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史 第3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4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白乐天编
  • 出 版 社: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801452666
  • 页数:1927 页
图书介绍: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源远流长,每个炎黄子孙都有权力有必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历史是对昨天的总结,对未来的昭示。尤其是在新世纪伊始的今天,学习和研究我们的历史,对于实现美好的未来有着更实在、更必要的借鉴意义。鉴此,我们编写了《中国全史》这套大型文史丛书。这一套丛书共分为《中国通史》、《中国逸史》、《中国野史》、《中国秘史》四大部分。《中国通史》以时间为经线,以历史人物的活动为纬线,内容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科教、医药、卫生等各个方面,是对中华五千年史的全面概括。既以古代史籍为重,同时也广泛吸取、采用了20世纪史学界诸多名家、名著的学术成果。《中国逸史》分为先秦、秦汉、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六编,上自殷商纣王、下至袁世凯,时间跨度五千余年。以历代宫廷权争和宫闱生活为主题,以生动富丽的文笔,再现了历史上宫廷内的风云变幻。旨在使人们对这些多被掩盖了的历史画面有一个多角度的了解或观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也使读者“能举千载之掌故,了然于心目,不亦快哉。”《中国野史》按历史演变的时间为顺序。内容包括帝王史、将相史、嫔妃史、宦官史、文人雅士、能工巧匠,侠女义士传奇等部分。对帝王将相的性格心理、

