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述 1
第1章 血管病变防治概述 1
第二节 血压升高、血管病变与脑卒中的防治 2
一、高血压与血管病变 2
二、血压水平与脑卒中 2
第三节 血管生物学与临床心血管事件 3
一、内皮和内皮功能失调 3
四、逆转血管病变与卒中预防 3
三、降压治疗与脑卒中 3
二、内皮源性舒张因子/一氧化氮 4
三、血管痉挛和内皮功能失调 4
四、炎症、动脉粥样硬化和内皮功能失调 5
五、血管的氧化调节 5
六、血管紧张素Ⅱ 6
七、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血管重塑 7
八、血管生成 7
九、血管生物学对临床医学的影响 8
第一节 原始心血管系统的建立 9
一、循环系统的建立 9
第2章 血管系统的生物学发生过程 9
二、血管发生、生长的调节 10
三、胚体内外三个循环的建立 11
四、血管的组织发生 11
五、胎儿血循环途径与出生后的变化 12
第二节 动脉系统的建立 13
一、动脉干与心动脉球的演变 13
二、弓动脉的发生和演变 13
三、背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演变 13
一、卵黄静脉和脐静脉的演变以及门静脉的形成 14
第三节 静脉系统的建立 14
四、四肢动脉 14
二、主静脉的发生与演变 15
三、下腔静脉的组成及其来源 15
四、四肢静脉 15
五、肺静脉的发生和左心房的扩大 16
第3章 冠状动脉解剖及血液循环的生理特点 17
第一节 冠脉循环的解剖 17
一、冠状动脉 17
二、冠脉循环的静脉 20
一、冠状血管的功能解剖 21
三、毛细血管 21
第二节 冠脉循环的生理特点 21
二、冠脉血流与心肌耗氧量 22
三、冠脉血流调节 23
四、心脏的血流分布 30
五、冠脉阻力分布和药物作用 32
六、冠脉侧支循环 32
七、人体冠脉灌注的限制因素 33
第一节 脑血管发育与组织学 34
一、脑血管的发育 34
第4章 脑血管解剖和脑循环生理特点 34
二、脑血管的组织学 37
第二节 脑动脉系统 38
一、颈动脉系统 40
二、椎-基底动脉系统 47
第三节 脑静脉系统 51
一、大脑浅静脉 51
二、大脑深静脉 52
三、脑干与小脑的静脉 53
四、静脉窦 53
一、血脑屏障 56
五、导血管 56
第四节 毛细血管与血脑屏障 56
二、脑血管周围间隙 57
三、无脑屏障区域 57
第五节 脑动脉侧支循环 57
一、颅内侧支循环 57
二、颅内外侧支循环 59
第六节 脊髓血管 59
第七节 脑血管的生理功能 60
二、脊髓静脉 60
一、脊髓动脉 60
一、生理状态下脑循环的调节 61
二、影响脑血管生理功能的因素 68
第5章 动脉系统的力学特点 75
第一节 高血压动脉系统 75
一、方法学 75
二、高血压和其他心血管疾病中的动脉硬化 76
三、脉压的流行病学 76
五、对治疗的影响 77
第二节 动脉疾病的力学原则 77
四、动脉硬度和高血压的分子遗传学 77
一、基本概念 78
二、动脉粥样硬化时斑块形成的力学基础 78
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血栓阻塞的力学基础 79
四、动脉粥样硬化中膜变性的力学基础 79
五、左心室肥厚和心力衰竭 80
六、左心室的液压负荷 80
七、小结 81
第一节 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动脉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82
一、脉动的动脉功能和动脉壁的结构 82
第6章 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动脉壁的影响 82
二、主动脉的结构 83
三、讨论 84
第二节 RAS基因多态性与动脉IMT和动脉僵硬度 84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84
二、RAS与动脉僵硬度 85
三、RAS与IMT 86
四、展望 87
第7章 血管病变评价方法 88
第一节 血管病变检测“伯仲”之争 88
一、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内皮功能障碍 89
第二节 超声检测动脉内皮功能 89
二、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的超声检测 90
第三节 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指标的应用 92
一、动脉系统与血压的定义 92
二、脉搏波、反射波及其与高血压的关系 98
三、评价抗高血压药物对大动脉的影响 103
四、评价降压疗效与动脉结构改变的关系 110
五、吸烟和代谢异常对大动脉僵硬度的影响 112
六、评价大动脉功能与冠心病的关系 113
一、运动心电图试验 115
第四节 运动心电图试验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应用 115
二、运动心电图试验在急诊胸痛中心的应用 121
三、运动心电图试验在无症状人群中的应用 126
四、急性心肌梗死后运动心电图试验的临床应用 130
第五节 多层CT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134
一、MSCT比单层螺旋CT具有的几点优势 134
二、MSCT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134
第六节 MRI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病变 135
一、多巴酚丁胺负荷MRI成像 135
二、双嘧达莫和腺苷负荷心脏MRI成像 138
