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松泉主编
  • 出 版 社:杭州市: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34122872
  • 页数:25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适合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使用的教材之一。它介绍了护理学生应掌握的免疫学、病原微生物学及寄生虫学的基础知识。

一、医学免疫学 1

二、医学微生物学 1

绪论 1

三、医学寄生虫学 2

第一篇 医学免疫学 4

概述 4

一、免疫的概念与功能 4

二、免疫的类型 4

第二节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5

二、理化性状 5

一、异物性 5

一、抗原的概念 5

二、抗原的特性 5

第一节 抗原的概念与特性 5

第一章 抗原 5

第三节 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6

一、抗原的特异性 7

二、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8

第四节 抗原的种类 8

一、根据产生抗体时是否需Th细胞参与分类 8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8

三、超抗原和免疫佐剂 9

第二章 免疫系统 12

第一节 免疫器官 12

一、中枢免疫器官 12

二、外周免疫器官与组织 12

三、淋巴细胞再循环 13

第二节 免疫细胞 13

一、T细胞 13

二、B细胞 15

三、其他免疫细胞 17

一、细胞因子 18

第三节 免疫分子 18

二、白细胞分化抗原 19

三、粘附分子 20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与抗体 21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区 21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21

二、免疫球蛋白的其他结构成分 22

三、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 22

四、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22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特性 23

一、IgG 23

三、IgA 24

二、IgM 24

四、IgD 25

五、IgE 25

第三节 抗体的生物学功能 25

一、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25

二、激活补体 25

三、结合细胞 25

四、通过胎盘和粘膜 25

二、基因工程抗体 26

一、单克隆抗体 26

第四节 单克隆抗体与基因工程抗体 26

五、抗体分子的抗原特异性 26

第四章 补体系统 28

第一节 补体系统的组成 28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与命名 28

二、补体成分的理化特性 28

第二节 补体的激活 29

一、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 29

二、补体激活的旁路途径 30

三、补体两条激活途径特点比较 32

第三节 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32

第四节 血清补体异常与疾病 33

五、中和、溶解病毒作用 33

一、补体含量降低或增高 33

二、调理作用 33

三、免疫粘附作用 33

一、溶菌、溶细胞作用 33

四、炎症介质作用 33

二、补体的遗传缺陷 34

第五章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35

第一节 HLA复合体的基因组成与遗传特征 35

一、HLA的基因组成 35

二、HLA的遗传特征 36

二、HLA分子的结构 37

三、HLA分子的功能 37

一、HLA分子的分布 37

第二节 HLA分子的分布、结构与功能 37

第三节 HLA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39

一、HLA与器官移植 39

二、HLA表达异常与疾病 39

三、HLA与疾病的关联 39

四、HLA与输血反应 39

五、HLA与法医学 39

二、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40

一、免疫应答的概念 40

第一节 免疫应答的概念与基本过程 40

第六章 免疫应答 40

第二节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44

一、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44

二、粘膜免疫应答 44

三、体液免疫应答的功能 45

第三节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45

一、TDTH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45

二、Tc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45

第四节 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46

一、免疫耐受 46

三、细胞免疫应答的功能 46

二、免疫调节 48

第七章 抗感染免疫 51

第一节 非特异性免疫 51

一、屏障结构 51

二、吞噬细胞 52

三、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 53

第二节 特异性免疫 54

一、体液免疫 54

二、细胞免疫 54

一、发生机制 56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56

第八章 超敏反应 56

二、临床常见疾病 58

三、防治原则 59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60

一、发生机制 60

二、临床常见疾病 60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61

一、发生机制 61

二、临床常见疾病 62

一、发生机制 63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63

二、临床常见疾病 64

第九章 免疫缺陷病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66

第一节 免疫缺陷病 66

一、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66

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68

三、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 68

第二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 68

一、发病机制 69

二、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与分类 70

三、治疗原则 70

二、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机制 72

一、肿瘤抗原 72

第十章 肿瘤免疫与移植免疫 72

第一节 肿瘤免疫 72

三、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74

四、肿瘤的免疫学诊断与免疫治疗 74

第二节 移植免疫 74

一、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 75

二、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 75

三、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 76

一、抗原与抗体的检测 77

第一节 免疫诊断 77

第十一章 免疫学应用 77

二、免疫细胞及其功能检测 80

第二节 免疫防治 81

一、免疫预防 81

二、免疫治疗 83

第三节 免疫学与临床护理 84

一、免疫学检验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84

二、临床常见的免疫反应与护理 85

一、微生物的概念、特点与分类 86

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86

第二篇 医学微生物学 86

概述 86

第十二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87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87

一、细菌的大小 87

二、细菌的形态 87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88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88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 92