第一编 上古文明的发展与繁荣——先秦史 3

第一章 远古原始社会 3

第一节 华夏起源期 7

一、中国人的起源 7

二、北京人 8

三、新人种 12

第二节 前氏族社会 13

一、旧石器时代 13

二、前氏族社会生产关系和家庭关系 19

三、前氏族社会意识形态 23

第三节 氏族社会 30

一、历史新趋势 30

二、新石器时代 33

第四节 晚期新石器文化与田野农业之出现 38

一、氏族家庭关系 41

二、氏族社会的意识形态 47

第一节 夏朝 54

一、夏的起源与发展 54

第二章 奴隶社会 54

二、夏朝的社会生产 56

三、夏朝的文化艺术 57

第二节 商朝 58

一、商的起源和发展 58

二、商的社会生产 63

三、商代的社会关系及其发展 71

四、商代的意识形态 82

第三节 西周 86

一、西周的兴亡 86

二、西周的土地制度 90

三、西周的手工业与商业 93

四、西周的没落 95

五、西周的社会关系 98

六、西周的典章制度 103

七、西周的文化思想 106

第一节 春秋 110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 110

第三章 先秦社会大变革 110

二、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 112

三、强国的争霸活动 115

四、春秋时期各国君主权力下移和卿大夫的兼并斗争 120

五、春秋时期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关系 121

六、孔子及其学说思想 121

第二节 战国 123

一、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 123

二、战国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 127

三、各国变法和新的君主集权制 129

四、战国时期的官制、兵制和法律 131

五、战国七雄的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 133

六、战国时期边境内外各族 136

七、诸子的思想与学说 137

八、各诸侯国简史 139

第四章 先秦重要历史纪事 152

北京猿人 152

元谋猿人 153

山顶洞人 153

女娲炼石与补天 154

新石器时代陶器几何纹 155

仰韶文化 156

河姆渡文化 157

大汶口文化 158

木器时代 159

三皇五帝 160

“人文初祖”黄帝 161

巧妙的干阑式建筑群 162

彩陶上的纹饰 163

龙凤图腾 164

中国何时进入文明时代 166

大禹治水 168

征西河 171

太康失政 173

少康中兴 175

少康复国 176

夏桀灭亡 178

天文和历法 180

汤——受敌国欢迎的征服者 182

汤祷桑林 183

伊尹放太甲 185

盘庚迁殷 187

武丁中兴 189

“龙骨”的启示 190

公刘居豳 192

武王伐纣 192

牧野之战 195

伯夷叔齐 197

西周的“庶人” 198

“共和”执政 200

国人暴动 201

宣王中兴 202

平王东迁 204

烽火戏诸侯 205

镐京之战 206

郑伯克段于鄢 207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209

管仲相齐 210

重耳流亡 212

“田氏代齐” 215

秦晋韩原之战 216

韩原古战场 218

晋文公继霸 219

烛之武退秦师 220

城濮之战 221

秦晋殽之战 223

齐晋鞍之战 225

秦魏华阳之战 227

繻之战 228

晋楚鄢陵之战 231

弭兵大会 232

伍子胥佐吴 234

子产相郑 236

卧薪尝胆 237

七国争雄 239

吴起用兵 241

商鞅变法 243

合纵连横 244

孙膑计斗庞涓 247

范睢入秦 248

完璧归赵 251

渑池会 253

触龙说赵太后 254

六国合纵对秦战争 255

邯郸之战 259

信陵君窃符救赵 260

毛遂自荐 262

鲁仲连义不帝秦 263

吕不韦相秦 264

荆轲刺秦王 266

都江堰 268

神医扁鹊 269

古代东方第一战略家孙武 271

车轮上的军师孙膑 274

老子其人其书 276

韩非孤愤 277

《诗经》 279

上下求索的屈原 282

秦统一六国的战争 284

附:先秦历史大事年表 290

一、由秦国到秦朝 299

第一节 秦王朝建立 299

第二编 大一统中央集权的确立——秦汉史 299

第一章 秦 299

二、秦朝的领土 300

三、多民族国家的兴旺 301

第二节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03

一、皇权的确立 305

二、中央官僚机构 306

三、地方官僚机构 310

四、官吏的任免和等级制度 313

一、土地和赋税制度 314

第三节 土地、赋役、军事和法律制度 314

三、法律制度 316

二、兵役和军制 316

一、经济政策 322

第四节 秦朝经济文化政策 322

二、文化政策 323

第五节 秦王朝的残酷统治 324

一、从分封之议引起的焚烧诗书 325

二、从求长生药到坑杀儒生 326

四、荒淫腐朽的生活 327

三、豪华富丽的宫殿建筑 327

一、各地人民反对秦暴政的斗争 328

第六节 秦王朝的灭亡 328

五、惊人的陵墓建筑 328

二、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战争 329

三、项羽、刘邦继续领导反秦战争 331

四、楚汉战争 334

一、刘邦称帝及初期的政权建设 336

第一节 西汉王朝的建立 336

第二章 西汉 336

一、汉高祖稳定封建秩序的措施 339

第二节 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 339

