 402

宁夏气候变化的事实分析 陈晓光 苏占胜 郑广芬等 403

基于MODIS资料的森林草原火灾监测系统开发 邓晓东 那顺 杨晓华 403

2001—2004年12月份青海省气温异常的成因分析 戴升 申红艳 朱西德等 404

宁夏大气降尘的月际分布规律 赵立斌 王建英 单新兰 404

济南近50年气温变化分析 李芸 王新堂 王新 405

紫外线变化规律及预报模式初探 康桂红 杨宗波 杨荣光等 405

青海草本(禾本科)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应用 祁如英 严进瑞 王启兰等 405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调查分析 刘敦训 孙秀忠 李乐荣 406

济南高温闷热天气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杨晓霞 薛德强 407

近50年平流层年强爆发性增温事件及其变化规律分析 盛日锋 407

浅析济南市火灾与气象条件关系 尹承美 408

娄烦县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韩锦涛 李素清 409

测站迁移的气候差异分析 周春珍 付晋 任丹 409

RegCM3对东亚环流和中国气候模拟能力的检验 张冬峰 高学杰 赵宗慈等 410

山西省降水变化及对水资源的影响分析 周晋红 411

陕西2004年春季最强一次沙尘天气过程分析 王旭仙 吕俊杰 侯明全等 411

海岸带低海拔大城市气候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思考 杨秋珍 徐明 端义宏 412

山西省气候变化的多尺度诊断研究 赵桂香 赵彩萍 李新生 412

若尔盖高原湿地气候变化及荒漠化研究 郭洁 413

关中东部冬季气候变化对设施农业生产影响和对策 张永红 葛徽衍 413

长江三峡库区导线覆冰灾害和环流特征 王运禄 尉蓉 陈海虹等 414

秋冬季大雾对输电线路的影响 白玉荣 张敏 杨红等 415

花粉浓度与变态反应疾病关系研究 白玉荣 刘艳 刘彬贤等 415

近45年来阿勒泰地区的冬季降水变化 刘大锋 416

喀什地区浮尘天气特征分析 江远安 霍广勇 黄秉光等 416

阿勒泰地区的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庄晓翠 郭城 刘大锋等 417

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生理机能影响的研究 毕家顺 418

阿克苏-阿瓦提荒漠绿洲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刘新春 郑奕 霍文等 418

澜沧江干流河谷盆地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 何云玲 张一平 419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引种植物物候特征比较研究 宋富强 张一平 杨清 420

西双版纳5种木本植物对短期CO2浓度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