第七节 负荷超声心动图的临床应用 141
二、关于SE的类型 142
三、关于运动负荷 142
一、关于SE原理 142
四、关于药物负荷 143
五、关于SE的检测方法中的心肌缺血指标 143
六、关于室壁运动分析 143
七、关于运动负荷试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144
八、关于多巴酚丁胺药物负荷试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144
九、关于SE应用范围及价值 145
第八节 冠状动脉储备功能的超声检测及应用 146
十、关于SE的限制性与展望 146
一、CFVR的检查方法 147
二、临床应用 148
第九节 血管内超声的临床应用进展 149
一、导管设计 149
二、显像分析 150
三、斑块组成和分布的显像 153
四、评价介入治疗的结果 155
第一节 炎症介质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 161
一、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161
第8章 血管病变的生化标志物 161
二、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的作用 162
三、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证据 163
四、心血管病评估展望 165
第二节 同型半胱氨酸与脑血管病 166
一、同型半胱氨酸概述 166
二、Hcy的代谢途径 166
三、影响Hcy水平的因素 166
五、Hcy与脑血管病 167
六、MTHFR与Hcy 167
四、Hcy在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167
七、有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治疗 168
第9章 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特点 169
第一节 心血管疾病 169
一、高血压 170
二、冠心病 170
三、心绞痛 170
四、急性心肌梗死 171
五、瓣膜性心脏病 171
六、心力衰竭 172
七、心律失常 172
一、病理解剖特征 173
第二节 脑血管疾病 173
二、发病特点 174
三、与之密切相关的疾病 174
四、老年病的特点 174
第10章 糖尿病血管病变 175
第一节 概述 175
第二节 糖尿病血管病变分类及临床意义 177
一、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的分类及临床意义 177
第三节 糖尿病血管病变影响因素 178
二、糖尿病性大血管病变分类及临床意义 178
一、与高血糖状态有关的因素 179
二、与高血糖状态无关的因素 181
第四节 糖尿病血管病变病理改变及其机制 182
一、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病理改变 182
二、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病理机制 182
第五节 糖尿病血管病变与血管功能检测 202
第11章 高血压时血管改变及其机制 204
第一节 概述 204
一、动脉壁正常结构与功能 205
第二节 高血压时血管改变 205
二、高血压动脉三层结构病理变化 206
三、不同类型动脉病理变化 206
四、动脉损害的类型 207
第三节 高血压时血流动力学改变 208
一、心排血量和周围阻力间相对平衡失调 208
二、各脏器间血液分配的平衡失调 208
三、血管系统本身各部位间活动的平衡失调 208
第四节 高血压时血管病变病理机制 209
一、血管重塑作用及其调节机制 209
二、血管重塑分子学机制及信号转导机制 218
第五节 高血压血管病变的逆转和防治 220
一、病变的可逆转性 220
二、防治措施 220
第六节 展望 221
第12章 动脉血栓的抗血小板治疗 222
一、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特点 222
二、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应用 224
第13章 动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 229
第一节 普通肝素 229
一、概述 229
三、药动学 230
二、肝素的作用机制 230
四、肝素的监测 231
五、肝素抵抗 232
六、肝素的局限性 232
七、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233
八、肝素抗凝作用的逆转 233
九、肝素的临床应用 234
第二节 低分子量肝素 236
一、药理学特性 236
二、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 237
三、结论 239
第三节 直接凝血酶抑制药 240
一、水蛭素 240
二、比伐卢定 242
三、阿加曲班 244
四、希美加群 246
第四节 维生素K拮抗药 249
一、维生素K拮抗药的应用和监测 250
二、维生素K拮抗药的治疗方法 253
第14章 急慢性冠状动脉心脏病的诊断及治疗 260
一、临床表现 261
第一节 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 261
二、无创检查 262
三、有创检查:冠状动脉造影 264
四、治疗 264
第二节 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267