二、文景之治 340

三、削弱王国势力 341

第三节 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342

四、对匈奴的和亲和对南越的安抚 342

二、实行察举制度建立太学 343

一、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 343

三、削弱丞相权力 344

四、加强中央军力 345

六、任酷吏 严刑法 346

五、设置刺史 346

七、统一货币 347

一、思想统治的加强 348

第四节 西汉的全盛时期 348

二、政治制度的变革 349

三、武帝时的财政、经济政策变化 352

四、“昭宣中兴” 355

一、越 358

第五节 西汉王朝同周边各族的关系 358

二、匈奴 359

三、西域诸国 张骞通西域 361

第六节 西汉阶级矛盾的发展与王莽改制 364

一、绿林军 369

第七节 绿林、赤眉起义及其失败和东汉的建立 369

三、农民起义失败 刘秀建立东汉王朝 370

二、赤眉军 370

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 371

第八节 西汉经济的发展 371

二、手工业发展的水平 380

三、商业、交通和城市的发展 385

第一节 东汉王朝的建立 391

第三章 东汉 391

一、重建专制政权 394

第二节 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 394

二、统治机构和制度的变化 397

一、“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 399

第三节 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的措施 399

二、释放奴婢,减省刑法 401

一、班超出使西域 403

第四节 东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403

二、汉、匈在西域的争夺 404

三、马援平交趾 406

一、外戚、宦官的黑暗统治 407

第五节 东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407

二、官僚士大夫集团的形成 门阀的出现 408

三、清议和党锢 409

一、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 410

第六节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化 410

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汉族百姓 411

第七节 东汉的灭亡 413

一、黄巾大起义 414

二、割据形势的再现和东汉的灭亡 417

三、赤壁之战和东汉灭亡 419

一、儒学的独尊 420

第八节 秦汉文化 420

二、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423

一、饮食和服装 431

第一节 秦汉时代的社会生活 431

第四章 秦汉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思想文化 431

二、居住与交通 432

三、婚、丧习惯及社会风俗 434

一、数学、天文、历法的发展 436

第二节 秦汉时代的科学技术主要成就 436

二、物理、化学、地理学和医学的成就 437

一、以儒为主各家融合的哲学、政治思想 439

第三节 哲学思想和宗教迷信 439

二、谶纬之学盛行和反谶纬的思想 441

三、迷信和宗教 443

一、经学和史学 444

第四节 经学、史学和文学艺术 444

二、文学和艺术 446

秦始皇巡游天下 448

第五章 秦汉重要历史纪事 448

蒙恬征匈奴 449

赵高篡权 450

破釜沉舟,巨鹿大战 452

约法三章 454

鸿门宴 457

火烧咸阳 459

暗渡陈仓 460

垓下之围 462

七国之乱 464

和亲策 466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469

苏武牧羊 470

刘秀取洛阳 473

窦宪征匈奴 474

外戚宦官之争 475

汉赋和乐府 477

佛教东传 479

蔡侯纸 480

张仲景在医学上的贡献 481

从统一到分裂 482

附:秦汉历史大事年表 484

第一节 三国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 495

第一章 三国 495

第三编 民族大融合的形成——三国两晋南北朝史 495

一、魏 496

第二节 鼎足而立的魏、蜀、吴 496

二、蜀 498

三、吴 499

第一节 西晋 501

第二章 两晋 501

第二节 东晋 503

关东军讨伐董卓 509

第三章 三国两晋重大历史纪事 509

曹操统一北方 511

蔡文姬 513

建安风骨 515

隆中“卧龙” 519

三顾茅庐 521

赤壁之战 524

曹魏的建立 525

刘备攻取蜀 528

蜀汉的建立 530

孙吴的建立 533

诸葛亮出师 535

曹魏灭蜀 537

晋灭吴 539

“九品中正制” 542

西晋王朝的内讧 543

五胡内迁 545

陶侃沙场发迹 547

淝水之战 550

第四章 五胡十六国 553

二、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555

一、十六国与五胡 555

第一节 十六国时期的北方社会 555

四、编户与荫附户口 556

三、各族所建政权的性质 556

五、少数族政权与汉族士庶的关系 557

七、东西交通 558

六、佛教的传播与发展 558

一、前凉 559

第二节 十六国的更替与兴衰 559

八、分裂与融合 559

二、成汉 560

四、前赵 561

