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因明的产生与发展 3
第一章 印度因明 3
第一节 古因明 3
第二节 陈那的新因明思想 10
第三节 法称因明思想及传承 19
第二章 藏传因明 30
第一节 因明在藏区的继承与传播 30
第二节 因明在藏区的改进和发展 36
第二编 摄类学 49
第三章 《摄类学》概述 49
第四章 《摄类学》的哲学思想 53
第一节 小理路 53
第二节 因与果 60
第三节 中理路 65
第四节 大理路 74
第五章 《摄类学》的逻辑思想 92
第一节 概念间的关系和定义 92
第二节 判断 103
第三节 应成驳论式与承许规则 108
第三编 量学认识论 119
第六章 识的性相与分类 119
第一节 识的性相与自证论 119
第二节 识的分类 123
第七章 识的二分法 130
第一节 量识与非量识 130
第二节 了识与不了识 147
第三节 错乱识与不错乱识 152
第四节 分别识与无分别识 156
第一节 识的三分法 170
第八章 识的其它分类法 170
第二节 识的七分法 172
第四编 因明推理论 201
第九章 为自比量 201
第一节 比量与正因 201
第二节 因三相与三段论 212
第三节 二支论式与三段论 217
第四节 二支论式与其它演绎法 226
第十章 正因的分类 233
第一节 果因 233
第二节 自性因 241
第三节 不可得因 244
第四节 正因从其它法门分类 262
第十一章 论式宗因喻的功能与过失 279
第一节 不成因 286
第十二章 似因 286
第二节 不定因 295
第三节 相违因 302
第五编 为他比量 311
第十三章 为他比量推论语 311
第一节 为他比量之性相 311
第二节 推论语的种类 314
第三节 推论语与三段论 319
第四节 推论语的形式结构与过失 323
第五节 辩论规则 329
第十四章 为他比量应成驳论式 338
第一节 应成式的性相与特点 338
第二节 应成式的反驳形式 347
第三节 应成式的种类 367
第四节 应成式辩论形式与规则 380
后记 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