一、UAP/NSTEMI的早期识别与诊断 268
二、UAP/NSTEMI的临床治疗 269
三、UAP/NSTEMI的预后 271
一、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定义 273
二、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 273
第三节 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 273
三、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 274
第15章 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及治疗 279
第一节 室性心律失常 280
一、围心肌梗死期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 280
二、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 282
三、围心肌梗死期心律失常的治疗 283
第二节 房性心律失常 284
一、房性期前收缩(早搏) 284
二、房性心动过速 284
三、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 285
二、房室传导阻滞 286
第三节 缓慢性心律失常和传导障碍 286
一、缓慢性窦性心律失常 286
三、室内传导异常 288
第16章 冠状动脉病变诊断和治疗新策略 289
一、冠状动脉病变的病理生理机制 289
二、冠状动脉病变诊断 290
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分类及危险分层 291
四、ACS综合治疗策略 293
五、非ST段抬高的ACS治疗新策略 296
第17章 肺动脉高压及其处理对策 298
一、肺高压的分类 298
二、肺动脉高压的病因 301
三、肺动脉高压的病理生理 305
四、临床表现 305
五、实验室检查 306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310
七、治疗 311
八、预后 316
第18章 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肺动脉栓塞研究进展 318
一、深静脉血栓形成 318
二、肺动脉栓塞的诊治进展 319
一、概述 323
第19章 血管病变与抑郁 323
二、心血管疾病与心理障碍 324
三、冠心病与抑郁 325
四、脑血管病与抑郁 331
五、展望 333
第20章 药物逆转血管病变的临床证据 334
第一节 血管病变治疗的新希望:交联抑制剂 334
一、血管病变与脏器功能 334
三、心血管组织胶原交联及其功能 335
四、糖基化终末产物增加胶原交联对心血管和肾脏不良效应的证据 335
二、糖基化终末产物的形成及其作用 335
五、糖基化终末产物介导的胶原交联抑制剂对心血管及肾脏的有益效应 336
六、结论 337
第二节 血脂干预与动脉粥样硬化逆转 337
一、动物实验研究结果 337
二、动脉粥样硬化观察指标 338
三、班块退缩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 338
第21章 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外科多平面治疗 342
一、概述 342
三、治疗 343
二、诊断 343
四、预后 345
第22章 大动脉疾病的外科治疗 346
一、主动脉瘤 346
二、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348
三、多发性大动脉炎 350
第23章 周围血管动脉硬化狭窄、闭塞性疾病的外科治疗 354
一、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 354
二、急性动脉栓塞 357
三、急性动脉血栓形成 358
四、颅外颈动脉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 360
五、动脉硬化性肾动脉狭窄 364
第24章 血管病变的康复治疗 366
第一节 概述 366
一、康复及康复医学 366
二、生存质量 367
三、职业回归 367
第二节 康复护理 368
一、康复护理学概念 368
二、康复护理 368
一、运动处方 369
三、康复计划制定原则 369
第三节 血管性疾病的康复护理 369
二、戒烟、戒酒 372
三、饮食 372
四、心理康复 374
第25章 血管病学的其他新进展 375
第一节 基因芯片技术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375
一、基因芯片技术原理 375
二、基因芯片技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376
一、腹主动脉瘤(AAA)动物模型建立方法 378
第二节 腹主动脉瘤动物模型建立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378
三、展望 378
二、AAA动物模型发病机制研究 379
三、结语 380
第三节 Ehlers-Danlos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381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381
二、临床特征 381
三、分型 382
四、结语 383
参考文献 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