三、汉 561

五、后赵 562

七、冉魏 563

六、前燕 563

八、前秦 564

九、后秦 565

十、后燕 566

十三、北凉 567

十二、后凉 567

十一、西秦 567

十五、夏 568

十四、北燕 568

十六、南燕 569

一、宋 570

第一节 四朝更替 570

第五章 南朝 570

二、齐 571

三、梁 572

一、加强皇权 573

第二节 南朝的政治状况 573

四、陈 573

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574

四、侯景之乱与南朝的衰败 575

三、与北魏的战争 575

一、士族的庄园经济 576

第三节 南朝的经济 576

三、农业、手工业、商业 577

二、赋役制度 577

一、士族 578

第四节 南朝社会状况及阶层 578

三、侨人与南人 579

二、庶族 579

第五节 南朝少数民族的融合 580

三、玄学与宗教 581

二、史学 581

第六节 南朝的文化 581

一、文学 581

五、科技 582

四、艺术 582

一、北魏 583

第六章 北朝 583

二、东魏 586

四、北齐 587

三、西魏 587

五、北周 588

附: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大事年表 590

一、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 603

第一节 隋朝建立 603

第四编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五代史 603

第一章 隋朝 603

二、平定三方叛乱 605

三、改易官制 606

四、统一南北 607

一、改革兵制 608

第二节 隋朝的改革与发展 608

三、改革选举制度 609

二、改革行政制度 609

六、均田制的继续和农业 610

五、制订开皇律 610

四、改革府兵制 610

八、手工业和商业 612

七、富实的仓库储积 612

九、炀帝的继位 613

十二、隋和外国的关系 614

十一、隋朝与国内少数族的关系 614

十、大运河的开凿 614

一、滥用民力 征发无度 616

第三节 隋朝的覆亡 616

第四节 隋朝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 622

第一节 晋阳起兵和进据关中 624

第二章 唐朝建立 624

一、李渊称帝 626

第二节 建立唐朝 统一全国 626

二、四方不宁 627

三、来自各方的宰相 629

一、三省六部与九寺三监 632

第三节 唐承隋制 充实完善 632

二、官、阶、爵 634

三、职制 监察 考课 635

四、限制皇权 636

五、军事制度 637

六、官吏选拔的途径 638

薛举犯唐 640

第四节 高祖时期主要战争 640

定河东 641

取东都 643

晋阳归唐 643

唐平萧铣 646

北征刘黑闼 647

南讨辅公祏 650

一、太子与秦王 652

第一节 玄武门之变 652

第三章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652

二、弟兄交锋 654

一、导我以礼义 弘我以政道 656

第二节 贞观君臣论治道政术 656

二、“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 658

三、君臣行事准则 659

四、选拔贤才 662

五、贞观之治的出现 663

一、树立新门阀的失败 664

第三节 措置失当 准备后事 664

三、刘洎被杀与李勣贬出 666

二、亲王相争 666

一、地主经济和租佃关系 667

第四节 唐前期社会经济和课役制度 667

三、课役制度 668

二、均田制 668

五、手工业的发展 669

四、农业的发展 669

六、商业的繁荣 670

七、均田制与租调制 671

一、重要人物 673

第五节 太宗时期重大历史纪事 673

二、重大事件 674

三、安西四镇 676

四、玄奘西游 677

五、立储之争 680

六、科举制度的完备 686

二、武则天立为皇后 688

一、长孙无忌排斥异己 688

第四章 鼎盛之基的奠立 688

第一节 关陇贵族势力的消长 688

一、征讨西突厥 690

第二节 东征西讨 开拓疆土 690

二、攻打高丽 691

三、边疆形势的变化 692

一、武则天建言十二事 693

第三节 高宗后期政局的微妙变化 693

二、宰相构成格局的初步变化 694

三、外司四品文士入相 696

一、武后临朝称制 700

第四节 女皇武则天 700

二、徐敬业叛乱 701

三、任威刑以禁异议 703

五、酷吏政治的终结 705

四、改唐为周 705

一、破格用人 709

第五节 武则天的政绩 709

二、安定农村形势 713

三、武则天晚年政局 714

一、五王政变与武韦之乱 715

第六节 安定皇位 革除弊政 715

二、睿宗革除中宗弊政 716

三、玄宗继位 717

五、整顿朝政 719

四、重用姚崇 719

一、制度调整的开始 722

第七节 调整制度 促进繁荣昌盛 722

二、粉饰文治 泰山封禅 724

三、边疆形势的变化 文学吏治之争 726

四、继续调整制度 729

五、空前繁荣的社会经济 732

一、太子废立 734

第八节 玄宗后期的政治 734

二、寻求精神寄托 736

三、玄宗与太子、边将的矛盾 737

四、李林甫和杨国忠 738

一、社会变革的基本原因 739

第九节 开元、天宝时期的变革和改革 739

二、课役、财政改革 740

三、兵制改革和沿边节度使的产生 741

四、政治制度的改革 742

一、重要人物 743

第十节 唐前期的宫廷斗争 743

二、重大事件 756

一、安禄山势力的成长 758

第一节 安史之乱 758

第五章 安史之乱与中唐政治 758

二、安禄山范阳起兵 759

