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1
上编 南宋党争的背景与历程 3
第一章 从“靖康之乱”到“绍兴更化” 3
第一节 “靖康之乱”的政局 3
第二节 避让与亡命 13
第三节 “最爱元祐”与“绍兴更化” 23
第二章 从“赵张之争”到“绍兴和议” 39
第一节 “绍兴更化”与“赵张之争” 39
第二节 “绍兴和议”与“赵秦之争” 47
第三节 “绍兴和议”与“绍兴党禁” 57
第三章 从“隆兴和议”到“庆元党禁” 71
第一节 “隆兴和议”的形成 71
第二节 近幸势力与道学之争 85
第三节 道学的崛起与“庆元党禁” 98
第四章 从“开禧北伐”到“端平更化” 127
第一节 “开禧北伐”与“嘉定更化” 127
第二节 “端平更化”以后的朋党政治 140
中编 南宋党争的动力与文化性格 161
第五章 国是之争 161
第一节 “国是”说的形成与内涵特征 161
第二节 国是之争与专制文化性格 172
第三节 余论:“国是”下的皇权与相权之关系 190
第六章 学术之争 200
第一节 学术的经世特征 200
第二节 学术之争与排他性学术文化性格 216
第三节 余论:学术之争与“非历史化”思维方式 257
第七章 用人之争 269
第一节 君子小人之辨与用人之争 269
第二节 用人之争与党同伐异的政治文化性格 286
第三节 余论:党同伐异与《宋史》之失 310
下编 南宋党争与文学命运 323
第八章 文学群体的重组与文学命运的再造 323
第一节 引子 323
第二节 “最爱元祐”与“江西诗派”的全盛 328
第三节 “崇苏热”与“苏轼词派”的兴起 339
第四节 以“吾党”行“吾道”:“道学文派”的崛起 362
第九章 高压政治与谄谀之风:文学命运的走向之一 405
第一节 高压政治的表现形态之一:专制文化政策与文字狱 406
第二节 高压政治的表现形态之二:谄谀之风与谄诗谀文 426
第三节 谄谀之风的历史与心理本源 451
第十章 畏祸心理与以理遣情:文学命运的走向之二 471
第一节 党争中的文人命运与心态 471
第二节 “朋党之恶”与“和陶拟陶” 493
第三节 结束语 514
后记 526
本书主要引用书目 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