一、显微镜放大法 94

二、染色法 94

第三节 细菌形态检查法 94

第十三章 细菌的生理 95

第一节 细菌的理化性状 95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 95

二、细菌的物理性状 95

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人工培养 95

一、细菌的生长繁殖 95

二、细菌的人工培养 97

第三节 细菌的代谢产物 98

一、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 98

二、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 98

三、空气 100

二、水 100

四、生物体 100

一、土壤 100

第一节 细菌的分布 100

第十四章 细菌与环境 100

第二节 消毒与灭菌 101

一、基本概念 101

二、物理消毒灭菌法 101

三、化学消毒灭菌法 102

第三节 细菌的变异 103

一、细菌的变异现象 103

二、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104

三、细菌变异的机制 106

四、细菌变异的实际意义 107

第十五章 细菌的致病性 108

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108

一、正常菌群 108

二、条件致病菌 109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因素 109

一、细菌的毒力 109

二、细菌侵入的数量 111

三、细菌侵入的部位 111

第三节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111

一、感染的来源 111

三、感染的类型 112

二、感染的传播方式与途径 112

第十六章 病原性细菌 114

第一节 球菌 114

一、葡萄球菌 114

二、链球菌 117

三、肺炎链球菌 119

四、脑膜炎奈瑟菌 120

五、淋病奈瑟菌 121

第二节 肠道杆菌 122

一、埃希菌属 123

二、志贺菌属 124

三、沙门菌属 126

四、其他菌属 128

第三节 弧菌 129

一、霍乱弧菌 129

二、副溶血性弧菌 131

第四节 厌氧性细菌 132

一、破伤风梭菌 132

二、产气荚膜梭菌 133

三、肉毒梭菌 134

四、无芽孢厌氧菌 135

第五节 分枝杆菌与棒状杆菌 137

一、结核分枝杆菌 138

二、麻风分枝杆菌 140

三、白喉棒状杆菌 140

第六节 动物源性细菌 141

一、布鲁菌属 142

二、鼠疫耶氏菌 142

三、炭疽芽胞杆菌 143

第七节 其他病原性细菌 144

一、空肠弯曲菌 144

二、幽门螺杆菌 144

四、流感嗜血杆菌 145

三、铜绿假单胞菌 145

五、嗜肺军团菌 146

六、百日咳鲍特菌 146

第十七章 其他致病性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47

第一节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147

一、放线菌属 147

二、诺卡菌属 147

第二节 支原体、立克次体与衣原体 148

一、支原体 148

二、立克次体 149

三、衣原体 150

一、梅毒螺旋体 151

第三节 螺旋体 151

二、钩端螺旋体 153

三、伯氏疏螺旋体 154

四、回归热疏螺旋体 154

五、奋森疏螺旋体 154

第十八章 真菌 155

第一节 真菌概述 155

一、生物学性状 155

第二节 主要的致病性真菌 157

一、浅部感染真菌 157

三、微生物学诊断 157

二、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157

二、深部感染真菌 158

三、卡氏肺孢菌 160

第十九章 病毒 161

第一节 病毒概述 161

一、病毒的基本性状 161

二、病毒的增殖 163

三、病毒的其他性状 164

四、病毒的分类 165

五、病毒的致病性与抗病毒免疫 165

六、病毒感染的检查与防治 168

第二节 呼吸道病毒 169

一、流行性感冒病毒 169

二、麻疹病毒 171

三、腮腺炎病毒 172

四、风疹病毒 172

五、冠状病毒 172

六、其他呼吸道病毒 173

第三节 肠道病毒 173

一、脊髓灰质炎病毒 173

二、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 174

三、轮状病毒与杯状病毒 174

第四节 肝炎病毒 175

一、甲型肝炎病毒 175

二、乙型肝炎病毒 176

三、丙型肝炎病毒 180

四、丁型肝炎病毒 180

五、戊型肝炎病毒 181

六、庚型肝炎病毒 181

七、TT型肝炎病毒 181

第五节 黄病毒 181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182

二、登革病毒 182

三、森林脑炎病毒 183

第六节 出血热病毒 183

一、汉坦病毒 183

第七节 反转录病毒 184

二、新疆出血热病毒 184

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85

二、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 188

第八节 其他病毒与朊粒 188

一、狂犬病病毒 188

二、疱疹病毒 189

三、人乳头瘤病毒 193

四、朊粒 193

第二十章 微生物的临床检查与医院感染 195

第一节 微生物的临床检查 195

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195

一、医院感染的概念 196

二、检查方法 196

第二节 医院感染 196

二、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197

三、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监控 198

四、无菌操作与临床护理 200

第三篇 医学寄生虫学 201

概述 201

一、基本概念 201

二、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202

三、寄生虫病的流行、诊断与防治 203

四、寄生虫学与临床护理 204

一、似蚓蛔线虫 206

第二十一章 医学蠕虫 206

第一节 线虫 206

二、十二指肠钩口线虫与美洲板口线虫 208

三、蠕形住肠线虫 209

四、毛首鞭形线虫 210

五、班氏吴策线虫与马来布鲁线虫 211

六、旋毛形线虫 214

第二节 吸虫 216

一、中华分支睾吸虫 216

二、布氏姜片吸虫 218

三、卫氏并殖吸虫 220

四、斯氏狸殖吸虫 222

五、日本裂体吸虫 223

第三节 绦虫 226

一、链状带绦虫 226

二、肥胖带绦虫 228

三、细粒棘球绦虫 229

四、微小膜壳绦虫 231

第二十二章 医学原虫 234

第一节 根足虫 234

一、溶组织内阿米巴 234

二、耐格里属阿米巴与棘阿米巴属阿米巴 236

一、阴道毛滴虫 237

第二节 鞭毛虫 237

二、蓝氏贾第鞭毛虫 238

三、杜氏利什曼原虫 239

第三节 孢子虫 240

一、疟原虫 240

二、刚地弓形虫 242

三、隐孢子虫 243

第二十三章 医学节肢动物 244

第一节 医学节肢动物概述 244

一、形态特征与分类 244

二、发育与变态 244

四、医学节肢动物的防制 245

三、对人体的危害 245

第二节 常见的医学节肢动物 246

一、蚊 246

二、蝇 246

三、蚤 246

四、虱 247

五、蜱 247

六、恙螨 247

七、人疥螨 247

附录 248

外文、中文名词对照 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