三、马嵬之变 761

二、收复两京 763

一、灵武即位 763

第二节 立于败军之际 763

一、安史之乱的结束 765

第三节 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 765

二、江南动乱与吐蕃入京 767

第四节 代宗稳定局势的努力 768

一、局势的逐步稳定 768

二、宦官权力的缩小 769

一、革除积弊 770

第五节 德宗削平藩镇的尝试 770

二、影响深远的两税法 771

三、削藩的准备 772

四、削藩战争的初步胜利 774

五、藩镇连兵 777

六、形势一再逆转 779

一、贞元时期对藩镇的姑息 786

第六节 朝廷与藩镇关系的变化 786

二、中央权威和力量的加强 788

三、调整民族关系 791

四、不任宰相 792

一、永贞前后复杂的政治斗争 794

第七节 元和政治革新的先声 794

二、变革思潮 795

三、顺宗与宪宗 797

一、平定内地藩镇 799

第八节 元和中兴局面的形成 799

二、贞观遗风 800

三、用兵成德的争论 802

四、魏博请命归朝 803

一、讨平淮西、淄青 805

第九节 威服河朔强藩 光大中兴之业 805

二、朝廷委派河朔节度使 807

一、求神拜佛 808

第十节 宪宗美业不终 808

第十一节 唐中期重大历史纪事 810

二、偏宠宦官 810

一、文宗其人 820

第一节 争斗中维持平衡的文宗朝 820

第六章 唐朝的衰亡 820

二、三大势力的冲突与平衡 821

三、打击宦官 826

四、文宗晚年政局变化 828

一、武宗和李德裕 831

第二节 某些方面有为的武宗朝 831

二、处置与回鹘关系 832

三、平泽潞 834

四、会昌灭佛 835

五、武宗朝政局 836

一、政治家的一面和普通人的一面 837

第三节 回光返照的宣宗朝 837

二、四方太平 840

三、危机四伏 842

一、懿宗之立 844

第四节 山雨欲来风满楼 844

二、相互倾轧 845

三、浙东烽火 847

四、庞勋起义 848

第五节 黄巢起义 850

一、黄巢占领长安 851

二、喘息与反扑 853

三、军阀混战 855

第六节 唐王朝名存实亡 856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859

第七节 唐朝后期的社会经济 859

三、后期的商业 860

二、南方手工业的发展 860

牛李党争 861

第八节 唐后期重大历史纪事 861

南衙与北司 864

地理学 866

天文与数学 866

第七章 唐文化及其历史地位 866

第一节 唐朝的科学与技术 866

道教与佛教 867

第二节 唐朝的宗教和哲学 867

印刷术 867

哲学思想 868

史学 869

第三节 唐朝的史学和文学 869

文学 870

绘画和雕塑 873

第四节 唐朝的艺术 873

音乐和舞蹈 874

书法 874

朝鲜和日本 875

唐朝在亚洲各国交往中的地位 875

第五节 唐朝的中外关系及经济、文化交流 875

中亚、西亚、东非、北非 877

东南亚、南亚 877

第六节 唐朝的历史地位 878

一、南诏 879

二、回纥的兴衰 880

三、反击吐蕃、回纥的战争 882

四、怀恩之反 885

五、河西归唐 886

六、蕃将的崛起 887

七、唐蕃会盟 889

八、南诏与唐的战争 891

第七节 唐代文化纪事 892

一、五代的更迭 972

第八章 五代的更迭和十国的割据 972

二、十国的分立 973

三、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境内的其他政权 975

二、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 976

一、华北地区社会经济的严重破坏 976

第九章 五代十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 976

第一节 社会经济概况 976

四、赋役剥削苛重 977

三、工商业的新发展 977

三、削弱节度使权力 978

二、三司使 978

第二节 五代十国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 978

一、枢密使 978

一、政治经济改革 979

第三节 后周的改革与分裂局面的结束 979

一、雕版印刷 980

第四节 五代十国的科技文化 980

二、修订刑法 980

三、整军与统一战争 980

三、诗词 981

二、史学 981

附:隋唐五代历史大事年表 982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空前加强 1001

一、北宋的建立和消灭诸割据势力 1001

第五编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宋·辽·金·夏·元 1001

第一章 北宋 1001

第一节 北宋建立 1001

一、社会阶级结构 1004

第二节 北宋社会阶级结构和赋役制度 1004

一、宋太宗收复燕云战争的失利 1005

第三节 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 1005

二、赋役制度 1005

二、辽军不断南侵 宋、辽澶渊之盟 1006

一、川蜀农民起义 1007

第四节 北宋前期、中期的阶级矛盾和农民起义 1007

三、宋与西夏的和战 1007

三、北宋中期庞大、腐败的军队和官僚机构 1008

二、北宋中期的农民和士兵起义 1008

一、庆历新政 1009

第五节 从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 1009

四、财政危机 1009

二、王安石变法 1010

二、蜀洛朔党争 1014

一、元祐更化 1014

第六节 北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发展 1014

