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三棱针的源流和发展 1
第一章 概述 1
第二节 三棱针疗法的作用机制 5
一、中医认识 5
泻热解毒 5
消肿散结 6
祛瘀通络 6
醒脑开窍 6
镇静止痛 7
二、现代研究 7
改变血液成分 8
影响血管功能 8
调动免疫功能 8
调节体温 9
调整神经肌肉功能 9
调整消化功能 9
第二章 常用腧穴 10
第一节 头面部 10
百会 10
印堂 11
素髎 11
龈交 12
攒竹 13
承浆 13
阳白 14
颊车 15
头维 15
太阳 16
耳尖 17
金津、玉液 18
第二节 躯干部 18
膻中 18
天枢 19
大椎 20
腰阳关 21
肺俞 21
膈俞 22
大肠俞 23
第三节 上肢部 23
尺泽 23
列缺 24
少商 25
肩髃 26
曲池 26
合谷 27
曲泽 28
十二井 29
十宣 29
四缝 30
第四节 下肢部 31
足三里 31
三阴交 32
隐白 33
委中 33
照海 34
太冲 35
大敦 35
第五节 阿是穴 36
第三章 操作方法 37
第一节 针具 37
第二节 针刺前的准备 38
消毒 38
体位选择 38
第三节 操作方法 38
点刺 38
散刺 39
挑刺 40
缓刺泻血法 40
刺络拔罐法 41
第四节 适应证及禁忌证 42
适应证 42
禁忌证 42
第五节 注意事项 42
第四章 临床应用 43
第一节 内科疾病 43
头痛 43
高热 45
感冒 48
中暑 50
支气管炎 52
高血压 53
急性肠炎 55
细菌性痢疾 57
脑梗塞 60
癫痫 63
精神分裂症 65
三叉神经痛 68
面神经麻痹 70
坐骨神经痛 72
股外侧皮神经炎 75
红斑性肢痛 76
疟疾 78
第二节 外科疾病 80
急性乳腺炎 80
急性淋巴管炎 81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82
下肢静脉曲张 84
痔疮 85
落枕 87
肩关节周围炎 88
急性腰扭伤 90
肱骨外上髁炎 91
第三节 皮肤科疾病 92
神经性皮炎 92
银屑病 94
扁平疣 96
带状疱疹 97
斑秃 99
毛囊炎 100
痤疮 101
黄褐斑 103
丹毒 104
酒齄鼻 106
荨麻疹 107
痛经 109
第四节 妇、儿科疾病 109
月经不调 111
乳少 113
崩漏 114
小儿惊风 114
流行性腮腺炎 117
百日咳 119
小儿腹泻 120
小儿营养不良 122
小儿夜啼 124
第五节 五官科疾病 124
结膜炎 124
麦粒肿 126
角膜炎 128
鼻窦炎 129
急性扁桃体炎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