、方腊起义 1015

第七节 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 1015

三、绍述 1015

三、张迪、高托山等起义 1016

二、宋江起义 1016

一、金军第一次南侵 1017

第八节 女真兵马的南侵和北宋的灭亡 1017

二、金军第二次南侵 1018

第一节 宋政权南迁 南宋初抗金斗争 1019

第二章 南宋 1019

二、苛捐杂税的加重 1022

一、土地兼并的加剧 1022

第二节 投降派的黑暗统治和人民的反抗 1022

四、人民的起义和反抗 1023

三、投降派的黑暗统治 1023

第三节 绍兴末到隆兴初的抗金斗争 1024

第四节 宋孝宗时的政治概况 1025

第五节 嘉定时的政治概况 宋与蒙古联合灭金 1026

第六节 南宋后期抗元斗争与南宋灭亡 1028

一、南宋军民抗蒙 1028

二、腐败的统治 1029

三、南宋灭亡 1029

第三章 宋朝社会发展状况 1031

第一节 宋朝政治制度 1031

一、官制 1031

二、军制 1034

三、科举制 1036

四、法律 1037

一、农业 1039

第二节 高度发展的宋代经济 1039

二、手工业 1042

第三节 宋代的商业、城市经济、货币流通 1045

一、大城市的繁华,小镇市的兴旺 1045

二、行与作 1046

三、货币流通 1046

四、宋与辽、西夏、金等的经济交流 1047

五、海外贸易 1047

第五节 高度繁荣的宋代文化 1048

一、科学技术 1048

第四节 宋代的交通运输、邮递 1048

二、哲学思想 1051

三、教育 1052

四、文学艺术 1053

五、书法四大家 1055

六、“千古风流人物”苏轼 1056

七、辛弃疾 1059

八、话本与杂剧 1061

九、“怎一个愁字了得” 1062

十、史学 1064

十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065

第六节 宋朝的历史地位 1067

第一节 辽 1069

一、建国前的情况 1069

第四章 辽金夏 1069

二、辽的建国和它的发展 1070

三、西辽 1073

四、辽的政治制度 1074

五、辽的经济概况 1077

六、辽的宗教与文化 1078

第二节 金 1080

一、金的政治概况 1080

二、金朝的制度 1087

三、金的社会经济 1089

四、金代的文化 1091

五、金国三帝 1092

第三节 西夏 1094

一、西夏建国前的历史 1095

二、元昊建国及历朝概况 1097

三、夏国的制度 1100

四、西夏的经济状况 1101

五、西夏的宗教和文化 1103

第一节 成吉思汗创基立业 1106

一、英雄出世 1106

第五章 元 1106

二、统一漠北 1107

三、蒙古建国 1110

四、向外扩张 1112

第二节 窝阔台继往开来 1117

一、太宗即位 1117

二、开拓疆土 1119

三、治理中原 1125

第三节 贵由汗短暂统治 1128

一、脱列哥那称制 1128

二、贵由西巡丧命 1130

第四节 蒙哥汗扩展帝业 1133

一、汗位转系 1133

二、锐意图治 1136

三、大举攻宋 1141

第五节 忽必烈创建元朝 1144

一、从藩王到大汗 1144

二、战胜阿里不哥 1150

三、平定李叛乱 1154

四、糅合蒙汉制度 1160

第六节 大一统元朝鼎盛 1162

一、灭南宋成一统 1162

二、元王朝臻鼎盛 1169

第七节 困扰元朝的难题 1176

一、诸王称兵叛乱 1176

二、海外用兵不停 1180

三、江南反抗迭起 1184

第八节 元朝的衰落 1197

一、铁穆耳嗣位之谜 1197

二、守成君主的作为 1200

第九节 元末统治阶级内部斗争 1206

一、武宗“创治改法” 1206

二、仁宗再尊儒术 1212

三、英宗“励精求治” 1218

四、十年更立五帝 1224

第十节 元朝灭亡 1233

一、在倾轧中践诈 1233

二、在失败中奔北 1240

第十一节 元代的文化发展 1250

一、元曲的繁荣 1250

二、南戏与北杂剧 1252

三、散曲的兴盛 1253

四、郭守敬的科学成就 1255

五、黄道婆 1257

六、少数民族在文化科学上的贡献 1258

附:宋、辽、金、夏、元历史大事年表 1261

第一节 群雄灭元 朱元璋称帝 1283

一、开河与变钞 1283

第六编 专制集权的强化与腐朽——明清史 1283

第一章 明代 1283

二、韩山童、彭莹玉秘密传教 1284

三、刘福通的红巾军 1286

四、徐寿辉建立“天完” 1287

五、方国珍起事 1290

六、元末诸帅纷争 1291

七、“小明王”亳州称帝 1293

八、宋政权三路北伐 1294

九、张士诚袭击安丰 1297

十一、陈友谅篡权建“汉” 1298

十、倪文俊重振旗鼓 1298

十二、明玉珍入川建“夏” 1299

十三、张士诚降元 1300

十四、朱元璋其人 1302

十五、红军大帅 1304

十六、消灭汉国 1306

十七、平定东南 1308

十八、击败张士诚 1310

十九、降服方国珍 1312

二十、夺取福建 1313

二十一、削平两广 1315

二十二、北伐中原 1316

二十三、扫平秦晋 1317

二十四、消灭大夏 1319

二十五、征服云南 1321

二十六、攻克大都 1323

一、明初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 1324

第二节 明朝前期的政治与经济 1324

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1325

三、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1327

五、永乐改革及对北部边疆的经营 1329

四、封藩与靖难 1329

六、胡惟庸之狱 1330

七、防御蒙古 1331

八、建文削藩 1333

九、“靖难之役” 1334

十、惠帝失踪 1335

十一、明成祖迁都北京 1341

十二、三卫的设立 1342

十三、朱棣亲征 1343

十四、治理漕运 1345

一、“仁宣之治” 1347

第三节 明代中期的朝政 1347

二、明英宗生母之疑案 1352

三、王振专权与“土木堡之变” 1355

四、景泰登极 1358

五、太上皇南归与易储 1359

六、夺门之变 1364

七、“南宫复辟” 1367

八、曹石之变 1370

九、闽浙烽火 1371

十、检校和锦衣卫 1374

十一、锦衣卫和东厂的罪恶活动 1376

十二、西厂和内行厂 1378

十三、汪直用事 1379

十四、改土归流 1382

十五、白莲教起义 1384

十六、瓦剌南侵 1385

十七、弘治中兴 1386

十八、朱寘鐇叛乱 1387

十九、朱宸濠之叛 1389

二十、世宗崇道 1392

二十一、大礼之争 1395

二十二、廷和忠直 毛澄拒贿 1398

二十三、大同兵哗变 1400

二十四、壬寅宫变 1401

二十五、严嵩奸贪 1404

二十六、徐阶新幸 严嵩败北 1406

二十七、征剿河套 1409

二十八、蒙古南犯 1410

二十九、庚戌之变 1412

三十、俺答封贡 1414

三十一、侯公丁起兵 1415

三十二、广西山峒义军围攻永安 1417

三十三、广西八寨瑶民痛击王守仁 1418

三十四、吴宗显、樊尚义军接踵而起 1421

三十五、徐鸿儒起义 1422

三十六、荆襄流民起义 1423

一、土地的兼并与集中 1425

第四节 明中期的社会矛盾和张居正改革 1425

三、田赋徭役的加重和农民的反抗 1426

二、宦官专权 1426

四、张居正的改革 1427

一、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1429

第五节 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1429

三、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1430

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 1430

四、手工业部门中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 1432

二、藏族 1433

一、蒙古族 1433

第六节 明朝各少数民族的发展及其与内地的联系 1433

四、苗、瑶、彝、壮各族 1434

三、维吾尔族 1434

六、满族的兴起及其对东北地区的统一 1435

五、高山族 1435

二、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抗倭斗争 1437

一、明朝与南洋各国的关系 1437

第七节 明朝的对外关系 1437

三、万历时的援朝战争 1438

四、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东来 1439

五、郑和下“西洋” 1440

一、登上宝座,疑团种种 1441

第八节 明代的立储之争 1441

二、皇陵之变 1443

三、万历立嫡 1444

四、前后妖书之案 1446

五、梃击太子案 1448

六、红丸案 1451

七、移宫案 1453

一、千百衙门,十万宦官 1456

第九节 明代的宦官与东林 1456

二、二十四衙门 1457

四、宦官人数 1459

三、明代分布全国的特务机关 1459

五、宦官的家奴 1461

六、刘瑾专权 1462

七、江彬、钱守佞宠 1463

八、魏忠贤的起家 1466

九、魏家阁老 1468

十、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 1470

十一、布满中外的狐狗 1472

十二、九千岁的生祠 1473

十三、魏忠贤的侦探 1478

十四、魏忠贤的黑名单 1481

十五、东林党之争 1484

一、明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 1488

第十节 明末农民起义和明王朝的灭亡 1488

二、统治阶级内部的党争 1489

三、明末农民起义的兴起 1490

四、李自成起义 1491

五、攻克洛阳 1492

六、大战中原和统一湖广 1495

七、明与李自成朱仙镇之战 1499

八、李自成汝州之战 1500

九、李自成攻取京师 1501

十、埋葬朱明王朝 1502

十一、功败垂成 1504

十二、李自成何时称“闯王” 1507

十三、荥阳大会 1509

十四、红娘子其人 1510

十五、李自成吴三桂山海关决战 1511

十六、李自成是否与吴三桂谈判过联合抗清 1513

十七、奉天玉和尚 1514

十八、李自成的归宿 1516

十九、张献忠部第三次入蜀 1517

二十、张献忠攻陷襄阳 1519

一、弘光政权的建立 1524

第十一节 南明抗清斗争 1524

二、崇祯皇帝死于何地 1526

三、扬州之战 1527

四、江阴之战 1528

五、左良玉东犯 1530

六、史可法扬州的抗战 1534

七、江阴嘉定各地抗清斗争 1538

八、太湖区域吴日生的抗清义军 1541

九、江北及南京附近的义师 1543

十、冀鲁豫义军的兴起 1544

十一、鲁王的监国 1545

十二、闽中隆武王朝 1548

十三、黄道周出师北伐与郑芝龙叛变卖国 1550

十四、绍武和永历政权 1554

十五、郑成功与张煌言北伐之役 1555

第十二节 明朝的文化和科学技术 1558

一、哲学概述 1558

二、文学 1559

三、史学 1561

四、地理学 1562

五、军事学 1562

六、文献学 1563

七、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1563

八、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1566

九、徐霞客及其《游记》 1568

十、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1571

十一、心学大师王阳明 1574

十二、离经叛道的李贽 1577

十三、泰州学派 1585

十四、前后七子 1586

十五、吴门画派 1588

十六、《永乐大典》 1589

十七、汤显祖的《临川四梦》 1591

十八、公安派的崛起 1593

十九、“三言”、“二拍”问世 1594

二十、章回体小说创作 1596

二十一、利玛窦与早期西学东渐 1597

第一节 满族的兴起、清朝对全国统治的确立 1602

一、后金政权的建立 1602

第二章 清代 1602

二、满族社会状况 1603

三、皇太极改制称帝 1604

四、清朝建立历史纪事 1604

五、清初对全国的统治 1621

第二节 清前期政治经济之概述 1633

一、清初的政策 1633

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634

三、政治制度的设立与完善 1636

四、统治阶级上层的斗争 1637

五、边疆地区的治理 1637

第三节 清前期的统一大业 1640

一、平定三藩 1640

二、康熙亲征噶尔丹 1641

三、平定罗卜藏凡津 1643

四、征讨噶尔丹策零 1645

五、清与廓尔喀之战 1647

六、《钦定西藏章程》 1648

七、清平定大小金川之战 1650

八、清平定大小和卓木之战 1653

九、土尔扈特部的回归祖国 1655

第四节 清前期的几项重要制度 1657

一、摊丁入亩 1657

二、军机处的设立 1658

三、小军机 1660

四、改土归流 1661

第五节 农民起义 1663

一、台湾林爽文起义 1663

二、苏四十三起义 1665

三、田五起义 1668

四、清代中叶白莲教农民大起义 1668

五、天理教起义 1670

第六节 宫廷斗争及疑案 1671

一、力斗鳌拜 1671

二、清孝庄太后下嫁案 1672

三、顺治之死 1675

四、康熙是病死的还是被毒死的 1679

五、康熙诸皇子党争 1680

六、隆科多之狱 1682

七、雍正帝之死 1684

八、年羹尧之死 1688

九、乾隆皇帝是海宁陈氏之子吗 1690

第七节 对外关系 1691

一、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 1691

二、中俄《恰克图条约》 1693

三、马戛尔尼来华 1694

四、驱逐西方传教士 1696

五、华侨建立的兰芳国 1697

第八节 清代文化 1701

一、概述 1701

二、博学鸿儒特科 1702

三、《古今图书集成》 1703

四、纂修《四库全书》 1705

五、清初学术思潮 1707

六、汉学的兴起 1708

七、薄松龄的《聊斋志异》 1711

八、桐城派之兴衰 1712

九、“南洪”与“北孔” 1715

十、四大徽班进京 1716

十一、绘画 1718

第九节 清代文字狱 1738

一、函可《变记》案 1740

二、南“逆书”案 1744

三、北“逆书”案 1745

四、陈鹏年诗案 1746

五、戴名世《南山集》案 1749

六、汪景祺之狱 1757

七、雍正“砍头” 1758

八、曾静、吕留良案 1759

九、钱名世案 1768

十、《大学》案 1770

十一、王锡侯《字贯》案 1771

十二、王肇基献书案 1773

十三、丁文彬“书词狂悖”案 1774

十四、胡中藻之狱 1776

十五、刘裕后《大江滂书》案 1779

十六、彭家屏收藏明末野史案 1780

十七、李雍和之狱 1784

十八、王寂元案 1786

十九、柴世进投送逆帖案 1787

二十、徐鼎考场自勒未死案 1788

二十一、并非文人士子的文字狱 1789

二十二、王道定之案 1791

二十三、希图以文侥幸的武生之狱 1793

二十四、安能敬试卷诗文案 1794

二十五、严譄案 1795

二十六、八十六岁老翁刘翱之狱 1796

二十七、徐述夔《一柱楼诗》案 1798

二十八、穷困潦倒者的文字狱 1802

二十九、科举场上的条陈案 1803

三十、拦舆献策的吴英之狱 1804

三十一、尹嘉铨为父请谥案 1807

第十节 清代官场与士人 1815

一、捐纳制度 1815

二、绍兴师爷 1817

三、同乡会馆 1818

四、拜把子 1818

五、拜门 1819

六、拜干亲 1820

七、官与戏 1822

八、穷京官 1823

九、“灾官” 1825

第十一节 清朝后期的政治 1827

一、闭关政策与鸦片贸易 1827

二、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后果 1828

三、太平天国起义 1829

四、全国范围的反清起义 1831

五、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组合 1832

六、外国侵略势力的深入 1834

七、近代工业与新阶级的产生 1835

八、近代工业发展艰难 1836

九、早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 1837

十、中法战争、中日战争 1837

十一、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 1838

十二、百日维新 1840

十三、义和团运动 1841

十四、清政府的“新政” 1842

十五、孙中山与中国同盟会 1843

十六、收回利权运动 1844

十七、立宪运动 1845

十八、辛亥革命和清帝逊位 1846

第十二节 清朝的历史地位 1848

附:明清历史大事年表 1850

第七编 中华民族的抗争——民国史 1883

第一章 中华民国史略 1883

第八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略 19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略 1901